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舞蹈鉴赏》 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论文

2025-09-12 16:14:2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2016年12月7日至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至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这5年期间各高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生态化建设,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征程。
2016年12月7日至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至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这5年期间各高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生态化建设,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征程。各学科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大力推进线上线下教学实践创新,各专业教师积极响应教学改革,立足于课程专业特点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思政融合路径。《舞蹈鉴赏课》课程思政具有天然优势,红色精神、优秀文化、时代精神均能在很多作品中突显,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天然养分,本次课程思政的教学创新有两点,一是借鉴互联网思维,通过课程内容挖掘学生心理现状,打造全员互动平台,活跃学生思维,潜移默化达到全方位育人效果;二是通过设置分数量化,可视化教学成果来保证教学质量,在探索中前行,在总结中优化。
2016年12月7日至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各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如同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形成协同效应。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针对专业课程挖掘适当的思政元素?如何将专业与思政这两张皮相互融合真正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如何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保证教学质量?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势如破竹发展迅猛,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的具体方向指引。
课程思政改革会经历不断前进,不断总结,不断修正,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本次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时代精神、伟大复兴中*梦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等核心理念,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提升思想站位。运用逆向思维以结果为目标倒推,以问题为导向修正,以优势为课程亮点。借助互联网资源联合思政教师专家与专业教师协同构建线上线下课程思政空间站。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重视数据搜集,全面落实全方位立德树人的育人成效。
新时代背景下《舞蹈鉴赏》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1942年5月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席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艺作品就能永葆青春,永放光彩。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群舞蹈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贴近群众和革命的红色主题舞蹈作品。“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舞蹈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梦等精神的优秀舞蹈作品。同时也为舞蹈鉴赏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政素材,紧紧与群众、时代发展相关联,故《舞蹈赏析》这门艺术理论课具备课程思政改革的可行性。
新时代背景下《舞蹈鉴赏》课程思政的内容建设
做到精准化教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设置与线上线下课程同步,以下以一学期时间单位主要分为四章节。
第一章《赏析导论》2课时,主要讲解两部分,一是舞蹈欣赏的条件、心理过程,二是舞蹈欣赏的能力培养、意义。第二章《红色精神——舞蹈作品鉴赏》5课时,学习《红色娘子军》《闪闪红星》。第三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舞蹈作品鉴赏》4课时,学习《孔子》《踏歌》。第四章《时代精神——舞蹈作品鉴赏》5课时,学习《天路》《进城》。在作品鉴赏章节统一分解为三部分,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知识点模块化。一是舞蹈编创意图,二是作品主题与思政分析,三是舞蹈作品分析(动作、队形、舞美)。知识点设计成3个固定模块更加具有针对性,每一个模块的教学视频录制时间控制在15分钟,更加符合新媒体时代下年轻人的使用习惯,每个模块也设置了相应分数与相关讨论问题,围绕重点中心化来打造线上课程,避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意识的发散延伸。
做到精选化预习,引入游戏解锁通关的机制与原理,依据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答的学习逻辑,设置分数量化,重视数据收集与分析,使得学习效果可视化,方便后期的完善。简单说明如下,明确资料检索方向,从历史事件资料、人物背景资料、时代发展资料、视频媒体资料这四方面丰富线上的课程资料库,预习分为四个步骤:第一,线上查看课程的视频媒体资料并针对资料下的问题展开交流;第二,学生线上提出针对作品的思考问题;第三,查看其他相应的资料包并针对资料下的问题展开交流;第四,完成课后作业。线下教师需要对数据进行搜集与分析,选出最突出的两个问题作为线下教学讲解的重难点。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辅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储备,线上课程打破了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线下课程则更多采用引发学生探索为主的开放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度的思考及头脑风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自学能力,提升学生课程兴趣,以保证线上课程促进线下课程教学协同发展教学质量同步增长。
新时代背景下《舞蹈鉴赏》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引入网络社交模式。参加很多专家教授关于课程思政改革的讲座,以及相关的课程培训,线上教学中问题设置模块是很多专家均认为非常重要的,但这个没有程式化的具体方法可以传授,大部分是值得借鉴的案例,更多需要结合课程本身进行思考,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回到问题设置本身,其作用是引人思考达到一个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故问题的设置不能难度过高、太死板。所以如何设置问题才能让预习效果达到最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人深思的问题,“人生的解题不止一种,无关对错”这句话点醒了我,每个人对生活的选择不同,那么对问题的回答也不同,人们总会好奇他人是如何做的,如果将原本孤立的答案汇聚到一起,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碰撞到一起,问题也由一对一的封闭状态变成了一对多的开放模式,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相互照见并学习大放异彩,基于这样的想法让我开始大胆创新实践。
引入网络社交模式,心理投射机制,打破教师端与学生端的信息差异,打造开放式的线上交流空间站。首先是明确问题设置的准则:一是问题不可难度过高,二是问题不可过于专业,三是问题要能投射到学生自身。资料检索方向来源于历史事件资料、人物背景资料、时代发展资料、视频媒体资料这四方面去丰富线上的课程资料库,预习分为四个步骤,学生查看了相应的资料包后都会针对资料下的问题展开交流,而不仅仅是提交一个答案,就好像网络的留言板,学生可以在问题的下方看到相互的动态进行社交互动。如芭蕾舞剧《闪闪红星》编导让成年潘冬子与少年潘冬子符合逻辑地同时出现在舞台上,如果你是编导,你会用什么方式呈现?各式各样的答案出现在留言板上异常热闹,有的甚至将某个电影中出现的类似情景与舞剧的叙事故事联系在一起,有的认为可以通过灯光或者装置将舞台切分开来展现,也有的反驳了之前学生的留言等,老师可以看到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非常活跃,思想如同开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很好地启发了学生思考。
引入游戏闯关机制。主要是设置分数量化与增加AI客服“小舞”相联动,既可视化教学成果,又增强趣味性。分数主要设置为三个版块,线上问题互动30分,课后作业30分,课题表现40分。通过网络社交模式线上交流空间站中设置问题留言板的交流互动来设计奖励称号,“互动达人”“思想巨人”“迷之天才”并设置相应的分数,而我们的AI客服“小舞”会线上通报获得奖励称号的人,这样我们可以根据数据来分析每位学生的得分情况,做到公平公正,同时能在线上看到优秀学生的表现,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引入竞争,激发学生思考,增加线上交流的活跃度。但需要注意能否达到理想效果还是与问题的设置有关,问题太难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大部分基础薄弱且专业书籍阅读量不够的学生来说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就形成了分水岭,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针对此种情况,问题的设置应当多指向学生自身,开放式答案没有绝对的对错,主要启发学生思考,以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主。线上问题互动的分数设置规则如表1所示。
建立舞蹈鉴赏课程资料库。舞蹈资源库的建立,是为了增强线上课程与学生之间的黏性,资源库的建立不以章节内容为主而是关注最新的舞蹈咨询,主要资料类型包括舞蹈前沿信息、论文信息、论坛会议信息、舞蹈比赛信息、舞蹈视频信息、舞蹈名人信息、舞蹈培训信息等。虽然现在网络信息发达,但依旧有很多学生想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却不知从何入手,资源库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打破信息壁垒。
资源库信息的搜集渠道,主要来源于北京舞蹈学院公众号,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公众号,各大舞蹈比赛的网站,舞蹈家协会网站,相关舞蹈专家公众号或朋友圈,学习强国上的免费资源,包括考研信息等,将这些资源信息汇集到一起,实时更新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近些年思政课在党*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凸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专为课程思政搭建“大平台”,使先进模范教师、专家教授均受邀到各大高校开设讲座分享课程思政改革思路,目前,课程思政包含在线教学、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网络主题宣传等新样态可谓百花齐放,着力破解当前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