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法研究论文

2025-08-26 16:55:1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有效方法,以期为音乐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首先,文章对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进行了细致阐述,并在设计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时,应严格遵循整体性原则、以生为本原则。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有效方法,以期为音乐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首先,文章对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进行了细致阐述,并在设计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时,应严格遵循整体性原则、以生为本原则。基于此,分别从五个维度出发,详细探讨了提升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教学方法
进入21世纪,教育理念的革新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中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单一、零散的音乐课程设计,已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深度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探索与构建大单元教学设计,不仅顺应了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教育的深度与广度要求,更是激发学生音乐潜能、培养其审美情趣与创新精神的关键途径。
一、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概述
大单元教学模式作为单元教学理念的深化与拓展,其精髓在于知识的系统性重构与深度融合,而非简单地增加知识量或机械复制教材章节。当前部分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误将其“大”字解读为单纯的知识点堆砌,或是直接沿用教材既定单元结构,忽视了教学内容的灵活整合与创新设计。实际上,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首先确立一个核心概念或项目任务作为教学主轴,随后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精心筛选与整合教学资源,构建跨章节乃至跨学科的知识网络[1]。这一过程中,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顺序,旨在通过创设贴近实际、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欲,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构建全面而连贯的知识体系。
二、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在高中音乐教学的规划与实施中,大单元教学设计应秉持整体性的核心理念,即要求教师从宏观视角审视并整合教材内容,超越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致力于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框架。这一过程不仅关乎对教材内容的深刻剖析与重组,更强调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性、连贯性的设计,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参与,从而助力学生逐步形成系统、完整的音乐知识体系。教师需摒弃传统教学中孤立教授知识点的模式,转而聚焦于知识网络的构建,确保教学活动紧密围绕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现有学习水平展开,同时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定大单元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框架。唯有如此,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音乐知识,最终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与提升。
(二)以生为本原则
在核心素养教育框架下,高中音乐教学大单元设计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摒弃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而秉持“以生为本”的核心原则。这意味着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紧密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兴趣,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鉴于高中生可能在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倦怠,教师应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从而有效培养其音乐核心素养及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需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及发展潜力,确保内容既具挑战性又易于吸收,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有效掌握知识。同时,教学实施应紧密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情境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熟悉或感兴趣的场景中探索音乐之美,深化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三、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有效方法
(一)主题贯穿法:明确单元主题,构建知识体系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中,主题贯穿法强调以某一核心主题为纽带,将不同风格、时期与形式的音乐作品紧密相连,构建出一个既全面又深入的知识体系。通过这一体系,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多元的音乐作品,更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每种音乐背后的风格特征、历史脉络及文化意蕴。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使学生在音乐鉴赏、分析、创作与表演等多个维度上均能取得显著进步。
黄钟、大吕分别是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的阳律第一律和阴律第四律,后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宏大肃穆、和谐高妙。在音乐体裁中,大型交响性器乐与合唱作品均代表了音乐艺术的宏伟盛景。高一音乐必修1音乐鉴赏教材第四单元的“黄钟大吕”这一主题,深刻体现了中华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壮丽辉煌。本单元通过“大型合唱作品——气势恢宏的史诗”“民族乐器与乐队——瑰丽的华夏之声”及“交响音乐——壮丽高远的音画”三个紧密相连的章节,系统展示了中国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与西方交响乐的经典之作。在“大型合唱作品”中,学生将领略到《怒吼吧,黄河》的激昂与《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柔美,感受合唱艺术的力量与美感。在“民族乐器与乐队”部分,通过《乌江恨》与《小刀会序曲》的鉴赏,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乐器的独特音色与民族乐队的丰富表现力。而“交响音乐”章节则通过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与朱践耳的《第十交响曲》等作品,带领学生走进交响乐的宏阔世界,体会其深邃的情感表达与精湛的作曲技巧。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紧密围绕“黄钟大吕”这一主题展开,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更激发了学生对中华音乐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2]。
(二)互动体验法:强化学生参与,提升实践能力
互动体验法是高中音乐教学中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它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活动,如视奏、编创、演唱等,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系列互动环节,如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歌曲创作,或是安排学生进行现场演奏和演唱的展示。通过这些亲身体验,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音乐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舞台表现力。
高一音乐必修1音乐鉴赏教材的第三单元“急管素弦”主要聚焦于单声部与多声部的音乐鉴赏与实践。在“单声部音乐——源远流长的歌”这一节中,通过鉴赏《富饶辽阔的阿拉善》和《二泉映月》等经典作品,学生能深刻感受到单声部音乐的纯粹与魅力。《富饶辽阔的阿拉善》以其悠扬的旋律,展现了阿拉善地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二泉映月》则通过凄美的二胡独奏,诉说着人生的悲欢离合。结合这些作品的鉴赏,教师可安排歌曲演唱《苏武牧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演唱中体会歌曲的意境,感受单声部音乐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同时,通过作品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进入“多声部音乐——多姿的立体化音乐”这一节,学生可以通过鉴赏《蝉之歌》《F大调协奏曲第一号》和《大江东去》等作品,领略多声部音乐的丰富层次和立体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设计歌曲演唱《保卫黄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演唱中体验多声部音乐的和谐与张力。同时,通过《牧童短笛》的作品听辨活动,引导学生辨识不同声部的旋律线条,培养学生对音乐结构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技巧,还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鼓励学生尝试多声部音乐的编创,从而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情境模拟法:创设音乐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作为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创新策略,情境模拟法旨在通过创设与音乐作品紧密相关的生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体验。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音乐学习成为一次情感与艺术的双重旅行。例如,通过播放与音乐作品风格相匹配的影视片段,或使用配乐朗诵,教师可以构建出一个充满情感与想象空间的音乐世界,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与音乐产生深层次的情感连接[3]。
在高一音乐必修1音乐鉴赏教材第七单元“驷马仰秣”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索影视音乐如何成为银屏上情感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宅门》中的配乐为例,其音乐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通过弦乐的悠扬与鼓点的激昂,完美地衬托出剧情的跌宕起伏,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仿佛能看见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家族的悲欢。再如《天堂电影院》中的主题曲,那悠扬的旋律如同时间的低语,带领学生穿越回那个充满梦想与希望的年代,音乐中蕴含的怀旧与憧憬,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深深的触动。通过这些影视音乐的鉴赏,不仅让学生领略了音乐与画面结合的魔力,更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背后故事的探索欲。接下来,教师可以转向流行音乐这一不拘一格的大众艺术形式,通过《让世界充满爱》《在水一方》等经典曲目,让学生感受流行音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让世界充满爱》以温暖的旋律和积极的歌词,传递出爱与和平的美好愿景,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如何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通过这两个模块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拓宽音乐视野,更能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理解流行音乐,增强了音乐鉴赏的多元视角。
(四)跨学科融合法:融合多学科知识,拓宽学习视野
在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中采用跨学科融合法是指将音乐与历史、文学、美术等学科巧妙结合,从而为学生搭建一个多元化的学习平台[4]。音乐作为人类情感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了天然土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融入历史的厚重、文学的深邃、美术的绚丽,不仅能提升音乐课程的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多元智慧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例如,在教学高一音乐必修1音乐鉴赏教材第六单元“阳春白雪”的“组曲”部分时,教师可先展示东山魁夷的画作,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色彩运用、光影变化,以及画家对四季更迭的细腻捕捉。随后播放与画作主题相契合的音乐作品《东山魁夷画意》,鼓励学生闭上眼睛,让心灵随着旋律游走于画中的世界,感受音乐与画面共同构建的意境。通过视觉与听觉的联动,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还能在跨学科的探索中,培养对艺术多元表达形式的敏感度与鉴赏力。例如,在讨论环节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音乐与画作中感受到的共同情感与主题,如“春之生机”“夏之热烈”等,进一步深化对“阳春白雪”组曲中所蕴含的自然与人文精神的理解。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体验,促进了其在情感、认知与审美层面的全面发展。
(五)对比分析法:对比不同作品,深化理解差异
对比分析法鼓励学生跨越传统界限,不仅要关注音乐表面的旋律与节奏,更要深入到调式、和声、织体等核心要素中去探索。通过对比同一类型却风格迥异的作品,或是同一作曲家在不同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学生能直观感受到音乐风格的变化与多样性,从而深化对音乐语言复杂性的认识,提升音乐鉴赏力与审美能力,拓宽其音乐文化的认知边界。以高一音乐必修1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丝竹八音”中的“调式”教学为例,通过对比中国民歌《小河淌水》与英国民谣《斯卡布罗集市》的调式特点,不难发现这两首歌生动展示了中西音乐调式各自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及其深层次的差异性。在《小河淌水》中,学生将感受到其鲜明的五声调式色彩,旋律悠扬婉转,透露出浓郁的民族风情与深情厚谊;而《斯卡布罗集市》则以其典型的欧洲民间音乐调式为基础,展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略带忧郁的旋律线条。两者对比之下,学生不仅能直观理解到中西音乐调式在音阶构成、旋律发展手法上的差异,还能进一步探讨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及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从而在对比与分析中拓宽音乐视野,深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热爱[5]。
结语
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它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主题贯穿、互动体验、情景模拟、跨学科融合以及对比分析等方法的综合运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音乐知识体系,还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深层理解和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张雅琼,鲍寒实.大单元教学视域下的高中音乐课程结构设计探究[J].中国音乐教育,2023,(11):14-19.
[2]陈江华.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初探[J].读写算,2024,(19):41-43.
[3]韩忠岭,张妙言.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22,(10):36-42.
[4]马露.高中音乐鉴赏课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4,(4):105-107.
[5]周佳铭,郭兰兰.新课标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音乐鉴赏课大单元教学设计[J].艺术教育,2023,(10):77-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