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两汉“德阳陌下”考辨论文

两汉“德阳陌下”考辨论文

2

2025-09-06 15:37:5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历史上,四川地区曾有四个地方被称作“德阳县”。据正史,《汉书·地理志》中“广汉郡”条目,只有十县三道而无德阳,其余州郡也无德阳;《后汉书》中“郡国”之“广汉郡”条目中,才第一次出现“德阳”县名。

  历史上,四川地区曾有四个地方被称作“德阳县”。据正史,《汉书·地理志》中“广汉郡”条目,只有十县三道而无德阳,其余州郡也无德阳;《后汉书》中“郡国”之“广汉郡”条目中,才第一次出现“德阳”县名。


  德阳,并非今德阳市,而是治所在今遂宁市船山区的德阳县,被史籍广泛记载的汉末张飞入蜀时期的“德阳陌下”之战,即发生于此。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以“德阳”为名或相关地名较为繁杂,《晋书》《宋书》《南齐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等正史在地理志中均有“德阳”相关记载。此外,《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元和郡县志》《蜀中名胜记》,以及历代《遂宁县志》等史籍方志及地理论著大致勾勒“德阳”的历史沿革,也反映出其历史演进的复杂性和模糊感。总体来说,关于“德阳”和“德阳陌”的记述不多。

b08cd3002b7c5dffcabdcecd538f45fc.png

  德阳的学术考证


  对于“德阳”的名目混乱现象,已有前辈学者注意到并作相关考证,(民国)龚煦春纂《四川郡县志·序》言:“自来治地理学者必以史为依据,尚矣。……况其时海内分裂,国祚短促,制度不相沿袭,地名多所变更。称宕渠者五,称晋寿、遂宁者四,称广汉、东关、江阳、梓潼、阴平者三……广汉、德阳治所终属存疑(汉广汉、德阳二县,诸书都无确解。余订为广汉在今射洪县东南二十五里,德阳县在今潼南区东南,均有确证)。”蒲孝荣先生在《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中认为“德阳县——东汉分梓潼县置。治江油县东北小溪坝公社(原五星公社)阴平大队,后废为德亭。德阳县移治今遂宁县东南龙凤公社(旧名龙凤场)”。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提到:“《三国志·张裔传》:‘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据张飞于德阳陌下。’陌,城外田间也。《史记·龟策列传》:故牧人民,为之城郭,内经闾街,外为阡陌……其东南有下县坝,即古德阳陌,亦即后汉之德阳县治……下县坝一作‘下乡坝’……下县坝水平缓无险,不利于守。小潼坝或双江镇地较险要。疑下乡坝是古德阳县治,张裔所守德阳陌则是小潼坝或双江镇也”。史为乐、邓自欣《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提出:“德阳县,东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江油市东北雁门坝一带。东汉末徙治今遂宁市东南十八里龙凤场,改旧县为“德阳亭”。当代《华阳国志》校注专家刘琳将德阳县注释为:“东汉分梓潼置。原在梓潼县北界……所谓汉德阳亭即东汉德阳旧县,在今江油东北雁门坝一带……大约在东汉末,县移于广汉县南界,旧县遂废为亭。《蜀志·张裔传》:建安十九年,张飞由垫江(今合川)入,刘璋派张裔率军据飞于德阳之陌下(地名)。可见其时德阳县已南徙。此德阳县故城即今遂宁县治。《寰宇记》卷八谓遂州为‘德阳旧垒’,又卷八七云:‘德阳,遂州方义(按:今遂宁)是也。’民国年间在遂宁县城南十八里、龙凤场北二里涪江边犹有德阳陌,即张裔拒张飞之处(见民国十八年《遂宁县治》,又参本书卷五注)……则德阳城当在德阳陌之北不远,定于今遂宁正合。德阳县辖今遂宁、蓬溪二县及潼南、安岳一部分”。张鹏翮康熙二十九年本《遂宁县志》校注本作者、当代方志专家宋国祥等认为:“从遂宁龙凤镇附近清末还遗有‘德阳陌’地名,建有德阳书院,仍然遗存有过军渡、过军坝(原德阳陌)、张飞梁等地名看,德阳县应在龙凤镇”。


  德阳的来源考证


  清道光《德阳县新志》认为有三个地方名为“德阳”,一是汉德阳县,从汉梓潼县分置(位于今江油);二是汉德阳县废后,移于今遂宁的德阳县;三是现今德阳,始于唐武德年间。然而,根据历代地理文献和方志,还应该包括“谯纵乱后,移于石坪”之“德阳”,“石坪”即今遂宁主城商务区。


  始于东汉和帝。康熙二十九年张鹏翮本《遂宁县志》载:“汉高帝六年(前201年),置德阳县,属广汉郡”。之后的清朝和民国版本《遂宁县志》均沿袭此说。然而,根据考证,《汉书·地理志》中“广汉郡”只有十县三道而无德阳,其余州郡也无德阳;《后汉书》中“郡国”之“广汉郡”中才第一次出现“德阳”县名。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也提道:“德阳县,前汉无,后汉有。始置年岁无考。”他在《四川州县建制沿革图说》第五幅“后汉行政区划图说”中说:“四川在后汉二百二十余年中,郡县悉如汉旧。仅在和帝时(89年—105年)曾置五县:平都、宣汉、汉昌皆有年岁可考,只德阳、汉安未知置于何年”。明确德阳县置于东汉和帝时期。


  张鹏翮康熙二十九年本《遂宁县志》校注本作者、当代方志专家宋国祥等认为:“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东汉‘广汉郡'中云‘顺帝时领十一县'(未知何据)。因羌乱,安帝永初二年(108年),分阴平道、甸氐道、刚氐道置广汉属国,治阴平。若顺帝时领十一县,就说明顺帝时德阳县已经设立。而顺帝(126年—144年)之前就是安帝,安帝时梓潼一带正处于动乱,在那时分县置县可能性小,应该是在‘安帝永初中,阴平、汉中羌反'之前,从梓潼分置”。宋国祥等也基本认为德阳县置于东汉和帝时期。


  迁于东汉安帝。关于德阳县建县后的迁移时间,《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德阳县,东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江油市东北雁门坝一带。东汉末徙治今遂宁市东南十八里龙凤场,改旧县为“德阳亭”。对于是安帝元初五年(118年)还是东汉末(或建安:196年—220年)徙治遂宁市东南十八里龙凤场,宋国祥等认为是安帝元初五年(118年),理由是“古时以缴纳供赋的人口数量作为立县基础,因羌乱平定后,城池破败,人口流失,及时作政区调整是合情合理的,广汉郡郡治从涪城调整到雒城《华阳国志》……就是发生在那个时候。同理将分梓潼西北辖地所置之德阳县治徙至下游地广人稀之广汉县龙凤场(今遂宁市船山区龙凤场)建县,仍还属梓潼县。”“东汉和帝时(89年—105年),分梓潼县江油雁门坝一带(这一带当时属梓潼县)建置德阳县。后来在东汉安帝时,因羌人起兵反汉,益州刺史张乔奉诏带兵击退羌人,期间广汉郡从‘绳乡'移治涪县,元初五年(118年)又移治雒县。古时候朝廷税收基于人口,因战争人口锐减,于是裁掉人口少的德阳县将其地重新并回梓潼县,原德阳邑改为德阳亭。另分规模大、人口多的广汉县南境新置一县……并把德阳县府原班人马转往新德阳县任职……实际上是废旧县在他地另建。这样一来,县份没有减少,德阳县令也不用免职或重新任命……所以,初建时从梓潼分出,再建时从广汉县分出”。


  笔者认为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徙治的论断更符合常理,一是因为东汉羌乱和战祸等历史原因,战乱前必然全力筹备,无暇顾及且完全没必要思考战后行政区划和管理;二是只有战争胜利后才会马上面临家园重建和“飞地”管理问题;三是从行政伦理和合理性来看,应该是郡治先调整而后相应做县治的规划处理;四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经过百年持续发展,至东汉末年“德阳陌”颇具规模,才能成为入蜀作战时涪江首要战略进攻对象,如此才更为合理;如果是东汉末才迁来显得突兀。


  县治位置。德阳县迁移后的县治,至清代仍被认为在今船山区。清乾隆学者李元《蜀水经》认为,东晋刘豫(裕)策动谯纵、后唐夏鲁奇营造遂宁(按:“斗城”之由来)、张飞入蜀以及李特时期的“德阳”均一致无异议,其县治就在石坪(今船山商务区)。然而,清光绪本《遂宁县志》编撰者李星根《德阳书院碑记》认为,德阳陌在今船山区龙凤古镇,而且至清末仍然知名,有当地文化名流在其故地建“德阳书院”。


  笔者认为李星根、宋国祥等关于德阳治在今龙凤古镇的论断更为合理,理由是该地清末还有德阳陌地名并建有“德阳书院”;现有三国历史文化遗存地名较丰富,如张飞涪江西岸驻军的山梁至今还叫“张飞梁”;现今涪江东岸属蓬溪县金桥镇的过军坝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慧严寺,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却被当地百姓称为“五鼓庙”,原纪念蜀汉英雄张飞;当地民间至今流传张飞醉酒、借船过河、五鼓败张裔等传说;而今潼南下县坝及周边其他地区却无类似遗存和形象生动的故事传说。


  三国时期“德阳陌”发展情况


  三国时期,“德阳”和“德阳陌”已闻名巴蜀。汉初伊始“令民就食蜀汉”,陆续从川东北迁入外来移民和周边郡县战乱流民构成“德阳县”的移民主体。两汉时期,“德阳县”及周边地区相对安宁,工商百业兴旺,“德阳县”境内出现了“康、古、袁”等地方大姓豪族。同时期涪江沿线崖墓相关考古报告揭示,“德阳县”所在涪江沿岸有汉代崖墓300多处,表明该地区庄园经济繁荣、百业发达、娱乐丰富。东汉“德阳县”东西交接巴蜀、南北贯通梓涪,已初步发展为涪江中游重要的“东川巨邑”,位于今龙凤镇的“德阳陌”初具规模,发展为远近闻名的商业街巷。

51012f9fd597b6fef76e14783a4e5e46.png

  三国时期“德阳之战”价值拓展


  东汉末发生在“德阳陌”的“德阳之战”虽远不如三国时期“绵竹之战”“雒城之战”等战役有名,甚至未进入《三国志》战争专家研究视野,然而其战略价值却不容忽视,从伤亡人数、战斗结果、胜负影响等角度看待一场战斗并不全面;实际上,“德阳之战”树立了“德阳”的战略地位,“德阳”的城市文化价值也以此为端,“德阳”由此日渐显重,对后世的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深远。


  军事上,“德阳县”取代“广汉县”成为涪江防御前沿阵地。在涪江中游地区,汉末的“德阳之战”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汉初发生在该地附近“广汉县”“沈水之战”的翻版,推动了历史演进和朝代更迭进程。汉东末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据《三国志》载,“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飞攻巴西,亮定德阳”“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於德阳陌下,军败,还成都”。


  东汉初“沈水之战”时期,“德阳”上游五十公里的“广汉县”为涪江最重要的战略据点;至东汉末“陌下”之战时,涪江军事防御要塞出现了重大的地理转变,“德阳县”已正式取代广汉县(今射洪)成为涪江防御新前沿,自此成为川东军事重镇。


  文化上,“张飞传说”不断丰富“德阳”的城市内涵。今船山区张飞传说和民间故事流传甚广,以龙凤古镇附近过军渡区域最为集中。比如张飞醉酒、借船过河的故事广为流传;又比如“五鼓庙”传说,五通鼓息,张裔终不能敌,裔败,张飞遂定德阳。从民间张飞传说看来,张飞有勇有谋,并非憨痴武夫形象,这反映了张飞受百姓欢迎,其在阆中、遂宁、南充等川东北地区拥有巨大民间影响力,受到敬仰和长期崇拜纪念。“慧严寺”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五鼓庙”,颇有成都武侯祠“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意味,令人称赏。


  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和丰富遗迹见证了三国时期“德阳”历史,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三国文化的热爱。今船山区龙凤镇附近的三国文化遗存和故事传说,有力地佐证了汉末“德阳之战”的发生细节,丰厚了宝贵的三国文化精神财富。“德阳”和“德阳陌”也是三国历史文化孕育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三国遗迹和三国文化与两汉以来“德阳”城市的发展互相成就、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