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论文

2023-04-29 08:04:48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作为古筝经典曲目中的典型代表,取意于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改编自琵琶曲《夕阳箫鼓》。乐曲的曲式结构、情感要素、主题分配、弹奏技巧等,均一一传达了作曲家对于湖光山色、自然山水的独特情愫。本文主要以邱大成先生改编的《春江花月夜》演奏谱为例,考察《春江花月夜》古筝曲中以诗一般的语言与音乐、戏剧、文学紧密交织的艺术特性,阐述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在创作手法、结构特性、演奏技法上的独特表达,根据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渊源、美感特质、结构特性,分析古曲《春江花月夜》的轮指技法、摇指手法、
摘要: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作为古筝经典曲目中的典型代表,取意于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改编自琵琶曲《夕阳箫鼓》。乐曲的曲式结构、情感要素、主题分配、弹奏技巧等,均一一传达了作曲家对于湖光山色、自然山水的独特情愫。本文主要以邱大成先生改编的《春江花月夜》演奏谱为例,考察《春江花月夜》古筝曲中以诗一般的语言与音乐、戏剧、文学紧密交织的艺术特性,阐述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在创作手法、结构特性、演奏技法上的独特表达,根据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渊源、美感特质、结构特性,分析古曲《春江花月夜》的轮指技法、摇指手法、滑音技巧和泛音处理的独特应用,旨在更为准确地把握该乐曲的情感特色,传递《春江花月夜》经典曲艺艺术中的感官特性。
关键词: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艺术鉴赏;演奏技巧
一、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渊源
《春江花月夜》是一篇收录于《全唐诗》的脍炙人口的著名诗作,为唐代诗人张若虚所写。诗作沿用陈隋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描绘了月夜下江水边的自然场景,开创了田园山水诗的全新境界,并借此抒发自身真挚的离情别绪,带给读者跨越千年的感慨与哲思,享有“孤篇盖全唐”的崇高赞誉。作为中国千古名作的《春江花月夜》,其文学层面的造诣与价值自然不言而喻,其在诗歌中创设的静谧迷离而又充满忧思的春江月夜图至今为人感慨,其自然隽永的诗歌语言仍在现实中广为传唱,无愧为闻一多先生笔下的“诗中之诗,顶峰中的顶峰”。相比于其诗歌文学层面的发展,乐曲《春江花月夜》同样是我国音乐发展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原名为《夕阳箫鼓》或《浔阳夜月》,是一首琵琶曲,在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是极具盛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但在明清时期丧失了原稿的具体内容。作为琵琶曲文代表作之一,此曲的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20年前)与吴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园1895年编辑《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取名“浔阳琵琶”;20世纪20年代,沈浩初在编《养正轩琵琶谱》时,取名“夕阳箫鼓”;1925年,上海新式音乐社团——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根据汪昱庭的琵琶独奏曲谱《浔阳夜月》,将此曲改编为丝竹合奏,编撰成民族乐器合奏的民族管弦乐曲,并依据《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取意借用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而更名为“春江花月夜”。新曲取名后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国古典民乐抒情乐曲的代表。《春江花月夜》作为我国古典音乐之冠冕,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钢琴曲、琵琶曲、琵琶合奏曲等多种演奏形式以新的风格、手法,将音乐与文学相融合的美感融入其中,往往带给人全新的审美体验与听觉美学。古筝曲的《春江花月夜》也具有多种版本,其中古筝独奏的名曲版本以邱大成与项斯华二位先生改编的筝谱最具盛名、流传最广。本文主要以邱大成先生改编的《春江花月夜》演奏谱为例,阐述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性。
二、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创作手法
(一)标题音乐的创作传统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计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全诗如同一幅工笔精细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意境悠远。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结合了诗词中折韵的写作手法,在音乐旋律、诗词韵律的基础之上创作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织体等。除此之外,古筝曲《春江花月夜》遵循了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顺应了标题音乐表现情境情怀的音乐背景,运用场景概括描写作为标题音乐选题的方法,将乐曲配以描述性、诗意化的标题。《春江花月夜》古筝曲依托于音乐自身的内聚力、文学本身的诗意性,运用巧妙细腻的配器,将全曲划分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等十个富有诗意的段落,使得音乐与文学、诗歌和美术在《春江花月夜》古筝曲中紧密而协调地交织,以宛若诗一般的语言,实现了将文学、音乐、戏剧、绘画相糅合的创意构想。
(二)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春江花月夜》的乐曲结构主要可以划分四大部分,分别为引子部分、主题部分,主题多次变奏以及尾声部分。综合乐曲采用了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从引子部分进入音乐主题“江楼钟鼓”,紧接着开始主题的第一次变奏——“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等变奏依次行进,旋律由慢转快、从弱转强,直到第八次变奏“欸乃归舟”达到全曲演奏的高潮,在尾声处逐步复原至最初的状态,展现出春江水的波澜不惊以及月夜的朦胧之美。从每一次变奏的各部分关系入手分析曲目结构,《春江花月夜》也可以划分为三大段落,从引子到第五乐段是整体主题展现的第一段落,第六段是从整体主题过渡而来的营造清幽淡远意境氛围第二段落,第七段到尾声是持续递进达到情绪高峰而后升华整曲意旨的第三段落。三大段落从不同的主题和角度入手刻画了江南水乡的典雅优美,从层层递进的悠长曲调中描绘出幽深孤寂的独特意境,也更为立体地表现了《春江花月夜》那“哀而不伤”的作者心绪,使全曲获得了更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三)“换头合尾”的音乐手法
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创作始终做到了与古诗词相关的创作特点,始终融合了传统音乐的创作元素与文化要素,始终借鉴了民间乐曲创作的主体旋律及主题思想。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过程中,乐曲巧妙运用了“鱼咬尾”和“换头合尾”的民间音乐创作手法,即每一个段落起始音不同,但段落的结束音相同,使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中的每一个乐段变奏都终止于C,犹如文学修辞中的“顶针”手法,形成“鱼咬尾”的创作效果,同时每一段的前半部分充溢着适当的音乐元素上的变化,每段的后半部分对主题旋律进行反复,从“换头合尾”创作手法的艺术效果来看,“换头”是以对比的手法对《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等图景进行有效渲染,而“合尾”意味着将《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几幅景象重新联结到统一的主题中,使得古筝的弹奏犹如一幅精美的画轴画卷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呈现出丝丝入扣的表达效果,不仅细腻而深刻地揭示出乐曲的主题内容,同时更在强烈的对比与统一中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三、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美感传达
(一)音调协调的韵律之美
从诗歌本身来说,《春江花月夜》等的押韵体现在诗词韵律的和谐,全诗共计九节,每节四句,第一节押平声韵,第二、三节押仄声韵,第四至八节押平声韵,第九节押仄声韵。开篇前8句用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8句用“消归法”将五字逐字收归,并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形成掷地有声的音韵之美。从乐曲本身看,古筝曲《春江花月夜》采用“变奏+合尾”的创作手法,全曲由一个音乐主题乐段做基础,采用自由变奏的形式增强音乐表现力,比如乐曲第二段中的第1-2小节由五声音阶变换展开,每个乐句的尾音和后一乐句的头音相同,使得音乐旋律犹如逐步下沉的波浪,创作出乐音串联、画面浮现的协调之美。同时《春江花月夜》曲子有力地应用“换头合尾”的音乐手法,使得每一小节的旋律与整个主题内容相呼应,十个音乐段落泾渭分明、长短不一、变奏方法各异,不仅推进了音乐故事和情节的发展,也在变化中展现出回归和不变,整首曲子的旋律体现音节的和谐,凸显出了淡然优雅的曲调片段。
(二)典雅深邃的意境之美
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旋律主旨在于变奏方式持续出现,综合乐曲伴随音乐的行进呈现出由慢至快、由远及近、婉蜒起伏的效果,创作出了一幅幽美恬静而又深沉非凡的典雅诗篇,为全篇添加了中正温和、尊重自然的哲学与美学内涵。尤其是“渔舟唱晚”之后的情境,它表现一叶扁舟从水天相接处游来,船桨在水面处荡起浪花,逐渐接近、逐步加快,月光弥漫大地,四周景物裹上一片灰色,颠簸起伏的小舟与江面融为一体,宛若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水画。而在乐曲的尾声,月光下浮云缓缓飘动,曲子意境也出现变动,曲子从高潮处回归平淡和自然,以这种非常静态的手法展现出悠远意境,加上古筝弹奏者有效运用“泛音”技法,能够生动描绘春江上只有一缕明月还在俯瞰着春江花月夜的凄美画面,对于演奏者音色、触弦有一定的要求。
(三)清丽淡雅的画面之美
《春江花月夜》不似宫体诗的浓脂艳粉,也不像抒情诗的直截了当,它宛若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水画,运用幽美恬静的画面,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审美体验。体悟《春江花月夜》乐曲中的画面之美,必先了解各自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意境是否有相通之处。清丽淡雅的画面之美贯穿了音乐的艺术美与诗歌的人文美,以意境之美的共通性传达对音乐意义的强烈导向。《春江花月夜》描绘的是春江花月之夜的迷人景色,也是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阵阵晚风伴着月光从东山升起,两岸花影层叠,缓缓地吹皱一江春水,远山处和风宜人、云水一色、小舟荡漾,呈现出一种优雅的大自然画面。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所需展现的是清丽淡雅的画面之美,因此当以音乐形式表达时,先要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首同名古诗的诗境相结合,要注重韵律的宛转悠扬、曲调的恬静淡远,呈现出静谧的夜晚中遥闻渔歌、花影摇曳、逐歌四起的生动画面。
(四)层迭恍惚的情志之美
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作为描绘大自然秀丽美好风光的音乐,具有深厚的抒情性和传统文化的底蕴。此曲目将春江花月夜作为外部环境,从古代哲学和美学的角度,展现了一幅清幽淡雅的中国山水画卷,呈现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的自然美,赞美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在乐曲中融入了人情和风情。尤其是第五段“水深云际”中所描绘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更是描摹出月亮东升、小舟荡漾的迷人风姿,具有幽婉深邃的审美效果以及观照自然、风物与人生的哲学高度。另外,全曲在描绘自然风光之外更扩大了宇宙、生命与生活的哲学范围,凸显了生命和自然的沟通,抒发出淡淡的离别伤感,古筝曲的情志之美就体现在悠远绵长的意蕴美、返璞归真的人性美等合二为一的审美化境之中,反映出启迪心智的人生哲理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义,这种情志需要在乐曲演奏中缓缓地呈现,荡漾起听众心头的思绪。
四、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技巧
(一)关注音色的轮指技法
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是一曲变奏较为明显的古典曲目,在乐曲的引子部分,便开始犹如鼓声一般咚咚作响的连奏,这是轮指在乐段中进行短音值的大篇幅演奏应用,应当凸显打击乐的节奏性,使钟鼓声在沉静的春江上荡漾,由慢渐快、由远及近,从低音区轮指的连奏开始,后面的乐段表现晶莹狡黠的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描绘出朦胧而又缥缈的意境。这时的“轮指”应用所要展现的是一条渐行渐远的“线性旋律”,作曲家在此应用“轮指”技法,从无名指、中指到食指、大指的四根手指在相同琴弦上根据特定的指序接连拨弦,旨在由这条缠绵动人的“线性旋律”引出,黄昏时分远到近,随后持续飘远的江楼钟鼓声,而后伴随音乐的持续发展,娓娓道来地展现音乐线条中一条动人的情感脉络。在演奏此节内容的轮指法应用中,演奏者需要让手保持半握空拳的放松状态,手背保持平和,肩膀、手臂保持松弛,右手由轮指和摇指交错弹奏主旋律,构成线性长音,在左手缓慢加入音乐的同时,右手开启轮指技法,演奏丰富的“线性旋律”,过程中各手指与琴弦的距离固定且一致,使得每根手指的弹奏力量保持均衡,直抒其细腻真挚的离情别绪和现实哲思。同时为中板增添诗意,使音乐织体更加丰富饱满。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中的轮指技法是展现音乐线条的有力途径,演奏者需要注意节奏的把握,保证音色的颗粒性和触弦的干净利落,手指保持的颗粒性使得诗歌与乐曲相互辉映的画面中呈现出点点静寂,在静谧的春江上空,空旷的钟鼓声在悠悠地回荡,为乐曲的开篇呈现出了一种悠然的意境和基调。
(二)连点成线的摇指手法
摇指技法是古筝演绎中的关键技法,它采用大拇指或食指连续向内外两侧拨弦反复的办法,保持音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现实的音乐演奏中,摇指技法具有连点成线的关键作用,通过在一根琴弦上敏捷而迅速地弹拨琴弦,而快速达到持续性的长音效果。《春江花月夜》作为一首抒情意味浓厚的经典古典曲目,就大量运用了摇指的演奏技法,并且大部分摇指均为长摇,要求乐曲表达更加具有抒情效果,同时要求演奏者摇指弹奏部分更为紧凑、连接时更为密集,尤其是在乐曲高潮部分的“桡鸣远籁”乐段,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呈现出旋律层层递进直至情感高潮的艺术传达效果,3/4拍的大篇幅长摇对演奏者摇指技法的力度、密度、管控度提出了更深的要求。演奏人员在运用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摇指技法时,要注重大臂的自然垂落,手指放松地呈现半握拳状态,整个身形与手型稳定的维持自在而轻松的状态,而后运用右手大拇指连续做托、劈快速拨弦的动作,赋予古筝这一乐器以独特的歌唱性,赋予《春江花月夜》这首曲目以特殊的抒情性。演奏者在通过摇指技法将乐曲激烈推向高潮时,要注意指尖入弦、力度匀称,以拇指根关节挺立的姿态,保证声音的连续和情绪的饱满,达到连点成线、丝丝入扣的表达效果。
(三)满溢气韵的滑音技巧
古筝器乐最重要的是“韵”的表达,这是古筝区别于其他乐器的最大特征。“韵”也称声韵,是通过右手的声与左手的韵之间有效融合而形成的表现音乐性的一种演绎方式,俗语言“韵不足则筝无魂”,一个“韵”字提起了古筝演奏的人情味儿和生动气韵。从古筝常用技法来看,表现古筝独特韵味的技巧包括按音、刮奏、滑音、揉音等,其中滑音是古筝演奏技法中最为常见的与人的语言密切相关的表现技法,它通过以音高的改变来表现人情感的变化。在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中,乐曲主要表现下行趋势的叹息音调,用来模拟声音起伏的细微变化,使得乐曲《春江花月夜》的音色保持一种生动自然的气韵之感。在这首古筝曲上滑音的滑音演奏中,右手需要提前弹拨,使得左手在琴弦左侧距离筝码十五厘米的弦上,快速、准确地通过腕部动力压弦,达到谱例标记所需要的音高,使得音乐出现从低到高持续提升的效果,而后干净利落地收手,不掺带任何杂音,等到余音消失之后或下个音弹响之后左手放松,使得弹奏出的声音柔软、圆润而立体,呈现出古筝音色吸引人的独特质感,也为《春江花月夜》深邃而动人的意境增添几分声韵之气、音韵之美。
(四)朦胧空灵的泛音处理
泛音是古筝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技法之一,在古筝版本的古典音乐演绎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位。泛音奏法由左手小指浮按在发音弦段上的二分之一处,凭借右手弹弦制造出泛音,因其空灵、幽远的音色而深受大众的喜爱,在当代古筝音乐中往往能够传递出丰富的音响效果以及所蕴涵的“哀而不伤”的情思情感。在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51-52小节中,连续泛音的演奏频繁出现,使得泛音技法成为本节乐曲旋律中的重要部分,为全曲的主题意象做到了堪称点睛之笔的有效升华。在演奏本首《春江花月夜》泛音时,演奏者需要维持好左手浮按的方位,左手虚按在琴弦中,保证以极高的速度、精度,确定按弦方位,右手时刻保持力量,具备把握古筝音色饱满的手部力量,弹奏结束之后立刻将左手移除而远离琴弦,通过双手的相互合作,创造出大篇幅的泛音,并借用泛音晶莹的音响效果呼应《春江花月夜》“宁静悠远”的曲目意旨。《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的旋律古朴简单,不仅表现了月光下花影层叠、竹影婆娑的生动画面,也以远处飘来的悠扬的旋律和歌声作为画面动感的传达。通过泛音的介入,可以让柔和流畅的节奏呈现出一种自然景色清秀温和的空灵之感,使得乐曲彰显出更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结语
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是一曲动人的民族乐曲,它借以山水怀志,借以花木感伤,借以月光抒情,整段情绪变化皆呈于乐、宣于乐以传其神,是我国民乐宝库中的瑰宝。本文融合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诗文特点、演奏特色,探究《春江花月夜》得以成为一幅不朽音乐诗画的重要原因,旨在从综合乐曲的把握,了解古诗文以及古曲中所需传达的节奏美感,包括对月夜春江自然之景的展现,对江南水乡独有魅力的彰显,由此解析古筝曲演奏所需的技巧和手法。
参考文献:
[1]贾兵.从对唱、组歌到换韵——谈歌唱方式与我国古代诗歌中的视角转换之关系[J].衡水学院学报,2016(02):126-128.
[2]贾建中.《春江花月夜》——曲、诗、画的和谐统一[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35):87.
[3]谢涛.邱大成古筝、琵琶二重奏《春江花月夜》的由来与发展[J].美育学刊,2021(04):83-91.
[4]魏孟孟.古诗词文化融入高中音乐教学的实践—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课例分析[J].新教育,2022(19):22-23.
[5]沙里晶.古筝琵琶二重奏《春江花月夜》演奏技巧探究[J].音乐探索,2016(02):126-127.
[6]廖红梅.民族声乐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分析[J].北方文学,2019(17):137.
[7]王彬.聆听流动的画卷——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创作审美[J].音乐创作,2018(01):119-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