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爵士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的融合 ——以钢琴曲《含苞茉莉》为例论文

爵士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的融合 ——以钢琴曲《含苞茉莉》为例论文

3

2025-07-26 15:17:3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钢琴曲《含苞茉莉》由我国青年作曲者张弦创作,灵感源自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曲调旋律作为核心创作素材。在这部作品中,中国民间音乐与爵士乐的和声、即兴元素巧妙融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

  摘要:钢琴曲《含苞茉莉》由我国青年作曲者张弦创作,灵感源自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曲调旋律作为核心创作素材。在这部作品中,中国民间音乐与爵士乐的和声、即兴元素巧妙融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这不仅丰富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形式,还为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体现了音乐作为世界语言的无穷魅力。本文先对曲作者和作品《含苞茉莉》进行简要介绍,再分别对作品中的中国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方爵士乐元素进行梳理,最后从音高组织和节拍节奏这两个方面,探讨爵士乐的蓝调音阶、即兴演奏技巧、复杂和声是如何与中国民间音乐的五声音阶、传统旋律相互交融的。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含苞茉莉》;钢琴音乐;爵士乐;融合


  音乐作为一种跨越文化与国界的艺术形式,在全球化的今天,愈发展现出其多样性与包容性。随着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和音乐家开始尝试将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作品。钢琴曲《含苞茉莉》便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音乐作品。该曲灵感来自我国江苏民歌《茉莉花》,在保持其原有旋律和节奏特色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爵士乐的和声、即兴演奏以及蓝调音阶等元素,呈现出一种独特而创新的音乐表达方式。


  一、曲作者与创作背景


  (一)曲作者张弦


  《含苞茉莉》的曲作者张弦出生于1990年,是中国当代作曲界的新生力量,他自幼学习钢琴,学生时代便对作曲十分感兴趣,也展现出出众的创作天赋。之后陆续师从周广仁、田村兴造等人,2005年底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丁缨老师,2006年起师从强嵬昊老师学习作曲。从小陶染在良好的钢琴艺术氛围中,并受到了专业、系统的音乐教育。


  2007年,上海音协举办了一场名为“圣卡罗之夜”的全国钢琴新作品征集活动,随即在全国乃至国外华人聚集地掀起了一股钢琴作品投稿热潮。参赛选手主要为全国各大音乐院校在读生,平均年龄小于25岁。这些参赛作品涉猎体裁广泛、风格多样,写作手法多元且富有创新性,许多作品都在继承中国优良音乐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对中国钢琴创作艺术的个性理解与感受,体现出21世纪作曲界新兴生命的创意、锐气与活力。张弦的钢琴曲《含苞茉莉》就是其中一首参赛作品。这首作品在评选活动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其独出心裁的爵士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的风格让评委们耳目一新。张弦将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的五声调式旋律与爵士乐元素巧妙融合,使用了富于变幻的和声、大胆新颖的创作手法,营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戏剧性效果,赋予了原古老主题曲调全新的生命,在一众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一致好评,突出重围摘得了“圣卡罗杯”优秀奖。而当年张弦年仅17岁,还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一名学生,也是当时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中最年轻的参赛者之一。可以看出,张弦在创作上注重将西方音乐元素与中国音乐传统的相互融合,而且创作手法不拘泥于已有的理论规范,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取材,写作技法,形式建构、题材内容和审美意象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新一代作曲者传承传统、锐意进取、彰显个性的创作初心和精神。

  (二)《含苞茉莉》创作背景


  钢琴独奏曲《含苞茉莉》完成于2007年,当时中国钢琴艺术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实践与探索,钢琴这一西方乐器自19世纪由国外传教士和商人之手传入中国,便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蓬勃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钢琴艺术创作者从最开始照搬西方钢琴音乐,到一步步开创自己的路,走向民族化、本土化,经历了无数次尝试,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土壤之中。同时,也将西方作曲技法融会贯通,逐渐实现民族主体化、个性化。在作曲理论、演奏技巧、创作思维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中国作曲家们为世界钢琴音乐创作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沉淀出了区别于西方传统音乐文化,风格独特鲜明的中国钢琴艺术文化。


  直至21世纪初,钢琴在国内的普及度依然只增不减,琴童也越来越多,我国年轻钢琴家更是在各国际钢琴演奏比赛中频获大奖,国内的钢琴教育和演奏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相较之下,中国本土优秀钢琴新作却似乎显得数量寥寥,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2007年上海音协举办了一场既能凸显中国风格、民族风韵,又能彰显时代特性、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圣卡罗杯”钢琴作品征集活动。这场征集活动的意图就是为了改变多年来国内高品质钢琴新作寥若晨星的境况,鼓励更多中国音乐人投身于钢琴艺术创作,以卓有成效地推进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虽说目前我国已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钢琴艺术文化,但相较于历史悠久、体制完善的西方音乐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实从钢琴在中国得到普及的百余年以来,国内外都在持续不断地举办各种音乐比赛,而且每个比赛都有自身不同的要求和宗旨。总体而言,以某个国家的风格来作为评选和参赛的要求的比赛并不多见,争议也比较大。关于“中国风格”这一命题在国际上曾几度引发热烈争议,大多专家评委认为所谓“中国风格”并不能局限于音调、旋律,只是运用民族曲调作为简单素材,创作手法借鉴的还是欧洲不同时期的作曲技术,这样的中国风格是不完整的。风格应是一种整体,包括作品的艺术形象和作曲技术,需要兼具中国的气质、意境和时代精神。如此一来,曲作者以象征着中国江南风情的茉莉花为意象,将20世纪初诞生的美国爵士乐与之有机结合,爵士语言贯穿全曲,呈示出了一朵极富时代感的“茉莉花”。无论是从音乐创作构思,还是从作品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来看,都十分契合“中国风格”的定义,兼具演奏价值与欣赏价值。组委会还以“含苞茉莉”命名,收录了此活动获奖的众多钢琴新作,编纂了一部中国钢琴作品专辑——《含苞茉莉中国优秀钢琴作品选》。


  二、爵士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的有机融合


  《含苞茉莉》的中国民间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尤其体现在其标题立意和主题素材上。而在和声调式、节拍节奏上,则运用了大量的爵士乐元素。曲作者将两者有机融合,创造出了21世纪初中国钢琴音乐的时代风貌。


  (一)民歌“茉莉花”主题


  “含苞茉莉”意为一朵含苞待放的茉莉花,而其引用的《茉莉花》系一首年代久远的江苏民歌,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初名《鲜花调》,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海内外广为流传,在中国民歌中地位极高。如今,“茉莉花”已成为中国的象征,这一形象立意十分符合“圣卡罗杯”对“中国风格”的征集要求。


  江苏民歌《茉莉花》优美婉转,朗朗上口,传唱度极高,这一主题旋律在《含苞茉莉》中出现了五次。虽然民歌《茉莉花》的旋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在张弦的笔下变得非常零散,显得若有似无、虚无缥缈、难以捕捉。总体而言,“茉莉花”主题五次出现的进程是循序渐进、逐渐明朗的。具体体现在曲调音高、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和织体厚度等方面。


  “茉莉花”主题的第一次出现是在乐曲引子部分第1至第3小节处,主旋律使用了叠音形式,篇幅有所缩减,中间穿插了和声与休止符,整体节奏更为随性自由。其中第1小节的“3-5-6-5”和第二小节的“6-5-3-5”(首调)是需要重点强调的部分。“茉莉花”主题第二次出现是在作品的第5和第6小节处,点缀了不少装饰音和经过音,但相较于第一次出现,旋律更加完整且清晰明朗。“茉莉花”主题第三次出现在第75小节。在经历一系列复杂多样且激昂的非民歌主题变奏后,速度逐渐变缓,“茉莉花”主题再次出现,篇幅更长,曲调也更完整,右手声部在高、低音区来回重复该主题,而左手声部则负责以低音伴奏。“茉莉花”主题第四次出现是在作品再现部的第88小节处,仅五个小节,旋律为:3-5-6-1-1-6-5,形态为八度音程加和弦。此句变奏不仅在节奏上更加自由热烈,力度也更强,使用了『,表现出了“茉莉花”活泼灵巧、焕发勃勃生机的艺术形象。“茉莉花”主题第五次出现(最后一次)在第94小节处,这次旋律更为完整,紧接在上一次变奏之后,并延续了第四次的基本形态,同样是力度『、上方声部为八度音程与和弦,速度快,听感上活泼生动。相较于第四次重音增多、踏板的切换更为频繁,并加入了刮奏、半音阶,将气氛一步步推向了高潮。


  (二)爵士和声


  《含苞茉莉》的和声以爵士乐功能和声为主,辅以自然功能和声,是其重要特征之一。首先,在开头引子部分率先使用了具有爵士乐色彩的属七挂降六音和弦,留下了爵士风格的第一印象,立即奠定了整首作品的风格调性。在随后的第二乐句中,该和弦的降六音还原,之后又将其改为三音,构成主三和弦。但是单纯的主三和弦并不具有明确的爵士色彩,因此加入降七音,构成一个性质为大小七的主七和弦,与第一乐句的属七挂降六和弦连接,构成新乐句的结尾,并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属调倾向。曲作者充分运用到了这两种特殊和声,作品中的其余和弦大多数都是通过这两个基本和弦转换而成的。如引子的第三乐句,其中的二级七和弦由主七和弦升高五音小二度,五音以外的音则升高大二度而构成。其与主音七和弦连接,体现出了强烈的爵士和声色彩。曲作者非常讲究运用加四音的附加音和弦,如在前文提及的引子第1小节至第2小节都使用了加六音的主七和弦。再如,呈示部第一乐段的第1、第2小节便使用了附加二级音的主和弦,从爵士和声理论的角度分析,其为省略五音和七音的爵士九和弦。附加外音或升降原和弦音的七、九和弦,是爵士乐中常见的和声手法。此类和弦在作品中大量存在,为强调这一特性,曲作家还使用了连续的音阶下行七和弦功能进行。如作品第小15节,上方声部是五连音的七和弦,第一个音小二度下行:A-bA-G-bG;下方声部则是小附点的第一个音小二度下行:E-#D-D-#C,同时旋律与之模进。此外,作品中还有典型的和弦反复交替的写法。如在作品中部第一段中,下方声部两拍一个和弦,后一个和弦比前一个和弦高半音,这两个和弦以八度-柱式的织体形态循环交替,同时上方声部的主题旋律不断变奏发展。


  上述和声手法使作品在听感上具有明显的爵士色彩,突破传统创作观念,巧妙地将下方声部的爵士和声与上方的传统地方性民歌主题旋律有机融合,形成了作品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还值得一提的是,除爵士和声外,作品中还运用了自然功能的和声,占比不及爵士和声,主要承担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如在作品的呈示部,其主调为F大调,旋律音建立在调式之上,左手声部以主旋律先在低音区八度连接高音区的大三和弦,之后再升高小二度随即回到低音区,旋律得以变化发展,具有展开性,同时和声的连接也得以多次循环。


  (三)爵士节奏


  《含苞茉莉》的节奏是其另一重要特色。曲作者恰到好处地改编了原民歌主题的节奏,在保留基本骨架的前提下,使其爵士化,达到两者的有机融合。节奏节拍是一部作品的骨架,可明确风格、支撑旋律,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整体艺术表现。在《含苞茉莉》的节奏编排上,曲作者尤为大胆创新,打破常规,彰显了新一代钢琴艺术的时代个性。


  首先,节奏是要建立在一定的节拍规律之上的。该作品使用了多种节拍,拍号经常变化,包括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2/4、3/4、4/4、5/4、6/4和10/4,以及八分音符为一拍的3/8、4/8、5/8、7/8、8/8、13/8和14/8。作品一开头就是十分少见的综合性拍号:4/4、5/4、6/4,拍号频繁变换,深刻反映了曲作者在创作上的奇思妙想。其中开头的5/4、6/4拍子为两个复合拍子,让作品一开始在律动上就产生了不规则性。而穿插在作品中间的不规则节拍,更是让整首作品变得灵动莫测、富有生命力。


  其次,在节奏性上,曲作者善于运用附点与切分节奏来彰显爵士乐色彩,以体现爵士乐的重音变化和摇摆效果。其中附点节奏的频繁使用还会让音乐听上去更加紧凑活泼,因此作品中点燃情绪并推向高潮的部分都是用附点节奏来表现的。如作品的引子部分,作者在上方声部以附点十六分音符加三十二分音符构成小附点,增强了旋律的跳跃性,如同热烈的舞蹈般。而切分节奏会改变重拍,与其他节奏型一起演奏时会产生重音的交错。如作品呈示段第二部分的在下方伴奏声部中,上述小附点节奏与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所组成的小切分节奏相连,产生了一种生动的摇曳效果,让人忍不住跟着音乐摇动。而左右手上下声部的错位交织也是该作品的重要节奏特色之一。如在乐曲中部第二段第50至54小节,作者连续使用了四组十六分小符点与小切分节奏的连接,并配以连线,原来的节拍规律被打破,也大幅提升了演奏难度,并将情绪推向了顶峰。

  三、爵士乐与中国民歌融合后的演奏处理


  (一)旋律色彩的塑造


  《含苞茉莉》的旋律丰富,此处重点论述上文提及的“茉莉花”主题旋律的演奏处理。在这首作品中,“茉莉花”主题是具有爵士乐特点的,由于爵士乐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奏上都讲究“即兴性”,多使用装饰音,而且节奏变化频繁,主题变奏丰富。因此在演奏时要格外注重区分主旋律和装饰音,保证层次明朗的同时突出即兴自由的特征。如“茉莉花”主题旋律的第二次出现,演奏时首先要突出主题旋律线条,加重手指力度,保证旋律的连贯,同时弱化装饰音和经过音,放松手腕,每根手指均匀触键,呈现出一种清晰且随性的音响效果。主题的第三次出现,织体形态为左手弹奏固定伴奏低音,右手则在高低音区来回重复。演奏时,同样要突出主题旋律音,而由于此处的装饰音经过音特别快速且密集,一定要做到手指发力均匀,弹奏时手指应稍微水平触键,保持手腕的放松状态,借弹奏主题旋律音的力量顺力弹响密集的装饰音,做到轻巧的同时又不失清晰。主题的第五次出现也是本曲的一个演奏重难点。其紧接在第四次变奏之后,主题旋律相较完整,变奏上使用了大量的八度音程与和弦,力度强、重音多、踏板使用频繁,还出现了半音阶这类装饰性片段,在演奏上则使用了断奏、连奏、刮奏等。


  因此,演奏时一定要十分细心,注意重音律动的转变,将谱面上的标记全部演奏出来,把握细节。如该主题的第99至第101小节处,左手的重音应随踏板的切换频繁调整。第100小节,原本第一拍重音转移到了原弱拍第二拍上,随后第101小节重音又立即回到了一、三重拍上。这些力度强弱拍的变化都是非常细致的,一定要时刻留意,以确保呈现出活泼俏皮的“茉莉花”形象。


  (二)节奏律动的把握


  如上文所述,《含苞茉莉》的节奏节拍十分有新意,不仅拍子多、拍号变化频繁,而且还使用了许多罕见的节奏音型,相同的节奏型在不同段落中也有不同的个性表现,为此,在演奏上也增加了不少的难度。其一,在演奏时一定要注意拍子的变化,随时调整强弱拍规律,提前做好准备切换拍号。在演奏不同拍号间的衔接部分时要特别注意强调每一小节的重音,以准确快速地把握节拍的律动规律。另外,上文论述的作品中高频出现的切分和附点节奏是演奏的重难点。在日常练习时一定要适度地放慢速度,先恰好节拍单独练习左手的附点节奏,再练习右手均匀地连续演奏,之后合手,练习双手间的配合,提高协调度,慢速练习好了再加快速度。作品中的节奏型丰富且多变,千万不可急于求成,应当将每种节奏型单独拎出来反复练习,以确保不同节奏之间的配合。


  作品中另外一个演奏重难点是连线。如作品中切分音以同音连线后接二八节奏,演奏时要突出前面的音,后面的音时值要弹满,以呈现出爵士乐的韵律。作品中还一只手弹奏附点节奏或切分节奏,另一只手弹奏连音节奏的片段,这是十分有演奏难度的。如作品的第15小节,上下声部很难以数学的方式具体量化对应,建议先单手练习形成准确的肌肉记忆,不断巩固,再将两种节奏相结合,之后慢慢加速。当然,作品中也有上下声部左右手节奏相同,可同步演奏的片段,虽然没有前一种难度大,但也是不容易的,在练习时候一定要打好拍子,按住连线前一个音,心里默想后一个音,以保证时值,获得爵士节奏的律动感。


  结语


  钢琴曲《含苞茉莉》通过将爵士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的元素巧妙融合,展示了跨文化音乐创新的无限可能性。中国民间音乐与爵士乐的融合,不仅展示了作曲家深厚的音乐素养和独特的创作理念,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互鉴与共鸣。《含苞茉莉》通过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间音乐的魅力,同时也证明了各种音乐风格的包容性,以及风格间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和包容性。钢琴曲《含苞茉莉》作为爵士乐与中国民间音乐融合的成功范例,不仅丰富了现代音乐的表现形式,也为音乐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灵感。

 参考文献


  [1]彭诗景.钢琴作品《含苞茉莉》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9.


  [2]曲雁.钢琴作品《含苞茉莉》音乐本体及演奏分析[J].黄河之声,2023,(9):138-141.


  [3]张婧.爵士钢琴作品《含苞茉莉》的音乐分析[J].戏剧之家,2016,(13):91.


  [4]李琳.浅析钢琴作品《含苞茉莉》的创作手法与演奏要求[J].北方音乐,2014,(4):53-54.


  [5]唐进主编.黑白键上的中国风新编中国钢琴作品集(下)[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22,12.


  [6]上海音乐家协会编.含苞茉莉中国优秀钢琴作品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