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研究初探论文

2025-07-26 15:11:3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景观设计普遍存在人文精神不足的情况。查阅相关资料,现阶段也少有针对景观设计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因此文章将对景观设计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展开初步研究。
摘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景观设计普遍存在人文精神不足的情况。查阅相关资料,现阶段也少有针对景观设计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因此文章将对景观设计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展开初步研究。研究界定了景观设计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个性与团队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景观设计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四点策略,探讨了景观设计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发展方向,分别是:(1)以“项目式”教学为突破口;(2)以“走出去”教学为着力点;(3)以“学科融合”为必由之路。学生学情不断更新,时代也在飞速发展,在今后的研究中,科学技术与设计教学日益紧密,文章将对设计教学中人文精神与科技发展的平衡和互动展开进一步论述。
关键词:景观设计;设计教学;人文精神;教学融合
人文精神内涵丰富,包罗万象,积极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优秀的文化现象,也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在教学一线,我们观察到在景观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的情况,一方面,学生对人文精神中的历史文化、民间习俗、生活习惯等了解不够,或者不愿意去了解;另一方面,学生思想中的文化自信、生态观念、人文情怀等还认识得不够深刻;此外,景观设计从业者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结合综合素质,学生的交际水平、协调能力、团队意识等都需要认真培养。景观设计教学需要与人文精神相融合,这既是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也是培养景观设计人才的必然选择。景观设计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人文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和相关文化常识,从而在设计中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人文精神与创新思维紧密相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人文精神与创新思维相结合,鼓励每一个符合年龄特色的设计作品,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景观设计作品不落俗套,展现时代风采。人文精神融入教学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通过结合对场地本身的考量与尊重,学生们可以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作品,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直面问题,站在教学一线,笔者对景观设计教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展开思考,以期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一、景观设计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涵
1.厚植家国情怀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融入历史文化的元素是表达家国情怀的重要方式。例如,在讲授景观装饰材料方面的课程时,老师们通常会多引导学生设计时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传统图案或乡土符号,以及借鉴当地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来营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观空间,活化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景观可以让受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增强对于在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是对家、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重、保护与弘扬。
2.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群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景观设计教学中,文化自信意味着要能够深入挖掘和传授本土文化的精髓,同时积极吸收外来设计理念的有益元素,形成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设计作品和教学体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要注重传承传统景观设计的精髓,如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建筑小品构造等,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用现代手法、现代材料来表现[1]。
3.融合个性发展与团队协作
景观设计需要每位设计师作为独立个体,发挥长处,施展才能,但一个景观项目往往体量大、工期长,需要设计把个体融入整体,通力协作,才能呈现一个各部分有看点、有记忆点,同时整体协调、系统整体的优秀设计设计作品。在教学时,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有想法、有想法的设计作品,顺应教育规律,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同时引导学生,要在“大我”中展现“小我”,认识并发挥好自身优势,学会协作,善于沟通,不失奉献精神。
4.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了植物景观造景,植物景观除了成景美观、主题协调的要求外,把握好生态设计理念、顺应自然规律搭配植物至关重要。在课堂中要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筑牢基础,向学生介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概念,使他们了解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脆弱性。通过分析成功的生态景观设计案例,结合本地植物配置实践,如城市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共同分析设计流程与策略,展示如何在设计中融入生态元素,针对本土环境形成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绿色设计也是景观设计追求的目标,要鼓励学生采用环保、节能、低碳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如使用可再生材料、优化能源利用等,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营造低碳空间。
二、景观设计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策略
1.立足课堂教学,紧扣重点内容
明确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备人文精神素养,理解并尊重人类文化、历史、价值观等,使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能,能够将景观设计的人文精神内涵融入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在课堂中,设计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的课程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将景观设计教学的重点内容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紧紧相连,例如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教学中,关注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空间需求、情感倾向等,从不同视角出发,打扰全龄友好的生活环境[3];在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教学中,挖掘城市开放空间的多重内涵,梳理城市开放空间的时光关系,使得城市开放空间彰显城市品位,助力市民的城市体验提质升级。
2.适应学生个性,尊重创新意识
景观设计教学需要鼓励创新,个性的认知、发扬,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作为设计学科的教师,我们需要需细致观察每位学生的兴趣、能力、学习方式等个体差异。在课前,通过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背景和需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该课程、该班级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在课中,教师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努力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尊重每位学生的意见,即使是不同寻常或具有挑战性的观点也应共同讨论,再给予正面回应和引导。作为教师本身,在课后,我们也要更新教学方法与技术,熟练智能设计工具,锤炼自身的创新设计本领。
3.顺应时代发展,人文科技结合
科技赋能景观设计是时代潮流,在教学中,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拥抱科技,在课程中融入人工智能相关内容,同时将人工智能技能培养与人文精神培育相结合。景观设计自诞生以来就呈现着多学科融合的趋向,鼓励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环境科学等跨学科的学生进行合作,在课程设置中融入智能设计、互联网+设计能内容。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智能设计软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等工具进行景观设计。通过技术工具的培训,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设计效果,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创作出品质更高,更符合受众需求的设计作品[4]。
4.推动研学融合,感知人文精神
景观设计教学中的研学结合,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在景观设计教学开始前,教师应明确研学目标,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技能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塑造等。这些目标将指导整个研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可以通过具体景观案例,组织学生到实际场地进行考察和勘测,感知场地自身气场,量化考察场地的各类地形,园林植物、气候要素等特点。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记录和分析,强调测量的数据为什么来,又会怎么用,为后续设计提供有益参考。外出采风也是研学融合的重要方式,师生共同走出课堂,在项目中、自然里、田野间等开展研究,回顾学习,用脚丈量土地,用真实体验反思学习成果,并为之后学习所用[5]。
三、景观设计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发展方向
1.以“项目式”教学为突破口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以真实或模拟的项目为载体,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参与项目实践,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景观设计中教学融入“项目式”教学,其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强、创新性强的优势。有学者指出,通过具体的景观设计实践,对于学生能实现知识养成、能力提升、价值塑造等多个层面的教学目标[6]。
通过参与真实或模拟的景观设计项目,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领会和践行人文精神与景观设计结合的所思所感,提升设计水平,丰富自身及设计作品的内涵。景观设计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如建筑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项目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兼收并蓄、团队协作的设计品格,潜移默化间塑造正向的人文精神。在项目实践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实际问题,结合书本知识,又高于理论,这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其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迎难而上的锐气[7]。
景观设计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要以“项目式”教学为突破口,要在教学过程中贯穿“项目”本质,围绕“项目”二字做文章,在项目选题、项目推进、项目评价的等关键环节紧紧结合人文精神。
在选择景观设计项目时,教师及备课组要对项目进行筛选,符合学生学情,有人文内涵的挖掘,有人文价值的引导,注重项目的文化内涵的深度和人文价值的正向性。可以侧重于选择具有历史背景或地域特色的场地进行景观设计,让学生在设计中融入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受众的需求和情感。例如,在设计公园或广场时,考虑不同年龄层人群的需求,设置适合儿童游乐的设施、适合老年人秀琴的座椅等。鼓励学生深入调研和分析场地的人文背景,如历史沿革、民俗风情等,将这些元素融入设计中。在评价学生的景观设计作品时,除了考虑设计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外,还要注重评价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体现以及学生自身人文精神的提升。例如,评价作品是否体现了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是否考虑了人的需求和情感、学生自身的交际水平、协作能力等。
2.以“走出去”教学为着力点
“走出去”式采风教学是我校一直以来的传统教学课程,每个大三年级的学生都会参与,由专业教师带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社区、公园、田野等实地,去体会和感受景观设计的落地性与实践性,为今后的理论学习和方案设计储备知识、积累经验。近年来,“走出去”教学一直在重点打磨并持续发力,其虽未为一传统课程设置,但采风路线、学习方式、课程的后续评价等内容都在不断创新。
每年的采风路线由教师先拟定多条采风方案,凸显差异化,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尽可能感受设计在不同地域中的呈现,能有效结合课内知识做思考。最终有同学投票决定线路,在投票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等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思考线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间提升了协作能力,锻炼了表达能力,并能充分感受民主、协商的全过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采风时,学生们走出课堂,在自然间,感悟生态和谐,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社区里,学生对不同人群的行为方式和景观需求深入观察,感受到设计与人的互动之美,同时关注到人性化、适老化等全龄友好的景观设计在社区中实践的重要性;在公园中,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公园带给学生的感受各不相同,在差异化的感受中,学生能体会到不同类型公园的设计侧重点与细节的变化;在田野间,山间清风、虫鸣鸟叫、农业生产场景等都能给学生带来生态设计的直观感受。
“走出去”教学成果也十分“给力”,学生通过“走出去”设计教学,在采风回来呈现出高质量的设计展览,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美观性,还注重实用性和生态性。这些作品体现试题调研所呈现出的心血,往往能够在各类设计竞赛中获奖,部分优秀作品甚至能在实际项目中得到应用,为学生带来获得感和成就感。
3.以“学科融合”为必由之路
学科融合是指以某一学科为中心,依据项目要求及项目专题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度,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融入这一项目中。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学科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人文精神与景观设计教学融合的必由之路。
“学科融合”能拓宽设计视野。通过学科融合,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元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从而拓宽自己的设计视野。例如,将环境艺术、农林园艺、旅游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入景观设计中,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学科融合”能提升创新能力。学科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在设计中创造出独特的理念和形式。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碰撞,学生可以产生新的灵感和创意,从而设计出更具创新性的作品。“学科融合”能增强实践能力。学科融合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在相对真实的项目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景观设计作为一个传统设计类学科,其人文精神的蕴含十分丰富,同时它存在众多相关学科,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科的多元发展。景观设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景观设计人才,作为从业者,年轻的设计师们需要领会、重塑、践行人文精神,要在一页页图纸中展现人文精神,在一个个落地项目中应用人文精神。本文对景观设计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内涵、策略、发展方向等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对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有所助益。站在讲台,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深刻改变着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逐步传导,其也在推动着设计教学方式的转变,人文精神在未来如何与科技平衡与互动是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韩丽莹.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学的思考——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J].艺术教育,2021,(12):276-279.
[2]孙天智.基于本土实践环境的生态景观设计理论建构与方法论研究[D].东南大学,2023.
[3]陈雅娟.居住区景观空间结构及氛围营造研究[J].建筑与预算,2023,(08):49-51.
[4]黄艳.基于艺术院校的跨学科景观教学方法研究[J].设计,2020,33(13):77-80.
[5]丁在屏,笪杨洋,郑茜尹,等.谈艺术采风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必要性[J].大众文艺,2011,(12):265-266.
[6]任兰红,张阳毅,汤颖,等.课程思政视角下学科竞赛融入“景观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探索[J].现代园艺,2024,47(22):198-200.
[7]张才.项目教学法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包装,2024,(04):226-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