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王阳明心学对英语学习的启示论文

王阳明心学对英语学习的启示论文

2

2025-09-12 15:08:3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王阳明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其人格魅力、人文关怀、创新求真的精神是大学生治学、追求理想生活的人生楷模。

  王阳明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其人格魅力、人文关怀、创新求真的精神是大学生治学、追求理想生活的人生楷模。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为语言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和思辨能力培养提供了动力源泉和思想坐标。王阳明心学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同时,程朱理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了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心学思想。他的思想主张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这种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守仁教授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还要重视中文的训练、中国文化的教育”。英语教育要立足于学生“顶天立地”的培养,“立地”就是让学生掌握用外语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本领和本事。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此心光明”的辉煌一生是英语学习者前行路上的楷模,他的人格魅力、人文关怀、创新求真精神是大学生的人生灯塔。

1757660561098_1272ED9F-6E57-4186-B282-03724A0ECC4C.png

  王阳明心学的特点。以心为根本: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人的行为和思想都是受心所支配的。他主张通过修炼内心来达到改变行为和思想的目的。强调道德自觉:王阳明心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被外界物质所蒙蔽。他主张通过去除物欲,恢复良知本性,以达到道德自觉。提倡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真正的知识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注重个性化发展:王阳明心学主张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去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盲目追求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强调整体性:王阳明心学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都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他主张通过协调整体的关系来达到改变个体和整个社会的效果。


  王阳明心学是一种以心为根本、强调道德自觉、提倡知行合一、注重个性化发展和强调整体性的哲学思想。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王阳明心学和英语学习二者之间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它们之间有一些相通之处。首先,王阳明心学强调内心的觉知和直觉,这可以启发我们在学习英语时更加注重培养语感和语境理解的能力。通过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和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其次,王阳明心学强调实践和知行合一,这也可以启发我们在学习英语时注重实践和应用。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或获得证书,更重要的是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如交流、阅读、写作等。通过积极参与英语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技能,提高英语水平。最后,王阳明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可以激发我们在学习英语时的自我意识和主动性。英语学习需要我们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自我探索和反思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和技能。


  虽然王阳明心学和英语学习看似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们之间有一些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启发和促进。通过将这些思想应用到英语学习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王阳明“此心光明”的辉煌一生


  立鸿浩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12岁时,王阳明就认为人生第一等事就是读书做圣贤。所以,两次会试落榜后,他仍然豪气地说“世人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因为理想高远,他不为一时的失落而沮丧。


  大学期间,青年学子要立足自我,为外语学习和未来的职业方向设立目标,胸怀大志,视野开阔,以广泛涉猎中西方经典书籍为首要任务,立足国家英语人才培养计划和需求,励精图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倘若没有大志向使自己凝神竭虑,眼界就会狭窄,较多关注与学业关系不大的琐事,所谓“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夫志,犹木之根也;讲学者,犹栽培灌溉之也。根之未植,而徒以栽培灌溉,其所滋者,皆萧艾也。”学生如果目标不明确或者自我没有追求,不管老师如何精心栽培,学生最终也难成大器。“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久而久之,目标在心中愈来愈清晰,行动愈来愈果断,愈能达成一定的成果。


  “心”习所学。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做事贵在用心、专注,否则就是敷衍,应付当下,事情于人也就没有意义。英语学习重在用心观察体会,切莫停留在记忆单词、分析语法成分等表面功夫上,要跳出单词、句法结构,走向更大的语篇,探索文章背后的思维模式、文化根源,思索中西文化在同样话题上的不同阐释,提升跨文化交际和思辨能力。尽心尽力深入学习,得到的快乐也是酣畅淋漓。“吾心有不尽焉,是谓自欺其心,心尽而后,吾之心始自以为快也。”


  博学厚积的自我探索。王阳明的至交湛若水《阳明先生墓志铭》说,青年时期的王阳明经历了“五溺”,即“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所有这些尝试都为阳明先生后来的剿匪平乱、为官治学、讲学授道、开辟心学奠定了基础。


  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学习者,需要其他学科知识和文化、思维素养的提升,所谓“功夫在诗外”。不能只是狭隘地聚焦于语言技能训练本身,而是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了解现当代国际、国内社会进步等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提升思辨能力,以此锤炼英语综合能力,达到国际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坚毅无畏的品格。在赶往贵州龙场驿的途中,王阳明遭人暗害,写下了绝命诗《泛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一切艰难险阻、世间荣辱,


  王阳明的心都不为所动,求得心灵的纯净境界,继而在事业上一览狂澜。


  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应用学习庞杂琐碎,若要自由游刃于听、说、读、写、译等实践操作,必须坚定意志,长期精耕细作,克服浮躁畏难情绪,清净内心,专注于日常积累与提高。


  仁德化人的情怀。王阳明在担任贵州龙场驿丞时,为客死他乡的陌生人写了《瘗旅文》,其中有句说:“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对他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关怀,是万物一体之仁的发露。“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


  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是学生乐于参与语言实践交流的保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互相关爱、共情互助的氛围将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有助于赏析和理解语言背后的人文风情、逻辑思维特点,以温暖通透的心灵拥抱多元化的世界,把英语学习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正心求道的大格局。乔宇认为自己专研于围棋、词章、圣人之学等已经是“贵专、贵精、贵正”,但仍然迷惑,求教于王阳明,王阳明断言道“世人多巧,心茫茫然”。只专注于技术、技巧、方法等,没有找到“正道”,失去方向,每日的学习只能徒增困惑、迷茫。


  当代大学生学习功利目的比较强,追求“短平快”地掌握一定的使用英语的技巧,或者在考各级证书的需求下,只注重机械记忆、投机取巧应试的方法,忽视并不能致力于语言感悟、言语交际、文化素养、思维提升等重要的语言学习本质。并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失败感、挫折感、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等焦虑心情始终伴随左右,有些学生干脆放弃努力拼搏,只求在学期考核时过关。究其原因,是没有把英语学习定位到更高的需求——服务于个人职业发展及祖国发展战略高度,没有清楚认识到语言学习的本质,没有意识到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不是归为一些技巧的掌握,而是和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关。目标短浅、定位不高,使英语学习效果不佳,一部分学生很难走出英语学习的瓶颈再上一个台阶。

1757660640306_B8B31F80-7272-4145-80DF-F4CC29AB7158.png

  王阳明“惟精惟一”的治学之道


  心即理。“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本心本身就是天理,心与理一体,理在人的心中。“吾性自足,不假求外”。英语学习的过程更多地要靠学生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挖掘自我的内在动力,积极沉浸在语言实践中,感知、洞察、习得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放开胸怀去感悟语言背后的文化、思维动因,从而更灵活、深刻、准确地掌握英语。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英语学习不能满足于明白、接受课堂老师传授的知识,或者是书本上直抵心底的见解,而是要“事上炼”,在听、说、读、写、译上反复淬炼,切实体悟到这些所谓知道了、明白了的见解知识,内化它们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致良知。“良知”来源于《孟子》,“不虑而能谓之良能,不虑而知谓之良知”。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至事物中,付诸实践,不受外界干扰,“心不动如山”,做到内在自觉之知和外在行动之知达到统一。“而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英语学习者心中人人都清楚较为熟练掌握英语的本来良知是什么样子,但很多学生的困难就在“致”的达成过程上。他们要么信心不足,要么自负浮躁,要么盲目追求各种技巧方法,未能够“诚意”“正心”,使自己在浩瀚的学习材料中失去自我,不能日日光亮良知,走向理想的学习境界。


  《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事功、治学、道德修养等方面,王阳明先生都做到了极致,是英语学习者需要吸收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学习英语提供了思想坐标和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