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2025-09-12 14:36:4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近年来,高校逐步重视大学生劳动教育,不断提升对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但在学校层面依然存在“有劳动无教育”现象,即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未能有效衔接的现象。
近年来,高校逐步重视大学生劳动教育,不断提升对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但在学校层面依然存在“有劳动无教育”现象,即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未能有效衔接的现象。在学生层面仍普遍存在功利性劳动态度,尤其是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兴起,滋生坐享其成、不愿意劳动、不会劳动等怠惰奢靡现象。研究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助于高校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劳动观念,成为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时代新人,自觉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阐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一是大学生劳动教育事关国家持续发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关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的培养,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经之路。大学生劳动教育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青年一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与我国创造性劳动、创新型劳动息息相关,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
二是大学生劳动教育事关社会健康发展。劳动教育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涉及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传递。“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应当看到,大学生劳动教育关系到新时代完成“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解决“卡脖子”等前沿科技课题,需要新时代大学生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突破技术瓶颈;解决制造强国战略课题,需要新时代大学生具备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努力成为“干一行、精一行”的技术能手和大国工匠;解决乡村振兴战略课题,需要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深入基层行业,于平凡岗位谱写出不平凡的精彩人生。
三是大学生劳动教育事关个人全面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再囿于教育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阶段,而是站在了一个更高、更长远的位置,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抵御享乐主义、不劳而获等一些不良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其次,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检验所学理论的科学性,进而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能力胜任自己喜欢的工作;此外,劳动教育也有助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劳动本身就是一个磨炼意志、锤炼品质的过程,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致知于行,走进社会,在“助人”中实现“自助”,在“乐人”中实现“乐己”,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本次调查样本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在读本科生,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4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涵盖学院大一、大二年级,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域、家庭的学生,其中男生女生占比分别为33.06%、66.94%;农村学生占比72.58%,城镇学生占比27.42%。
大学生劳动情感日趋提高,但劳动认知需进一步深化。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情感分析时,在“您是否赞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这种观点”问题中有78.23%的学生“非常赞同”,20.16%的学生“一般赞同”,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劳动,对于劳动教育热情浓厚,劳动情感日趋提高。但在“你觉得体力劳动有没有必要”的问题中有13.58%的学生认为体力劳动可有可无,3.76%的学生群体认为体力劳动没有必要,说明仍存在部分学生群体尚未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没有认识到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劳动认知亟须进一步深化。当问及对马克*主义劳动观的了解程度时,却有59.41%的学生仅“了解一点”,甚至有6.32%的学生完全不了解,数据表示多数大学生不明白劳动初衷,并非从内心深处认可劳动奋斗的价值,即对马克思劳动观的价值意蕴认识不够深入。
大学生劳动意识逐步增强,但劳动态度需进一步端正。正确的劳动态度是将劳动价值观“劳化于心,育践于行”的关键。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到“您认为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如何”,选择“好”和“较好”的学生占比分别为63.98%、30.51%;被问到对体力劳动的看法时,79.7%的学生认为任何职业都是平等的,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看待劳动有着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能够主动参与劳动并平等看待不同的劳动形式。但当问及对集体劳动的态度时,仅有57.53%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去做”,选择“佛系态度,有机会就做”和“排斥和反感”的学生占比分别为37.9%、2.55%。当问到课余时间参加劳动实践的原因时,有73.25%的学生选择获取相应的物质报酬,61.29%的学生表示为了评奖评优加分,仅有少部分学生选择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实现人生价值。通过数据可知,当代大学生参与劳动功利性色彩明显,将劳动任务化、功利化,浅薄地将劳动作为获取物质利益的过程,并非从内心深处认可劳动奋斗的价值,从而忽视了劳动对个人成长和发展带来的价值。
大学生劳动能力不断提升,但劳动实践需进一步强化。劳动实践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实现人生理想的根基。在问及对自己劳动能力的评价时,选择“较强,很多生活劳动技能都掌握”的学生占比为74.06%,由此可知,当代大学生对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得到了一定锻炼,对劳动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度,劳动能力得到提升。在“您在校期间参加过哪些劳动实践活动”问题中,选择“日常劳动”和“党团志愿活动”等服务性劳动的学生占比较高,分别为88.58%和68.77%,“校外兼职”的比例为32.66%,参加“专业实践实习”的学生为20.16%。当问及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频次时,“每学期1~2次”的劳动频率占比最高,为39.11%,其次是“每月1~2次”,占比为30.65%。从数据结果看出,日常性劳动频次较高,而进行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生产性劳动频次相对较低,说明学生的劳动实践趋向于日常性的单一化劳动且与学生专业契合度不高,从参加劳动实践的频次来看,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实践活动的频率较低,高校的劳动实践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实践活动需要进一步充实。
实践育人视域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建议及对策
推进劳动理论教育,完善“劳动教育+”教育新体系。大学生劳动教育重视“劳育结合”,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高校需以人才培养为导向推动劳动知识理论教育,不断完善“劳动教育+”的教育新体系。坚持贴近生活、贴近专业、贴近实际的原则,深入剖析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并不断探究“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路径,使劳育与德育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如纺织服装学院依托纺织发展中涌现出的实业报国的劳模精神、纺织工业精益制造中的工匠精神,以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奉献”的“打梭棒”精神等载体,不断强化劳动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以教学质量评价为指挥棒,把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在全校范围内打造“劳动教育+专业教育”的新体系,引导教师在专业课程中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劳动元素,将劳动意识形成和培养劳动技能锻炼有机融合,如在纺织专业课程学习中,挖掘纱线织造、染色、后整理等过程中的劳动元素,将脑力和体力劳动有效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劳动技能的同时引发对劳动的思考。劳动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最好形式,要积极推动“劳动教育+职涯教育”相结合,高校应当将劳动教育融入职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如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普及《劳动法律》等劳动政策和劳动相关法律法规,在就业方面向学生介绍国家制定和颁布的相关政策,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专业发展新形态、新需求,从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劳动自觉性和就业主动性。
拓宽劳动实习实践路径,开创“劳动基地”育人新模式。高校要积极整合校内外的各项资源,一方面,对于校内的实践基地要充分利用好后勤阵地资源,比如学校食堂,依托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学生美食制作比拼、创意拼盘等活动;利用宿舍星级评比,对宿舍卫生和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借助教学楼等公共区域,开展沉浸式集体劳动教育,增强学生日常性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日常劳动技能。要依托实验室、实训中心和科技园等实践基地,开展一系列专业性、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活动,如结合专业特性,借助实验室开展纺织染色进课堂等活动,借助学校科技园,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成果转化,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的机会,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高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对于校外的实践基地。对接各类社会公益组织,成立多元化协同育人的劳动基地,如学校附近社区、中小学、敬老院等,深入为其提供服务性志愿活动,同时也可以与科研院、企事业单位,如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中科院等,共同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走访学习,深刻体会行业发展的艰辛和其中蕴含的劳动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此外,也可以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如同附近村镇结对帮扶,积极搭建兼顾大学生劳动教育和社会志愿服务成效的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引导学生以“专业服务+劳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实现“开门办劳动教育”新思路。要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劳动教育合力,深化校企合作,践行开门办劳动教育的理念。目前,高校依旧缺乏具有劳动教育专业背景的专任教师,要注重引进校外劳动教育相关的师资力量,多途径组建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吸引企业中的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担任高校劳动教育教师,打造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如鼓励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高级管理人才等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校外导师,深入开展“劳模工匠进课堂”等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专业的价值追求,为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行业发展和专业指导等,不断提高大学生劳动创造力和就业实践能力。
高校要将人才优势和就业需求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在建立专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拓宽实践渠道,引导相关联的企业增加实习见习等适合大学生实践锻炼的工作岗位。同时,高校也应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的课题合作,在项目合作过程中不但能与企业科研人员相互学习,而且能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方法、新思路。通过校企合作,打造多场域、多形式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将理论学习向社会实践转化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专业实践中增智增技,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