教育心理学视角下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现状研究论文

2023-05-06 08:55:36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民族声乐在我国音乐领域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以优美的旋律、清晰的语言、悦耳的歌声及真实的情感,为听众提供了良好的听觉体验,使人们产生共鸣。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各门学科都渗透了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与民族声乐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教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转变教育观念,通过观察学生的身心变化,有指向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有利于有序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和艺术修养。
摘要:民族声乐在我国音乐领域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以优美的旋律、清晰的语言、悦耳的歌声及真实的情感,为听众提供了良好的听觉体验,使人们产生共鸣。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各门学科都渗透了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与民族声乐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教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转变教育观念,通过观察学生的身心变化,有指向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有利于有序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和艺术修养。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中国;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是指某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传统声乐,是该民族声乐的总称。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民族声乐受到传统民族文化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也受到民族地区人民思想、情感和宗教信仰的影响,现已发展成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要求也逐渐多元化。而且,西方音乐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对中国民族声乐产生了巨大影响,还使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高校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阵地,旨在培养高素质的音乐艺术人才,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和艺术水平。因此,在多元文化、多元艺术的冲击下,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反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举措。在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身心反馈及时改进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是人们用以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育者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借助教育心理学,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表现和状态来了解教学质量,从而科学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育心理学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内在关系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心理学家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人和事件提出了新的心理学概念。目前,在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原理已经应用于所有教学中。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教育的多样化非常重要,他们关注学生的心理,主张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改进学科教育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心理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心理、心理以及心理发生的变化,这有助于分析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本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因此,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教育质量提升有着重要影响。
民族声乐教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可以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声乐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所以我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长期以来,民族声乐起源于人民,来源于生活,并由歌唱艺术家发展而来。在传播方式上,中国民族声乐从古代的口头传唱到现代的多媒体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
每门学科的教育都与教育心理学密切相关。教育心理学在学科教育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中国民族声乐教师运用教育心理学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多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教育心理学原则
(一)创新原则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国民族声乐教育需要遵循创新原则,即中国民族声乐文化需要随着时代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从而增加作品价值,体现人们审美。在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过程中,人们融合了西方美声唱法、西方流行文化和本土风格,提升了声乐艺术水平,突出了声乐艺术的新风格和新特点。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是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借鉴西方文化和西方民族声乐核心,根据我国民族特色,以及歌曲演唱风格,改进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和发音技巧。例如,传统民族声乐演唱中存在高音区呼吸不均匀、发音不准确的问题,影响了歌曲演唱效果。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结合西方美声唱法的声音转换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演唱效果。
(二)多元性原则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民族声乐教育需要遵循多元性原则。学生需要知晓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习俗和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到目前为止,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一个以汉文化为主体、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征的多民族文化国家。多元性原则是我国民族声乐教育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我国民族声乐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各民族声乐文化差异,平等对待各民族文化,实现各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完美融合。
(三)本土化原则
中国民族声乐教育需要遵循本土化原则。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我们的民族声乐教育应该立足于民族声乐文化。而立足本土文化的关键在于传承和发展,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认同。中国民族声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体现了我们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内涵和古人的智慧。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在劳动群众中的传播较为广泛。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其文化传播和发展速度较快,至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声乐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为传承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三、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不能认识到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些高校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外国声乐教育,忽视了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包括民族声乐文化和民族声乐发展。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理论框架,但教师很少教授民族声乐的特点。素质教育要求下,中国民族声乐教育不应以“音乐”为中心,而应以“民族性”为中心。然而,在现实中,一些教师很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探索“民族”文化,他们认为西方的音乐理论和歌唱技巧与现代音乐教育相匹配。此外,由于有些音乐教师本身对民族文化认知甚少,在教学中很少提及民族声乐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民族声乐,在学习中也更加被动,对学习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文化与专业课程分离
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民族声乐起步较晚,改革缓慢,发展缓慢,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此外,在民族声乐课程设置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内容,如注重学生发音技能和歌唱技能的培养,缺乏文化教学,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由于文化的缺失,学生在民族声乐表演中不能生动的表演,或者表演趋向形式化,无法运用合适的表演技巧来表达声乐作品的内涵,声乐表演没有灵魂。文化与专业课程分离,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
(三)学校过分强调西方美声唱法
自20世纪“五四运动”以来,许多中国学生倡导西方声乐模式,崇拜西方文化。他们认为,西洋歌唱技巧是评判声乐水平的唯一标准。这一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对现阶段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许多学生缺乏实践,无法平衡理论和实践,因此,一些学生理论水平较高,但歌唱技能较差;或歌唱水平较高,缺乏理论理解等。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些教师对民族声乐的概念和范围产生误解。他们认为“美声唱法”就是最科学、最好的演唱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美声唱法训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人们不了解民族声乐教育本质,缺乏民族文化特色,过分依赖声乐表演,极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四)中国民族声乐教育资源匮乏
我国民族声乐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然而,现阶段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缺乏对民族声乐文化的探索,导致教学资源单一,制约了学生学习民族声乐的兴趣。通过对部分高校现行中国民族声乐教育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发现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理论,未能开发文化教育资源。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文化和专业课程与教书育人的目标是分离的。从事民族声乐文化传承的工作者只有深刻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才能提高民族文化意识,提高民族声乐教育质量。
(五)学生缺乏学习中国民族声乐的主动性
在当前的中国民族声乐教育中,大多数学校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授民族文化、声乐理论和歌唱技巧。在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更加被动的学习,课上跟随老师的教学,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中国民族声乐的主动性,降低了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课堂纪律,他们认为认真听老师讲课的学生就是好学生。面对一些学生的创新想法,老师用自己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了学生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越来越不敢尝试。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来看,音乐这门艺术要求演唱者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如果教师一味地否定学生,将会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制约中国民族声乐发展。
(六)中国民族声乐理论教学与研究缺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音乐艺术审美观发生变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必须重视声乐教育改革,否则就难以实现多元文化交融的要求。在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改革中,一些高校改变了声乐教育体制,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们缺乏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现阶段,对中国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主要从声乐艺术、表演风格、表演形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展开,理论研究模式过于单一、学科间缺乏整合,导致中国民族声乐在大学教育体系中比较独立。
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改进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策略与措施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冲击下,中国民族声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受到影响。一些高校民族声乐教师意识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已不适应现代教育下学生的需要。中国民族声乐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不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声乐演唱技能和声乐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进行“头脑风暴”,为学生调整教学方法。因此,中国民族声乐教育者应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引导和培养学生接受和吸收不同的文化,尊重中华民族声乐的主体文化,营造良好的声乐文化学习氛围,以帮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提高对民族声乐作品的欣赏和创新能力。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要体现民族文化在声乐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中国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经典曲目,还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学习校本教材中的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搜索相应曲目,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目前,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将曲目表演作为学生的学习标准,但在曲目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不合理之处。例如,一些古老的曲目只有书面教材,类似乐谱,并没有实际的歌唱视频,或视频介绍等,因此学生对古老的民间声乐曲目了解不多。面对这些曲目,教师通常采用口头或理论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听而忘”,影响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电影材料、纪录片材料或自己的实际表演直观教授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声乐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改进民族音乐教育方法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亲自了解学生的想法,并调整沟通方式,在自己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联系。在中国民族声乐教育工作中,一些学生缺乏舞台实践经验。在台下练习时,他们表现得很好,但上台时会怯场。事实上,这是因为学生的心理不稳定。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教育心理学的支持下,改进民族音乐教育方式。例如,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声乐表演比赛项目,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锻炼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提高学生对声乐表演的自信心。
(四)注意对原创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在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体系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民族声乐理论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精神,带领学生走访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收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和音乐资料。通过各种活动,师生可以共同感受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当地文化,这有助于学生对民族声乐有更深的了解。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中国民族文化音乐家授课或举办文化教育讲座,拓展学生的民族文化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多元民族文化的魅力。
(五)鼓励学生创作民族声乐
在中国民族声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民族声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结合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创作出反映历史和内涵的民族声乐。这种现代创新的创作模式不仅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且广泛流传。值得注意的是,在民族声乐创作过程中,为了体现民族声乐作品的多样性,创作者可以结合西方音乐文化,运用传统的演唱和句型,展现出多元的中国民族声乐文化。
(六)教育工作者对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研究
在中国民族声乐教育实践过程中,民族文化的特点作为中国民族声乐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加强对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研究,根据不同民族的地域特点,分析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文化特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声乐演唱风格,以蒙古族为例,其拥有广阔的草原。蒙古族民族音乐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音乐种类繁多,音乐浩瀚奔放,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气魄。此外,蒙古族音乐的演唱使用真假声音,由于音高较高,音高变得高亢、嘹亮、多变。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融音乐与文化于一体,在教学和研究领域应重视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研究。
(七)丰富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概论
中国民族声乐是世界许多音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需要注意与世界音乐发展的融合,以保证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大纲的丰富和完善。由于中国民族声乐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几千年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对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概论的研究很少,这制约了中国大学生对中国民族声乐学习和理解的质量。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遵循科学、系统、全面的教学原则。因此,在教学导论的梳理中,我们需要注意对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的挖掘,合理运用美学思维和哲学思维,促进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
对于中国民族声乐教师来说,西方音乐的不断发展给中国民族声乐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保证中国民族声乐良好发展,应该在尊重学生认识和理解民族声乐发展的前提下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的精华。我国声乐教育工作者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反思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
五、结语
中国有着多元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各不相同,这些都体现在民族声乐风格上。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民族文化,中国民族声乐教育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需要理解教育心理学在优化教育中的重要性,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民族声乐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转变教育观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继承和发扬原生态民族音乐,鼓励学生创作民族声乐,研究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促进我国民族声乐发展。
参考文献:
[1]招霞.教育心理学视角下中国民族声乐教育之思考[J].歌海,2019(06):100-103.
[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胡薇.试论如何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推向世界[J].音乐论坛,2013(11):88-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