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视谱即唱之和弦训练论文

2023-05-02 00:50:29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视谱即唱是统考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以音准、节奏、调式调性、音乐表现力为主要训练方向,很少考虑旋律的构成方式与构成规律。因此本文提出,要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基本的作曲、曲式、和声观念,通过对主、属、下属和弦的强化,围绕和弦进行外音训练、节奏变化训练与终止式的针对性训练,并以此辅助视唱的学习。
摘要:视谱即唱是统考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以音准、节奏、调式调性、音乐表现力为主要训练方向,很少考虑旋律的构成方式与构成规律。因此本文提出,要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基本的作曲、曲式、和声观念,通过对主、属、下属和弦的强化,围绕和弦进行外音训练、节奏变化训练与终止式的针对性训练,并以此辅助视唱的学习。
关键词:视谱即唱;主和弦;和弦外音;节奏变化;终止式
视唱练耳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音乐的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包含节奏、音高、音量、音色、调性、风格等众多内容,还涉及了曲式、和声、作曲等技巧,在音乐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艺术类高考的必考科目。
一、视谱即唱重要性的提升
视谱即唱是一种新的视唱方法,它不同于传统的视唱法,它以音乐的形式表现歌曲的内容,并通过视唱练耳的方法进行学习和训练。其因能够迅速判断出学生视唱学习的状态,而成为了衡量学生视唱水平是否达到招生院校的入学考考试标准的重要依据。视唱练耳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训练方法,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是指听音乐,说是指听歌曲,读是指读歌词,写是指写歌词。听音乐时,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中,节奏明快,情绪饱满。说是指说话,要求口齿清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中,情绪饱满。
以内蒙古自治区统考分值比例为例,总分300分中,专业占240分分值,视谱即唱占30分分值,练耳占20分分值,乐理占10分分值,由此不难看出,视谱即唱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统考的排名。各地统考的视谱即唱考试在评分标准上略有不同,有的侧重旋律的音高、节奏;有的侧重旋律的流畅性、完整性及音乐表现力。
二、视谱即唱的训练
视谱即唱是短时间内将音符转化为乐音的考试形式。它主要考查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节奏感、速度感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练习内容,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同时,学校还会定期举行各种比赛,以检验学生的成果。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还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要获得高分,完整流畅的音乐表达是考试的关键。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常以音节、节奏、调式调性为主要训练目标,构唱大、小调、五声性调式的音阶上、下行,构唱琶音、定调练习等,但很少考虑旋律的构成方式,视谱即唱的长度多在8—12小节(某些学校会达到16小节),却依旧遵循着旋律的基本发展规律及和声的基本配置规则。因此,备考的学生也需掌握基本的作曲、曲式、和声观念,并以此辅助视唱的学习。
(一)旋律结构的整体把握
学习者要注意掌握乐曲的基本结构,熟练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技巧,以达到较好的演奏效果。同时,还要注意对乐曲的理解,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只看一个乐句,而忽略整个乐曲的内容。另外,学习者还要注意音乐表现手法的运用,这是音乐欣赏的重要方面。总之,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否则就会出现“不知所云”的现象。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对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使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耳聪目明”,从而达到“听声辨位”的目的。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习惯,让学生养成爱听、会听、善听的习惯。
(二)正三和弦的分析判断
旋律蕴含和声,和声体现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音乐情绪的高低起伏。在演奏中,要注意和声的运用,如果没有和声,就不能表现出旋律的美感。因此,在演奏中要善于利用和声,使旋律更加优美动听。同时,还要注意和声的节奏、速度、力度等,这些都是音乐的要素。在演奏中,要根据不同的乐曲,选择不同的乐器,采用不同的和声手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和声效果。和弦常以分解形式出现在单声部旋律,以柱式和声的形式体现在多声部音乐或伴奏中,常用于抒情性作品中。它的特点是音域宽广、节奏明快、富有动感,能表现丰富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钢琴演奏中,常用它来表现抒情性作品。和弦的选择、和弦的进行、和弦的排列及和弦的节奏这些和声因素,伴随并左右着旋律的情绪、发展方向、对比变化、倾向解决等。每一条旋律都需依靠和声的骨架予以支撑,理解了和声的作用、和声的走向,才能予以更细化的精准训练。
在旋律的基本和声配置中,一般强起旋律开始大多运用主和弦,而弱起的旋律开始则大多选用属和弦。乐曲结束时一定用主和弦,并多结束在Ⅰ级根音上。半终止常用D和弦并多结束在五音,全终止时常用D-T(属-主)的进行,多用正格进行强调调性,少用或不用变格进行。下属和弦一般出现在终止处,与属功能与主功能和弦同时构成完全、完满终止。旋律进行方式多围绕正三和弦T(主功能)、S(下属功能)、D(属功能)进行。
大多数统考的视谱即唱都不会出现离调、转调现象,多以简单旋律的和声为主,这样的曲子往往能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以C自然大调、a自然、和声、旋律小调为主,这些旋律以正三和弦为骨干,加以各类和弦外音填充,使声部进行具有旋律性,生动、流畅,并能保持音乐作品的整体流动性。正三和弦是一个调性中的三个主要和弦,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功能。通过属和弦与下属和主和弦的倾向与支持,从而确立了调性。同时,调式的各音级在其中都得到了呈示,各调的正三和弦的和弦音其实包含了完整的音阶,如C大调、Do(T、S)、Ri(D)、MI(T)、Fa(S)、sol(T、D)、La(S)、Si(D),因此正三和弦的训练是建立良好的调式调感的基础,是视唱音准的前提,也是调式音级之间音高关系的关键。稳定音级(Ⅰ、Ⅲ、Ⅴ),即主和弦的建立是熟练掌握和声、节奏、旋律等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是和声学、音乐学、作曲学、钢琴学、指挥学等专业学科的基础。因此,学习和声学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声学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熟练掌握和声学的要求。终止式观念建立的训练是非常有效的。
(三)主和弦的训练
主和弦是主功能的代表和弦,具有稳定作用,它是调式的核心,吸引其他音级、和弦倾向于它。以下列旋律为例:
分析谱例可以看到,此旋律牢牢围绕T、S、D三个功能进行,而稳定音级的三个音(C、E、G)更是占据了全篇的绝大部分,也就是说,整曲其实是围绕着C、E、G三个稳定音级音并加以倾向变化而形成的。由此可见,我们的训练重点完全可以放在主和弦的原型和变型上。
统考视谱即唱目前主要以C自然大调、a和声小调为主,在演唱时注意不要过分强调节奏,以免破坏音乐的整体效果。另外,要注意音色的统一,尽量保持和声的协调统一。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在演唱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气息,因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气息,才能使歌曲更加动听。在演唱时还要注意自己的呼吸,对胸腔进行控制,不要因为过于追求声音的清晰度而忽略了音色的表现,因为声音的清晰度是通过声带来实现的,而声带的功能是将气息送入耳朵,从而产生共鸣。在其调性框架内,练习时明确调性后,要找到主和弦,确定原转位,找出沿线Ⅰ、Ⅲ、Ⅴ级音,并依次构唱,建立支架,稳固调感后再从头至尾演唱。以下列旋律为例:
对于围绕主和弦的训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主和弦原转位练习。符合主和弦构成的三和弦,只有大、小三和弦两种,其中小三和弦又分为三度和三度以上。三度和三度以上的和弦称为主和弦,三度以下的和弦称为次和弦。主和弦的音高是由音高系数决定的。从原位三和弦入手,以色彩区分明亮温暖的大三、阴郁暗淡的小三,并利用两和弦的不同结构予以对比构唱,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两个和弦的作用,但缺点是不能同时使用两个和弦,因此在演唱时要注意和弦的分配。这种方法是将两个和弦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音阶,然后再根据音阶的高低,分别使用不同的和弦。这种方法适合演唱快速的旋律,也可以演唱慢速的曲子。但是不适合演唱复杂的旋律,因为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进行调整。原位三和弦结构是三度加三度关系,训练时可按音程关系,以根音三音、三音五音的顺序依次分别构唱,并准确区别大小三度的细微差别。在此基础上,随意给出三音或五音,以三音根音、三音五音或五音三音、三音根音的顺序进行分解构唱。转位和弦依旧可借鉴原位三和弦训练方式,在大、小三度基础上加入四度,或四度基础上加入大、小三度。当建立起稳定的原转位后,可在低音基础上附加八度,形成八度贯穿的分解和弦,扩展和弦距离感。加入和弦外音的主和弦。稳定主和弦框架后,可按一定规律在其骨骼基础上按顺序加入和弦外音予以训练,使单一的主和弦有一定运动形态的过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在不影响乐曲整体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对和弦的处理,使音乐更富有变化,从而丰富和扩大乐曲的表现力。缺点是在演奏时需要大量的练习,不利于初学者掌握。另外,这种方法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对演奏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具体分析:
其一,上助音常用自然音,下助音则自然音与变化音均用,在小调中通常使用和声小调,主音的下助音升高Ⅶ级;
其二,经过音可以用自然音体系的经过音,也可用半音的经过音,在小调中Ⅶ级音作为下行的经过音可用自然的Ⅶ级进入Ⅵ级,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增二度音程,可使用旋律小调,升高Ⅵ级、Ⅶ级音;
其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级进后跳进,从和弦音进到换音时是级进,然后跳出到另一个和弦音,另一种是先跳进后级进,从和弦音跳出到换音然后级进到另一个和弦音;
其四,比其他和弦外音更具紧张度,在音乐的表现上有重要意义。下行解决的倚音常采用自然音体系进行,而上行解决的倚音一般用半音进行;
其五,旋律化的主和弦中,和弦外音的运用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和弦外音的组合,使原和弦或原有和弦外音基础上更具有灵动性。
(四)加入不同节奏进行较复杂综合训练
综合了外音和不同节奏的主和弦,其旋律更具有歌唱性、装饰性,音乐流动的速度相对加快,时值更为紧凑,旋律起伏较大更贴近实际考试条目。因此,考生在演唱时,要注意自己的发声位置,尽量保持声带不松弛,以免影响音准。同时,还要注意气息的控制,不要过于急促,否则会气息不稳、发声不准确。此外,考生在演唱时,一定要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避免出现摇摆不定的现象。最后,考生在演唱时,还要注意自己的呼吸节奏,尽量不要过快,否则会影响发声的质量。总之,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够很好地提高演唱水平。
其一,加入大、小切分节奏,打破一般的强弱规律,重心转移,弱化强拍,强调弱拍,音乐的动力性与其他节奏明显不同,成为节奏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
其二,加入大、小附点节奏,附点音符节奏,形成前长后短或前短后长的长短变化对比形态,附点的出现强化了强弱变化过程,准确地唱出这种强弱对比变化,才能将附点的动力性对音乐走向的推动性表现出来;
其三,加入十六分音符节奏,全十六节奏因音符较密集,更具流动性,一定要注意时值的准确和均匀。前十六、后十六节奏在众多节奏中属于比较好掌握的类型,使用率也极高,这种节奏常常表现出欢快、活跃、跳动的情绪,这是由节奏前后的不同疏密关系形成的强烈对比;
其四,加入三连音节奏,三连音为特殊均分形式,用三个相等时值的音符代替原有的两部分,使偶数节奏人为变成奇数节奏,打破原有节奏运动的均衡感,使音乐产生新的变化和动力。
(五)终止式的训练
在乐句、乐段或段落停顿处、结束处的和声进行终止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和声过于复杂,同时也可以减少音乐的节奏变化,但是缺点是和声的复杂性会导致乐句的长度不够,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另外,由于其是一种不规则的形式,所以在演奏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保证乐句的连贯性,因此,在演奏的时候也不会出现断奏的情况。缺点就是需要大量的练习,这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不过,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初学者还是可以弹奏出流畅的音乐的。半终止是停顿在属和弦的终止式,用于乐句的停顿处和中间终止处,亦有停顿的作用,但由于属和弦是不稳定和弦,故没有完全终止的作用。全终止停在乐曲最终,利用主和弦的稳定性形成乐曲的收尾和调性的确定,常用的和声终止式由正格进行、变格进行、半成进行、复式正格进行、阻碍进行、复式变格进行构成。终止式是传统调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旋律句读的重要标志,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调性的核心。
视唱练习中常会出现学生不会呼吸、不会分句、不会收束、不会对比的情况,条目的完成情况只限于从头到尾唱准即可,距离统考高分所要求的:“速度适宜,调式明确,调性稳定,音高准确,节奏正确,具备一定的音乐表现力”相去甚远。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将视唱与曲式、和声相分离,没有构建起相辅相成的观念。应从曲式出发划分乐曲。乐句是音乐作品的组成部分,它没有固定的长短,但是却代表一个完整的乐思。在视唱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分析旋律的结构,以乐句为单位练习,注意旋律的起承转合以及其重复、对比关系和调式、调性的特点,注重其调式的稳定音级与不稳定音级在乐句中的位置等方面。很多短小的视谱即唱条目多符合两句体形式,或为a+a的原样重复,或为a+a1的变化重复,或为a+b的对比形式,其乐句划分也多为4+4小节,或2+2+4小节的方整性结构,少数会出现阻碍终止,形成补充或扩充结构。
结合曲式在首、尾确定主和弦,形成稳定吸引力后,在其半终止式和全终止处确定终止形态,加入和声语言和终止式概念,找出以和声为基础的旋律起伏下的倾向性、色彩感、调式感,使分句、呼吸更为明确,调式感更为稳定。建立在调式调性基础上的终止和弦连接训练,是音程训练、和弦训练、和弦连接训练的高级阶段。训练中,教师可先做基本终止式练习,让学生体会和弦功能、色彩变化或开放或收束的强烈运动方向。训练完成后,便可以将和声终止式观念带入至视唱条目,在确定调式调性后,开始划分乐句,确定起始主和弦及旋律位置,找出半终止、全终止终止类型,确定其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普遍和声规律,把握音乐的整体走向。体现曲式基本划分与和声的走向,将纸面化的理论通过理性与感性的共同表达,以唱的形式表达出来,做到理论与实践、形式与内容的结合。
三、结语
以和弦训练入手的新视唱的方式,只是教学实践下提供的一种新思路。优秀的视唱是完整流畅、声音优美、情感到位、律动自如的多因素的结合,想要获得理想的成绩,除了要做到音准到位、节奏正确、重视谱面、严格处理音乐记号外,更应区分不同情绪的音乐,让乐句清晰连贯、对比呼应、情感准确、调性明确,并得到正确表达。用眼视谱,用耳校音,手脑结合坚持训练才能获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柳.钢琴教学中的技术与训练——双音,和弦,八度等基础训练[J].戏剧之家,2020(13):156-157.
[2]姜秦丰.七和弦解决理论在听觉训练中的应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0(01):122-129.
[3]何烨.运用柯尔文手势对学生进行听音、视唱、识谱训练[J].中文信息,2019(03):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