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洛阳文创产品开发论文
2025-09-12 15:17:1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洛阳市要设计出令大众喜爱的文旅融合产品,必须将产品与地域旅游文化相结合来开发文旅产品,如纪念品与旅游资源,节庆文化与创意旅游,文化影视与旅游等方面。
洛阳市要设计出令大众喜爱的文旅融合产品,必须将产品与地域旅游文化相结合来开发文旅产品,如纪念品与旅游资源,节庆文化与创意旅游,文化影视与旅游等方面。在政策的支持下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因地制宜,令当地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渗透融合,形成新产业形态,具有一定模式和特色,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或转型,另外也要考虑文旅创意产品的实用、艺术、创新性,采用更多样的营销手段及更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来提高产品的销售量。文旅融合下开发的文创产品可以有效塑造和传播旅游、城市形象,也能更好地提升当地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以期对保护和传承洛阳市优秀文化有所裨益。
河南省洛阳市是十三个朝代的都城,是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可以说洛阳的历史十分悠久,遗留下的文物、故事、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相当多。与之相对应的,可用于文化创意产品灵感的来源也不少。
洛阳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旅游资源丰厚,特色文化与特色旅游资源集中,多元化发展,交汇融合,形成了洛阳市的旅游基础。作为中国优秀旅游文化城市之一,旅游给洛阳市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作用。
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发展文化产业、事业,努力展示中华文化各具特色的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各地域文创产品的设计和更新必不可少,借着文化创意产品将优秀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引起人们的重视。
洛阳市的旅游文创概况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见图1)。遗址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拥有大约47平方千米的面积,存在时间久远,长达一千多年。
另外还有二里头遗址(见图2)、唐坡遗址、邙山陵墓群、洛阳的两座丽景门等众多历史遗迹,辉煌壮丽的宫殿,精妙绝伦的建筑,无一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展现。旅游文化的优势还在于这里极具特色的地域古文化资源,成了河南洛阳市发展的一部分,这也给洛阳本地的特色文创等周边纪念品提供了广阔的开发空间。

俗话说“爱上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博物馆是在外不断收集、放入馆内收藏起来、根据类别摆列和对收藏品深入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各种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里面收藏的物品不仅价值极高还充满了故事性,可以说是最能了解一座城市的地方。
洛阳是中国建立都城最快、经历时间最久、十三朝古都的城市,博物馆众多。历史悠久的洛阳市积淀了非常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文化产品及产业的重要支撑来源,也是一种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还为洛阳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提供了条件。
洛阳市的少数民族占洛阳市生活人口1.2%,也是个拥有多民族居住的城市。32个民族带来的民族文化也是旅游文创产品不可小觑的灵感之一。
洛阳的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历史遗存灿烂而丰富,也有不少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作为我国三个重要石雕工艺宝库之一的龙门石窟、唐三彩烧制技艺、洛阳牡丹花会等。洛阳市的自然风光也是令人眼花缭乱,国家级森林公园白云山景区、天池山、洛阳老城龙潭大峡谷等众多山水美景,无不引人入胜。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故事、节日、美食都充满着地域特色。众所周知,洛阳牡丹闻名于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洛阳栽种培育历史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包括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还是中国四大节会之一。
洛阳旅游文创市场的发展现状。在过去,洛阳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创造活力不强,质量也参差不一引起广大消费者不满。政府对其宣传不足,社会影响力提升缓慢。这些年来,随着文化自信,在相关部门执法整顿和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提高等多重影响下,旅游文创纪念品的质量慢慢改善,也尝试找到些新方向、创新点,文化传播功能和实用性得以兼备,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文创产品的竞争也出现在市场中,这无可避免,带来了各种“同质化”、地域文化不突出的产品,价值与质量两极分化,设计的新意也不足做到传播本地文化的作用及建立品牌形象。
洛阳旅游文创市场存在的问题。产品同质化严重。文化是文创产品的灵魂,所以文创产品不仅是普普通通的旅游产品,还承载着洛阳市的故事。好的文创产品,能作为一座城市的代表性文化,是城市的“门面”。
从现在洛阳的文创产品来看,洛阳各地售卖的文创产品极为相似,没有特色及创新之处。另外即使洛阳的文物众多,但如果只将其图案简简单单复制到产品上,毫无创意,这就只是一个旅游纪念品,而不能算是一件文创产品。同时也没有建立有效的产品反馈机制,致文创产品无法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和优化。
产品实用性、审美性、经济性不高。当旅游者购买旅游文创产品时,有很多产品不方便携带,不够人性化,如易碎的瓷器和大型的器物等。
价格和质量也是两极分化。价格高的产品虽然精致,但普通消费者根本狠不下心购买。低价的产品是真的质量不好,没有购买的必要,只有些许产品值得消费者购买。
旅游文创产品宣传手段不佳。洛阳文创产品的销售主要还是集中于线下旅游点实体店,只有少量的网上销售点,作为洛阳官方的网上淘宝店“洛阳礼物”粉丝数才3994人,而故宫的网上淘宝店铺粉丝高达915万人,两者相比,可见高下。洛阳文创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营销没有创造出好的经济效果。文创产品的品牌形象树立不起来,知名度低,打不开良好的销售市场。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创产品开发的优势
文旅融合实际上是通过旅游来感受目的地文化的内涵,体会旅游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开展文旅融合工作实际上就是对当地的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进行有机融合,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整合、优化和升级。
文创产品开发与当地文化资源充分结合。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难以被复制,旅游业的核心必然是本地的文化,这样便不会将文创产品同质化,对于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根据当地文化设计出的产品更能满足广大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的体验需求,旅游者通过购买文创产品能感知到当地各种优秀的文化。
丰富的旅游商品。主题种类旅游业包含很多方面,如博物馆、饮食、民俗、红色旅游、乡村、文化演出、非遗传承等主题,这就推动了多种主题类型的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出更多不同种类纪念品的可行性增加。
国家加强了旅游文创产品人才、宣传、金融方面的政策扶持,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积极响应,引进和培养创意研发、经营管理、营销推广等方面的人才和团队,为文创产品开发提高人才保障,进而树立自己的品牌,提高当地文创产品知名度。
洛阳市旅游文创开发设计策略
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游客可以从景点带走的游玩记忆,起着很好传播地方文化的作用。顾客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文创产品的过程,也是旅游地文化内涵再次传播的过程;消费者将买来的产品送人的过程,也是与家庭成员和亲友分享景点文化和参观体验的过程。
当前洛阳的文创事业仍有很大的空间发展,推动洛阳文创产品走出去,是建立洛阳市文化品牌的必要之举。
注重产品与地域旅游文化相结合。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不能没有内容。应注重结合地域文化,发现创新点、赋予寓意,将洛阳文化以产品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查阅资料,洛阳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那么可以创新的点必然不少。只要利用巧妙,那么对于洛阳文创产业的设计必然有很大推进。
另外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性和功能互补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合作融合后形成的产业,在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附加功能。
这两大产业也可以通过重组融合的模式促进产业创新,这是一种各自独立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产业价值链的重组,实现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融合模式。
注重文创产品的实用、艺术、创新性。作为产品,产品的功能性、实用性一定是排在第一位的。购买的东西没有应有的功能那是不行的,要注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要设立产品的反馈机制,使产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和优化,逐渐形成潜在的消费价值。
洛阳的文创产品也可以多借鉴其他优秀文创产品的设计手法和思路,打破原有凝滞的思路,开拓新的方向,学习新的设计手法,将本地文创产品发扬出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时代,让更多人认识洛阳市优秀的文化传承。
注重尝试多种文创产品营销手段。众所周知,“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营销方法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法促进文创产品的销售,会大大促进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及购买欲望。洛阳市在网购这一方面还做得不够到位,线上商店人气过低,需要增加网络上的曝光度,这样就能提升文创品牌知名度。
洛阳文创产品文旅融合开发实例
洛阳市在2021年河南春晚上,舞蹈《唐宫夜宴》的出现,打动了电视机面前的观众,大唐盛世的文化被舞蹈演员们展现地婀娜多姿,“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是观众最直观的感受,令人感受到无比震撼的唐朝盛世文化。这是洛阳文化一次大胆的创新,很显然获得了成功。
洛阳市借助春晚这个大的影视舞台及互联网这个媒介将洛阳市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了出去。这次成功的表演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洛阳市旅游,这足以看出影视旅游已成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强大引擎,对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激发文化旅游市场的新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旅游如今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创新设计让更多的人把洛阳文化带回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发展文旅经济,提高文旅创意产品销量,讲好洛阳故事,传播洛阳地域文化,弘扬洛阳市的民族艺术,树立城市品牌形象,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文化力量”。
借着不断蓬勃生长的时代力量,以“文”为核心,“创”为灵魂,让文创产品步步向前。合理利用文物文化资源,提供许多社会群众能够乐意享受、把洛阳文化和现代时尚相结合的作品。利用数字经济与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各种宣传营销手段,实实在在让洛阳文创产品发展起来,让洛阳的文化传承被人熟知,故事被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