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仰望,陕北高原上的人论文

仰望,陕北高原上的人论文

2

2025-09-12 16:39:3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乘着溶溶月色,踏上桥山之巅,在森森古柏的深处寻访,虔诚的黄土堆成的冢,在明亮的月辉中赋予中华儿女以力量。

       古柏里的“人文初祖”


  乘着溶溶月色,踏上桥山之巅,在森森古柏的深处寻访,虔诚的黄土堆成的冢,在明亮的月辉中赋予中华儿女以力量。


  在这黄土冢里住着一个人。相传五千年前的某一天,他率领部落一路逶迤迁徙来到古老的黄土高原。他银髯长拂,目光炯炯地眺望着高原盛景:天边是浓密的森林,深邃的海洋;脚下踩着肥沃的土地;身旁百花争艳,凤舞九天。微风吹过,草木低眉、万兽俯首。好一个休养生息的地方。陕北,以伸展亿万年积蕴的深厚而广袤的胸怀接纳了这支疲惫的队伍,生息繁衍。


  就在这里,老人发明了弓箭、舟楫、文字、指南车,教老百姓建房造屋,缝制衣服,烧制陶器,冶炼青铜,治疗疾病,过着种五谷、养六畜的安居生活,进入简单的农业时代。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以此为雏形发扬光大,书写搏击寰宇的人类文明史。

  这位老人就是被称为中华“人文初祖”的黄帝。


  桥山,在远古时代称作蟜山,黄帝时代称作“轩辕之台”,黄帝因此地名又得名“轩辕”。后世把这里的地名又演变成“桥山”。


  传说中黄帝带领群民在桥山砍树造屋,搬离了洞穴,但是他们不懂破坏森林会产生严重后果。一次暴雨下了三天三夜,木屋被毁,群民丧命。黄帝悲痛万分,他寻找到一株形状如贝壳、种子如卵的小树苗。黄帝手托枝条,双膝跪地对天起誓,愿逝者安然,生者坚强!他亲手种下了这株小树苗,象征着正义、高尚、长寿、不朽。这株小树苗就是今天的黄陵古柏。


  此后五千年,黄帝的后代们纷纷效仿黄帝种植柏树。如今,这一带的山山沟沟草木茂盛,葱茏的苍柏盖满了黄土地。八万多株参天古柏站立在桥山上,虬枝直指天际银河,千年的冰封雪飘使它们更显得雄浑苍劲,似乎每一株古柏都在倾诉一段中华民族的历史。驻足柏林间,心香一炷,是黄帝子孙们虔诚的感恩。


  黄陵古柏正生长在桥山下的轩辕庙内。进入庙门,震撼视觉的就是它遒劲挺拔、冠盖蔽空、高可凌霄的气魄,蔚为壮观。风过天地,流星飒沓,怎敌你枝头一抹青绿。此时,黄帝的身和黄帝的心化为枝间一缕斜阳映射在仰者的面颊上,任凭泪珠闪烁着光芒:我就是你前世的儿,今生的徒,来世的一株苗,生生世世与你心灵相守,血肉相连。我在佛前苦苦地求了五百年,就让我来看你一眼吧,因为五百年前你在我心里种下一颗泪,让我抛洒给人间香醉在幸福中的她和那个脚踏七彩祥云来迎娶她的人。在你的斜阳中,慎重地开满花,朵朵都是你前世的盼望!我来了。


  轩辕庙内还有一株古柏在苍穹中傲立伸展着,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挂甲柏”。传说汉武帝在此地祭拜黄帝的时候,把战袍挂在这株柏树上,以示亲身奉献,并祈求平安永生。也许是汉武神威融入了这古柏,几千年后古柏树干上长出许多洞孔,流淌出泉水般的润液,像千手观音掌中眼止不住的泪,像万佛洞中有求必应热情的汗。有人称之为“将军汤”。


  “黄帝崩,葬桥山”(《史记·五帝本纪》)。这六个字总结了黄帝的归葬,也导致后人千年来的寻找,因为五千年前的桥山方位及隶属的郡县都不清楚,因此黄帝到底葬在何处,未知。至今关于黄帝陵所在地的说法有陕西、河南、甘肃等。岁月却偏爱陕北黄土高原的黄帝陵。


  沿登山道拾级而上,向黄帝陵方向恭行。陵道两旁的古柏们迎风“沙沙”作响,似落雨拍打的声音,伴着踏石的脚步“啪啪”,犹如清明节返乡的天涯客,听一丝柏,一寸柔情,幽阶一夜苔生。


  黄帝陵冢在桥山之巅,翠柏将其环抱,掩映。柏林四季常青,在陕北冰坚川冻的寒风中,它们的腰杆也是端端正正。千磨万击仍坚劲,这是一种刚正、执着、忠贞的品格。铁骨铮铮就是黄帝当年一统天下的英雄豪迈!


  越过汉武仙台,穿过棂星门,进入祭亭,拜陵冢。一座高大的石碑屹立亭中,高4.3米,宽1.2米,上刻“黄帝陵”三个大字,为著名文化学者郭沫若受毛*东同志委托,手书。这与耸立在轩辕庙内毛*东主席撰写的《祭黄帝陵文》的碑文交相辉映,令人肃然起敬。黄帝陵冢两侧树楹联“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是对后人的激励。


  一阵风吹过,从柏林间飘出孩子们银铃般的欢笑声。一群小孩儿手提柏油灯,握着小铲,背着水带,抬着帐篷,从林中跑来,蹦着,追逐着,嬉闹。林间的黄土地上多一些柏树小苗和刚刚培上去的新土,还湿着。


  此时,皎皎空中一轮孤月,山顶上,孩子们手中的柏油灯忽闪忽闪。孩子们松开小手,油灯缓缓升起,在黄帝陵冢的上方游移,像散发着红色光芒的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五颗,六颗,七颗,照亮了冥冥的夜色,照亮了千年沉睡中古柏的笑容!


  范仲淹戍边守延州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后世千年对他的熟知是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和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范仲淹曾经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被朝廷调任到陕西受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


  范仲淹儿时,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把他寄放在僧舍里读书,为了省钱,小范仲淹一天从早到晚只吃一顿稀饭,五年没有换过新衣服。他是一位从苦难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因为过早地经历人生的生离死别和贫穷饥寒,年少时期便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图大志。


  北宋是积贫积弱的王朝,北方边境成年累月狼烟四起,刀戈相见,导致百姓被迫流离失所。“澶渊之盟”北宋向北方的辽国增纳岁币。西夏李元昊称帝之后连续攻打北宋西北地区,占城池,抢粮食,屠*百姓。当时延州(今延安)正在与西夏的交战之中,东西四百里土地尽失,朝廷里的官员们谈论战况时被吓得瑟瑟发抖,无人愿意上前线领兵和督战。此时范仲淹主动请战赴延州前线任知州,朝廷准。


  范仲淹来到延州选拔将领,整顿军纪;修缮壁垒,加强防御;发展生产,囤粮囤畜;安抚羌民,争取人心。这一系列战略作为使延州一带的防线开始巩固。西夏将领听说范仲淹的举措之后竟畏惧地相互提醒“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时至今日仍有传说,西夏军队因为害怕范仲淹的治军能力,范仲淹率军还没出战,西夏骚扰边民的军队就撤回去了。尽管这一说法为后世众多文化学者批驳,但是范仲淹的大名吓退西夏军队的故事仍在老百姓中传说千年,甚至搬上了今天的银屏。


  范仲淹驻守延州时,为了观察敌情,在嘉岭山最高峰修筑“望寇台”,并把这里作为前线指挥部。到了夜间,苍穹星辰似乎伸手可摘。范仲淹伫立凝神,触景生情,一种刻骨铭心的孤独感和沉重感从心底油然而生。“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此时的范仲淹清心寡欲又坚毅的身躯在高台上迎风傲立。

25d3a52ef75b0bcb9b3714c0a85f3dea.png

  在望寇台北边,范仲淹修筑了一座烽火台,是用黄土夯筑的四棱台。每次烽火狼烟起,他站在彼台观此台,耳旁激战的号角声与眼前熊熊烈火交织在一起,他高举起一碗酒“纷纷坠叶飘香砌,愁肠已断无由醉”(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身后的延州土地与家乡的沃土无异,身后的延州百姓与家乡的童叟无异,这是值得将士们用血肉之躯誓死捍卫的国土和亲人们。范仲淹戍守的延州因为有了他的豪情诗句和一片丹心而更加坚不可摧。


  当时的延州界内因为战乱导致千里萧条,荒无人烟。范仲淹下令百姓前往开垦种植,既能自给自足,又可以补充军粮。为此他在烽火台下的延河畔打凿出一口井,供军民取水灌溉。后人称之为“范公井”,至今井筒仍然完好。后人为纪念范仲淹的功绩,在井上方依山势加修了飞檐凉亭,今天这里是游客们取景拍照的绝佳美景之地。


  范仲淹守延州时,不忘办学兴教,他修建了书院广招军民子弟,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今天这个“范公书院”的柳荫深处仍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是周围的大中小学学生们在此学范公,立志向,勤朗读,苦练书。


  如今延安(延州)城内著名景观摩崖石刻上,还留有范仲淹手书的“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浑厚而刚劲,昭示着他戍守延州时的坚定意志:满腔热血,为国战斗,抵御西夏越横山。


  “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这是毛*东主席1937年7月在延安对于范仲淹的评价。“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毛*东主席评价范仲淹在延州写的这首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之间,基本属于婉约,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