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内涵、现实困境与对策探讨论文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内涵、现实困境与对策探讨论文

4

2025-07-26 14:22:2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孕育而成的珍贵精神财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丰富的精神价值。它能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弘扬爱国精神、塑造道德品格,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孕育而成的珍贵精神财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丰富的精神价值。它能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弘扬爱国精神、塑造道德品格,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义重大。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具体措施有三方面:一是推动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融入地方特色与专业课程,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二是借助数字化技术线上线下协同育人,使得理论知识具象化呈现,帮助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三是强化在思政教育领域中的教师队伍建设,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局限,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优化教学模式,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对策探讨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用好红色资源是党的二*大报告中指出的要求。以马*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诞生的红色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中国共*党领导下,红色文化在长期的革命征程、建设时期和改革年代中逐渐形成。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红色文化的传承迎接着新的挑战。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新时期大学生具有深远意义[1]。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高校应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限制,充分意识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必要性与互联网平台的重要性,进一步探索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将其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进而实现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在中国共*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红色文化就是由中国共*党积淀起来的先进文化形态。它蕴藏着激励党与人民的磅礴精神力量。通过红色文化的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国家意识,提升爱国情感,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马*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红色文化包含了无数的先辈们所具有的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国共*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通过对红色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深刻理解中国共*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帮助大学生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前进。

cda37864862105fd0b0a78307a7585d.png

  (二)弘扬爱国精神,增强国家认同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共*党和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孕育、发展并不断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精神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各个阶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苦卓绝,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砥砺奋进,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通过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的相关内容,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党领导下的伟大斗争历程,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认同感,从而对国家的发展历程有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生动彰显了中华民族在革命斗争中所展现出的无私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不可摧的民族气节。这种精神力量不仅凝聚了无数革命先辈的热血与奉献,也成为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精神支柱。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理想、奋斗精神和崇高品德,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对于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担当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梦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文化滋养。


  (三)塑造道德品格,提升综合素质


  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在塑造大学生道德品质与提升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系统学习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事迹和历史功绩,进而强化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地推动学生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的深入理解,从而达到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体系,还能激发其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的自觉意识,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其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基础[2]。


  (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密契合和深刻内在联系,鲜明地体现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多个维度当中。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它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的有效实践,加深对其的认识和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同时,红色文化丰富了中国共*党人一系列的精神谱系,也衍生出相应的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旅游胜地等。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增强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二、探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教育顶层设计欠缺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主要阵地,在促进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不过,在部分高校推进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中,针对性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高校未能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在当前的思政教育实践中,尚未充分关注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这使得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缺乏针对性,进而影响了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与传承。


  另一方面,高校未能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也未与当地红色文化机构构建起有效的合作协同机制。尽管各地区拥有一定的红色文化基础,但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学习及参观红色纪念馆的活动却相对较少,主要侧重于理论讲授,导致活动主题较为单一,学生参与度停留在表面层次。此外,个人受教育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如果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渐促进学生红色文化素养的提高,进而在育人的过程中将红色文化发挥到极致,如果能把红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育主客体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不强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在思政教育课程中既是组织者,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角色定位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度和成效具有关键作用。与此同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3]。


  一是有的老师只停留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这一关。连贯性的灌输教育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在挑选红色文化案例的过程中,常过于注重其与教学知识点的契合程度,却未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关注不够。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深入探究红色文化资源,萃取其精髓价值,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考量,对资源进行精准整合与优化配置。二是当前大学生深陷于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短视频、直播等展示形式更多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部分学生对理想信念缺乏认知,对思政课、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由此造成了在学生群体中逐渐降低红色文化话语权的局面。


  (三)教学方式有待完善和创新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材内容都有一定的内容冗余。单纯的授课方式缺乏针对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同时,教育者习惯将大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客体,缺乏激发主体性发展的意识[4]。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时,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乏与实际情况的结合,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由于未从“大思政课”维度入手,亦未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难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此外,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缺乏策划与设计,未能与学生开展深入有效的互动交流,未充分依据学生心理特征来构建教学内容体系。虽然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有所发展,但对于新媒体等传播途径的运用还不到位,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仍以文本阅读和课堂教育为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的情况促使各高校将目光转移向网络阵地,并采取新颖的方式来宣传红色文化,还需要进一步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节奏,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


  (一)推动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习*平总*记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处红色文化遗址都是极具教育价值的历史殿堂,其承载的革命传统与精神财富为参观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学习素材。这些镌刻着红色印记的场所不仅是动态演进的教育基地,更是通过实物展示与情境再现构建的沉浸式教学空间。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起着主导作用[5]。高校应深入挖掘并有效利用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及时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与校园建设体系中。首要任务是整合地方红色资源与红色文化底蕴,打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当地学生而言几乎没有疏离感,可以激发更为深厚的认同感。所以能够在思政课上更好地融入自己,使自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成果更加牢固。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当主张并致力于将红色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其各专业课程体系之中,这一过程需紧密结合各专业的特色与要求。具体地说,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与红色文化深度结合、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以将红色文化作为专题或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在学校范围内组织宣讲中国近现代史的活动,可以用新颖的方式对中国共*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凝聚起来的精神进行系统讲解。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从而陶冶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打造红色文化数字化教育工作,创新教学方式


  为今后教育数字转型明确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党的二*大报告对“加快构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行了重点部署,并明确了具体任务。高校应该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应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构建内化式教育生态。运用数字平台构建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体系,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的效果。高校可通过短视频平台,结合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红色主题宣传教育,从而提升学生对相关主题的关注度,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与学习。

68cbdf7e4d3e70e5350ad416a4d63b8.png

  为了促进红色文化与互联网平台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发展,高校应当着手构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核心的网络交互式平台,并借助数字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性变革。平台需整合多样化的媒介手段,旨在生动呈现与革命历史紧密相连的文献资料、文物图像及视频资料,通过创意性展示策略,重新诠释并弘扬红色文化的精髓。针对既有教学素材,涵盖教科书、教学设计文档及多媒体教学课件等,高校应充分挖掘并发挥自身的学科专长与特色优势,巧妙地将院校独有的文化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以此丰富教育内涵,提升育人成效。同时,组织思政教师系统整理、数字化改造传统教学资源,构建思政资源库和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针对教学需求,定期更新教学案例库和素材库。


  为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广泛传播与深度利用,可探索联合多所高校共同提出申请,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对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全面而细致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其中包括全景式扫描、高清录影及多维度信息采集等步骤,旨在将这些珍贵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在线数字档案。借助技术使得理论知识具象化呈现,帮助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促使知识内化。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与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思政教师在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融合进程中,兼具了实践与引导的双重角色,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思政教师在讲授“红色文化”相关课程时,仍然习惯于运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由于部分思政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当前思政教育课程面临着学生参与度不足的困境,其教学效果往往受到传统授课模式的制约。针对这样的现实挑战,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的文化底蕴与专业素养已成为推进课程完善的关键着力点。要进行全面优化,积极探寻途径,以促进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方位渗透与深度融合,旨在重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激发其学习动力与情感共鸣。


  通常高校思政教师对红色文化的讲解多侧重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少有对思政教育中蕴含的红色文化的深远寓意的探究,以达成浅层次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要积极投入红色文化的培养活动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去,对存在于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之间的逻辑和联系要有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也要针对学生们的意见建议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借助课堂教学的实践平台,探索出更为贴切且高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例如,尝试将红色电影作为课程导入环节,将中国精神等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四、结语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面对当前现实发展的困境,各高校及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寻求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现有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应得到积极整合,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同时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的力量,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并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与思想熏陶,以提升其思政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婷,韩建民,李金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红色文化主题出版的创新路径[J].出版广角,2024,(20):8-12.


  [2]张晓雁,潘红,王嘉晗.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03-108.


  [3]刘燕,李楠.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2):89-95.


  [4]李疏贝,王雨辰.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及美育融入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25,(01):50-55.


  [5]王敏,赵钰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23):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