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县常山战鼓的文化传承论文

2025-09-06 15:04:2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 常山战鼓作为河北正定县的鼓文化,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家庄正定县弘文中学和南牛乡中学是常山战鼓示范学校,笔者以两所中学进行重点考察,进一步了解非遗文化在学校开展的保护与传承情况,针对战鼓发展现状提出可行性建议。
常山战鼓作为河北正定县的鼓文化,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家庄正定县弘文中学和南牛乡中学是常山战鼓示范学校,笔者以两所中学进行重点考察,进一步了解非遗文化在学校开展的保护与传承情况,针对战鼓发展现状提出可行性建议。
学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是播种知识的重要场所,更是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并在国家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当下,开展校园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动,有益提升学生音乐修养和民族认同感。
常山战鼓概况及传承现状
常山战鼓历史起源。常山战鼓在明末清初时期逐渐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演变发展愈加迅速,几乎每个村子都会有鼓队,乡亲们在结束一天工作后相约打鼓,节假日还会组成大型鼓队,扫去身心上的疲惫。改革开放后热衷于打鼓的人们重整旗鼓,自发将常山战鼓重新扶持起来,并建立了更多的鼓队,将人们对战鼓的热爱与激情又重新点燃。
常山战鼓曲牌与演奏特点。战鼓表演方式灵活多变,主要以单拍子为主,偶尔出现变换拍子,鼓手和钹手来回跳跃,鼓声时而急快清脆,时而如万马奔腾。鼓的曲牌很多,大多都是由每个独立段子连接而成的一种联合套曲,共9套72翻。鼓谱仍沿用“大传仗”“二传仗”“大西鼓”等传统曲牌,在不丢失传统曲牌演奏的基础上,传承人研究整理出“四下鼓槌”“五翻鼓沿”等新的阵势和曲牌,每首曲牌既可以单打,又可以几首组成联合套曲。
常山战鼓传承人及传承现状。常山战鼓为正定当地传统民间文化,地域性很强,表演方式和曲牌也是当地人精心凝练而成,在传承方式上非常严格,有家传和拜师两种方式。这是优点也是缺点,以前由于思想禁锢,老辈人总担心文化流传出去,故有传男不传女或不传外乡人等陋习,随着时代进步,人们思想逐渐开放,打破旧观念,让文化流通更便利。常山战鼓传承人张书社、左建华、王书霞、王鹏敏等为使战鼓流传范围更广,广收学徒,从最开始在村子里教,后来去部队、学校、厂矿、农村等各地去教课,学徒已达数万名,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并且带领战鼓参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各种重大活动,并在鼓王争霸赛上多次获得“金鼓奖”称号。
常山战鼓在中学教育体系中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自常山战鼓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正定鼓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做到村村有鼓队,家家会打鼓。在正定,常山战鼓作为艺术活动课程引进校园,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常山战鼓的文化发展进程,但在长期教学中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
课堂教学。常山战鼓在弘文中学,主要针对初一初二年级和高一高二年级开展战鼓课,每班每周两节课,上学期学习鼓谱理论知识,根据课本教材进行授课,在教室用鼓槌练习,下学期以打鼓为主;上课模式与体育课相仿,先讲解后练习。男生女生分开训练,男生打鼓,女生敲钹,阶段性的集体训练磨合。毕业年级由于课业紧张,战鼓课就相应减少,但也不乏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想留下继续打鼓,由此老生带新生,加快学生学习进度,学校也会聘请国家级传承人来学校授课。
常山战鼓在南牛乡中学开展已数十年,主要针对初一初二年级开展授课,每班每周一节课,起初先学习鼓谱,后期打鼓就统一在操场进行教学,鼓谱学习和战鼓课交替进行,虽然没有具体教材,但学校教师也是根据鼓谱进行讲解,学会一条鼓谱和打法,大概需要四五节课,教学发展一直较为稳定。凭借着常山战鼓发源地“东杨庄”的资源优势,也得到教育部门领导的重视,学校也会邀请国家级传承人张书社老师为学生进行加练。
现状分析。弘文中学在老校长带领下,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学校。2006年将常山战鼓引入校园,王鹏敏老师带领弘文中学战鼓队参加了很多大型活动,如鼓王争霸赛、央视录制的《非常传奇》《童声唱》和《我中国少年》等节目。
对于南牛乡的学生来说,虽然课程相对较少,但学生们也踊跃参加鼓王争霸赛,以及央视录制的节目等活动,南牛乡战鼓队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表演平台。根据南牛乡中学采访得知,学生习鼓热情和水平参差不齐,小部分学生对战鼓没有很大兴趣,打鼓很讲究节奏感,常山战鼓的打法速度较快且难,有的学生即使文化成绩不错,但在打鼓上也会有肢体不协调的状况出现。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会经常开展系列活动或和其他优秀团体交流学习,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和保护意识。
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恰如其分地实现了非遗传承和文化教育的紧密衔接。从调查和访谈中,感受到学校和教师对战鼓课的重视程度,但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些许不足,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保证理论课和实践课紧密衔接;不管在年龄或性格特点上,学生接受能力都存在一定差异,战鼓鼓点节奏本身就很复杂,需要教师做好学段教学,由浅入深,要采用恰当的方式调动学生兴趣与积极性。
教师在教授鼓谱上,并不会因为担心学生难以理解而简化鼓谱,这也真正做到使原汁原味的常山战鼓得以保存流传。虽然会有部分学生对战鼓兴趣不高,但这并不妨碍非遗文化在学校的开展,常山战鼓开发成为校本课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又一重要方式,校本课程不仅需要教师教好本专业知识,还需要精通地方校本课程内容,能够为学生答疑解惑,这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进而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这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非常有益。南牛乡中学老师说,鼓谱和打鼓方法是传承人在原有基础上再次进行凝练的,这属于他们的心血,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传承过程中,要尊重老辈人的心血,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传承这种匠人精神。
常山战鼓进入课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通过访谈和调查,笔者认为常山战鼓课程开设的成功,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教师不遗余力的实施,以及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等各方面都紧密相关,充分说明常山战鼓进入音乐课堂是可行的,如今许多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也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优化常山战鼓校园传承的建议及意义
随着时代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自信和美育文化教育。常山战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地进行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对美育教学及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极具教育意义。初中是学习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时期,是连接小学和高中的重要分水岭,所以要抓好这一教学环节的学习。结合两所学校的课程情况,以及针对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扩大学校课程活动力度,完善课程教学体系。首先,鼓谱对于初学者来说接受度普遍不高,即使有谱子也要通过老师讲解才会看懂,建议先加入简单的识谱知识,再结合鼓谱详细讲解。其次,非遗虽是千年文明,但不能另类化,将常山战鼓进入常规化教学,并培养建成非遗教师团队,根据情况设定校本课程制度化,采用协作等方式进行专项训练,让战鼓文化在学校生根发芽。最后,建立社团,能够长期稳定的练习常山战鼓,学校可通过校内选拔成立优秀团体,采用全国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形式,增强学校之间的文化流通,从而让“常山战鼓进校园”迈向一个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的新阶段。
拓宽多种渠道,文化品牌与文化交流齐头并进。首先,以文化旅游项目为载体,将常山战鼓文化同正定古城旅游业相结合作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其次,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各地区的鼓文化交流,尝试结合不同演出形式,开设多样化体验活动,推动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最后,传承人稀少和文化难以流通,很大原因可能在于文化传承行业收入微薄,国家和政府应加大经济支持力度,打造合格传承人,赋予战鼓新的生命力,改变战鼓发展的尴尬境地。并建设社会代表性非遗优秀团体,与其他文化进行交叉学习,探讨非遗文化的保存与传承。针对各大高校、职业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的技能人才进行非遗文化专项训练,拓展新型就业方向。
以互联网+为媒介,借力升级打造战鼓艺术新形式。首先,运用自媒体打破传播门槛。短视频已成为新闻报道新选择、电商平台新标配,网络新闻借助社交、短视频等平台,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提升传播效能。其次,做属于自己的“流量”。如今流量影响着大部分人的生活,2018年国家一级演员腾格尔和常山战鼓传承人学习打鼓,除了为正定增添话题量,还能够让流量“落地”,让民间文化升华。最后,丰富艺术创作形式。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惊艳了世界,让世人领略了宋代艺术的美;难得一见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东方美学和电影特效的奇妙结合,让远离戏曲的年轻人叹为观止……通过改变其艺术形式,为作品再次镀上一层美的面纱。
在互联网潮流的引领下,一些震古烁今的非遗项目逐渐被人们遗忘,面对老辈人传承的有心无力,民间艺术文化困于失传的危机中,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似乎隔着很大鸿沟,急需更多新生力量将这座鸿沟打破,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多鲜活的生命力。
常山战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浩如烟海的民族艺术文化增添了些许光亮。民族文化是老辈人从上一辈手里接过来的,新一代更要担起对古老文化传承的责任,学校、社会都要有保护文化的意识。就常山战鼓来说,知名度和宣传力度相比其他省份还远远不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科技优势,拓宽多种传承渠道,打造属于正定古城自身的文化品牌,各种文化交流齐头并进,保护非遗文化,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极具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宝库,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者。常山战鼓作为河北省非遗文化的优秀代表,经历了数千年岁月的洗礼和磨炼,才有了现在这种让人为之赞叹的民间文化。但在传承非遗文化长河中,如何做到非遗文化在发掘中又不失其本质的传承性,是每个人都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常山战鼓进入弘文中学开展课程,距今已16年,南牛乡中学开设课程也已经10余年,这与学校支持和老师教导分不开,相对来说,两所学校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很多的宝贵经验。但更重要的,就像老师们提到的,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光靠几所学校是远远不够的,不论是在技艺传承还是在文化宣传上,都应该找寻更多更好的出路。
不仅常山战鼓要走出去,人也要走出去,非遗作为中华文化的艺术结晶,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要想文化得到传承,就要求变,艺术来源于生活,应该走进生活,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在新血液和新思想的完美融合下,使传统艺术文化永不落幕,总之,要留得住技艺,才看得见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