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军工精神视域下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融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军工精神视域下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融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2

2025-09-06 15:27:1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 如何有效推动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增强自身组织力、战斗力的研究方向之一,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如何有效推动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增强自身组织力、战斗力的研究方向之一,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高校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融合现状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场域,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就要求高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加强党的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工作保障高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但目前,基层党建作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度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党建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高校顶层设计上对基层党建和人才培养的联系关注不足,普遍处于分割状态。高校师生党支部的分开设立,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联系,不利于师生之间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协作和交流。同时,高校对党支部的建设工作指导力度不够,主要还是以政治理论学习、三会一课开展规范性为主。其次,高校教师对党建工作促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大部分教师认为党建和人才培养相互独立,将培养学生的重点放在科研工作、课程教学上,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会主动引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支部活动因为科研任务可以缺席,党员培训因为课程冲突可以请假,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党建意识缺乏宣导及培养。

f8431b99453e3213bd8ebe95a3507e34.png

  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的核心作用发挥不明显。高校党委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通过发挥基层党建引领核心作用,将思想政治引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但实际上,基层党建在引领人才培养的核心作用发挥上仍显不足。一是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不够纵深。基层党组织的阶梯化建设,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体系储备,领导班子、教师党员欠缺主动深入学生班级、寝室等群体,“以点带面”不够,从而不能更好发挥教师党员和支部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二是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的评价体制机制不完善。部分高校目前现有的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系都过于“业务化”和“功利化”,落实“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还不够。


  党建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融合不充分。高校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融互促还不够,“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理论研究层面对“党建+人才培养”的概念提得更少。部分高校存在人才培养方面党政分离、顶层设计的系统性不足、运行机制不够良好等现象。教师党支部以党建融合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的概念研究不深入,实践不主动,未能充分发挥支部党建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促进作用。学生党支部围绕党员的成长需求,以党建带团建,党团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也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创新实践不足,支部组织生活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发展党员等日常党务工作层面,未能将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军工精神的时代价值内涵


  我们只有结合中国特色,不断注入新鲜的发展血液,才能使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发挥文化在强国事业中的巨大优势。军工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它是在中国共*党的领导下,由全体军工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并普遍认同的宝贵精神财富。2012年5月16日,国防科工局的《军工报国图》书画长卷完整阐述了军工精神的内涵,具体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这进一步明确了军工精神的价值方向,为深入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军工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军工精神育人也成为了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通过军工精神的培养,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集体主义精神、纪律意识和奉献精神,使他们具备坚定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


  军工精神是高校传承优秀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历史是文化的承载者,文化则是历史的血脉。军工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承载中,真实展现了我国国防工业从弱小到强大的历程,也包含了军工文化在不同时代的丰富内涵,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军工在过去100多年的发展中,见证了武器装备的壮大历程,创造了半个多世纪国防建设的伟大成就,传承着强军道路上的精神品格。一代代军工人在哈军工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和忠诚奉献创造了强军兴国的辉煌业绩。他们通过实际行动传承并不断丰富着军工精神的时代内涵。军工精神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防科技战线上的生动体现。军工精神融入高校党员教育,既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支持着中华优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军工精神是高校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的重要手段。高校肩负着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责任,如何有效将中国共*党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的理念与高等教育事业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任务有机融合,是当前高等教育亟须协调处理的问题。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精神,在具体的教书育人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军工精神的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对军工精神的价值认同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通过树立国家利益至上、为国家服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使他们具备为国家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精神的优秀人才,也能够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把学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军工精神是高校促进基层党建与业务融合的重要载体。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是高校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的重要抓手。军工精神包含“爱国、创新、实干、奉献”的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相互契合,通过爱国凝聚师生力量,创新引领科研水平,实干真抓实践成效,奉献推动事业发展,使党建和业务工作同行同向、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党建在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卡脖子”技术攻关、时代新人培育、校园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引领效应,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军工精神视域下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融合机制的探索实践


  以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为例,学院围绕人才培养核心目标,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军工精神视域下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融合机制,凝塑军工精神育人工作法,建立递进螺旋式提升机制。


  党建强基——构建与党建育人相适应的工作体系。学院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围绕军工精神育人,科学构建*建工作体系,强制度、聚人心、重基础、显特色。一是强化政治担当,涵润育人初心。严格落实党政共同负责制,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坚决贯彻落实党*央和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将军工精神育人作为基层党组织工作重心,同时制定党建与业务融合实施办法等,保障军工精神育人落实见效。二是构筑精神高地,凝聚育人合力。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凝聚育人合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大匠铸器、强国铸魂——用‘三个一百’传承军工精神”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师生深入挖掘军工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三是抓实组织建设,整合育人资源。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培育特色党支部,依托“军工精神与党性教育”实境课堂,建设了高质量军工精神党课和实境教学课程体系。四是弘扬军工正气,创新育人品牌。坚持基层首创,持续推动党建标杆管理和“四点三全”融合工作法落地,创新以弘扬军工精神为特色的支部建设品牌链和以军工精神育人为特色的党建育人工作链,树军工典型、立军工榜样、扬军工正气。

beea9788db47b97e1141de372b75510a.png

  育人铸魂——凝塑以党建育人为中心的工作品牌。学院传承军工血脉,聚焦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本领、奉献精神的“红色化学创造家”。一是坚持以文化人,突出思想政治引领。打造军工精神传承坊,成立军工精神研习团,持续开展“大匠铸器、强国铸魂”教育活动,举办军工文化节,打造《为国铸重器:应运而生的78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思政公开课和《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舞台剧。二是坚持课程思政,夯实课堂教育协同。推动本科课程思政改革,发起成立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建设军工精神课程思政素材库,构建“三三三”的军工文化课程思政模式,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让红色基因融入专业课程,多门课程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青年教师在省部级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十余项。三是坚持知行合一,强化党团协同推进。强化共青团育人,延伸军工思政教育,组织“在中国大地扎根奉献,向建*百年实干献礼”活动和“行走的思政课”等活动。学院培养的毕业生扎根军工、服务国防,30%以上进入国防科技战线,勇担使命责任,成为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战线上敬业奉献不可或缺的代表。四是坚持以赛促教,提升学生创新本领。突出竞赛育人,依托学院特色构建国防军工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系列竞赛中获国奖近20项,在化工设计竞赛及化工实验竞赛等国赛中屡屡夺金,以国赛第一名的成绩代表中国参加国际Chem-E-Car总决赛并两次蝉联世界冠军。


  业务融合——树立让党建育人促发展的工作标杆。学院树立融合工作标杆,推动实现党建与科学研究、师资引育、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维度的全方位深融互促。一是党建与科学研究融合,军工科研提升人才竞争力。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前沿科技创新,将学院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确保本科生科研训练全覆盖,引导研究生参与高层次军工科研项目,实现学生科研能力和学院科研总量双提升。二是党建与师资引育融合,军工作风提升师资战斗力。构建*建与师资引育工作融合发展体系,将军工文化贯穿师资引育全过程,构建高质量党员作用激发体系,建设军工青年人才高地,激发教师育人热情。三是党建与专业建设融合,军工基因提升师生奉献力。以厚植军工情怀为主线,围绕军工人才培养需求,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改革,面向含能材料领域创办“南理工——门大国际创新实验班”,引导师生在军工报国实践中共成长。四是党建与社会服务融合,军工精神构建军工文化共同体。以军工文化传承为纽带,开展校企、校地、校际联学共建,争取社会育人资源投入,军工精神研习团至中小学宣讲军工精神百余场,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构建军工文化共同体。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就是立足中国特色,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在以文化人基础上,实践探索军工精神视域下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融合的新机制,必将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增强自身组织力、战斗力的有效渠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