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中国艺术歌曲的红色文化特质论文

中国艺术歌曲的红色文化特质论文

4

2025-08-04 17:31:5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中国艺术歌曲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元素,深入揭示了其所具有的爱国情怀、革命英雄主义以及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深刻意涵,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灵感源泉与指导方向,也对展望红色文化与艺术歌曲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前景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艺术歌曲作为源自西方的抒情声乐体裁,因其卓越的声乐表现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赞誉与传播。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世界声乐艺术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与红色文化内涵,赋予了该体裁以鲜明的艺术魅力,对这一声乐体裁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中国艺术歌曲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元素,深入揭示了其所具有的爱国情怀、革命英雄主义以及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深刻意涵,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灵感源泉与指导方向,也对展望红色文化与艺术歌曲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前景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不仅丰富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学术理论框架,也为该领域的未来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以期对我国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予以推动和观照。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红色文化,特质传承


  当前,中国文化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之际,音乐作为其核心元素,展现着不可或缺的价值。艺术歌曲以其高度的艺术性、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表达及精湛的技术要求,在众多音乐形式中独树一帜。中国的艺术歌曲在汲取西方精华的同时,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本土文化印记,尤其是对国家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进行了深刻吸纳,使得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过程能够与中国历史的壮阔进步历程紧密相连,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红色精神内核。


  一、中国艺术歌曲与红色文化的基本阐释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


  艺术歌曲源于西方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国家,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最终得以成熟并推广到中国等国家,而中国的艺术歌曲发展也自有其相对独特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融使得具有西方音乐特点的学堂乐歌得到广泛传播,也为后来艺术歌曲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五四运动后,诸多青年音乐家学成归国成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先锋,青主、赵元任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创作了《大江东去》《教我如何不想她》等作品。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高潮的时期,黄自、刘雪庵等音乐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如《玫瑰三愿》《春思曲》等。而且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显著摆脱了对于西方艺术歌曲的模仿,初步呈现出了独属于自身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了明显的传承和突显。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艺术歌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爱人送我向日葵》《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到赵季平、陆在易等音乐家创作的《关雎》《我爱这土地》等艺术佳作。无论创作技法还是作品的审美特点,以及时代风格性等方面,都标志着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进一步成熟。而中国艺术歌曲之所以能够展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愈加深远的影响,其对于红色文化精神特质的运用和传承功不可没。

bd36eb68a00178af0658cda3779f95c.png

  (二)红色文化的阐释与特点


  目前学术界对于红色文化的概念并无统一的界定,但从微观角度,可将红色文化视为是中*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的发展建设时期所创造的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先进精神品格文化的统称。从宏观角度看,不仅可将体现中*共产党革命及建设事业成果的所有物质载体或非物质的制度、事迹纳入红色文化体系当中,还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世界文化体系进行影响后所形成的成果。因此,本文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进一步丰富发展。


  就红色文化的特点而言,可总结为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时代性四方面内容。首先,红色文化是一种科学的文化,这是其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前提。红色文化遵循马克思*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吸收其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发展,并在不断实践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次,红色文化是一种革命的文化,其诞生和成长于国家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正是靠着革命属性,红色文化才能够鼓舞广大中国人民攻坚克难,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其内在的创新性和革命力可见一斑;再次,红色文化是一种人民的文化,自诞生之初就确立了扎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原则。红色文化始终以人民为载体,明确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决定着历史的发展。因此,红色文化易于被人民所理解和接受,也便于从人民当中获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最后,红色文化是一种时代的文化,这表明红色文化的永不过时性。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形势、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红色文化都能够发挥其自我革新的特质,积极吸纳时代精神,并在中*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赓续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红色文化特质分析


  正因红色文化蕴含着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和时代性等显著特征,因此它已深刻渗透至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作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艺术歌曲自然汲取了红色文化的精华,从而推动其自身向着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这一独特的风格特质贯穿于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始终,其红色精神内核一以贯之,这不仅在艺术上实现了中国艺术个体的独树一帜,也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颂扬革命英雄主义


  伴随中*共产党的诞辰,中华民族正面临存亡之忧,这赋予了红色文化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追求民族独立与进步的使命,自然也呼唤着对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如1939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岁月,许多人对于前路感到悲观和迷茫。贺绿汀在此时创作了艺术歌曲《嘉陵江上》,作品开篇就直接指出“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所带来的丧失“田舍、家人、牛羊”、让“我徘徊在嘉陵江上”的悲痛场景。作品并未过多留恋于“我”的哀伤和无助,而是直接用多个“我必须回去”来表达不怕困难、不畏侵略、不惧牺牲,要从侵略者手中夺回自己“生长的地方”。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对于家乡的热爱、对于胜利的信心,以及所体现出的献身和豪迈的英雄主义精神,无疑对那个年代的同胞起到了直接的鼓舞作用。这首作品所呈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正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直接地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反抗侵略者的决心,无数的爱国青年也正是高唱这首歌投身于抗日救亡事业[1]。


  在《嘉陵江上》创作的几乎同时期,林声翕创作了艺术歌曲《白云故乡》,这同样是一首充满深情与革命情怀的作品。他借助悠扬而坚韧的旋律,配合韦瀚章所创作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血沸胸膛,仇恨难忘”的热血精神和对保卫故乡的坚定信念。作品首先描绘了在家乡“海风翻白浪,浪花湿衣裳”的美好生活,然而因为日寇的入侵,“却望不见故乡”,进而作品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日寇的仇恨,体现了要抗争到底,驱除侵略者回到家乡的坚韧情怀。作品鼓励了当时因战乱而流亡后方的国人支持抗战,“把坚决的信念筑成壁垒,莫让人侵占故乡”,展现了非常浓厚的保卫家乡和祖国的革命主义精神。


  同为音乐家的冼星海在他的入党申请书中表达了希望加入组织后积极工作,创作出反映民族呼声的作品。他所创作的《黄河怨》是一首具有真实性、现实性的艺术歌曲,是《黄河大合唱》的第六乐章[2]。作为一首女声独唱作品,它不仅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艺术内涵,同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作品中描写了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子,因日寇的入侵失去了家庭、孩子,在流离失所中孤苦无依,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身亡的故事情节。这个女子的形象是无数在侵略者铁蹄之下受苦受难的国人的缩影,旨在激发我们中国人胸中的那份民族血性,也是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呼唤。作品一经推出,同样让万千同胞感受到了对侵略者的愤慨,也让我们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领略到了先辈不屈不挠的意志。


  (二)爱国爱党情感的抒发


  爱国与爱党的情感构成了红色文化的显著特征。在任何时代,中国艺术歌曲均以此精神内核为创作基础,旨在传达艺术理念并热烈表达对国家与党的深厚情感。艺术歌曲《延安夜月》,由作曲家丁善德采纳李季于1961年的同名诗作为歌词创作而成。该作品描绘了一位资深干部在夜晚重游延安时的所见所感,展现出他对延安的青山绿水、蓝天以及亲切民众的深切喜悦,深刻表达了他对这片热土的深深依恋与对当地人民的由衷敬意。作品旨在通过‘老干部’这一视角,颂扬延安这一革命圣地,缅怀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以及对和平生活的珍贵珍视,内含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情感。在语言运用上,作品巧妙融入诸如“哎”“啊”等衬词,既丰富了韵律结构,又拓宽了情感表达的深度,还赋予了演唱者更为自由的舞台表现空间,使得‘老干部’对于延安的热爱得以充分展现,堪称红色艺术歌曲中的典范之作。


  20世纪中期,文艺界对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歌曲创作充满热情,《沁园春·雪》在毛泽东的众多作品中尤为突出。该作品创作于1936年,当时中国革命形势相当严峻,但毛泽东在其中展现的宏大气度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令人敬仰,作品中亦彰显了对中华大地及传统文化的无比推崇。1968年,生茂与唐诃两位作曲家以精湛技艺将其谱曲,巧妙融合了诗词的音韵之美与旋律的流畅性,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此作品不仅是歌颂壮丽河山与悠久华夏历史的艺术珍品,更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尤其是结尾处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是对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的礼赞。艺术歌曲《沁园春·雪》的诞生,恰是中国艺术歌曲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例证。


  《我和我的祖国》是由知名作曲家秦咏诚与杰出词作家张藜于1985年携手打造的艺术歌曲杰作,鲜明体现了爱国主题在中国艺术歌曲领域的核心地位。曲名直截了当地揭示了主题,歌词通俗易懂,如“我与祖国,如海与浪花”,寓意深远,展现了作品的宏大气魄与深厚的家国情感。尽管创作过程中仅采用F大调,结构简洁,采用并列的单二部曲式,但音乐素材丰富,通过重复与递进手法深化音乐层次。这些手法巧妙地与歌词中的“村落”“心窝”“浪花”“赤子”等情感象征相呼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中国人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恋,升华了情感深度。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当前,中国正处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并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许多文艺工作者通过中国艺术歌曲这一独特的音乐体裁,深刻表达了对其的认同、支持和传播的坚定态度。例如,在庆祝中*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辉煌时刻,何京月与吴艳彧创作了《百年赞歌》。作品歌词分为两部分,均以“这是一幅百年的画卷”起始,描绘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无数英雄的热情与牺牲,为人民追求自由与富裕,以及党为亿万人领航,坚持不懈地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初心不改,双百梦想照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深刻表达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精神的敬意。同时,该作品通过回顾党的辉煌,厚植并颂扬了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在中*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将万众一心取得更加伟大胜利的坚定信心,作品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内涵。


  2021年,正值中*共产党成立百年的辉煌时刻,作曲家舒楠创作了充满深情的艺术歌曲《灯火里的中国》。这首歌曲旋律动人,歌词深沉,歌颂了在中*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安宁幸福的生活。歌词中的“祖国大地,梦想辽阔”饱含爱国情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而“携手心连,迈向光明”则寄托了对国家未来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灯火中的中国,全球瞩目”,它象征着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成为世界的焦点。歌曲中反复出现的“灯火里的中国”不仅贯穿全篇,还引出中*梦、壮丽山河与青春活力,强调了“百年承诺”源于不变的初心。这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共产党领导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核心力量,更有效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与精神高度。


  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也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了更多的价值观素材。在和平的环境和现代音乐教育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艺术歌曲必将能够创作出更多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奠定基础。

7df30ebf93d84b5e4f1e99fd364e1be.png

  三、红色文化与中国艺术歌曲协同发展


  (一)加大红色文化的挖掘力度


  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艺术歌曲在红色文化内容的汲取与传播上展现出显著差异,但它们都能够反映出特定时代的发展主题,并为当时的国人提供精神意志上的动力。例如,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艺术歌曲主要强调对侵略与压迫的反抗,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则侧重于弘扬当代核心价值观。因此,中国艺术歌曲应紧跟时代步伐,加大红色文化深度发掘,注重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艺术实践,创作出既受群众喜爱又能触动心灵的精品力作。这要求红色文化研究者与艺术工作者通力合作,不仅培养专业人才,还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提炼反映时代特征与民族精神的独特元素。例如,以载人航天精神等新时代红色文化为主题,吸取艺术歌曲创作灵感,创作出更多适应时代潮流且符合观众审美趋势的艺术歌曲,激发社会团结一致,激励人们奋发向前,共同应对各领域挑战,成为推动文艺创新的重要力量。


  (二)深化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


  红色文化并非外来文化,而是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传统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最为广泛的民众基础。同样,由于这一文化历经历史洗礼而具有独特的人文主义精神,尤其在马克思*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指引下,中国艺术歌曲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实现红色文化与中国艺术歌曲的协同发展,就需要进一步融合民族音乐元素,这样不仅可强化红色音乐的文化内涵,更能触动国人的内心共鸣,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使得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与生活化的旋律,跨越小众范畴,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喜爱,成为联结大众红色文化精神的桥梁,最终能够有力地推动红色文化的人文艺术价值传播,并促进了其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接纳,加深公众对艺术歌曲及其价值的理解与认识。


  (三)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


  在推动红色文化和中国艺术歌曲的进步中,我们同样需要积极借鉴西方作曲技术。西方艺术歌曲的作曲技术,以其精细的构造、丰富的和声以及杰出的艺术表现力,不断推动相关创作技术和理论的进步。近年来,西方艺术歌曲领域佳作不断,创作技法上也有了明显的创新趋势。中国的艺术歌曲与红色文化发展并非孤立前进,而应当吸纳借鉴外界的先进文化技术成果,用于促进自身的丰富和发展。通过艺术歌曲这一媒介,我们持续倡导将西方作曲技术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相结合,激发中国艺术家的独特创新,创作出蕴含深刻红色文化内涵且鲜明体现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此外,利用西方作曲手法解读中国的时代精神,将有力推动中国红色文化艺术歌曲的全球传播,加速中国艺术歌曲融入国际舞台的进程,并可能在未来凭借先进的红色文化理念实现突破性发展,引领全球艺术歌曲创作的新潮流。


  本研究深入剖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红色特质的丰富内涵,结合不同时期中国艺术歌曲作品深情的歌词、动人的旋律等特点进行分析,阐释了中国艺术歌曲对于传承红色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了解了红色文化对于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所起到的指引性效果。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方面所应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本文的研究内容也是对于过往中国艺术歌曲红色精神弘扬作用的具体总结,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红色文化与中国艺术歌曲的相互融合。并探讨了如何巧妙融合民族音乐特色与西方作曲技巧,旨在促进中国艺术歌曲在传承红色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创新飞跃。目标是进一步强化中国艺术歌曲的红色文化核心价值,并探索其在音乐文化体系中的革新道路,实现从“微观载体”到“宏大教育”功能的深化转换。

 参考文献


  [1]秦浩杰.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创作特征及艺术价值[J].北方音乐,2019,39(10):101.


  [2]李小莉.艺术歌曲《黄河怨》的演唱艺术处理探析[J].戏剧之家,2024,(17):61-63.


  [3]刘锋.丁善德艺术歌曲《延安夜月》的音乐与演唱分析[J].音乐创作,2018,(7):107-109.


  [4]赵梓伊.艺术歌曲《沁园春·雪》的演唱分析[D].四川音乐学院,2022.


  [5]兰青.艺术歌曲《灯火里的中国》的创作特征与演唱技巧[J].大观(论坛),2023,(11):60-62.


  [6]吴艳彧.中国艺术歌曲《百年赞歌》的文化承载与艺术价值探讨[J].黄河之声,2022,(19):17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