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翻译与中国国家话语体系的构建 ——以求是网英文版纪录片字幕翻译为例论文

翻译与中国国家话语体系的构建 ——以求是网英文版纪录片字幕翻译为例论文

0

2025-09-06 14:52:4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毫无疑问,全面真实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有着深远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主流媒体的引导与我国外宣工作的不足,世人对中国及国人有诸多曲解。

       毫无疑问,全面真实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有着深远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主流媒体的引导与我国外宣工作的不足,世人对中国及国人有诸多曲解。用他们所能读懂、可领悟的语言去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及全球化进程下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便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这里所说的翻译区别于逐字逐句的传统翻译,而是一种跨文化的再现和重构。字幕便是其中最直观的一种体现方式。从字幕翻译入手,着重从构建中国特色词汇、传统文化与话语资源、术语创新,以及读者思维习惯四个方面探寻翻译和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关系。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我们的文化、思想、主张、影视作品也逐渐走向国际,翻译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承担着文化沟通、思想传播等作用。但就目前而言,关于翻译与中国国家话语体系的构建研究鲜少。字幕翻译的发展对我国走向国际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裨益,选择字幕翻译进行研究讨论,以小见大,探究我国国家话语体系与翻译的关系。由字幕翻译的发展情况出发,以影视剧字幕、纪录片字幕的翻译作为对象展开,通过分析部分短片的英文字幕,总结我国现今国家话语体系的不足,展示研究方法并提出改正方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新时代对外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国家形象的塑造也迎来新的挑战。当前中国形象以“他塑”为主,这就意味着,中国形象在外媒带有政治偏见的宣传下与真实的情况日益偏离,塑造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迫在眉睫。


  在国际交流中,翻译无疑是讲好中国故事、宣扬中国理念、塑造中国形象的利器,对于建设中国国家话语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友义先生曾指出外宣工作“做外宣翻译光搞文学是不够的,要了解国际关系,了解国际话语体系,了解国际新闻媒体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好外宣翻译的各种挑战”。然而现阶段,大多学者“仅仅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关于国家形象建构的翻译原则,研究结果缺乏实际,翻译方法不够具体”。


  构建中国特色词汇


  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构建中国特色词汇反映出我国的价值文化与意识形态,浇筑了中国话语体系的坚实基座,为中国价值的海外传播筑牢基础。


  求是网英文版发布的视频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向海外观众阐述了中国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其中,common proserity(共同富裕)、the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等词汇的使用表明了中国共*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增强我党的亲和力,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此外,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提出,助推全球发展进步,为破解当今世界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作为。此类词汇展现了中国文化价值取向,彰显中国价值,发出中国声音,对构建我国对外的话语体系有利。


  特色词汇的使用也为世界各国了解我国发展战略、政策法规等提供了平台与指引。视频The CPC’s Efforts in Seek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中也提出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种布局,阐明了我国的治国理政思想,展现的我国高质量发展道路,加深了观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Vivid Examples of the Pluralist ic Unity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以三星堆遗址为例,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统一,塑造了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大国形象。


  传统文化与话语资源


  作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文化独具一格、博大精深。立足丰厚文化资产,我们应向内汲取养分,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话语资源。


  视频Ancient Hutongs,New Lifestyles介绍了首都北京千年文化底蕴的重要文化载体——胡同。蜿蜒前行的古朴石板路与青砖灰瓦的错落房屋,展现出北京的古城韵味。视频同样展现了市政当局对胡同的提升改造,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与维护,以重现胡同疏朗雅致的风貌,焕发古老建筑的新活力。在胡同文化的阐释之中掺杂升级改造的相关内容,此举成功使历史文脉与时代新风相遇,显现出中国政府对文化保护与精神生活建设一以贯之的重视。


  视频Rebirth of an Ancient City立足平遥传统民居,讲述了当地传统民居历经岁月风云后年久失修,政府加大保护力度,提供财政补贴以保护和修复私人拥有的传统建筑。视频中展现的民居建于明清时期,布局严谨,工艺精巧,文化积淀深厚,展现了汉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类似扎根传统文化传播中国价值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What are the Five Blessings向世界阐述了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的深刻含义,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许。The Ancient Yungang Grottoes AreAlive with Vitality则展示了云冈石窟在数字化技术的保护下,如何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这些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彰显了中国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方面的决心与成果。


  无论是胡同的新生,还是五福迎春的象征,又或是“数字云冈”的创新,中国正在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为自身的话语体系建设浇筑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不仅基于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更基于对传统智慧的传承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价值——和谐、包容、创新、进取等得以广泛传播,为世界的多元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学术话语的提升和创新


  学术话语作为外交中的一大高频词,在介绍中国的相关纪录片中也广泛出现,故而学术话语的提升和术语的创新成了字幕翻译的重点。


  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译文: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a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led by the CPC.It contains elements that are common to but it is more characterized by features that are unique to the Chinese context.


  译者首先用直译法直接翻译了中国式现代化一词,紧接着又进一步解释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加之阐释了其特征、特色,使本词对国外读者来说更加通俗易懂。在此基础上,译者将“中国式现代化”拆分解释,先解释了Chinese path,译为led by the CPC。如此一来,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又能让读者理解什么是中国式。后解释“现代化”,译为socialist modernization,强调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此拆分解释,使中国式现代化一词形象准确,便于译语读者理解。


  例二: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Our Party has dedicated itself to achieving lasting greatness for the Chinese nation


  本例中将“千秋伟业”译为lasting greatness,既表达了中国历史悠久,又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利于读者理解。避免字对字将“千秋”翻译成英文,而是深刻体会原文所负载的核心意涵。“持久的伟大”一词能最大程度上地贴近千秋伟业的意思,致使读者能够在阅读字幕的极短时间了然作者的意思。在类似的翻译情景中,我们应该特别注重传达原文的核心意义,而不仅仅是表面意思。对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我们应该通过深入理解和体会,选择更恰当的表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样的翻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准确和传神。


  思维习惯、读者心理与新闻意识


  对于国外没有的一些概念,在翻译中需要通过用其他相近的概念去解释,让读者能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并且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外国人的思维习惯,最好能站在读者的心理,代入读者的心态去翻译。此外,具备新闻意识也是翻译中的重要一点,使其专业易懂。


  例一: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译文:Chinese modernization injects new life into Chinese civilization,and in turn Chinese civilization serves as a rich source of nourishment for Chinese modernization.


  为了使上下句衔接得更流畅,译文中加了“in turn”(反过来)表达了前后关系的交换关系。“深厚底蕴”译为“a rich source of nourishment”,采用“丰富的营养来源”来解释深厚底蕴,一方面阐述清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中国文明的深厚内涵。这就是从外国人的思维去解释深厚底蕴。


  例二:叫考中命,指老死的时候是在自己家里寿终正寝。


  译文:Namely a good ending for the life.If one dies of old age and dies in one’s bed.


  由于出现一个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独属于我国历史文化产物的词语,译者直接采取意译方式。加之后文的解释,读者能够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学习了中国的专有名词。以科普扩展的方式,让读者通过纪录片直观了解到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07035857cba88aca48d802a11b5fc338.png

  通过探寻构建中国特色词汇与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话语资源两种方法,笔者体会到构建国家话语体系的核心在于向内汲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又独具特色,五千年以来的历史积淀是任何一个国家不可逾越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构建中国国家话语体系,需要我们向下扎根,不断挖掘,守正创新。翻译是对外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是构建国家话语体系的重要一环。唯有通过翻译桥梁,立足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才能对外传播真正的中国思想、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消除国与国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展现新时代的大国形象。


  通过直译、增译、改写等方式,加上比喻等手段来解释中国特色词汇,既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又不影响观众观看宣传片时的体验。这些方法再现了原有词汇的特殊情感和语言内涵,展现了中国的立场,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翻译是国家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从目前的翻译中,我们仍能发现诸多不足,方式方法仍然有所欠缺。翻译是我国与外国沟通的桥梁,对于构建国家话语体系必不可少。


  在构建国家话语体系的进程中,我国的文化和理论是基础,是支撑骨架,新概念、新理论是内容,是鲜活血肉。大规模的引进早已成过去,但是对于西方理论学习,使之为我所用,仍然是构建我国话语体系至关重要的方法。我们要能够站在外国人的思维角度去翻译,用他们的一些理论思想去解释特色术语和我国专有名词,让其能够在短时间里准确地理解领悟,并从中学习我国的交流方式和传统文化。“我们要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全面、层次丰富、富有成效的中国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