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可以“群”,别样解“读” ——群文阅读视域下的初中王安石诗歌教学举隅论文

2025-09-12 14:31:0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笔者便以群文阅读视域下的群诗阅读作为“切片”,以王安石作为“样本”,通过精心选读、合作联读、拓展探读、主题悟读四个教学环节,来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技能,并渗透情感教育,从而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在当今群文阅读的热潮下,开放的课堂与主体的地位,可以促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学习空间。笔者便以群文阅读视域下的群诗阅读作为“切片”,以王安石作为“样本”,通过精心选读、合作联读、拓展探读、主题悟读四个教学环节,来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技能,并渗透情感教育,从而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如今,群文阅读的热潮不减。这种致力于将相关联的多个文本,通过梳理、比较、整合、拓展等手段,丰富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视野,培养阅读能力的新型阅读方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以群文阅读视域下的群诗阅读作为一块“切片”,以王安石作为一个“样本”,选取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登飞来峰》,再加上学生在小学时学过的《泊船瓜洲》《梅花》,和课外拓展的一篇《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一共四首诗歌作为王安石群诗阅读教学的篇目,希望能为群诗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思考。
精心选读:找联系,抓“共通”
群诗阅读不同于传统的单篇教学,需要通过个人的精心设计,才能达成激发学生阅读力与思考力的目的。但其难度就在于,教学设计如何做到“精心”呢?关键是要找准诗歌之间的联系,揪出共通之处。
在这节王安石群诗阅读课上,笔者从《登飞来峰》中汲取到了灵感,将“山”作为教学“发力点”,请学生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人生是……?)随后引出行课线索——“人生是一座高山”。这样设计的原因有三:第一,以高山为喻,非常符合王安石的生平经历(图1);第二,不同的人生阶段,必然会有不同的感悟,所选王安石的四首诗歌恰好能大致记录下他几个重要人生节点的心路历程;第三,人世间,命运起伏无常,其实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会有攀登高峰和陷入低谷的时刻,借此触发学生的共鸣,对引导学生学习王安石伟大的品质和精神有帮助。
合作联读:设情境,入“诗境”
在群诗阅读的课堂中,由于多个文本阅读量大,难度也高,教师必须考虑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差异,否则“贫富差距”将不断拉大,而这决不是我们教师的初心。
笔者认为,首先可以创设一个恰当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他们积极思考,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节王安石群诗阅读课上,笔者便结合真实生活创设了情境:为纪念宋朝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诞辰,王安石纪念馆宣教团准备走进学校课堂,开展“荆公风采遗千年”巡回宣讲活动。现面向公众征集活动宣传稿,请各位同学能集思广益,出一份力。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将文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除了创设情境,在问题设计上,可以选择一些思辨性、开放性的问题。教师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对待学生多点启发,少点判断,多点引导,少点批评,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中逐渐形成共识。
例如,图2所示的宣传稿其实就是一张任务单,这堂课的核心问题都潜藏其中。笔者利用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泊船瓜洲》《梅花》及《登飞来峰》的内容及情感的把握,运用相关诗句自主填写宣传稿。答案完全不唯一,只要学生理由充分即可,很多学生都各抒己见,积极性也就成功调动了起来。并且,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未学习、不熟悉《登飞来峰》中的一些难点自然而然迎刃而解了,而这都仰赖于学生个人的思考。
拓展探读:援材料,加“深度”
群文阅读虽然能够加强学生对一类信息的理解与感悟,但对于中国古代诗歌而言,知人论世尤其重要。叶嘉莹先生就曾说道,中国古代诗歌的精神伦理价值主要取决于作者创作的情感态度与心灵品质,为了挖掘作品中作者所感发的生命价值,也需要知人,即“从‘人’的性格背景,来探讨‘诗’中‘能感之’的一种重要的质素”。所以,在文本之外,教师必须对诗人的时代、身世背景作补充拓展,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诗歌,读懂诗人。笔者围绕以下几个关键词展开教学。
把握关键词一:“最高”。
提问:诗人登上飞来峰的最高处,产生了怎样的感受?他仅仅是为了看日出吗?
补充拓展: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现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后宋神宗即位,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主持改革事宜,史称“熙宁变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明白“最高”其实为一语双关,既指山之最高峰,也指王安石事业之高峰。
把握关键词二:“浮云”。
提问:诗人处在最高处,享有开阔的景色,豪情之余,也感受到了一种事物带来的忧患。大家找找看,在诗歌中有没有体现?
补充拓展: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陆贾《新语》
“锐意新美天下之政”,“而台谏章疏攻击者无虚日”。——魏泰《东轩笔录》
“及作相,更新天下之务,而一时沮毁之者蜂起。”——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学者皆变所学,至有著书以诋公之学者,且讳称公门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忠或不足以取信,而事事至于自明;义或不足以胜奸,而人人与之为敌。”——王安石《乞退表》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论和王安石本人的回应,促进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时所遇到的阻挠异常强大,甚至导致王安石本人沦落到众叛亲离的境地,由此引发下文他到底会不会放弃自己的讨论。
把握关键词三:“不畏”。
提问:在浮云蔽日的情况下,诗人是决定就此放弃,还是作出了别的选择?从诗中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补充拓展:
王安石拒不入席的故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横向比较之中,了解到诗人坚守原则,坚定心志,倔强不屈的精神品质,以引起他们内心的触动和震撼。
主题悟读:学先贤,悟“人生”
学习古诗,除了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更重要的是要感悟诗人高尚的精神品质来陶冶我们的心灵,涵养我们的精神,获得不断向前行走的动力。许多学生到了初中以后,学业压力骤增,往往会觉得无所适从,心内茫然,遇到挫折以后更是会失意低落,难以自拔。所以笔者在设计王安石群诗阅读课时,就将落脚点放在了诗人不屈不移的精神品质上。通过出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之作《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学生自由讨论,感悟王安石宠辱不惊、旷达超然的境界:因为如果一事无成就看淡风云,那是矫情;功成名就之后看淡一切,那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笔者最后做了总结:人生啊,确实是一座高山。弱者望而却步,瞻前顾后;强者于困难中坚守,砥砺前行。今天我们追随先贤脚步,共赏高山风光。翻过语文书一页,就是王安石波澜壮阔的一生,但我们的旅途仍没有结束,而是不断向前延伸。希望大家无论何时,都要学习王安石不屈不移的精神,坚守初心,向未来乐观迈进。
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极其富有生长力的语文教学形式,可以助推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但对于教师本人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反思这堂王安石群诗阅读教学课,再推己及彼,究其根本,考察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能力、个人视野、知识储备等方面的素养。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及时充电,不断更新,如此才能在教育天地里书写更加绚丽的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