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四川白玉县“手指锅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论文

四川白玉县“手指锅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论文

2

2025-09-06 16:44:2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手指锅庄作为白玉县独有的舞蹈形式,以其“以指代身”的独特表演方式著称,将全身参与的锅庄舞集中在手指上进行表现,辅以唱词,展现了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白玉人民的热情奔放。

  摘要:手指锅庄作为白玉县独有的舞蹈形式,以其“以指代身”的独特表演方式著称,将全身参与的锅庄舞集中在手指上进行表现,辅以唱词,展现了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白玉人民的热情奔放。文章以四川白玉县的“手指锅庄”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及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状况。


  关键词:手指锅庄;艺术特征;传承发展;藏族乐舞


  一、白玉县“手指锅庄”概述


  谈及锅庄舞,它作为藏区文化的一抹亮色,对于每一位踏上那片神秘土地的旅人而言,无疑是熟悉而亲切的。这一舞蹈传统中,人们常以群体形式,或围圆而舞,或列队行进,身体随着悠扬旋律全方位律动,手脚协调,步伐时快时慢,充分展现了“身心合一”的舞动魅力。然而,在四川省白玉县,却存在着一种别开生面的锅庄表现形式——“手指锅庄”,它打破了常规,以手指作为主要的演绎载体,巧妙融合音乐和唱词的艺术,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令人叹为观止。


  (一)追溯“手指锅庄”的起源


  “手指锅庄”,源自四川白玉县的独特乐舞瑰宝,其非凡之处恰恰在于它别出心裁地以灵巧的手指作为核心表达媒介,同时融入悠扬唱词,共同编织出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展现了高度的创新性与艺术性,更凸显了白玉县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乐舞形式起源于康巴地区,传承已达上千年。据《白玉县志》记载,“手指锅庄”的历史可追溯至萨玛王朝时期①。历经世代的智慧传承与创新,“手指锅庄”已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与独特的传承机制,深深根植于白玉县的文化脉络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文化标志。2015年,甘孜州白玉县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首次将其纳入“非遗”保护范围,标志着其文化地位得到了官方认可与强化。

be1896155f6b9ea9c9fdaea69123899e.png

  为深入探究“手指锅庄”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白玉县积极行动,诚邀国内顶尖学者及专家团队进行实地探访与考察。此次调研不仅证实了“手指锅庄”的珍稀性——仅存于白玉县域内,更揭示了其作为唯一以手指为媒介演绎锅庄的独特地位。


  关于“手指锅庄”的起源,普查工作揭示了三大主流观点:一则是与古代节庆紧密相连,萨马王朝时期的严苛庆典要求催生了这一创新形式;二则指向宗教寺庙,僧侣的禁忌促使他们发挥创意,以手代足;三则源自民间智慧,老年群体以指代步,既满足传授需求,又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感,从而孕育了“手指锅庄”的独特风貌。亦有学者提出,它或许仅是锅庄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但其深厚的文化价值与艺术表现力却远不止于此。但无论起源如何,“手指锅庄”所展现的独特艺术形态、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完备的表演系统,均彰显了其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予以妥善保护与传承,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二)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因素


  甘孜州白玉县,坐落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西部边缘,恰位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交融地带,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孕育多彩藏族文化的沃土。其名称“白玉”,源自藏语的悠扬译音,寓意着吉祥与盛德并存的圣地。白玉县不仅历史悠久,更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成为一方独特的文化瑰宝。


  在这片土地上,藏族人民以其热情好客与淳朴善良著称,他们的文化特质深刻烙印在当地传统乐舞之中。诸如“白玉卓钦”(亦称“登龙卓钦”)与“手指锅庄”等乐舞形式,便是历经岁月洗礼,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孕育而成的。这些乐舞最初萌芽于人们在广袤田野间的辛勤劳作,以及在劳动间隙中灵感迸发的即兴创作,随后在代代相传中不断被演绎与完善,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民间乐舞瑰宝。它们不仅是白玉县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藏族文化独特魅力的生动展现。同时,这些乐舞形式在节庆、祭祀等场合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不仅是人们娱乐和庆祝的方式,也是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丰收、幸福等美好愿望的载体。在乐舞的表演和传承过程中,人们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记忆。白玉县的传统乐舞,植根于悠久的历史长河与丰富的文化底蕴之中,其形成过程充满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韵味。它们不仅是白玉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时间的见证,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康巴锅庄文化起源、传承保护、教学编创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二、“手指锅庄”的艺术特征


  (一)乐舞形式与动作设计


  经调研确认,“手指锅庄”这一独特乐舞形式,仅在白玉县的盖玉乡与灯笼乡地区流传,成为当地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其标志性的“以指代身”手法,将传统锅庄的全身体验浓缩于指尖之上,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细腻与生动。这种创新不仅让乐舞的韵律与情感通过手指的微妙律动得以精准传达,还极大地降低了表演对场地与人数的限制,使得舞者在任何适宜的时刻与地点——无论是篝火边的欢聚,还是藏桌旁的小憩,都能即兴起舞,畅享舞蹈的乐趣与酒香的醇厚。


  在动作设计上,“手指锅庄”巧妙运用右手的食指与中指作为核心表现工具,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排的手势,模拟并展现出包括跺卓提勒、跺卓白玛达吉等在内的八大基本舞步,既保留了锅庄舞的传统精髓,又赋予了其全新的生命力与表现力。所有手指动作均围绕这8个基本舞步进行,包括上下点动、左右摇摆、旋转绕圈等,模拟行走、跳跃、转身等全身舞蹈动作,这也是初学者学习“手指锅庄”的必备基础知识。在表演过程中,舞者蹲坐或单膝跪地,将右手食指和中指轻轻立于地面,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始翩翩起舞,左挪右转、进退有度。在某些特定的唱词或曲调部分,手指的动作可能会更加激烈或柔和,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舞者的手指动作幅度和节奏随唱词和曲调变化而变化,慢时如鸿毛落地,舒展大方;快时则威风烈烈,气势澎湃。艺人的情感起伏、喜怒哀乐也因此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手指锅庄”的音乐特点


  在“手指锅庄”的表演中,音乐与唱词紧密结合,舞者的手指动作随着唱词和曲调的变化而变化,音乐和动作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目前与“手指锅庄”8个基本舞步组合相配的曲目有120余首,这些曲目大多经过千百年来历代艺人的传承和创新,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当然,在某些场合下,艺人们也可能根据舞蹈的需要即兴创作音乐,以更好地配合舞蹈的表演。这些基本步伐和曲目构成了“手指锅庄”丰富的表演内容,使得乐舞表演更加多样化和富有表现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音乐在“手指锅庄”中扮演着重要的情感传递角色。通过不同的曲调和节奏变化,可以表现出舞者内心的喜怒哀乐和情感起伏,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乐舞所传达的情感内涵。“手指锅庄”的音乐曲调悠扬动听,融合了白玉县地方音乐的元素,给人以厚重古朴之感,具有浓郁的藏族音乐特色,能够很好地激发舞者的表演热情和观众的观赏兴趣。白玉“手指锅庄”展现出了极高的灵活性和变化性,在“手指锅庄”的表演中,旋律与节奏保持高度同步。舞者的手指动作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在慢节奏时,手指的动作如同鸿毛落地般舒展大方;而在快节奏时,则显得威风烈烈,气势澎湃。这种节奏的变化不仅展现了舞者的精湛技艺,也深刻地表达了情感的起伏和喜怒哀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乐舞韵律。


  白玉“手指锅庄”的唱词,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与舞蹈的韵律、节奏和主题紧密相关。然而,“手指锅庄”的唱词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舞蹈的具体编排、表演场合以及传承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唱词内容往往与乐舞主题相关,传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可能包含对藏族历史、地理、文化的颂扬和描述,体现藏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也可能反映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劳动场景以及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通过歌词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在重大节庆或仪式中,唱词往往包含吉祥如意、祈福祝愿的内容,以祈求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和国家繁荣。唱词的韵律与舞蹈的节拍紧密相连,由于“手指锅庄”的音乐旋律以悠扬为主,在演唱时常出现一词多音的情况,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和快慢相间的节奏变化来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随着唱词和曲调的变化,手指的动作幅度和节奏也随之变化,这种舞步与手指的紧密结合,使得手指锅庄在表现上更加生动、有趣,展现出丰富的乐舞内容和情感起伏。舞者通过手指的乐舞动作来表达情感,而音乐则通过旋律和节奏来强化这种情感表达,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听享受。


  (三)独特的服装造型


  “手指锅庄”的服装造型在发展传承中已具有一定系统性,多取材于莲花生大师和珠姆王妃的装扮形象,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正式表演时,舞者们会穿戴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服饰,一般头戴冠状头饰,模仿莲花生大师法冠的形状;身穿法师氆氇,袖宽大得可以舞出白鸟之王飞翔在天空的感觉;按照雄鹰的大腿设计的鹰式灯笼裤也极具特色,是吉祥八宝②中胜利幢的外形;脚上蹬着十全十美鞋,有九层鞋底,九色彩虹环绕,寓意镇*三域;腰间悬挂天雷宝剑,背背护身嘎乌。这些精心设计的装扮不仅丰富了乐舞的视觉效果,提升了观赏性,还深刻体现了白玉地区人民独树一帜的审美追求与文化底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核心表演媒介的手指,同样被赋予了艺术的生命力,在右手手背上也会绘制与演员服装同样的造型彩绘,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三、白玉县“手指锅庄”的传承现状


  (一)传承保护的方式及成效


  白玉县“手指锅庄”的发现,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对研究康巴锅庄文化的起源,在传承保护、教学、编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保护与深远意义。只采取当面演示的方式进行传承,没有文字或影像资料,这种传承方式在世界文化传承中都具有“古朴性”。因此,也有学者将其称为“藏族锅庄的密码,活态的舞谱记载”甚至是“康巴锅庄的根脉”。


  “手指锅庄”自2015年被纳入非遗保护范围以来,白玉县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其保护与传承。自2015年首届中国康巴原生态锅庄节盛大启幕以来,“手指锅庄”这一独特艺术形式便成为了焦点,不仅受到了广泛的宣传与推广,还正式踏上了传承与发展的新征程。为此,白玉县精心构建了全面的“民族歌舞数字化档案库”,旨在精准捕捉、系统保存并有效传播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确保其独特韵味跨越时空限制,历久弥新。目前,“手指锅庄”已晋升为四川省省级非遗项目,享受着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通过建立传承人体系、跨部门协作机制及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白玉县不断强化资源投入与政策支持,确保非遗传承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同时,通过设立定期培训、开设艺术课程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将“手指锅庄”巧妙融入社会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白玉县积极探索“非遗+数字化”与“非遗+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路径,打造了“藏族锅庄活态舞谱”多媒体展示平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非遗文化的展现形式与传播渠道。此外,通过城市公共空间如市政广场LED大屏循环播放相关纪录片,以及实施“文化下乡”“非遗进校园”等公益活动,不仅拓宽了“手指锅庄”的传播范围,更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非遗保护氛围,促进了这一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的有效传承与繁荣发展。现如今,白玉县已有多人掌握这一技艺,并在各类文化活动中进行表演,还有根据原生态“手指锅庄”改编而成的如《指尖的舞蹈》《千年指舞锅庄》等新的乐舞作品,可见“手指锅庄”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手指锅庄”的传承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传承人的稀缺与老龄化是首要难题。“手指锅庄”虽在白玉县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精通其技艺的艺人却屈指可数,传承现状面临挑战。当前,该艺术形式的传承重任多落在年长者肩上,而随岁月流逝,老一辈艺人日渐稀少,年轻一代对其兴趣淡漠,参与度低,使得传承脉络面临断裂的隐忧,亟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与弘扬。这种人才断层不仅影响了“手指锅庄”技艺的延续,也威胁到了其文化内涵的传承。


  其次,传承方式的单一性限制了手指锅庄的广泛传播。长期以来,“手指锅庄”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没有文字或影像资料记录。这种方式虽然保持了技艺的原始性和古朴性,但在现代社会中可能面临传播范围有限、难以保存和复制等问题。缺乏多样化的传承途径和创新的教学方法,使得手指锅庄难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限制了其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价值的发挥。


  社会认知度不足也是“手指锅庄”传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尽管“手指锅庄”在白玉县及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在更广泛的地域范围内,其知名度和认知度仍然较低。这一现状使得“手指锅庄”在传续与演进之路上,遭遇了社会支持薄弱与资源投入匮乏的双重困境,进而难以构建起坚实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体系,其未来发展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现如今,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日益加剧。这可能导致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减弱,从而对手指锅庄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白玉“手指锅庄”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传承人数有限、传承方式局限性、社会认知度与影响力有限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并促进手指锅庄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四、未来发展策略


  (一)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与保护


  白玉手指锅庄作为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展望未来,我们需加速强化传承人队伍的构建,利用政策红利与资金注入作为驱动力,激发青年群体对“手指锅庄”学习与传承的热情与参与度。此外,构建并完善传承人保护体系亦至关重要,旨在为他们提供稳固的生活基石与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他们心无旁骛地投身于这份文化瑰宝的传承与发展之中。此外,还可以建立传承人档案库,对传承人的技艺、经验等进行记录和整理,为后人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二)创新传承方式与扩大传播范围


  传统的“手指锅庄”传承,其核心在于师徒间深厚的口传心授,此法虽确保了技艺的纯粹与正宗,但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难以满足广泛传播与深度发展的需求。因此,未来应创新传承方式,将现代科技手段引入到手指锅庄的传承中来。例如,可以开发手指锅庄的教学软件或APP,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手指锅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VR、AR等技术,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这一独特的乐舞形式。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手指锅庄比赛,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提高手指锅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赛可以设立不同年龄段和水平的组别,鼓励更多人参与学习和表演。还可以更多地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加强与学校、社区等机构的合作,将手指锅庄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或社区文化活动中,通过举办比赛、展览等活动扩大其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力。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与促进文旅融合


  白玉“手指锅庄”作为藏族民间乐舞艺术的璀璨明珠,同时也是藏族文化版图中不可或缺的瑰宝。面向未来,我们应致力于深度挖掘其蕴含的文化精髓,借助学术研究的严谨与艺术创作的灵动,多维度、多层面地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韵味与魅力,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例如,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对手指锅庄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等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可以邀请艺术家以手指锅庄为题材进行创作,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此外,还可以将手指锅庄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通过打造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促进文旅融合。例如,可以在旅游景区设立手指锅庄表演场所,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手指锅庄的独特魅力。


  白玉“手指锅庄”的未来发展,需汇聚政府、社会、传承人等多方力量,协同并进。首要之务是强化传承人队伍,保障其生活与工作,激发传承活力;同时,应勇于探索传承新径,拓宽传播渠道,让古老艺术触达更广泛人群。深入剖析其文化内涵,融合现代创意,催生既具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感的佳作,亦是关键所在。促进白玉手指锅庄与其他地域文化的交流互鉴,携手共筑藏族文化的辉煌篇章。


  结语


  白玉县“手指锅庄”作为康巴藏区独特的舞蹈瑰宝,其艺术特征鲜明而独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以手指为舞,以唱词为辅,这种“以指代身”的舞蹈形式,不仅展现了白玉人对生命不灭的热忱与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更成为了藏族锅庄舞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手指锅庄的八大基本舞步,构成了其舞蹈的基石,每一舞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在传承发展方面,白玉县手指锅庄经历了从少数年长者掌握到全县百余人参与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政府、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手指锅庄不仅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启动了民间歌舞数据库建设工程,以视频、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收录和传承这一艺术形式,同时采取以老带新等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和参与到手指锅庄的传承中来。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加深,相信白玉县手指锅庄将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桥梁。

  注释:


  ①萨玛王朝时期:南宋景定四年,即1263年。


  ②藏族绘画里最常见且赋予深刻内涵的一种组合式绘画精品。这八种吉祥物的标志与佛陀或佛法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杨曦帆.康巴藏区民俗乐舞考察与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0,(2).


  [2]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白玉县志[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3]尼玛才让.藏族民间音乐文化特征简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4]周冰琦,程励.“藏彝走廊”民族音乐遗产及其保护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7,(2).


  [5]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667-672.


  [6]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78.


  [7]周进生,董良敏.2017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C].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