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试论传统音乐融入大学生美育教学的有效路径论文

试论传统音乐融入大学生美育教学的有效路径论文

60

2023-04-30 07:54:45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逐渐加大了对大学生的传统音乐教育力度,传统音乐不仅是我国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中国音乐的发展基石。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将传统音乐作为独立的教学科目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只是以装点性、衬托性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了解,阻碍了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以及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基于此,本文从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入手,对传统音乐在美育教学方面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调查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程度,最后集中阐述了传统音乐融入大学生美育教学的路径,以期深入了解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继承

  摘要: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逐渐加大了对大学生的传统音乐教育力度,传统音乐不仅是我国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中国音乐的发展基石。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将传统音乐作为独立的教学科目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只是以装点性、衬托性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了解,阻碍了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以及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基于此,本文从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入手,对传统音乐在美育教学方面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调查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程度,最后集中阐述了传统音乐融入大学生美育教学的路径,以期深入了解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传统音乐;大学生;美育教学

  我国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可分为民族舞、民歌、乐器、戏曲、说唱五类,在漫长的发展与传承中,传统音乐受到不同时期的文化影响,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创新。从音乐形式来看,传统音乐文化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其传承与发扬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当前人们的审美与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各大高校的音乐教育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传统音乐上,将其表现形式、内容、内涵、精神等融入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中,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与创新。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以本民族的表现形式作为主要载体,综合其实际生产生活、对同胞的美好祝福以及对未来的无限希冀,创造出的独具本民族魅力特色的音乐文化。这其中一方面包含了从古至今人们口口相传、代代学习的古代音乐作品,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当代音乐爱好者及专业音乐人利用本民族独特的创作形式创作的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的音乐作品。

2e6daf0492a9e172c8a18072628d57d8.jpeg


  古往今来,音乐教育一直起到了教化群众、提升群众素质的重要作用。在古代就有“六艺”这一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主要包含了乐、礼、射、数、书、御六类,从古代的歌舞队等级划分来看,可分为八佾、六佾、四佾三种表演配合方式。据《乐记》记载,我国的音乐音阶可分为宫商角徵羽五类,人们赋予了其现实象征意义,其中羽为物、徵为事,宫为君、角为民、商为臣,部分典籍甚至将其与五行一一关联对应,重点是为了体现五音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另外,传统音乐中充分表现了中国人“以和为贵”的重要思想,是音乐教化作用的重要体现。传统音乐中的“雅”“正”“清”等风格特点反映出了古代文人志士对于高雅品行的追求。从诗歌辞赋等典籍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音乐的追求并不单纯停留在欣赏音乐旋律上,同时也是当时政治、思想、哲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集中体现。

  二、传统音乐在美育教学方面的意义

  美育可被称作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主要目的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塑造人们向上、健康的审美观念,以正确、高雅的审美情趣引导人们发现美、品鉴美、创造美,逐渐培养人们独特的人格魅力。美育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进行的,其教学重点不是单一的技艺教授,而是要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正确价值取向,使得美育教育带有一定的社会性、民族性、人文性等文化属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教学目的性,对于启发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谈吐美、行动美。

  首先是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观念。从现阶段的大学生学习来说,将传统文化融入进美育教育中,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打造自身的健康审美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帮助其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但审美并无对错,其是学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感受,丰富的教学内容将使其获得更多的了解及学习,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不同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下,将会塑造出差异性较大的传统音乐,使得其带有强烈的历史发展特点。例如:在抗战时期涌现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松花江上》,以及在改革开放时期创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这些音乐,都是基于当时的发展环境进行的情景描写以及情感抒发。每一种音乐都以一定的文化特质作为基础,以历史环境作为基调,充分体现了各民族音乐创造者的感情动机,凸显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优秀的传统音乐可以极大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其次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传统音乐是华夏儿女长期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致,使其主动了解并学习传统音乐。同时,民族音乐也助推了强大民族凝聚力以及向心力的形成,极大促进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其塑造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对古代人们探索精神世界、培养高洁品质诉求的集中体现,具有积极的文化价值,是代表时代变迁发展的重要象征符号。因此,传统文化是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方式之一。

  再次是丰富了美育内容。美育的教学带有目的性,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艺术都可以被纳入高校的美育教育中。美育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学生,其主要目的是育人,传统音乐作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根源,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除了社会价值外,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很多音乐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融入了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基础、民风民俗以及创作者的情感、需求、期盼等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创作的传统音乐同样融合了国外优秀的创作技巧及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美育的内容。

  三、大学生美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音乐存在的问题

  ()美育教学中传统音乐内容滞后

  从实际的大学生美育教学过程来看,在课堂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内容选择方面的问题。当前,传统音乐学习内容过于经典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脱节,导致了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扬严重受限,无法达到用传统音乐育人的目的。大部分学生只是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了学习,没有充分体会传统音乐之美,学生很容易在一段时间后失去学习兴趣,传统音乐的继承及发扬工作始终不见成效。

  ()美育教育中传统文化学习有限

  将传统音乐融入美育教学中存在局限性。当前大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不深,主要是靠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学习,其学习的音乐教材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主,甚至音乐旋律的记载方式也是五线谱,并且他们对于传统音乐的流派、风格、思想等也没有系统的认识。另外,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宣传,学生对于乐器的了解也不充分,演奏能力也参差不齐。此外,学习钢琴、吉他、架子鼓等乐器的学生较多,学生对古琴、唢呐、二胡等乐器的学习兴致不高、了解不深,社会上大部分的音乐教育机构也很少教授传统乐器,导致传统乐器的学习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美育活动中缺乏地区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是各民族文化高度凝练的产物,各地区都会有其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但是,受到西方古典乐以及流行音乐的影响,大部分的美育教育一味追求古典、高雅,学生很少能够接触到自己的家乡音乐,传统音乐不被广大受众所了解,也就不可能获得大众的接受与认同。大部分学生甚至完全不了解自己家乡的传统民族音乐,不知道家乡的著名音乐创作素材,也不会唱代代传承的民歌或戏曲,表现出了极度的传统音乐文化缺失状态。

  ()美育教育中传统音乐不被学生接纳

  当前大学生对于传统音乐并不感兴趣,他们认为传统音乐不时尚、不流行,更有甚者会觉得传统音乐“土”“跌份”,他们大多会对流行歌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使得大学生对于知识的选择更加宽泛。大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受到了家庭、亲友、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整个音乐流行走向的影响。由于当下传统音乐尚不为广大群众所接纳,是一种边缘化较强的音乐类别,因此在高校的美育教育中融入传统音乐发展空间不大。

  ()美育教学方式单一传统音乐信息少

  网络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多,但是他们检索的与音乐文化相关的内容大多是选秀节目或短视频平台较为流行的热门歌曲,真正涉及传统音乐的内容极少,即使出现部分古风歌曲或仿古乐曲,但那些都不能很好地诠释传统音乐的精神内涵。部分高校虽然有选修课,但其教育方式、教育强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学生无法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达不到美育目的。

  ()美育教学中传统音乐缺少时代创新

  当前部分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还是采用了以往的教育方式,一味在意传统音乐的“原汁原味”,却忘了要与时俱进,这不仅无法充分发挥美育教学中传统音乐的时代教育意义,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表演的积极性,导致传统音乐始终不能融入大学生的美育教育中。

  四、大学生美育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的路径

  ()促进传统音乐延伸至美育课堂外

  为了将传统音乐发扬光大,各大高校需要将传统音乐延伸至美育课堂外,可以举办音乐节、演唱会等活动,将民族因素作为主要的活动主题,引导大学生参与民族歌舞、民歌对唱、民乐队表演等活动,定期举办传统音乐的鉴赏活动,让大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国传统音乐带来的新鲜感,激起其对于传统乐器、歌曲、舞蹈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其他传统文化的共同进步。另外,学校也可以将中国的传统节日作为将传统音乐融入娱乐活动的完美时机,定期开展“梨园大观”“民间音乐艺术鉴赏”“民族乐器体验”等相关活动,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作为进行传统

  音乐深入教育的媒介,实现乐教乐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提升对传统音乐的兴趣。

  ()丰富美育教学方式开设选修课程

  开设专业化的美育课程是实现传统民族音乐传承的主要途径。教师应积极探寻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共鸣点,开设专业化的音乐赏析、美育教学活动,开创新型的美育教学方式,例如:比较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乐、西方古典乐之间的区别,并与学生一起进行不同种类音乐的交融创新,保障教学流程的灵活性,帮助学生提升其对于传统音乐的兴趣。当前大学生对于京剧、昆曲等戏曲的兴致不高,教师可以先从广为人知的歌曲入手,让学生进行跟唱与扮演,鼓励学生对戏曲进行创新及改编,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接受传统音乐。另外,学校可以开设专业的乐器学习课程,激起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组织二胡、三弦、古琴等专业化的体验学习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器演奏方式,并不断普及各乐曲中体现的人文情怀,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条件的高校甚至可以直接开设独立的专业,例如:传统乐器演奏专业、传统表演艺术专业、传统声乐专业等。

  另外,进行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领会传统音乐的文化精髓,充分感受传统音乐文化在精神实际的教化作用,达到美育目的。例如:广为人知的二胡演奏曲目《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二胡演奏者华彦钧创作的。学生在进行乐曲鉴赏时,要注意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其生活状况,从乐曲中充分体会作者对于音乐的热爱以及

  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理解作者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对于自身生活的反思、对于艰苦命运的抵抗、对于光明未来的畅想,进行不断地领悟与理解,充分感受作者不向命运低头的不屈精神,积极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

  ()美育课堂中融入地区性传统音乐

  大学生的美育教育不应当仅局限于书本、课堂,更应该走出校园,深挖当地的传统音乐资源,寻找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进行实践学习。例如:地方戏种之一的淮海戏作为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具有相当悠远的发展历史,当地的高校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小剧场里观看演出,与民间艺术创作者以及民间艺术传承者进行沟通,了解当前地方戏种的发展状况。在表演结束后,可以与专业的表演人士学习古楚的十番锣鼓以及渔鼓舞,在引起学生表演兴趣的同时,使得传统的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另外,也可以寻找当地的民俗小调,邀请专业人员进行表演,学生们通过对小调进行鉴赏,一方面可以受到当地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受到当地的民风民俗,从熟悉的乡音民调中提升民族荣誉感。总之,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需要充分利用好本地区内的传统音乐资源,让学生牢牢扎根在家乡的大地上,不断吸收知识的养分,建立保护、继承、发扬传统音乐的理念,保证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除了传统的戏剧,也可以让学生对当地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进行学习。高校可以邀请民间艺人进行活动演出,并现场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演奏的过程中来,感受到原生态音乐的震撼。学生大多向往辽阔、自由的大草原,当地高校可以邀请蒙古舞等专业的演员开办专场音乐活动,演出使用的乐器以蒙古族的传统乐器为主,如:马头琴、四胡、火不思等,让学生充分接触到传统的民族乐器,同时安排专业的人员表演呼麦等节目,并进行现场教学,提升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身心放松,并让他们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民族艺术文化,体会来自不同地域传统音乐的魅力。

  ()提升美育课堂中学生的音乐共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在进行传统音乐的鉴赏与学习时,首先需要与音乐产生共鸣,在充分体会到传统音乐的美感之后,才能提起对传统音乐进行深入学习的兴趣。艺术具有多样性,每个人的审美能力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传统音乐的美育教学时,应当注意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要通过多种尝试,逐渐找到符合各位学生学习品味的音乐类型。例如:女同学可能更喜欢吴侬软语的苏州小调,男同学则可能更喜欢辽阔壮美的蒙古呼麦。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学习小组的方式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性学习。或者教师也可以选择当下较为流行的古风类歌曲与学生进行共同赏析,并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引入歌曲中所应用到的传统音乐类型,一步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学生与传统音乐的共鸣。

  ()升级美育课堂传统音乐授课方式

  想要保证传统音乐文化有效融入当前高校的美育教育中,需要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系统化教学方式,教师可升级当前传统音乐教学方式,通过以下三种形式进行传统音乐的教学。第一,讲授式。教师的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美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知识与技术的灌输,而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审美,但是这也需要坚实的知识架构来作为学习的基础。将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可以保证在极其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迅速接收并学习到与传统音乐相关的知识,学生可在学习中感悟历史,领会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价值取向,感悟到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丰富的精神信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其与其他方式的融合,补足讲授式教学单调乏味的不足。第二,音像式。教师可以采用音频与视频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音乐本身就属于视觉的艺术,采用音像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体会到传统音乐的价值内涵,在不知不觉间形成自身独特的审美意识,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例如:电影《半个月亮爬上来》主要讲述了王洛宾先生在艰苦的生活中不忘进行艺术创作的伟大的一生。电影中独特的旋律感充分凸显了中国西部地区的辽阔壮美,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了解音乐人创作背景的同时,能够体会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第三,参与式。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音乐或歌舞剧的创作中,培养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沈阳大学近百名师生共同创作了民族音乐剧《镌·刻》,整部作品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校园作为了切入点,用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代代共产党人在一个个历史节点中彰显出的大爱与担当。这种方式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永远记住民族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动。

  ()创新美育教学传统音乐表现形式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时代需求,传统音乐也需要进行不断创新及发展,其需要在不改变原本精神内涵的同时迎合当下各位观众的审美需要。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及艺术家需要积极进行题材挖掘,融合多种当前广大学生及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不断创造具有时代特质及精神内涵的音乐作品。例如:我国的红色音乐艺术资源就极为丰富,值得深挖。高校可以充分整合各地的红色音乐艺术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将各类资源进行分类,建立起专业的红色音乐资源信息库,例如:遵义、井冈山、西柏坡、延安等革命氛围浓厚的区域。学生应对歌曲内蕴含的精神进行深入探析,体会中华民族为了民族解放做的不懈努力,感受革命志士慷慨赴死、广大群众顽强抵抗的不屈精神,增加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以及爱国热情。学生在学习红色歌曲时,高校可以鼓励学生以红色爱国为核心,创造新型的表演方式,让红色音乐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例如:井冈山大学就通过对红色音乐文化进行深入学习,编写了音乐舞蹈巨作《井冈山》,其通过近三年的采风、调查,不断丰富作品内容,深入挖掘红色音乐文化资源背后的时代精神,并将其巧妙地融入作品中,最终才呈现出了这部气势恢宏、场面磅礴的伟大作品。作品问世后,在十几年的持续演绎中,剧组逐渐依照时代的发展特色进行了剧目的调整与改编,通过创新使得《井冈山》始终带有着鲜明的时代氛围,给予了广大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在表演与观赏的过程中不仅深入学习到了传统的革命精神,同时也做到了与时俱进,了解当下的国家时事,在对美的欣赏中达成了美育教育的目的。

  五、结语

综上而言,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独具民族魅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从学习与鉴赏的角度来说,其充分体现了当地的区域文化特点,是各民族及地域精神文化的高度凝练。新时期下的高校应当积极将传统音乐融入日常的音乐教育中,引导学生体会传统音乐的美与神,促进学生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塑造,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与鉴赏水平,为发展、创新传统文化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汪晓露.高校音乐美育教育教学模式路径研究[J].剧影月报,2022(04):70-71.[2]马静.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艺术评鉴,2022(02):104-107.

  [3]张思.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传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研究[J].艺术评鉴,2020(21):98-100.

  [4]陈庆梅.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艺术教育,2020(08):51-54.

  [5]肖乐.浅谈如何加强当代高校美育教育中的音乐审美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2):50-51.

  [6]蔡翠华,刘书含.大学生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研究[J].北方音乐,2020(03):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