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罗默“新平等观”建构中的三重创新 ——以《机会均等》为中心考察论文

罗默“新平等观”建构中的三重创新 ——以《机会均等》为中心考察论文

9

2025-09-06 15:43:3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约翰·罗默在《机会均等》中对机会均等划分了两种原则,即非歧视原则和层级原则。分析两种原则,可以把非歧视原则看作层级原则的一个特殊案例。

  罗默经过分析西方民主中盛行的两种机会均等定义,从三个角度提出机会均等的三重创新:其一,对机会均等发展环境提出建议,用一系列例证对机会均等环境作证明;其二,引入大量函数模型建构机会均等政策,形成新平等观,并用经济学函数思想为机会均等内涵提出合理辩护;其三,结合社会现状,在原有机会均等策略基础上重新为机会均等政策的落实提出一系列创新型策略,并用函数思想证明提出策略的优越性。


  约翰·罗默在《机会均等》中对机会均等划分了两种原则,即非歧视原则和层级原则。分析两种原则,可以把非歧视原则看作层级原则的一个特殊案例。运用“之前”与“其后”两个概念把机会均等划分为两个范畴,使机会均等在重新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函数模型创新性地提出机会均等的新内涵。用函数形式证明计算机会均等方法的合理性,在尊重其他研究观点基础上为机会均等提出一种能被民众广泛采纳的定义,完成机会均等需要什么样的政策可以弱化民众承担责任范围的问题讨论,为寻求机会均等的环境做假设与证明,简化探讨机会均等方法,实现机会均等研究中的三重创新。


  机会均等环境的自由选择及证明创新


  罗默建构机会均等的第一重创新体现在他对建构机会均等环境提出了自由选择的建议,并且在介绍机会均等政策中对其合理性做出证明。从事实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民众提供的教育资源各不相同,仅依靠保障教育设施融资均等无法实现教育均等的目的,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儿童在使用教育资源过程中因先天因素差异而导致使用水平与使用效果不同,这就需要对儿童无法控制的环境与儿童自主努力的行为作以区分,为智力有所缺陷儿童提供更多教育才能保障教育平等。

  环境的选择。罗默对建构机会均等政策的环境做了详细说明,其认为教育资源在每个民众与种类组中因各组平均资源数量不相等而占据不同位置,在主要强调整个种类组而非某些民众特征的基础上,极有可能发现各个种类组在层级中的不同分布,从而说明教育成就不同的原因。经过对种类组在层级中不同分布的模型构造,可以找到每个民众因努力不同在分布图上反映出的位置。要实现教育成就均等化,就要在承认民众努力存在差异基础上建构一种均等教育成就的政策,在均等教育成就政策引导下均等所有种类组的教育资源。罗默提出为所有儿童提供相等教育资源会成为普遍建构机会均等模型的特例,理由是这种观点会得到更多民众的认同,可以证明不支持均等教育资源的民众最终会被他们支持的竞技场部分分层观点而弱化。


  环境的建议。现实社会中环境的自由选择主要表现为能找出某些民众无法控制的行为,并且能归因于环境影响的因素和从部分分层与全面分层的角度出发探讨竞技场的划分问题。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因民众情商与智商存在差异,以及父母受教育水平、收入、家庭种类、家庭成员的数量的不同而异。影响教育结果证明中,如果把上述情况假定为一组环境,并且从社会选定一个五维向量对这组环境做出限制,可以证明民众情商价值的非连续性,对教育结果产生的影响不同。对研究型资源在种类组中实现平均分配问题作证明,得出假定研究型资源的留存量已经由社会确定,研究型资源在种类组之间可以按照民众努力程度以及教育成就水平进行分配。


  环境的证明。在证明影响民众努力水平因素问题上,因民众努力分布种类不同可能造成资源分配结果不同。简单建议各种类组在付出相同努力的程度上均等分配成就水平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厘清环境因素对机会均等政策的影响,若排除环境因素,能否证明机会均等政策在民众付出相等努力程度情况下导致相同结果。要看责任和偏好不同也会造成努力水平不均,受责任与偏好影响,民众在实际追求平等过程中要清楚认识自己的偏好。罗默支持德沃金“人应该为其偏好负责任”的观点,把个人责任与偏好看成是影响民众努力程度的原因,把机会看成是优势的一个通行证,民众有责任通过自身努力将此通行证转化为实际优势,从而为机会均等环境的自由选择与建议提供了合理证明。


  机会均等的重新界定及内涵创新


  罗默对机会均等的第二重创新之处在于重新阐述机会均等定义,并且为机会均等政策引入函数模型,在大量实际例证与函数模型的结合下,丰富机会均等内涵。机会均等重新进行正式的界定出于双重目的。把函数引入机会均等模型建构,重新界定机会均等定义。之所以把罗默对机会均等的正式界定看成是一种新的创新,理由是罗默在研究过程中详细对比了其与阿马蒂亚•森、G.A.科恩、理查德•阿内逊等对平等理论的例证化研究结果。通过对生产机会均等、福利机会均等、健康机会均等的函数模型的建构来论证他所建构机会均等政策的创新性。

85b8116f4653392efab2740abf006ee1.png

  生产机会均等。资源生产在经济学范畴中讨论较多,但对资源生产的讨论不能局限于经济学中,把资源生产放在政治学语境中去讨论,其新意显而易见。罗默把生产研究从经济学引入政治学领域,为政治模型捕捉一种经济模型,创新地引用函数形式为生产机会均等建构了效用模型,希望利用有效函数模型的运用,为生产提供更多有效利用资源,还用函数形式提出了国家预算平衡的条件,当国家预算收支平衡时,生产资源数量将与分配资源数量相一致。此外,在建构生产机会均等函数框架时要及时关注民众实际资源分配所得,在满足民众基本生活需要前提下,为生产机会均等政策落实积累必要的资源准备,才能更有利于机会均等政策发挥创新性的优势。


  福利机会均等。罗默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只把福利平等而不是福利机会平等看成是民众追求,那么民众在追求平等过程中容易造成有效资源浪费。为广大民众实现福利机会均等从民众的偏好方面建构了一套效用方程,用举例子的手段试图对机会均等理论作简要说明,虽然这些例子都是在假定环境下提出的,但使用具体的例证价值在于能更清晰地阐述机会均等政策的原则。罗默比较机会均等政策与功利主义政策和罗尔斯政策指出,“功利主义建议人们选择可获得最大利益的社会选择”。其建构了一套有效的函数模型,通过对函数模型的运用,实现机会均等政策分配高于罗尔斯政策的再分配程度,以此来突显其所建构机会均等政策的优越性。


  健康机会均等。罗默运用函数模型为民众健康状况及发展在政治学的范畴中建构了一套可行模型,通过具体例证让民众意识到追求健康过程中应该控制什么样的错误行为来实现自身健康。探讨民众健康机会均等,得出“在美国,因为吸烟危害的警告无处不在”但还是有很多民众因吸烟而患有肺癌,当治疗癌症需要支付一大笔治疗费用时,健康机会均等政策就必须面临治疗费用由谁来支付以及支付多少的问题。在论证健康机会均等政策时,还计算了罗尔斯政策与功利主义政策,得出机会均等政策比罗尔斯政策与功利主义政策更公平,尽管罗尔斯政策与机会均等政策有相同属性,功利主义政策具有可行性,但在完善程度上罗尔斯政策与功利主义政策都略逊于机会均等政策。可以把机会均等政策看成是所有平等政策的改良。


  机会均等具体策略的例证化创新


  罗默对机会均等的第三重创新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用例证化方式对实现机会均等提出了一些新的具体策略。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民众对机会均等政策要求提高,探寻更高层次的机会均等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民众由于无法选择出生环境,在接受基础教育时因各阶层对教育要求不同以及各阶层接受教育的学校层次不等,要注重为民众提供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因外界环境因素差异,民众参与社会竞争中极可能面临因职位紧缺以及自身能力不足而带来失业风险,发展教育资源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政府教育资金,克服层级因素带来学校教育资金分配不均问题,平等扶持所有为民众服务的教育资源。


  教育与优势。教育在完善民众实现机会均等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实现最初的教育均等,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相同竞争力的劳动者,可以保障民众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教育资源如何按照机会均等原则在儿童之间合理分配才能使分配利益最大化?按照社会给予的传统答案,应平等地为所有儿童分配教育资源,特别应关注一些因先天因素造成残障儿童的教育。其对亚瑟•詹森、理查德•赫恩斯坦,以及查尔斯•默里等在均等教育资源过程中提出没有必要为先天劣势儿童分配更多教育资源的言论提出批驳。社会应根据儿童的不同类型提出不同教育机会均等政策,发挥教育的优势,教育儿童加强努力程度,提高努力水平,把接收的教育资源与努力值直接转化成未来经济增长量。


  完备的失业保险。民众实现自身发展过程中,政府为民众提供必要生存保障不可或缺。如果缺少完备的失业保险制度,那么当民众出现失业时就会手足无措,极有可能危害社会的安全发展。民众面临的失业风险受很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总的来看可以划分为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假设民众面临的失业机会是随机的,当部门决定成员失业时,就要求政府在民众付出均等优势机会前提下,为民众正常生活设定必要失业补助和失业保险金。社会要求民众对机会均等政策负责的情况下,运用福利机会均等原则,为民众建构一套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以此来应对民众突发的失业状况,民众也要为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付出努力,以便在后续竞争中为社会作出贡献。


  教育财政的均等分配。教育为民众服务过程中不仅有政策制定方面的要求,还存在教育财政分配问题。国家为了平衡现有教育资源,在推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均等地分配教育财政。层级原则会对教育财政分配产生重大影响,部分处于高层的民众会利用阶层的先天性优势要求政府在教育财政的分配中倾向于他们阶层,对社会底层能否接受良好教育并不关心。教育财政均等分配不应带有层级原则,应该按照非歧视原则实现教育财政的均等分配,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儿童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为让民众更好地理解教育财政均等分配的优越性,以及机会均等项目的具体运行,其用函数形式为机会均等项目建构一套简洁的解决方案,并与朱利安•贝茨讨论一个关于为所有儿童提供均等教育机会,使他们在未来发展中具有平等生存权利的实证项目。


  机会均等作为罗默平等理论框架中的最新理论成果,因机会均等理论涉及的范围广、程度深而被研究者所关注。罗默建构的机会平等模型建构中引入大量的函数模型,并以大量的例证为机会均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三重创新,在理论细化过程中对功利主义政策与罗尔斯政策的合理部分做了发展,建构的机会均等政策更符合底层民众对平等的追求,提出的假设更接近社会现状,并在原有机会均等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实现机会均等具体策略,对原有的机会均等策略做了完善,突显了现有机会均等策略的新颖性,让抽象化的理论在具体策略的指导下为底层民众实现机会均等提供了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