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文化认同视域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研究论文

文化认同视域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研究论文

0

2025-08-01 15:18:5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习*平总*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

  摘要:习*平总*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个富有魅力、蕴含深意的文化标志,是将人类生产生活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以不断延续文化的根脉。《蚂拐舞》是壮族民族文化之一,壮族人民通过长期内化为自己的文化记忆和身体语言,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方式,进而产生文化认同。研究旨在从文化认同视域出发,以壮族《蚂拐舞》为例,探讨该舞蹈在传承过程中所承载的壮族文化认同之意义。


  关键词:文化认同;蚂拐舞;传承


  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人类生产劳作生活,经过长期的沿革,除了能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及人民精神风貌之外,更在文化认同发展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文化认同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传承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壮族民间舞蹈中,实践者通过学习、练习和参与舞蹈活动,逐渐形成对壮族文化的认同感。他们通过舞蹈表达壮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习俗,也进一步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为进一步探究,《蚂拐舞》对广西民族舞蹈的传承,本文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并融合相关历史渊源与舞蹈动作文化特征等概念,进而成为壮族文化认同传承、发展与创新之重要依据。


  一、《蚂拐舞》前世与今生缘


  蚂拐,是壮族人民对青蛙的俗称,故蚂拐舞也被称为“青蛙舞”,其起源与其他艺术相似,是历史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田地是壮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壤,青蛙的叫声又和雨水有着密切关系[1],因而就有了壮族先民认为青蛙是天上雷神的儿女,派来人间与雷神沟通的使者,当人们需要雨水时便告诉青蛙,青蛙发出哇哇叫声即可获得雨水的民间传说,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在早期,《蚂拐舞》是远古时期壮族先民祭祀仪式活动,最原始的蚂拐舞有《蚂拐出世舞》《长板祭蚂拐》《拜铜鼓》《征战舞》《耕田舞》《插秧舞》《薅秧舞》《打鱼捞虾》《纺织织布》《谈情说爱》《庆丰收》等([3]唐祈、彭维金,1988),先民将“蚂拐”视为保护神,而后“蚂拐”神话逐渐演变成蚂拐舞文化[4]。如今,壮族人聚居区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蛙崇拜及祭祀活动[5],各学校也不断重视壮族舞蹈文化教育,如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6],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多数高等院校及艺术专业院校的舞蹈学、舞蹈表演专业都开设了壮族舞蹈特色化课程[7],并创作出壮族民间舞蹈教材及壮族优秀舞蹈作品《山蛙仔》《走在山水间》等。可见,壮族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记录共同的历史记忆、社会记忆和公众记忆并传承,建构出壮族特有的文化。鉴此,民族民间舞蹈对广西地区文化认同的建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壮族文化认同传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蚂拐舞》传承意涵


  文化认同是一个群体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社会记忆以及公众记忆,群体在参与文化活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归属感[8]。舞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它帮助我们传达和表达特定文化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和故事。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从事舞蹈表演者专业且丰富的肢体动作表达,无疑是向世人展示对舞蹈文化热爱与认同[9]。舞蹈可以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蚂拐舞》是壮族民族文化、舞蹈形式与价值观的结合,通过历史起源、动作特征,使壮族人民能够通过舞蹈来体现和强化自身的文化认同,因此,重视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重要举措。


  三、《蚂拐舞》动作特征


  文化是人类一切活动累积的经验总和,而逐渐产生的一种生活模式与习惯,包括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社交、环境等范畴[10]。因此,舞蹈的基础是文化积淀,只有报以深度的认同,潜心的钻研,才能让壮族舞蹈在现代世界展现独特魅力。


  《蚂拐舞》的动作与图腾文化、祭祀活动及人民劳动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用肢体模仿青蛙以表达内心对蛙文化的崇高信仰。其动律有膝部的跳跃、左右顿脚、弹腿、屈肘张掌等。基本体态为“蛙式”,即双腿向两侧打开,大腿与小腿垂直,双手打开弯肘向上或一手叉腰、一手屈肘向下,形态似蛙[11]。“蚂拐舞两步”即双腿打开下蹲,双手扶地,起跳时双腿蹬地有弹性,双手手臂向上张开,以模仿蚂拐跳跃与捕食的形态。壮族先民认为,蛙的跳跃是雷神传达下雨旨意的动作[12],在刚劲有力的动作中充分体现壮族人民简单淳朴的民风及对自然界的敬畏。《蚂拐舞》是同时涵盖了文化和身体活动的元素,对于壮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有提升的作用。


  四、广西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1.《蚂拐舞》的传承方式和保护措施


  政府与学校相关单位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平台,应为民众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持和环境。通过参与和体验《蚂拐舞》及相关活动,让人深刻理解和接受壮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从而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因此,保护与传承《蚂拐舞》不仅能够保存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还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1)政府的传承方式和保护措施


  《蚂拐舞》是一种壮族独特的民族舞蹈,承载着壮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为加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结合政府与民间的力量。政府可通过在学校、社区和文化机构开设蚂拐舞培训,培育新一代的舞者和传承者。同时,邀请资深的蚂拐舞艺术家担任导师,传授舞蹈技巧和文化内涵。加强组织蚂拐舞文化活动和节庆,如蚂拐舞比赛、展览和演出等,提升民众参与,提高公众对《蚂拐舞》的认识和兴趣。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摄影、录像和音频记录等,对《蚂拐舞》进行数字化保护,方便后人学习和研究。政府应提供经济支持,如资助传承者、艺术团和文化机构,帮助他们开展传承和保护工作。


  (2)学校的传承方式和保护措施


  学校教育是培育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认同是发展民族舞蹈教育的重要因素,奠定了广西民族舞蹈文化良好发展之基础。为利于本地文化的推动与发展,教育相关部门可将壮族专属的文化加入学校教育,强化普及性。将《蚂拐舞》纳入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其历史、文化内涵、舞蹈动作和表现形式。成立蚂拐舞社团,吸引感兴趣者加入,定期组织排练和演出活动,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和表演能力。举办蚂拐舞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蚂拐舞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蚂拐舞》的教学水平和艺术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开展国际交流活动,让学生走出国门,与国际友人交流和学习,推广蚂拐舞文化,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2.《蚂拐舞》在广西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文化旅游的兴起,广西政府逐渐意识到文化资产为城市所创造的诸多效益,近几年,广西政府积极推展文化观光产业,如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近日印发《广西文旅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出实施文旅产业融合深化行动、产业主体培育壮大行动、产业总体效益提升运动、产业市场深度拓展行动、产业发展环境优化行动,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强区。壮族拥有丰富的文化资产,可利用文化创意产业来繁荣地方的经济,打造文化名城的新形象。


  (1)地方文化与旅游观光的发展与创新


  在全球资讯高速传播浪潮下,面对旅游观光市场的竞争环境,如何提升城市吸引力以促进游客前来观光?文化作为地方发展的根基,是最佳软实力交流手段及城市行销方式,也是城市之间竞争的重要因素[13]。就现代实用性而言,提升文化观光是有效利用文化设施鲜明的城市地标、旅游观光、休闲与商业、当地文化,来形塑当地特色文化定位,同时带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14]。《蚂拐舞》是广西地区特有的本土民族产物,蕴含着壮族原始文化[15],《蚂拐舞》不单只是配合观光与旅游的导向,应该有自我定位,设置成为以传统文化资源与内涵发展深度旅游,加强游客体验,并经由《蚂拐舞》的文化宣传、“动态”的观光、餐厅旅馆、纪念品及活动节庆等方面凸显文化特质的差异,建立现代思维与壮族文化传承,使旅游事业开发更多元化,让观光客自然而然的体会广西壮族历史文化[16]。

179d02af8b3bfd5a72fd070a4c51171.png

  (2)蚂拐舞古迹活化再生的发展与创新


  广西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的蚂拐圣母石像遗存和广西宁明的花山岩壁对壮族来说是最丰富的文化资源[17]。过去古迹的维护总被认为是负债项目,但转换为经营模式,借由“让古迹说话”的活化策略,古迹也是广西在观光发展上最大的先天优势,这也意味着在文化、教育与经济价值的创造两者是可以不相冲突的。政府可以通过古迹建筑的建设与环境绿化美相结合,借助灯光的照射,增强夜间灯管展览,让古迹在夜晚也能展现出另一种不同的历史风华。将古迹活化吸引更多的民众参观,并由导游、解说牌、网络平台及其他活动方式将该建筑的历史文化传播出去。


  (3)《蚂拐舞》在生态博物馆中发展与创新


  生态博物馆是不限制于有形建筑内的“活体博物馆”,借由网络或文化组织团队的运作开展。将文化资产转变为文化资本,以村落、乡镇、城市甚至国家来建立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区、网络与传播、文化与建筑、人与环境产生的互动交流,对社会宣传教育及社会科学研究有重要作用。通过地方特色的发展,推动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其活传着当地历史文化变迁,并支撑着地方文化底蕴。


  2006年“壮族蚂拐节”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蚂拐节”孕育而生的《蚂拐舞》蕴含着人民的精神智慧和文化元素,是蚂拐文化的重要载体[18]。节日是文化设计的重要方面,不仅吸引大量的游客,也是促进当地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近年来,《蚂拐舞》不仅在文化节庆活动中开展,还加强文旅融合及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通过举办蚂拐节民俗活动建设生态博物馆,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壮族传统文化魅力。


  (4)《蚂拐舞》刺激周边商品发展文化创意


  《蚂拐舞》不仅只是古迹、图腾、节日本身而已,若能借由壮族特有的文化资源以及策略的注入与结合,创造出特有的周边商品文化创意产业,便能为城市的经济与观光事业吸引更多的旅游动机。壮族的特色有:服饰、美食、工艺玩具、吉祥信物,以此为该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基础,经由节庆活动串连,配合相关政策计划与民间工艺的结合等方案策略的导入,是打造壮族文化创意的方式与品牌。


  五、结语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自身所属文化的认同感和认同程度,通过舞蹈的参与和传承,壮族人可以加深对自己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建立与文化的情感联系。《蚂拐舞》不仅是壮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展示了壮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它帮助壮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也是成为建立社区联系和集体认同的重要手段。希望呼吁社会各界对壮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加强文化面的深入度,尊重壮族文化与历史,让古老的遗存自然融入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1]韦东柳.广西壮族蚂拐舞历史起源、形式及艺术特征[J].文学教育(下),2022,(01):158-160.


  [2]朱萍玉.壮族体育舞蹈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价值研究——以蚂拐舞为例[J].福建茶叶,2019,41(11):65-66.


  [3]唐祈、彭维金主编.中华民族风俗辞典[M].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


  [4]方钰婷.广西壮族蚂拐舞的挖掘与传承[J].大舞台,2013,(05):235-236.


  [5]林凌云.壮族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1.


  [6]何青玉.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文化生活》教学中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1.


  [7]陆丽静.民族特色化教学模式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大舞台,2013,(11):177-178.


  [8]芦人静,李惠芬.论数字时代非遗传承中的文化认同[J/OL].江苏社会科学,1-9[2024-10-09].

  [9]Taylor,M.N.(2021).Movement of the people:Hungarian folk dance,populism,and citizenship.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0]魏清光,李跃平.少数民族歌谣中的中华文化认同——以《歌谣》《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为中心[J/OL].民族学刊,1-9[2024-10-09].

  [11]何娟娟,蒋波.壮族蚂拐舞本体特征初探——以舞蹈《山娃仔》为例[J].音乐时空,2015,(19):29+37.


  [12]蒋念军.蛙崇拜文化对壮族“蚂拐舞”表现形式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3,(11):67.


  [13]许峰,詹崔婧.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目的地品牌成长路径及提升策略研究[J/OL].社会科学家,1-11[2024-10-09].


  [14]永景赵,静杨.文化旅游型村庄规划编制路径初探——以肃南县马蹄藏族乡村庄规划为例[J].工程管理,2024,5(4):285-287.


  [15]张东阳.广西壮族蚂拐舞的文化生态与内涵[J].散文百家(理论),2020,(10):174.


  [16]许功明.文化,观光与博物馆[J].博物馆学季刊,1994,8(2),3-8.


  [17]河池日报.韦凯钟:建设天峨生态城打造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升级版[DB/OL].


  [18]卢忠威,姚丹.文旅融合背景下东兰蚂拐节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推广研究[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4,(02):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