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老舍《茶馆》中的人物形象论文

老舍《茶馆》中的人物形象论文

2

2025-09-06 15:31:0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当时背景,老舍一生的创作正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在20世纪50年代,艺术作品多以歌颂祖国、弘扬社会主义为主旋律,《茶馆》则将时代背景锁定于清末民初,以丰富的人物展现当时社会变迁和老北京的浓厚文化氛围,并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响。

  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当时背景,老舍一生的创作正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在20世纪50年代,艺术作品多以歌颂祖国、弘扬社会主义为主旋律,《茶馆》则将时代背景锁定于清末民初,以丰富的人物展现当时社会变迁和老北京的浓厚文化氛围,并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响。《茶馆》的最大特点就是进行人物塑造,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性,而是利用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形象展示当时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物命运。《茶馆》中人物种类多样,如吃皇粮的旗人、清宫太监、信奉西洋文化的传教士、油嘴滑舌的算命先生、唯利是图的官差等,虽然出场人数众多、台词有限,却能够通过简短的对话及形象设定,迅速展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让《茶馆》作品成为传世经典。


  《茶馆》中人物形象描绘


  人物数量众多。《茶馆》在创作过程中,选择以茶馆为主要场景,茶馆本就是人员聚集的区域,能够容纳当时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物,对不同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正如老舍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中提道“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同时,对《茶馆》作品中的人物数量进行统计,各类角色相加为70余人,主角是牵动剧情主线的人物,配角则用于填充故事背景。如此众多的人物数量,老舍能够将每个人物形象都刻画鲜明,甚至仅使用一两句台词就让人印象深刻,足以见证老舍的创作功力,如《茶馆》中二德子与常四爷、松二爷发生冲突,该人物作为次要人物,却被人牢记,欺软怕硬的形象被刻画得非常鲜明。

201b4b95af3b6e158cd0cba85050781c.png

  主次人物清晰。《茶馆》中的出场人物数量众多,但人物之间的主次极为分明,茶馆掌柜王利发无疑是贯穿剧情的核心人物,作为茶馆掌柜,王利发善于判断局势、为人精明,既有着商人圆滑自私的一面,又有着善良重感情的内心世界。常四爷作为茶馆的常客,尽管出身名门却不满封建社会现状,不仅看不惯洋人的飞扬跋扈,还喜欢打抱不平。相比之下,其他人物出场次数较少,但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生性软弱、胆小怕事的松二爷,阿谀奉承、圆滑市井的唐铁嘴等,都能够作为次要人物,对剧情的发展起到很好的补充,让《茶馆》作品变得丰满,却又不会抢占主角的重要地位。


  《茶馆》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人物性格鲜明,即便人物形象众多,但不同人物都极具“标签化”,尤其是次要人物,能够在有限的出场时间里,利用简洁的语言彰显人物特点,并且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如秦仲义在初期看到乞讨之人,直接对王利发说“轰出去”,完全暴露出资本家的阴狠性格,而在后期却转变为“开工厂、开个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又凸显出资本家的爱国情怀。这些简单的语言表述,不仅体现了人物的性格,也让人物更加栩栩如生,更加接近真实的生活。再比如宋恩子、吴祥子在旧社会唯利是图、欺压百姓,在民国依然甘愿成为走狗,即便是他们的儿子,也将这种性格延续下去,成为时代的污点。


  《茶馆》中的人物形象解析


  顺民王利发是《茶馆》中的核心人物,也是茶馆的掌柜,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线。《茶馆》中交代,王利发生于清末,独立支撑父亲留下的茶馆,为人精明强干,善于左右逢源,与茶馆中诸多常客关系要好。王利发认为“街面上混饭人缘要紧”,并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就不会出岔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党特务抢占茶馆,他最终悬梁自尽了此一生。从《茶馆》全篇窥探王利发,可以看到其“善良与冷漠”相聚一身,大傻杨乞讨时王利发愿意给他一个铜板,也愿意请唐铁嘴免费喝茶。但是,王利发面对康顺母女被拐骗却不加以阻拦,也会毫不客气驱赶乞讨之人。在王利发眼中,商人的唯利是图可以理解,且自己也是可怜之人,但也愿意同情不如自己的底层百姓。所以,“善良与冷漠”相聚一身让其性格变得纠结、挣扎。除了“善良与冷漠”,“顺从与反叛”也是其性格特点,王利发一心想要茶馆兴旺,时刻讨好来客,以“不得罪人”为人生格言,即便在茶馆内发生冲突,王利发也会尽量充当“和事佬”,这些都体现出王利发的顺民性格。但是,在国民党进入北京之后,王利发反复被欺压,终于达到忍耐极限,于是对二栓子的态度从反对变为支持,并与茶馆同生共死。可见,王利发一生愿为顺民,但难以实现,最终只能做出反叛,书写悲惨的一生。


  硬气常四爷也是贯穿于《茶馆》的核心人物,并且始终以“硬气”的形象示人。在《茶馆》开篇,常四爷与二德子发生争执,马五爷出面进行调解,避免了一场纷争。但是,常四爷以“就不佩服吃洋饭的”直抒胸臆,全然不顾马五爷的调解之情,也表达了自己与洋人处于对立位置,丝毫不畏惧洋人。这一点在作品中有多处体现,比如“咱们身上有多少洋玩意”,都能表现出常四爷始终站在洋人的对立面。随后,常四爷也由于“大清国要完”的言论被抓走,也展示出了常四爷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诠释了其“硬派”爱国情怀。常四爷出狱之后,开始投身于救国救民运动,并且依靠自己的力气赚钱,选择以卖菜作为生计,即便面临着生活上的困难,常四爷也没有自怨自艾,而表现得十分硬气,即便再次遇到当初诬陷自己的宋恩子、吴祥子,常四爷也没有一丝害怕,依然表示出“硬气”的性格特点,对两人的敲诈行为表示不屑。但是,常四爷在国家悲剧命运的前提下,过高估计了自身的能力,并没能最终战胜大势,没能改变大环境。可见,常四爷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可以用“硬气”予以诠释,“硬气”的常四爷敢于和洋人斗,敢于和官宦斗,但最终仍被淹没在历史的浪潮之中,没能通过自己的“硬气”改变自身和国家的命运。


  《茶馆》中自高秦仲义的角色也十分重要,在当时的时代极具代表性,秦仲义是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一直主张以实业救国,始终不把权贵放在眼中。在《茶馆》中秦仲义就敢于正面挑战庞太监,完全不会阿谀奉承,足以显现其自高的特征。同时,秦仲义是茶馆的东家,在对待王利发的情感上,虽然同情和照顾王利发,但始终有着东家派头,比如“这点房租钱已经不够喝茶的”“如今这世道没人在乎给不给穷人一碗面”“我要收回房子,把钱拢在一起开工厂”等,这些语言都能够展现出秦仲义的自高性格特点。但是,在《茶馆》后篇的描写中,自高的秦仲义并没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救国,反而被他人抢去了工厂、拆掉了机器,他痛斥当时政府,痛斥当代社会,最终也被逼无奈接受社会的现实。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秦仲义不再选择自高,而是表示“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可千万别干好事”。这些言语透露出秦仲义的无奈,也让一个自高之人最终认命。可见,秦仲义的自高形象在《茶馆》前期表现得淋漓尽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将秦仲义的自高泯灭,让秦仲义不得不为世道低头、不得不为时代下跪。


  《茶馆》中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


  以言行和思想塑造象征意义人物形象。《茶馆》中人物形象性格特征鲜明,而向读者传递不同人物性格的重要渠道就是言行和思想,《茶馆》中人物的语言精练,尤其是次要角色更能够以三言两语展现自身性格,也能揭示出背后的思想觉悟。以唐铁嘴的语言为例,唐铁嘴始终给人以圆滑势利的形象,与其算命职业息息相关,在某个场景中曾说道“我已经不吃大烟了”,看似唐铁嘴已经改邪归正,正要为唐铁嘴的形象转变称赞时,唐铁嘴下一句说道“我改抽白面了”,精炼的语句形成了高效的反转,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的一句话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果,而当这种幽默褪去,反而会引起读者的伤感和沉痛,无数国民被毒瘾所侵害,却又完全不自知。同时,唐铁嘴还说道“大英帝国的烟和日本的白面同时伺候自己”,也能折射出唐铁嘴的思想滑稽荒诞,已经成为被剥削的对象,却还沾沾自喜。可见,《茶馆》利用言行和思想塑造人物形象极为成功,简短的几句话就勾勒出唐铁嘴的人物形象,也借唐铁嘴的形象象征当时部分深受压迫却依然寻找各种理由自以为是的国民。

  以相同场景人物形象折射社会的变迁。《茶馆》描绘的是从光绪戊戌年间到民国阶段的故事,时代背景也从封建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变,具有一定的跨时代性。《茶馆》作品利用茶馆的场景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起初茶馆中人声鼎沸,说书的算命的共聚一处,随后茶馆改成公寓勉强维持生活,最后茶馆越变越小,直至被抢占。老舍利用茶馆的兴衰变迁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兴衰。比如常四爷起初家境殷实,极为讲究茶叶的品质,而后来常四爷以卖菜为生,凭力气吃饭。再看松二爷,起初在茶馆里提笼架鸟,刘麻子得到心仪之物都愿意给松二爷把玩,而后来松二爷居无定所,吃上顿没下顿,最终被活活饿死。再看刘麻子,从拐骗康顺父女,能够与当权者庞太监“做生意”,后来又稀里糊涂被当街问斩。在相同的茶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物的命运已经发生改变。正所谓“一个大茶馆一个小社会”,茶馆在60年中历经风雨,从兴盛到衰败,正如当时的社会走向,普通人只能顺应时代,不愿做出改变的人终将被淘汰。


  以丰富的语言特征诠释独特地域风味。《茶馆》作为传世作品,能够广泛传播与其使用的语言也密切相关。《茶馆》将故事的发生地设置在北京,人物的语言都以纯正的北京话为主,北京话不仅是普通话的基础,也能够让多数读者理解明白。《茶馆》作品中所有的人称代词都为“您”,“您”字不仅仅表示尊敬,还能体现出疏远、讽刺的意味。同时,《茶馆》中人物的称呼多以“爷”收尾,不仅体现出北京人尊称习惯,还能体现出人物之间的尊卑关系,比如松二爷初见二德子称之为这位爷,表现出松二爷并不知晓该人物身份,马五爷则直接称呼其二德子,足以说明马五爷的地位在二德子之上。再比如刘麻子称呼常四爷,而常四爷则称呼其老刘,也能够说明两者之间存在身份差异。此外,《茶馆》中还使用了诸多北京的方言,比如“今儿个”“两半儿”“铁杆庄稼”等,都具有明显的北京地域特色。除此之外,《茶馆》中丰富的语言特征还包括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比如松二爷“我饿着,也不能让鸟饿着”、唐铁嘴“两个大国伺候我一个人,这福分还小么”等,既体现出人物的特征,也能利用幽默讽刺的语言使读者深思,让作品更上一个新的层次。


  通过阅读《茶馆》,不仅见证了当代社会的变迁,还能看到一个又一个人物的悲剧故事。以茶馆掌柜王利发、仗义执言常四爷、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为代表的人物,都经历了茶馆的兴盛与衰败,也预示着国家命运从盛到衰。围绕《茶馆》进行研究,其核心和重点就在于人物形象解析,选择将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总结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分析老舍在创作《茶馆》时的艺术塑造能力,肯定以言行和思想塑造象征意义人物形象、以相同场景人物形象折射社会的变迁、以丰富的语言特征诠释独特的地域风味等方式对于人物艺术形象塑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