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表演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论文

2023-04-28 09:21:32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舞蹈表演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的集中表现,在教学中起到了帮衬、引领等重要的作用。舞蹈表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表演既是结果也是目的,影响着教学的方式和教学的质量。文章通过汉唐古典舞课堂教学中的表演进行举例说明,论证舞蹈表演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影响。
摘要:舞蹈表演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的集中表现,在教学中起到了帮衬、引领等重要的作用。舞蹈表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表演既是结果也是目的,影响着教学的方式和教学的质量。文章通过汉唐古典舞课堂教学中的表演进行举例说明,论证舞蹈表演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影响。
关键词:舞蹈表演;舞蹈教学;汉唐古典舞
汉唐古典舞是由孙颖老师创立,最早在2000年开始教学实践的。汉唐古典舞并不单指汉代或唐代的舞蹈,而是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为依托,以当代辩证唯物主义为武器所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学术体系。表演是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对舞蹈风格的把握、舞蹈内涵的理解、舞蹈意象的营造都需要建立在舞蹈表演之上,重视对学生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一、教学中表演的存在
(一)何为舞蹈表演
舞蹈是一门“表演”的艺术,舞者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向观众传达思想情感,肢体动作经过艺术化和审美化的加工,能够形成具有表演性质的舞蹈。舞蹈是最早起源的艺术种类之一,虽然它的出现并不单纯是为了表演,但舞蹈本身的表演性质确实是自始至终而存在的,它有着娱人和自娱的双重价值。
现如今,舞蹈表演在舞蹈学科中已成为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一步,身体的舞动、面部表情的配合加上舞者内心情感的外露共同构成了舞蹈表演。人身体的动作加上音乐、美术的配合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观众通过感受这些舞蹈形象,能够体会舞蹈中所传达出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二)表演在教学中的存在
舞蹈与其他艺术的区别在于它的载体——人体,它通过人的身体去塑造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内心无法抑制的审美情感与审美理想。肢体和心灵是舞蹈表现的两大本体,他们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体现出了一种身心交融、密不可分的艺术关系。所以课堂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表演基本能力
(1)内在表演和外在表演
内在表演是指学生内心活动饱满,但是外部表现仍需充满克制,中国古代文化气质讲求中庸、自然,表演形象多半内敛含蓄,这是因为舞蹈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古典精神,教师需引领学生通过内在情感带动外在表现。例如在剧目课《相和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剧目的创作背景,其次让他们认识汉代文艺思潮与盘鼓舞艺术特色,从而形成内心层面的人物形象构建,丰富内心情感,激发内在表演。
外在表演则是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将舞蹈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外在表演的学习可以快速抓住不同舞种、民族、地域之间的舞蹈特点以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例如在汉唐古典舞上肢塑形教学中,教师可以对长虹式、拈花式、托月式等上肢舞姿组合形成的《上肢塑形组合》进行外在表演展示,这些舞姿名称来源于中国习俗中形态形象化、比喻化的称谓传统,学生在进行组合训练时将外部表演与形象谓称相结合,可以深度领会舞蹈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内在表演与外在表演的融会贯通能够体现学生对舞蹈表演的掌握与运用程度,在教学中教师需不断引导学生体会内在表演与外在表演,加深学生对舞蹈文化内涵的认识与理解,让他们掌握动作要领,培养审美感情。
(2)学生的身体动觉能力与模仿能力
其一,身体动觉能力包含了身体的记忆能力和学生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如汉唐舞基训课堂中的动作单词或短句练习:斜塔单词、盘根短句、慢上肢组合等。斜塔是汉唐古典舞重心所在,倾斜的舞姿形成了一种动势的美感,在大学课程初期就要对学生进行斜塔训练,课堂上通过练习对失重重心的控制,能够让学生掌握斜塔的基本形态规范。再比如,汉唐古典舞基训课程中的流动连接训练与本科二年级时的上肢连接组合与下肢连接组合的训练能够强化学生对肩、胸、手臂、胯、腿、膝、步伐的运用能力,让他们在舞蹈的过程中形成行云流水之势,龙飞凤舞之形。
其二,对学生模仿能力的训练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快速抓住舞蹈动作内在要求,迅速记住动作顺序、队形等的能力。教师在汉唐古典舞基训课堂对《鹤》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初期应将其分为几个部分来教。教师可以自己先站在学生面前不加音乐跳,让身后学生自行模仿,大致学习。这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利用最快的速度记住动作、节奏,然后进行自由练习。这会让学生头脑主动记忆、身体积极运动,头和脑相互配合形成快速模仿能力。下一阶段教师应在舞蹈的过程中加上伴奏,让学生通过课上的动作体会和课下的资料查找,模仿鹤的姿态,体现鹤的特点,如:单腿站立能够体现出鹤的悠闲,身体的呼吸韵律和双手的上下起伏能够模仿鹤的外形,体现出鹤在云端飞翔的自由姿态。
2.二度创作能力
这部分能力包括音乐感受能力、艺术想象能力和移情表现能力。
其一,音乐的感受力。舞蹈与其他艺术的关系之中,最为亲近的就是音乐了。玛丽·魏格曼曾定义舞蹈的三要素为:时、空、力,吕艺生老师的《舞蹈学导论》中写道:音乐进入舞蹈本体,是以时间因素进入的——即以节拍为重要标志。这是因为节奏也是具有感情的,音乐节奏强弱、快慢、轻重的不同可体现出不同的情感状态,舞者需要从音乐中感发自己的情感,利用舞蹈表演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其二,艺术的想象力。彭吉象老师在第四版《艺术学概论》中将艺术的创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艺术传达过程需要艺术家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和情感一起进行创作。艺术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舞蹈也更是如此。课堂中,学生在学习舞蹈时更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生活环境、人物性格进行想象,再加上舞蹈化的修饰,表现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汉唐古典舞教学中强调中华传统民族精神与审美心理,要求学习者建立民族文化心态,而在学习过程中,对古典审美心态的建立需要艺术想象力的加持。在剧目《踏歌》的学习中,表演者需将自身想象成胧上踏歌而行的少女,在初春时节外出游园踏青,载歌载舞。
其三,移情表现能力。刘勰曾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吴晓邦老师创作了大量的舞蹈作品,如《丑表功》等,他将自己的愤怒情绪和想唤起中华人民共同抗战的心情融入到了舞蹈创作中。
课堂中的舞蹈表演也要培养学生的这种移情表现能力,教师需指引学生将内心的情绪唤醒以塑造舞蹈形象,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再将自己的体验用真情实感表现出来。
二、表演与教学相辅相成
舞蹈教学需要通过舞蹈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与指导,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舞蹈的系统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创造与表演能力。表演与教学在课堂中是同时存在、相互助力、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表演中教学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舞蹈的真正内涵并进行正确表演。
(一)舞蹈教育的目的
我国舞蹈教育的目的,总的来说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舞蹈型人才。专业舞蹈课堂的教学需要在专门的舞蹈教室进行,与文化课堂不同的环境显示出了舞蹈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身体能力。专业性舞蹈教育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舞蹈人才为目标,而舞蹈表演能力则是舞蹈实践领域中最能体现舞者素质的。
(二)教授舞蹈表演的类型
因舞蹈这门艺术形式载体的特殊性,绝大部分的舞蹈教学采用了口传身授的方式来进行。教师亲身示范,学生及时进行学习,教授的表演内容包括肢体表演,也包括面部表演。
1.肢体表演
舞蹈的本体就是人体,所以绝大部分学生的舞蹈课程前期都是软度练习、能力练习、基本舞姿练习。虽然舞蹈不仅仅是动作,但是娴熟的技巧、稳扎稳打的基本功是舞蹈的基础,这决定着学生表演时的动作规范程度与舞种“范儿”的正确。大学课堂中的“抖”“甩”“抹”练习动作,以汉画像砖上的画为基础,经过再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语言。这种独特的动作形式突出了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色,也强调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秀的古典精神。
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对于舞蹈表演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它始终贯穿于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蹈表演者借此来表现舞蹈艺术形象内心的喜、怒、哀、乐。同时,它也是整个舞蹈艺术形象动作美感凝聚的焦点,许多成功的舞蹈作品中,舞者丰富的表情也是观众心中鲜明的记忆点,如《贵妃醉酒》中,舞者就通过动人的面部表情将贵妃的醉、嗔、娇、媚、羞等心思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观众带入了舞蹈情境之中。
(三)表演与教学的相互补充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表演与教学往往同时进行。教师应做到动作示范,对学生们的动作细节中的不足之处做出纠正。学生的动作练习,组合训练等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需通过表演进行教学,而学生则需通过学习来完善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演能力能够得到不断地完善,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演,指出其不足之处,同时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例如:面对一些舞蹈细节时,舞蹈教师会比学生注意和思考的点更多,如舞蹈的正确步伐、手型位置、眼神、嘴角微笑等。为营造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教师在做示范时应该把这些细节内容充分地表演出来,在细心观察学生们的表演细节的同时,进行自我评价,这样一来,教师的表演能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舞蹈表演在教学中的价值与目的
在教学中,使学生拥有舞蹈表演能力是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表达能力、共情能力与审美能力。舞蹈表演能力可以辅助教学更加顺利地进行,学生们可以通过表演来加深对舞蹈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从而刻画更加深刻的舞蹈形象。教学中,表演的存在更能使学生充分抒发出自己的情感,表达内心思想。所以在教学中,舞蹈表演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发展舞蹈学科、传递历史文化、培养学习欲望、优化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
(一)发展舞蹈学科
在教学中,了解不同舞蹈种类的文化背景、哲学内涵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舞蹈内容或舞蹈中想要表达的观念,从而更好地进行舞蹈的演绎。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将舞蹈诠释得更加完整,同时还可以丰富其文化内涵,也使舞蹈中所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情感能够传达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舞蹈,热爱舞蹈。舞蹈这门艺术具有自娱性与他娱性,表演是舞者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舞蹈之所以与杂技或艺术体操不同,正是因为舞蹈追求的并不是对人体极限的探寻,也不是一种体育竞技,而是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教学中的表演也因此而存在。汉唐古典舞的创立初衷是利用历史资源,在新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创建当代的中国古典舞。设立从文化思考入手的实践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民族化的专业技能和汉唐古典舞的形态、气质;树立表演意识,从心理和情感上让学生得到民族审美的熏陶;增强汉唐古典舞表演所需要的体能和专业技术、技巧水平。对人体表演的欣赏与历史文化的承载使舞蹈这门艺术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在教学中,舞蹈表演的重要性就在于将舞蹈这门艺术更好地进行传承与发展,让其在各类艺术门类中摇曳风姿。
(二)传递历史文化
在历史的沉淀下,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古典舞还是现代舞,它们都是从古代舞蹈中继承而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强调表演的价值,正是想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身体最直观地去感受古代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以史为鉴,反思现代舞蹈的发展。例如:《楚腰》与《谢公展》同为汉唐古典舞的经典剧目。《楚腰》的音乐选自华夏古韵中的《渌水》,它的表演重现了春秋战国时楚地舞蹈长袖细腰的舞蹈形态,也体现出了外在阴柔,内在阳刚的“和”的中国古典美学;而《谢公展》则表现的是魏晋时期文人雅士潇洒不羁的风度。魏晋时期处于社会的大动乱时期,人们的思想也处于解放时期,对艺术的关注中从“理”开始向“情”发生转折。《谢公展》充分体现了个人情怀,抒发出了人物形象的真性情。总之,舞蹈可以表现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只有在课堂上学会表演,我们才能更好地去传承这些优秀文化。
(三)培养学习欲望
在舞蹈教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充分体现在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启发上。《周易》有云:“言不能尽者,象能显之。”舞蹈是最能抒发人类情感的艺术,所以这也是吸引广大学子学习舞蹈的重要原因之一。表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舞蹈形象,表达舞蹈情感,渲染舞蹈气氛,从而表现舞者自己的内心,感染观众。大部分学生最初接触舞蹈时比较注重软度和技巧能力的训练,当然,这是一个好的舞者所必须具备的,但是仅有这些不足以吸引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舞蹈。表演能够使学生们的学习不再停留于动作表面,让技巧和软度不再是学生们一味追求的目的,这会使本科的舞蹈教学中心有本质的转移。学生们可以通过身体的表演来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体会舞蹈艺术存在于身体之中的独特魅力。
(四)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演能力是不自觉流露出来的,这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对舞蹈产生浓厚兴趣。科学、规范的使用“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快投入到学习氛围之中,更快达到教学要求。舞蹈教学口传身授的特殊性使得教师成为了学生跳舞过程中重点模仿的对象,而舞蹈教学大部分是集体活动,同学们之间的相互观察与借鉴也能够使自己的表演能力更上一层楼。教学场域中,镜子的存在也能够很好地反射出同学们的动作。通过对老师、同学和镜子中自己的表演的多方位观察学习,可培养出学生们的优秀审美和表演能力。教师在教授课程时投入了自己的情感,这种真情实意可以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完成表演,让学生更愿意和更擅长轻松地运用自己的肢体和面部去进行表演,使教学顺利完成。表演要学会举一反三,一种情绪不仅只适用于一个组合或一个剧目,只有灵活运用,将不同情感合理地贯穿于整个舞蹈教学之中,学生才能够全面地吸收表演的精华,在长时间后形成自己的表演特色,并将个人特色体现在每一支舞蹈上,表演出优秀的舞蹈作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自身需要擅长表演,还要启发和教授学生,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总之,表演的存在能够让舞蹈教学摆脱枯燥乏味,变得多样有趣起来。
四、结语
舞蹈表演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过程中,表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效正确的运用表演可以使教学顺利进行,同时,学生的表演本身也展示着教学成果。舞蹈是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艺术之一,舞蹈人才所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就是表演。表演将学生自身与舞蹈形象合二为一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完美的舞蹈作品。我们要重视教学中表演的存在,灵活运用表演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准。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孙颖.中国汉唐古典舞基训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邓文英.中国汉唐古典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5]吕艺生.中国当代舞风解析[J].文化艺术研究,2014(03):5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