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图书馆地方文化阅读推广探究论文

2025-08-01 14:06:0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图书馆是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少儿图书馆应发挥社会教育的职能,成为儿童获得地方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
摘要:图书馆是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少儿图书馆应发挥社会教育的职能,成为儿童获得地方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文章以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童阅上海”系列阅读推广活动为例,分析少儿图书馆开展地方文化阅读推广活动的意义和现状,阐述“童阅上海”活动的服务实践,提出分龄策划,满足不同年龄儿童需求;文旅并重,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价值;多方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优势;整合知识,打造动静结合立体阅读模式的创新举措,以期有效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更好地发挥少儿图书馆传承地方文化的职责。
关键词:少儿图书馆;地方文化;阅读推广
一、引言
习*平总*记曾强调:“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地方文化是指特定地方的人们在历史中留存下来的人类活动和成果,主要有历史遗迹、民俗、传统、民间艺术等内容[1],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及政府对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当收集地方文献信息,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中*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也指出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都要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尤其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图书馆作为阅读推广的重要阵地,应当抓住机遇,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少儿图书馆承担着培养少儿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的重任,更应开展寓教于乐的地方文化阅读推广活动,增进少儿对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缩小亲子之间代际记忆的差异,提升家庭的幸福感。
二、少儿图书馆开展地方文化阅读推广活动的意义
(一)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活化馆藏文献
地方文化资源的表现形态可以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种,其中无形资源可以分为神话、传说、方言等口口相传的资源,以及仪式、风俗、非遗等身体实践的资源;有形资源可以分为手稿、照片、影像等文献记录的资源,以及建筑、遗迹、器物等可触可感资源[2]。文字的产生,使地方文化资源得以固化为地方文献。传统服务模式下,地方文献的推广仅限于收集、整理和提供借阅等,其内容也比较晦涩难懂,如果读者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则阅读体验和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挖掘馆藏中的地方文化资源,并依据其形态特征,开展适当的阅读推广活动,可以使地方文献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提高其借阅率,真正活化地方文献中的知识价值,激发读者了解地方文化的兴趣。
(二)传递地方文化知识,提供学习途径
地方文化是特定地区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既有可歌可泣的大历史,也有鲜为人知的微历史,而正是一段段微历史组成了大历史,使地方文化更加生动完整。在学校的课堂中,少儿学习到许多地方的大历史,而对于地方的微历史则了解较少。少儿图书馆肩负着社会教育的职能,是帮助小读者获取地方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地方文献可以为阅读活动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则可以唤起少儿与家长对地方文献阅读和地方文化知识的兴趣,因此,少儿图书馆联合社会各方专业人士或组织,发挥地方文献与阅读活动相辅相成的力量,开展地方文化阅读推广活动,为少儿和家长提供一个学习地方文化知识的途径。
(三)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培养文化自信
地方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平总*记曾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3]地方文化具有地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特点,如按地域或文化圈可分为江南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不同地方的文化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在阅读推广活动中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可以帮助少儿和家长更快地追寻到对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对地方乃至祖国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更可以为少儿“扣好第一粒扣子”,增强其文化自信,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四)建构地方文化记忆,缩小代沟问题
地方文化记忆是将各个家庭、团体和世代联系在一起的情感纽带,它在世代序列中被重新具体化,表现为文字、图片、城市建筑、民俗风情、地理风貌等被外化、对象化了的符号[4]。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家长和儿童经历的年代不同,即便从未离开家乡,生活环境也会大为不同,从而产生代际间的记忆差异。地方文化阅读推广活动可以采用城市行走、知识讲座、童谣故事等立体式阅读体验,加深少儿和家长对地方文化的认知的同时,鼓励亲子互动交流,让家长回忆童年,让儿童理解父辈。在沉浸的阅读活动中,亲子关系更容易被拉近,在求同存异中弥合代沟,建构新一代人的地方文化记忆。
三、少儿图书馆开展地方文化阅读推广活动的现状
(一)围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念开展的馆外研学活动
2017年5月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正式实施,少儿图书馆凭借丰富的馆藏资源、完善的制度保障、专业的服务团队以及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紧密联系等优势,开展读行合一的研学旅行服务,成为推广地方文化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如郴州市图书馆“读行郴州”少儿阅读推广活动,在节假日期间,选取易于被儿童接受的神话传说、历史建筑、名人典故等地方文献资源,带领小读者走访观察实地、实景、实物[5]。天津图书馆“津彩游学季”活动,采用“文化场馆+主题阅读分享会+馆员导读”方式,深度挖掘本地文旅资源,整合成可利用的游学内容[6]。
(二)围绕“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理念开展的馆内荐读活动
《国际图联0-18岁儿童图书馆服务指南》提出,儿童图书馆的使命是成为一个信息、学习和文化中心指出,少儿图书馆是一个信息、学习和文化中心。荐读活动在海量的馆藏资源中为儿童找到合适的地方文献,并加以开发利用,形成系统化的地方文化知识推广给儿童。其模式包括主题图书馆、书展、图书讲座等,形式非常丰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挖掘地方文献的价值,激发儿童阅读地方文化的兴趣。例如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依托“广州记忆”专题馆藏编制的“读懂广州热爱广州”线上荐书单,扬州市少儿图书馆的“走近大运河文化”主题书展、“探寻大运河的前世今生”系列专题讲座,朝阳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小志愿者项目等。
四、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童阅上海”活动实践
(一)活动背景
上海不仅是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也是一座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上海文化”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中提出要用足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的标识度。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地方文化阅读推广依托于“童阅上海”系列活动开展,充分利用上海地方文化资源和馆藏地方文献资源,通过城市行走、手工体验、线上云游、主题书架、照片展览等5个方式实施,为少年儿童打造行走、阅读、观赏、动手、思考,“五位一体”的地方文化阅读新体验。(见文末表1)
(二)活动实施模式
1.串联建筑资源,线上线下行走上海
上海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2002年,上海颁布《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截至2023年底,上海共拥有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64条永不拓宽的风貌保护道路[7]。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背后藏着不同的历史故事,作为历史故事的载体,建筑也同样承载着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2017年5月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正式实施,有学者指出公共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服务是其践行文旅融合的最佳切入点和着力点[8]。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以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主线,从风貌区中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建筑,串联成活动路线,邀请上海史作家、上海旅游行业协会“上海城市文化讲解员”等讲师组成的导览团队,带领亲子家庭城市行走。考虑到小读者体力、知识储备和安全问题,活动面向10-12岁亲子家庭开展,活动路线控制在1公里左右,时长控制在1.5小时左右。此外,为凸显城市文化的独特性,活动尽可能选取在合适的节日节点开展,通过仪式感的营造,加深小读者和家长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和感知。
活动环节设置为:①前期建立活动微信群,发布活动路线和推荐书目;②线下城市行走,在老建筑走访中,穿插互动问答、游戏等环节,将城市地方文化知识寓教于乐地传递给小读者,例如在“年味老城厢”活动中,穿插上海话对对碰,非遗特产梨膏糖品尝,童涵春堂药材分辨等小游戏;③游记征集,为了让小读者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在活动结束后,向小读者征集游记,并向投稿小读者发放“小小城市考古师”证书,表示鼓励;④线上云游上海,由于活动名额有限,每期活动结束后,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知识性推文,拓宽地方文化知识的传播渠道和覆盖范围。
2.结合历史事件,打造“绘本阅读+”模式
百年中国看上海,在近代史上,上海经历过许多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大到开埠通商、党的诞生,小到生活细节、民间习俗,这些事件不仅塑造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风貌,也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开展绘本阅读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绘本作为一种适合儿童的文学形式,其语言和内容设计考虑到小读者的阅读水平,生动地展现历史事件,同时融入“阅读+”模式,为小读者带来更多互动体验,更好地激发小读者对历史的兴趣。
对于7-9岁不适宜长时间参与城市行走的小读者,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采用绘本阅读的方式,由专业绘本讲师、建筑学者组成的团队,围绕发生在上海的历史事件展开,并在活动中融入手工创作环节。而对于3-6岁学龄前的小读者,则由馆员阅读绘本,融入沪语童谣朗诵创编环节。
活动环节设置为:①线下绘本阅读,吸引小读者对历史的兴趣;②讲述历史事件,在阅读过绘本的基础上,小读者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这些历史事件中蕴藏的地方文化知识;③自由创作环节,为了将知识学以致用,引导小读者进行手工制作、童谣创编等再创作的尝试,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3.编制二次文献,推荐馆藏资源
二次文献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对一次文献进行专门的搜集、整理、编辑、加工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文献,如目录、索引、文摘等[9]。202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年为单位,汇集了2018年至2020年涉及“上海主题”的书目,收录了近3500多条书目,其中不乏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优秀读物,被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收集为馆藏资源。以文献内容划分,主要包括:展现上海的红色文脉,记录上海的城市发展史,传播沪语文化,对上海人物事迹的纪实,反映上海民俗文化和行业百态,为旅行者提供文旅指南等。浩如烟海的地方文献资源为地方文化阅读推广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分散在各个书架上,不利于读者和馆员查找,因此,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馆藏资源,编制《海派传承主题书目》,并将书目分为“红色初心”“人物事迹”“聆听沪语”“文旅指南”“纪实文学”“寻根溯源”“民俗文化”7个类目,供有不同需求的读者选择性地阅读。
地方文化为地方文献提供了文化源泉,而地方文献则是记录地方文化的载体,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除了上述非虚构的地方文献之外,本土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同样是文化和环境的产物,蕴藏着地方文化的特色。上海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重镇,有着丰厚的儿童文学底蕴,整合并推广上海本土作家儿童文学作品也是帮助儿童了解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接受上海本土作家“没头脑与不高兴”之父——任溶溶先生的家属捐赠的文献资料1500余件,打造任溶溶生平和作品陈列展、编制《任溶溶的童心世界主题书目》《遇见翻译家任溶溶主题书目》《任溶溶与外国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手册》等,并围绕相关作品,展开面向儿童文学工作者的研讨会,以及面向儿童的童书共读会。
4.举办照片展览,开发文创产品
为固化地方文化阅读推广活动成果,强化活动宣传影响,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年定期举办“童阅上海”周年照片展,并按当年活动开展的主题和编制的参考书目,配套设计一款文创笔记本。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南西馆是一栋优秀历史建筑,长风馆则被评为上海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在其中举办与上海地方文化有关的照片展览,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建筑的文旅观光功能,更能鼓励少年儿童通过镜头去观察和理解城市,增进他们对城市历史和建筑美学的认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是行走上海、阅读绘本还是编制书单,儿童都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何让他们自主地发现并整合上海地方文化资源,形成自己的学习框架,则需要进一步的引导。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基于馆藏资源开发的文创笔记本,在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同时,发挥文创产品的实用价值,鼓励儿童带上文创笔记本,阅读和打卡上海的城市地标,潜移默化地向他们传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学习习惯。
五、少儿图书馆开展地方文化阅读推广的创新举措
(一)分龄策划,拾级而上契合阅读能力
少儿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一般在0-16岁之间,与成人读者的区别是,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智力、心理和身体发育程度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少儿图书馆不仅要做好阅读场地分龄、馆藏资源分龄,也要对阅读活动进行分龄。例如将年龄段分为学龄前,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生,针对不同的阅读能力和习惯,选择合适的馆藏资源和活动形式,策划地方文化阅读推广活动。面向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儿童,以激发兴趣,文化启蒙为目的,可以将地方文化知识植入绘本阅读、手工、游戏,增强活动的体验性和互动性。面向小学高年级至初中生,则以培养思维,主动学习为目的,可以策划专题性的行走路线,征集游记和读后感,帮助他们建构系统的地方文化脉络,突出活动的实践性和探究性。此外,由于活动受众为未成年群体,活动的安全保障尤为重要,对于馆外研学活动,可采取宣读活动须知,准备活动保险,鼓励家长共同参加,增加活动辅助人员等方式应对突发事件。
(二)文旅并重,转化地方文化资源价值
少儿图书馆在文旅并重的趋势下,应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创造性地整合阅读与地方文化体验,提升活动质量和吸引力。在策划活动时,可以从图书馆馆藏资源,图书馆所在的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图书馆本身的馆史三个元素出发,充分考虑并找到以上元素之间的联系与亮点加以融合,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地方文化阅读推广活动。例如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为响应国家图书馆发布的“四季童读·跟着童书去旅行”项目而策划的“童阅上海”暑期特别场“国之瑰宝·童梦传承——追寻宋*龄在上海的足迹”活动,活动选取《国之瑰宝——宋*龄的故事》为主推书目,以宋*龄在上海创办的多个儿童福利机构为地方文化资源串联走访路线,并结合宋*龄在1980年为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题写馆额的馆史资源,开展城市行走、名家讲堂、主题书展打卡、线上亲子共读、线下编辑见面会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活动呈现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地区的儿童事业史,歌颂宋*龄的革命精神,宣传本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的办馆宗旨,无论对馆员还是读者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有效发挥地方文化资源的价值。
(三)多方合作,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
少儿图书馆应打破行业壁垒,加强多方合作,协同发展的意识。新时代少年儿童的课余生活越来越丰富,促使着图书馆阅读推广形式的不断创新。如果一味地“闭门造车”,不利于创新观点的注入和活动影响范围的扩大。首先,利用好地方文化载体的多样性、广泛性的特征,除了地方文献,文物、建筑、手稿、录音录像等都能呈现地方文化的冰山一角,因此可以积极联动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实现资源共享,让少年儿童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地方文化。其次,地方文化知识要具备专业性、可靠性,在打造活动师资团队时,不仅需要有对档案学、图书馆学知识比较熟悉的图书馆员队伍,还需要建设一支在地方文化知识方面有着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工作经验,并且对儿童有较高亲和力的讲师队伍,因此可以与旅行社、地方文化研究者、作家等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合作有助于构建一个庞大的地方文化推广服务体系,少儿图书馆的参与更能为打造有利于少年儿童阅读的书香社会发挥作用。
(四)整合知识,动静结合打造立体阅读
少儿图书馆在开展活动时,应当尊重儿童在阅读中的主导地位,调动各种感官,让他们更容易吸收书本中的知识。可以从阅读方式、阅读载体、阅读反馈三个方面打造动静结合的立体阅读模式。地方文化知识覆盖历史、地理、风俗等多个元素,实现知识整合,要区分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提取元素的核心价值和特色,从而构建系统的地方文化知识体系,这是开展立体阅读活动的基础。传统的阅读方式往往局限于静态文字和图像,而立体阅读在传统阅读的基础上融合书展、行走、手工、讲座、表演等多种形式为一体,有助于儿童深入思考和加深理解。其次,除了阅读纸质的书本以外,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阅读数字资源,通过城市行走阅读建筑文物,通过手工体验阅读非遗技艺,通过故居走访阅读名人事迹。通过地方文化知识的整合,能够为儿童挖掘更多的阅读载体,创造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活动结束后的阅读反馈征集、展示和分析则是巩固活动效果,提炼活动亮点,完善活动形式的重要环节,这不仅是鼓励儿童养成整合知识,温故知新的习惯,更是为支持活动长效开展,开启新一轮知识整合的必要举措。
六、结语
在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下,阅读仍是儿童获得地方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是未来建设中国的主人公,少儿图书馆通过地方文化阅读推广活动,有助于儿童建立起对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塑造儿童文化自信。地方文化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少儿图书馆应牢记社会教育、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责,把握文旅融合机遇,发挥馆藏资源优势,跨界探寻合作,创新活动形式,打造更优质的面向儿童的地方文化阅读推广活动,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覃祖敏.基于“走读广西”的图书馆阅读推广与地方文化融合弘扬策略探究与实践分析——以玉林市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4,44(05):127-131.
[2]丁华东.中国记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20-22.
[3]国家文物局:习*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传统文化[EB/OL].[2024-08-17].
[4]阿斯曼,管小其.交往记忆与文化记忆[J].学术交流,2017(1):10-15.
[5]王成东,云凤丽.地方文献资源在构建少儿阅读推广新模式中的思考——以郴州市图书馆“读行郴州”专题阅读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06):5-6+14.
[6]耿蓓.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亲子游学阅读推广探究——以天津图书馆“津彩游学季”活动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3,(S1):120-125.
[7]上海社会宣传网:守望那片“凝固的音乐”[EB/OL].[2024-08-27].
[8]张纳新.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08):123-128.
[9]谢雪华,尹玉吉.关于二次学术文献编辑素质的探讨[J].理论界,2002,(06):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