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风格与教学反思论文

2025-08-04 17:20:0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钢琴作为起源于欧洲的乐器,随着近代文化交流的传播,已成为世界性的代表乐器。从巴洛克、古典到浪漫主义时期,诞生了无数经典作品,在此过程中,钢琴的形制、构造与演奏性能也经历了多次变迁。
摘要:钢琴作为起源于欧洲的乐器,随着近代文化交流的传播,已成为世界性的代表乐器。从巴洛克、古典到浪漫主义时期,诞生了无数经典作品,在此过程中,钢琴的形制、构造与演奏性能也经历了多次变迁。钢琴自传入中国以来,通过与中国民歌、少数民族音乐等曲调、节奏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钢琴音乐的独特风格。由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与西方作品在技术、审美及表现上存在差异,教学中需进行差异化处理,并提炼出适合中国钢琴音乐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本文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风格为切入点,分析钢琴音乐教学的特征与类型,并提出反思,以期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中国风格;钢琴;教学
钢琴音乐是中国当下最重要的音乐领域之一,它承担着音乐的专业化与普及化教学重任。钢琴虽源自西方,但在中国经过百余年发展,已积累了可观的音乐经典作品库。
回看西方,自巴洛克时代起,西方音乐的重心由声乐时代进入器乐化时代,钢琴音乐就成为西方器乐化音乐发展贯穿的主线。即便是后来诞生的交响乐作品,也往往是先在钢琴上构建起基本的音响形态,再移植到乐队进行演奏。因此,从巴洛克时代、古典主义时代、浪漫主义时代直至当下,钢琴音乐始终是西方音乐的核心。它承载了西方的器乐化思维、多声部的观念以及音响建构的框架基础。
从20世纪初至今,随着中国与西方的相遇,钢琴音乐作为重要的音乐类型开始进入中国,并以星星之火之势逐步发展至今日的燎原之势。可以说,当下无论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社会普及性音乐教育,钢琴显然成为中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在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的作曲家们并未简单照搬西方的经典音乐作品,而是积极地创造立足于中国本土、中国素材、中国文化的钢琴作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可观的音乐作品成果。
该文论述的前提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教学中是一个独立的类别。虽然这些作品也运用了西方的技术、西方的乐器来表现,但在此基础上,它们有着与西方钢琴音乐不同的文化精神表现。因此,本文立足于中国作曲家所创作的钢琴作品,探讨在教学中如何针对这些作品开展教学。该文在论述过程中,首先在与西方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风格特征,进而探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类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反思。希望能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表演与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一、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风格意蕴
长期以来,中国的钢琴音乐教育一直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导,并且自然地认为将西方音乐作品的演奏技术迁移到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之中,就可以演奏好中国钢琴作品。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的钢琴音乐教育中十分普遍,并且一直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站在当下中国文化话语自觉的视角下,需要重新审视这个自认为习以为常的观念。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中西方音乐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中形成的音乐语言表述方式,我们对中国音乐的理解就不能像西方音乐一样,将其视为由表层的音高、节奏、和声、结构等要素所组成。
中西方钢琴音乐从表层的乐谱上看,没有明显差异,都是由旋律、和声、织体等要素构成的多声部组织形态。但从深层角度看,则呈现出明显差异,如旋律组织的差异、和声构成的差异、演奏技巧的差异、装饰音润腔的差异以及韵味的差异等。如果在教学与演奏过程中不了解这些中国音乐的特征,那么演奏中国音乐时,势必难以彰显其韵味与音色感,而会如同演奏西方音乐一般。该文提出如下几个中国钢琴音乐的特色,以供参考。
(一)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形态语言特征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其形态语言与西方作品不同,它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中国传统调式音阶、和声语汇以及旋律组织方式,借鉴西方多声部钢琴表现形式,加以综合而成。
首先,在调式音阶的组织中,中国的钢琴作品往往立足于中国传统的五声性音阶结构之中,其音乐中的旋律与和声也往往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这就导致在和声演奏、旋律演奏以及琶音组织上与西方的大小调体系有明显不同。因此,习惯于演奏西方作品的演奏者,最初接触中国钢琴作品时,往往会有不适应的“别手”感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探讨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原因之一。如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从西方作品起步的演奏者往往会自然地产生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抵触,甚至贬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
其次,在旋律组织方面,中国音乐天然的线条化观念,导致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十分注重旋律的横向线条,而与西方作品中强调纵向声部关系的思维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音乐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对多声部组织逻辑的严谨思维与敏锐的体验,而中国音乐一直以来坚守着在横向延展的时空之内,体味声音的高低、强弱、张弛、明暗的微观变化。因此在演奏中西方两种不同的作品时,需要对这种差异进行探讨,并去感受、体验这种音乐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声音感的区别。
再次,在和声的组织形态方面,西方音乐的经典作品大都建立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代的作品基础之上。这一阶段也是西方大小调共性写作时代,其和声多建立在以三度叠置为基础的结构之上。通过不同和弦之间的连接与对比,产生音响效果的色彩变化。然而,中国的音乐从传统时代并未形成西方体系化的和声组织规则。在面对钢琴音乐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在中国调式音阶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人听觉感知特征的和弦。因此,当下我们看到的中国和声是近代以来的新产物。这种和声无法像西方音乐那样以三度叠置为基础,而是往往采用大量的非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并且取消了西方和声的功能化逻辑,只关注和声的音色化效果。由此,我们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和声时,往往会感到一定的不适应。
(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韵味
“韵味”构成了中国音乐审美不可或缺的核心标准之一。其概念雏形——“韵”,最初可追溯至南朝时期画家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序言中的阐述。然而,作为中国美学领域中的核心概念,“韵”的正式确立则是在宋代。在中国艺术的广阔天地里,“韵”所承载的意义,与西方艺术中“美”的概念相类,均被视为各自美学体系的核心追求。
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积极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审美意蕴,将对“韵味”的追求融入钢琴的声音表现之中,主要体现在对音色的重视、对腔音的关注以及对强弱明暗微观变化的追求。
首先,在音色方面,中国音乐传统一直关注音色的微观变化,特别是在古琴等民族乐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种审美倾向被运用到钢琴创作中,例如在钢琴曲《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作品中,音色的微观变化和力度的微观对比被重点强调。
其次,在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中,大量装饰音被应用,颤音、倚音、滑音等在钢琴旋律中频繁出现。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装饰与西方的装饰音概念有所不同,它是中国腔音化特征在钢琴上的一种移植与改造,而非西方音乐中的音与音的组合关系。因此在演奏与教学中,需要通过区分两种不同的装饰音概念,引导学生体验中国音乐的腔音化特征。
再次,中国钢琴音乐在创作中深度吸收了中国音乐对微观变化的敏锐体验。中国音乐往往在运行过程中呈现出丰富而细腻的音色、力度、明暗的变化,这是中国音乐审美趣味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例如,在钢琴曲《平湖秋月》《彩云追月》以及戏曲主题的钢琴作品中,这些微观的对比大量出现。然而,如果不了解中国音乐的这一特点,而简单套用西方音乐的诠释方法,则势必南辕北辙。
因此,通过以上几个要素的分析,该文认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语境,饱含中国音乐的文化精神,运用带有中国语言特质的形态语汇加以表现,并结合了西方多声部音响的语言,形成了跨越文化边界的音乐作品。在演奏中,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类型作品之间的差异,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熟悉了解中国音乐作品的特点,才能进入作品的文化语境内部加以诠释。
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类型
近年来,中国风格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不断涌现,不同中国风格的作品也逐渐被运用于教学之中。文章以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为例,通过对汉族和少数民族风格作品的介绍,探讨其音乐特征。
(一)汉族风格的钢琴音乐
1.主题元素
汉族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常以各地区民歌为主题,如陕北、西南、广东、江浙等地区,常依据作曲家的个人喜好或民歌的知名程度而定,如《花鼓》《对花》《信天游》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各个地区的民歌元素,还通过钢琴作品创作的形式使之重新展现。同时,由于作品主题和旋律的不同,不同作品的篇幅也存在差异。部分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较为短小、精炼,能够直切主题;部分作品则受作曲家喜好、水平等影响,能够以主题为基础,通过结构、曲式等变化而形成其他类型的作品,如变奏曲《兰花花的故事》、以十二音场集合技法或太极作曲系统创作的《秋野》《太极》等。
2.和声曲式
汉族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多以民歌主题元素为主,在创作时大多保留了单声部思维音乐的显著特征。通过将五声音阶调式作为创作基础,并融入装饰音、弦外音、复合和弦、转调、离调等西方作曲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国风格元素特征,也具有较高的演奏难度和音响效果。
同时,复调类型的汉族风格钢琴音乐作品也是主要创作方式之一,包括支声、模仿、对比和混声复调等。其中,前三种复调创作方法较为常见,如模仿复调湖南民歌《洗菜心》、河北民歌《小白菜》以及对比复调江西民歌《送郎》等。作曲家龚耀年改编的钢琴作品《小白菜》采用卡农模仿式复调进行创作,除了作品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为主题元素外,还使用了传统音乐中的“鱼咬尾”形式。
曲式方面,较为常见的中国风格钢琴音乐作品包括单段体、三部曲式、变奏曲、奏鸣曲等。音乐的曲式结构常依据作曲家的喜好和歌曲内容而定。如作曲家叶露生根据陕北民歌创作的《兰花花的故事》,以主人公兰花花为主线,并通过四个部分对主题进行展开。第一部分以抒情旋律为主,讲述主人公对爱情的憧憬。第二部分中旋律跌宕起伏,对比性较强。第三部分则从平稳向激昂过渡,随着音乐逐渐将主题推向高潮。第四部分则属于对主题的再现。
(二)少数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
少数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类型较多,包括新疆维吾尔族、内蒙古蒙古族、云南白族、彝族等。其中,新疆、内蒙古地区的钢琴音乐作品较具有代表性。因此,以内蒙古、新疆等地区为例,通过具体作品介绍其风格特征。
1.内蒙古
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蒙古族音乐丰富多样,包括长调、短调、牧歌、酒歌等。同时,以蒙古族音乐风格创作的钢琴作品也较多,包括钢琴独奏作品和歌曲伴奏等,如《森吉德玛》《嘎达梅林》《草原情歌》《赛马》《山祭》《鄂尔多斯的追忆》《乌力格尔叙事》《鄂尔多斯蒙古》《安代主题变奏曲》等。
2.新疆
自治区音乐丰富,特征较为鲜明。以新疆音乐为主题元素的钢琴音乐作品较多,如《第三新疆组曲》《新疆随想曲》《春舞》《谷粒飞舞》《第一新疆舞曲》《新疆舞曲》《第二新疆组曲》《婚礼》《塔吉克舞曲》等。
通过对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少数民族风格钢琴音乐作品的介绍可以发现,两地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具有以下特点:
一方面,作品多根据民歌或音乐特点进行改编创作。部分钢琴作品直接借鉴、吸收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主题元素,通过扩展、变化、加花等方式进行改编,使之既具有现代西方作曲思维,又具有民族风格和内涵。例如,作曲家桑桐创作的《内蒙古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内蒙古民歌钢琴小曲60首》以及系列新疆组曲等。
另一方面,作品多借用少数民族地区旋律、调式、节奏进行创作。例如,在调式方面,蒙古族多采用五声调式,节奏多为有板和散板,旋律则多为跨度较大的跳进模式。而新疆地区则采用木卡姆,节奏方面以切分为主,旋律较为紧凑,具有舞蹈性。例如《草原情歌》《婚礼》《塔吉克舞曲》等。
三、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反思
(一)需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双重乐感
双重乐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曼特尔·胡德提出,认为研究特定民族或风格的音乐时,必须具备完全参与该种音乐体系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尊重和承认“他者”音乐的价值,并通过理论和实践形成对“他者”音乐文化的多元审美和认知能力。
作为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让学生不断接触多元、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外,还应借助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帮助学生在练习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时,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研究,从而在演奏过程中不断提升技能和效果。
(二)需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钢琴作为欧洲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以十二平均律为主,因此在演奏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时,学生可能会产生误解,有时会认为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演奏起来较为“怪异”,旋律、曲调、节奏不够和谐,有些音甚至“藏匿于钢琴键缝之中”。诸如此类原因,导致学生在演奏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时常处于被动,更热衷于西方作曲家的作品,这不利于民族风格作品的传播。
因此,高校教师在教授相关作品时,除了进行专业技巧性指导外,还需要从观念上引导学生转变,帮助学生理解中国音乐的特点,了解中国文化的美学精神,感受中国音乐的魅力,树立平等的音乐价值观,认识到任何乐器都能表现不同风格的作品,尤其是钢琴也能适用于中华民族风格的作品诠释。
(三)学校应注重教材类型与比重
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钢琴课程中,大多甚至全部使用西方钢琴教材,从较为基础的《拜厄》《哈农》到高阶的奏鸣曲、练习曲都采用欧洲作曲家的作品。为了提升中国风格钢琴音乐作品比重,需要从教材上进行改变。
一方面,在教材选择方面,除了较为基础的钢琴教材仍可选用传统作品外,在演奏中国风格钢琴音乐作品时,可以适当配合民族风格的其他类型作品进行辅助,如黎海英的《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齐尔品的《五声音阶的钢琴教本》等。另一方面,还需要配合其他具有民族风格的课程、书籍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和音乐内涵。
结语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经过百余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库。在钢琴教学领域融入中国钢琴作品,其深远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拓宽学生的演奏技艺范畴,更核心的价值体现在能够促使学生通过研习
这些作品,逐步建立起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厚情感,并深化他们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理解与认同。这一举措对中国钢琴教育事业而言,具有极其重要且紧迫的推动作用。它要求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积极担当起弘扬与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瑰宝的历史使命,确保这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在教学中融入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并非一个可以运用“西方惯性”下的自然行为,而是需要深入理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与西方音乐作品的差异前提下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语境、哲学观念以及表现语汇的差异。在这一前提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在当下中国文化话语体系成为自觉的时代,我们需要借助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开展美育教育,让学生从深层次理解中国音乐精神,让更多音乐听众通过钢琴这一载体体味中国音乐的神韵,理解中国音乐的精神,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认同中国音乐文化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小侠.建国初期十七年文化语境中的钢琴音乐创作[J].音乐创作,2013,(5).
[2]冯岩,“双重乐感”视域下大学生民族乐器学习情况调查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J].当代音乐,201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