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中国故事,“纪”忆犹新 —— 以《中国》为例多维探究新时代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论文

中国故事,“纪”忆犹新 —— 以《中国》为例多维探究新时代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论文

2

2025-07-12 16:12:0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以纪录片《中国》为研究对象,从多维角度探究新时代以纪录片为媒介的国家形象建构,旨在为纪录片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供新思路,从而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与此同时,国际舆论斗争和软实力较量更加激烈。中国纪录片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载体,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任。文章以纪录片《中国》为研究对象,从多维角度探究新时代以纪录片为媒介的国家形象建构,旨在为纪录片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供新思路,从而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关键词:纪录片;国际传播;媒介;国家形象建构


  全球多极化趋势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家间交流逐渐超越政治经济的范畴,更多地聚焦于思想文化层面的互动。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积极将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向世界传播。近年来,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成为展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工具。中国纪录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是以,本文聚焦于新时代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选题,以《中国》为例,旨在增强国际传播效能,为建构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提供新思路。


  一、纪录片建构国家形象的必要性


  近年来,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成为展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工具。真实、客观、生动的视觉表达和多样、细腻、贴合的听觉感受,使得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更容易跨越价值鸿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所接受。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世界纪录片产业蓬勃发展,各国纷纷利用纪录片这一公共外交方式,传播信息、增进了解、影响舆论。


  中国纪录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战略与政策的持续支持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面临的诸多挑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主流视角叙事导致的官方色彩浓厚、题材选择与国际热门题材衔接度不高、科技含量低造成的观赏性差等问题制约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能力。另一方面,中外观众在意识形态、文化思想、理解能力、审美期待等方面的差异构成了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中的重大挑战。此外,国际社会上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刻意误解和抹黑,进一步增加了中国纪录片作为媒介传播中国故事的难度。因此,更好地运用纪录片这一媒介建构中国形象很有必要。

733633f4818b52d0ca3370202408078.jpg

  二、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的现状


  (一)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优势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中国纪录片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能够跨越时空和文化的鸿沟,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如《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生动的叙事手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审美视角独特新奇:中国纪录片在视觉呈现上往往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如水墨画风、留白等,为海外观众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共同价值引发共鸣:中国纪录片在展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突出了全人类的共通情感。例如,《人类星球》展示了世界各地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环境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共同价值。这种超越国界的视角和情怀使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不足


  传播媒介渠道单一: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依赖的渠道和平台有限,以国家电视台等大众媒介为主,难以覆盖国际受众,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国际传播的范围与深度。传播主体构成单一: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叙事视角、拍摄内容等全部由国家媒体部门严格管控。在题材上多倾向历史文化类,较少关注自然生态、环保问题、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趋势等国外市场较为关注的题材;在视角上多采取官方主体的宏观叙事,带有浓厚的国家身份和鲜明的政治标签,缺乏国际视角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表达;在内容上故事构思、拍摄技巧、后期制作等方面皆和国际水准存在差距。国际受众研究不足:由于意识形态、文化习俗等的差异,中西观众对纪录片有不同的理解和审美趣味,导致中国纪录片传播到国际后不被理解、不被欣赏甚至被误解、恶意抹黑。另外,中国纪录片也存在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问题,反映出对国际受众的认知需求了解地并不深入全面[1]。


  三、增强纪录片国际传播效能的路径分析


  (一)内容维度


  《中国》纪录片分三季,但皆以历史、思想、制度为主线,是一部典型的历史人文纪录片。我国纪录片的题材通常只桎梏于人文历史方面,这种单一的表现方式在传播过程中会造成审美疲劳,甚至引起外国观众对中国形象的理解偏差。据调查问卷显示,79.33%的学生认为新时代历史人文题材的纪录片最能体现中国的国家形象,72%的学生认为社会现实题材最能体现,67.33%的学生认为是自然地理题材,66%的学生则认为是科技创新。数据表明,中国纪录片若想“走出去”,最关键的是突破创作的“舒适圈”。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展示国家多元面貌;注重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向国际受众更广的自然、科技类靠拢;推出如中国式现代化等更符合新时代中国形象的领域,主动回应国际舆论的误解,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例如:《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通过生动讲述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珍稀动物的故事,深入探索中国国家公园内的自然生态,体现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这一纪录片聚焦于中国的自然保护政策与环保现状,从独特的切口展现环境友好的中国形象,一经播出便吸引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的关注。


  由此可见,中国纪录片亟待开发社会现实、自然地理、科技创新等题材,此类纪录片能够折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塑造活跃向上、友善和平的国家形象。


  (二)叙事维度

       1.故事化


  《中国》纪录片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没有通过展示文献、古迹等历史遗存物来讲述中国的历史,而是通过观众容易接受的“模拟”历史人物、复原历史场景叙事方式。有不少被访者反馈道:“我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也喜欢看一些有意思的历史剧,但经常由于某些枯燥的解说、死板的画面而看不下去。《中国》采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和电影化的拍摄手法,颇有古装剧的味道。”这种手法创新性地将传统纪录片叙事方式进行改造,增加了趣味度与可看性。可见,纪录片着眼于个人视角的叙述,通过心理独白和人物性格,不仅有助于丰富故事的内涵,也更符合全球观众多元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进而调动海外观众的情感认同[2]。


       2.微观化


  《中国》纪录片采用宏大视角展现历史的广阔性,建立起整体的历史框架,强调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然而,部分细节的缺失会造成不熟悉历史背景的海外观众理解难度大、情感共鸣弱等问题。反之,运用更微观、平实的视角,让观众更加贴近事件的真实面貌与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小见大,更易引发情感共通与价值共鸣。凡人视角下日常的叙事方式打破文化差异的壁垒,将个体日常的点滴和共有的情感展现在海外观众面前,有助于他们理解人物的认知和性格,更加感同身受于他们的心性和处境,从而引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2]。


  3.艺术化


  《中国》纪录片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注重营造诗意的氛围。通过精美的画面、动听的配乐和深情的解说词,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具有极强的艺术观赏性,在美的熏陶下改变西方观众对于中国形象的固有看法。


  (三)视听维度

       1.符号语言


  《中国》作为中国纪录片出海的代表作之一,在画面、美学、文字等方面力求完美。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以及具有中国特定文化与历史的晦涩表述,不仅容易造成审美的固化与疲劳,还增大了理解难度。通过调查得出,有80.67%的受访者在观看纪录片时更关注其故事情节的塑造,画面质量的塑造(70%)以及人物的塑造(48.67%),因此,中国纪录片在视觉呈现、叙事能力等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创新视角与技术,以提升观看体验,提升纪录片的传达能力。


  基于此,符号语言方面,要达到多模态符号的融合,运用文字画面声音等多种媒介的新模式,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VR等,使得镜头画面更有代入感和感染力。此外,纪录片的讲述视角要多元,以世界的语态,他者的视角”,独特新颖的角度讲述中国故事,提供崭新视角与视觉冲击,提高纪录片的“可看性”,从视觉传达的角度契合世界观众的关注点[3]。要达到这一效果,不仅要从纪录片的制作技术与细节本身入手,更要优化纪录片制作团队构成,确保从策划、拍摄到后期制作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精细化处理,为避免视角单一,还可以选择中外合拍,中外合资等方式,引进国外技术、拓宽视角。


  例如,纪录片《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运用情景再现、手绘动画等多种特色符号语言,展现了外国友人对于中国党史与发展史的认同。如达索系统全球执行副总裁罗熙文,他在2012年来到上海后,亲眼见证了上海营商环境的巨大变化。在拍摄中,解说词与旁白适时出现,通过平实的语言进行补充说明;拍摄画面也多运用纪实拍摄与特写镜头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罗熙文的日常生活,真实反映大都市的繁忙与活力。这样的拍摄手法,创新地运用语言文字与画面等,一改传统宏大叙事,打造了质朴的画面,优化了视觉效果。

ab28dfebe054270208b6efd22e8fe4c.jpg

  2.非符号语言


  《中国》纪录片集视听于一体,不仅拥有新颖的镜头画面与旁白解说,还创作了富有中国传统色彩的背景音乐和系列听觉效果,是不可或缺的非符号语言。但是该片的选曲与制作上,仍存在一定局限,如,背景音乐虽有感染力,却稍显平淡,难以调动观众情绪;画面与声音没有高度融合,一定程度影响观众的体验。有观众反应,某些段落缺少画内音,如脚步声、鸟鸣声、车马声等,使得整个画面不够立体。


  听觉元素在纪录片中作为引起共鸣的催化剂、文化内涵的彰显者、叙事结构的引导者,若得当运用该非符号语言,则能够潜移默化吸引海外观众的兴趣,使其更沉浸立体的感受中国故事。例如,《舌尖上的中国》作为目前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的代表,其包含的非符号语言,也值得其他纪录片借鉴。其背景音乐融入了中国各地民族音乐,使用笛子等传统乐器,并且与交响乐和电子音乐融合,以达到富含中国元素,又易被外国观众接受的效果。其次,该纪录片的其他音效也为其增色良多,如拍摄潮汕牛肉火锅时,背景音乐变得轻快,画内音添加火锅沸腾声、人们谈笑声等,构建了十分真实立体又吸引观众的市井画卷。


  (四)传播维度


  《中国》纪录片在海外市场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几种:国际主流媒体播出,商业发行、互联网在线视频平台(YouTube等)播出、海外媒体(美联社,法新社等)报道。然而,当今国际传播已经到达数字化、全媒体阶段,中国纪录片出海要乘发展大势,搭建技术支撑、质量为先的全媒体传播矩阵,线上线下全面互联,跨平台传播[3],应创新传播方式,促进纪录片“出圈”,如,许多纪录片官方在视频平台开设账号,发布预告与文字宣传、相关花絮与幕后趣事等,吸引观众,制作相关文创、衍生、二次创作等,增强互动性与曝光度,以实现纪录片的更广泛传播。不容忽视的是,广泛应用大数据模型,对纪录片的观看量、观看趋势、受众等进行分析,收集观众的偏好,及时调整策略,可优化用户体验,如针对不同类型平台的用户偏好,在不同平台上进行差异化剪辑与推送,以提高精准投放率与播放量。


  其次,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可以借助多元化渠道汇聚讲好中国故事的力量。第一,借助地方传媒组织,例如,云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大美云南》通过国际平台,如CCTV和Netflix等,向全球观众传递了云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第二,依托国际媒体合作,例如: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围绕元首外交,推出《魅力智利》《魅力罗马尼亚》《魅力印度》等“魅力系列”共13集,将纪录片摄制活动打造成特色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第三,致力于打造国际品牌,诸如:诸如《航拍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在海外都取得不错的传播效果[4]。


  最后,扩大纪录片市场运作规模是当今国内纪录片的产业趋势,通过产业化运作路径弱化国家身份与政治标签,在话语调适中实现纪录片的文化内容与商业价值齐飞,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力量,扩大对外传播的产业规模,借鉴国外合作伙伴的经验,实现各国产业合作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帮助纪录片“走出去”[5]。


  四、结论


  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完成良好的国家形象建构对于新时代提高国际形象、增强文化自信、消弭国外误解、畅通国际交流等方面有较大的贡献。为更好地服务于增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的开展,本文通过文献研读、访谈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中国纪录片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发展路径和提升空间展开详细探讨和研究。本文立足于研究小组的定性定量研究分析结果,从三个视角展开了对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的多维度探究。结果表明,纪录片对塑造正面国家形象、增强国家传播能力、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具有显著效果,同时也存在提升空间和改进策略。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中国国际形象塑造提供新思路,对于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具有深远意义[6]。

 参考文献:


  [1]干思齐.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现状与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5):131-134


  [2]张志安,廖翔.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四个创新策略[J].电视研究,2024,(04):52-55.


  [3]唐然,陈比隆,唐宁.对话性建构: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方法探析[J].中国电视,2024,(07):57.


  [4]刘忠波,杨悦.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创新和展望[J].对外传播,2024,(05):33-35.


  [5]常淳,于春生.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的语境重塑与实践升维[J].北京文化创意,2022,(06):37.


  [6]黄晓曦.习*平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重要论述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马克*主义中国化研究学院,2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