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钢琴伴奏曲中纳西族民间音乐元素的呈现及运用论文

2025-07-12 16:05:5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中国古典舞钢琴伴奏曲内容丰富多样,基本围绕古典舞、民间舞基本功训练以及身韵、身剑、身袖课程来进行创作。本文主要以古典舞基训课程中的钢琴伴奏音乐创作元素展开讨论。
摘要:中国古典舞钢琴伴奏曲内容丰富多样,基本围绕古典舞、民间舞基本功训练以及身韵、身剑、身袖课程来进行创作。本文主要以古典舞基训课程中的钢琴伴奏音乐创作元素展开讨论。众多曲目中,少有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其中,本文作者在创作古典舞基训伴奏曲时将纳西族民间音乐元素运用进入是鲜有的。本文用几个典型的音乐片段展开论述,纳西族民间音乐与钢琴结合,与舞蹈融合,走向高校课堂,意义非凡。
关键词:古典舞;钢琴伴奏曲;纳西族;民间音乐元素
引言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是西方音乐的集大成者。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舞钢琴伴奏与中国古典舞的完美结合,是视听艺术的独特呈现。中国古典舞钢琴伴奏在舞蹈教学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考验伴奏者的读谱视奏能力、编创能力、即兴反应能力等,同时它也被每一个舞蹈训练动作所需要和依赖。钢琴伴奏曲目的形式内容、风格的多样性以及演绎表达的水平高与否直接影响舞者,舞者会通过接收到的音乐信息,随即从他们的肢体表现出来。可见钢琴伴奏音乐的丰富多样性和音乐的表达融洽、风格把握准确,直接决定了舞蹈训练课堂的质量高与否。
一、中国古典舞钢琴伴奏曲谱编创的现状
国内的中国古典舞钢琴伴奏音乐在几十年以内大多都沿用了北京舞蹈学院教师编创的古典舞钢琴伴奏曲谱。由于之前教材的匮乏,常年重复弹奏同样的伴奏曲目显得枯燥又乏味,近几年开始,市面上逐渐出现了一些高校教师集思广益,共同编创的古典舞钢琴伴奏曲谱。中国古典舞钢琴伴奏曲谱的编创相对于历史悠久且发展成熟的西方古典钢琴作品,可以说是一个崭新而又有待挖掘发展的研究领域。古典钢琴作品,包括近现代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传播之广泛,对其编创和演奏进行的研究数不胜数,且国外舞蹈钢琴伴奏侧重于研究芭蕾舞、国标舞等训练内容所需要的伴奏音乐。相较之下,中国古典舞钢琴伴奏曲谱编创确实存在起步晚、发展慢,曲目数量有限,从研究程度来看也不够成熟。现如今,大部分高校舞蹈伴奏教师都用现有的、网上在售的固定教材进行课堂伴奏,或者通过网络途径观看相关的视频,听一些留存下来的音频,将看到、听到的钢琴伴奏曲用简谱记录下来。
当然,近几年来,个别院校的舞蹈钢琴伴奏教师编创了几本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内容的伴奏音乐曲谱,但从现有曲谱教材的编创内容来看,鲜有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舞蹈伴奏进行融合,将纳西族民间音乐元素与中国舞钢琴伴奏相结合的编创形式更是罕见。
二、纳西族及其文化概述
在介绍纳西族及其音乐文化背景之前,先来聊一聊民间音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从我国出土的远古乐器来看,迄今约8000年前就出现了骨笛这种乐器。后来逐渐发掘的每个历史时期出现过的乐器,都用自身的存在告诉当今的我们,民间音乐随着历史的演变并未消失,而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反映、诉说了太多的民间故事和社会背景。什么是民间音乐呢?简单来说,它是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它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无论从使用的乐器、演奏的乐谱还是演奏形式,民间音乐都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与当地的民俗习惯相融合,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本文讨论涉及的民间音乐从“歌”与“曲”两个部分选择。“歌”是指有歌词的演唱,“曲”是指用乐器进行的演奏。
纳西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偏少的小众民族,至今依然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音乐等。纳西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及西藏三省接壤处,总人口大约在三十多万。纳西族的主干部分聚居在行政区域划分的整个云南省丽江地区,四川现有的纳西族多分布在木里、盐源地区。据记载,纳西族是远古时期居住在西北河湟地带的古羌人遗留下来的一个分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纳西先民沿黄河流域一带逐步向西南地区迁徙,成了我们口中所说的游牧民族。纳西族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等。语言属汉藏语系,新中国成立后,由原来区分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方言,制定了以丽江地区方言为纳西标准音的一套《纳西族文字方案》,这套方案是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汉语拼音为基础制定的。原先因为各地区方言的不同,对纳西族的称谓也就各不相同,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有了如今“纳西族”这个统一的称谓。纳西族自己的文字主要是东巴文字,有些书籍里记载的阮可文和玛丽马萨文是东巴文的变体。目前进入大众视野的就是东巴文字,它是一种与甲骨文一样流行较广的象形文字,其中,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经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和遗产。这部厚重的东巴经书大约有五百多卷,记录了神话故事、叙事长诗、谚语以及古代纳西族人民从原始社会一直经历到封建时期的每个社会阶段所发生的故事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纳西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纳西族的民间音乐
纳西族民间音乐的种类很多,其中包括仪式音乐(与东巴宗教相关以及婚丧嫁娶时所用)、纳西古乐(属宫廷音乐)、民歌、其他民间器乐音乐等。
(一)仪式音乐
大概是因为纳西先民一路游牧下西南,在整个历程中吸纳众家之长,塑造了纳西族开放包容的性格。纳西族也是一个具有多神信仰的民族,除了本土的东巴教以外,纳西族人民也信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以及崇拜天地、自然万物。“东巴”,在纳西人眼里是有智慧的学者,通常东巴都是博学多才,但也会存在各有长处,有的精通书画、民间艺术,有的或许能歌善舞。他们不像其他教内的神职人员是专职的,他们生活在社会民众之间,只是需要举行宗教仪式活动的时候他们就会以东巴的身份出现。东巴在做宗教仪式活动时,会用“东巴唱腔”吟咏东巴经、跳东巴乐舞(与藏族的热巴舞是一母同胞)等,其中跳东巴乐舞在纳西语里叫做“东巴磋”,舞蹈时会用到铃鼓或者其他打击乐器,边舞蹈边用手部做敲击动作。可以说东巴音乐从声乐部分和器乐部分来看,无疑都是纳西族民间仪式音乐的重要代表。
另一种在本文里要介绍的仪式音乐是纳西族的丧葬古歌。丧葬古歌是在亲人离世后,有些地区的民族会在举行丧葬仪式上用“哭腔”等方式唱诵的歌曲,曲调悲痛哀婉,荡气回肠,旋律徐缓悲沉,让人听了为之动容、哀恸。纳西族的丧歌就包括“哭腔”“祭文调”“窝热热”“孟布热”“孟布”等几种。
(二)民间器乐音乐
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能歌善舞,节日里或是遇到婚丧嫁娶都会载歌载舞,一般在舞蹈时用到的伴奏乐器为笛子和葫芦笙。丽江地区把这种器乐伴奏舞蹈的形式叫做“打跳”,宁蒗地区称为“跳锅庄”。葫芦笙舞曲和笛子舞曲一般为五声音阶,且结构乐段单一,旋律一般都围绕一个简单的主题加花变奏或者在重复片段里改变几个音。二者在吹奏时节奏明显,很适用于纳西族舞步较简单、手部动作较少的舞蹈。
竹笛在纳西语里叫做“比哩”,用它吹奏的独奏曲叫“比哩调”。在作为独奏乐器吹奏的曲调一般为“谷凄调”,曲调深情委婉。而在纳西古乐队里也会使用这件乐器。由于纳西古乐有着其独特的风格特点,竹笛吹奏出的旋律清新典雅,其听觉上有着江南丝竹的韵味。
“口弦调”是口弦这种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乐器吹奏以及弹拨结合演奏出的曲调。口弦是一种古老的簧片乐器,这件乐器有单片或多片,材质可以是竹制、铁制、铜制等。在纳西族的婚丧礼俗时,当地的民间口弦艺人会在现场即兴演奏,其音乐旋律可能来自民歌、小调或者是即兴诗歌等。口弦的音阶很特殊,具有双音性,泛音会随着基音在旋律中一直流动,在欣赏时外行很难听到泛音。
四、纳西民间音乐元素与古典舞钢琴伴奏曲的融合
中国古典舞课堂训练内容包括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古典舞身韵、古典舞身法器械等。目前古典舞钢琴伴奏主要用于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堂,其余就是身韵、身法器械课程。本文主要讨论基本功训练课中用到的钢琴伴奏音乐,而所提及改编的纳西族民间音乐皆为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民间音乐。
擦地:擦地这个动作是基本功训练中扶把的内容,一般放在活动或蹲后面第二个训练动作,主要训练舞者小腿与脚背能力,训练方式有多方位的擦地,脚下由一位至五位逐渐加深擦地的难度。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多用慢擦地训练绷脚意识,音乐选取可以用中速平稳的旋律,起伏走向流动稍缓。比如在编创中,可用纳西族民歌小调里一首耳熟能详的代表作《三月和风吹》进行改编。全曲为2/4的节奏,改编时可以不改动节奏类型,只改变音型。比如第二小节的两次装饰音,可去掉装饰音,改编成旋律稳定的用中板速度弹奏,尽可能按4/4节奏型演奏,左手对照右手一拍弹两个八分音符,织体流畅清新。(谱例1)
小踢腿:小踢腿为扶把训练内容之一,这个动作练习小腿瞬间的爆发力,动作富有弹性,为以后的跳做起始准备。伴奏音乐多用2/4的小快板。(谱例2)
这个片段改编自纳西族民间舞曲“打跳”,在众人打跳时,竹笛这件乐器全程参与了整个打跳环节,与其说是众人打跳时的伴奏乐器,其实更像一件独奏乐器,笛声清脆响亮,旋律清新欢快,朗朗上口。主题动机一直围绕一拍当中两个十六分音符和一个后八分音符组合的前十六节奏。而钢琴伴奏在改编时,首先打破了关键的节奏性,由原曲的前十六节奏动机改为一拍一个八分音符和两个十六分音符组合的后十六节奏。因此在听到这首小踢腿音乐时,会有一种和纳西族打跳音乐似曾相识却又创新突破的听觉感受。
小弹腿:小弹腿也是把杆上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它讲究“快、准、稳”。小弹腿不要求动作的高度,而是需要腿部收紧后弹出去的速度、力度和灵敏度。音乐也多用2/4拍的音乐,弹奏时既要有速度,又要把每个音弹得有质感。(谱例3)
这首小弹腿的音乐改编自纳西族口弦调《姐妹谈话》。首先在节奏上做了较大改动,由原曲2/4、3/4拍结合的节奏改编为固定的2/4拍节奏。调式、旋律也做了发展变化。
本文用三段古典舞训练动作所配合的钢琴伴奏音乐来浅谈纳西族民间音乐元素与古典舞钢琴伴奏曲的融合编创。文中提到的纳西族民间音乐谱例借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丽江民族民间器乐曲集》以及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纳西族、普米族民间音乐》。还有很多目前用于院校课堂的编创曲目,根据纳西族民间器乐口弦演奏的独奏曲《蜜蜂过江》《铜盆滴漏》等音乐中的一些元素进行改编重组,这些元素包括改编乐曲的旋律、乐思,改变节奏型等方式。这些音乐既有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色,又结合了现当代的音乐审美,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表达诠释。
五、中西合璧,钢琴也可以民族化
钢琴,作为源自西方的乐器,其音色、技巧和表现方式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传统钢琴音乐往往受限于西方古典音乐的框架和技巧,而纳西民间音乐的加入,为钢琴音乐带来了全新的创作灵感和元素。在作曲家智慧火花的碰撞下,以民族音乐为载体,巧妙引入钢琴的旋律,在二者的相互碰撞交织下,产生了新的别样的曲目。在与纳西民间音乐元素相互碰撞交织后,钢琴音乐开始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钢琴音乐仿佛穿越时空,在东方大地上绽放出了别样的民族风情。钢琴音乐的民族化不再是以往对传统音乐的简单模仿或移植,它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的融合与创新。在融合纳西民间音乐元素的过程中,钢琴音乐吸收了民族音乐的精髓,将其融入自身的创作与演奏中。这种融合不仅让钢琴音乐在风格上更加多样化,更在内涵上赋予了它深刻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底蕴,深化了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
首先,这种融合为钢琴音乐注入了新的灵魂,赋予了它前所未有的表现力。纳西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线条、鲜明的节奏韵律和古朴的音色质感,为钢琴音乐带来了全新的音乐元素。当钢琴的丰富音色与纳西音乐的精髓相互交融时,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油然而生,既有古典的深邃与优雅,又充满了民族的热情与活力。这种风格让钢琴音乐在保持其固有魅力的同时,又展现出了浓厚的民族色彩,仿佛一位身着华服的舞者,在古典与现代的舞台上轻盈旋转,将观众引领至一个五彩斑斓的音乐世界。
其次,打破了音乐文化的界限,促进了中西音乐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融合。钢琴作为西方古典音乐的杰出代表,与纳西民间音乐的结合,打破了音乐文化的壁垒,让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文化得以相互碰撞、相互启发。这种交流丰富了音乐创作的素材,也拓宽了音乐表达的视野,推动了中西音乐文化的共同发展。通过融合,能更深入地了解不同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从而增进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认同和尊重。
再者,融合后的音乐作品在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纳西民间音乐作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和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将其与古典舞钢琴伴奏曲融合,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发展。它是对传统音乐的传承,更是对民族音乐的拓展与延伸,让传统音乐在现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融合后的音乐作品在风格、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展现出了高度的多样性。钢琴音乐的细腻与纳西民间音乐的质朴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这种语言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力,能够跨越文化的隔阂,触动听众的心灵,引发共鸣。音乐家们通过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将两种音乐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音乐作品,展现了音乐家们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为听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最后,这种融合极大地提升了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融合后的音乐作品在风格、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多样性,使得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些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还能够引发听众的深思和共鸣,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音乐的魅力。
结语
西族民间音乐元素与中国舞钢琴伴奏的结合,无疑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别开生面的艺术景象。这种结合为钢琴伴奏注入了丰富的民族色彩。纳西族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音乐元素的融入,不仅让钢琴伴奏在音色上更加丰富多样,更在旋律和节奏上增添了独特的东方韵味。这种音乐上的交融,使得钢琴伴奏在表现中国舞时,能够更加贴近舞蹈的民族特色和情感内涵,为观众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具体而言,纳西族民间音乐中的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被巧妙地融入钢琴伴奏中,使得整个音乐作品既保留了钢琴的优雅与深沉,又增添了东方的神秘与热情。例如,在钢琴伴奏中融入纳西族民歌的旋律,可以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感受到纳西族人民的淳朴与热情;而在节奏上,则可以借鉴纳西族民间舞蹈的节奏特点,使得钢琴伴奏更加生动有力,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这种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无疑将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纳西族民间音乐元素与中国舞钢琴伴奏的结合,促进了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已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纳西族民间音乐与中国舞钢琴伴奏的结合,正是这种文化交流的一个生动例子。通过钢琴这一西方乐器的演奏,纳西族民间音乐得以跨越文化的隔阂,走向世界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其独特的魅力。同时,这种融合也为中国舞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音乐选择,使得舞蹈表演在音乐的衬托下更加生动、感人。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音乐生活,也推动了中西音乐文化的共同发展。纳西族民间音乐元素在钢琴伴奏中的运用,可以吸引更多西方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通过欣赏这种融合性的音乐作品,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使得中国舞蹈在国际舞台上更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这种融合也为纳西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可以借鉴西方音乐的创作技巧和演奏方法,结合纳西族民间音乐的特色元素,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音乐作品。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手段,更可以为纳西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未来,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展现各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让他们学习和掌握这种融合性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技巧,为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凯模.云南民族音乐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7.
[2]赵雨童.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中钢琴伴奏的创新实践探究[J].尚舞,2022,(10).
[3]任佳.钢琴伴奏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艺术效果研究[J].尚舞,2022,(9).
[4]张明鑫.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与钢琴伴奏的关系[J].戏剧之家,2022,(5).
[5]欧阳文婷.中国古典舞基训课中钢琴伴奏的运用探析[J].尚舞,2020,(12).
[6]和凌玉.中国舞钢琴伴奏的演奏法分析——以部分古典舞基训动作的伴奏为例[J].艺术大观,2020,(32).
[7]李丽莹.纳西族传统音乐元素在当代流行歌曲中的运用[D].云南师范大学,2020.
[8]赵亚伟.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构思——以纳西族仪式古歌为例[J].黄河之声,2020,(5).
[9]桑月华.丽江纳西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白沙细乐和热美磋为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5,(3).
[10]李素云.浅谈纳西族民间音乐[J].音乐时空,2014,(16).
[11]杨丽芬,李红云.浅析纳西族传统“打跳”音乐的特点[J].民族音乐,20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