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张謇耕读教育思想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启示论文

张謇耕读教育思想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启示论文

4

2025-07-12 15:44:2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张謇,世代耕读传家,投身实业与教育,生动演绎并铸成了从“小我”到“大家”的张謇耕读思想,诠释了“耕以修技,读以立德,德技并修”的育人思想、“耕读统一,实业教育,相辅相长”的专业设想、“耕读并进,重视实践,知行合一”与“读为耕用,学期于用,与时俱进”的教育构想。

  摘要:张謇,世代耕读传家,投身实业与教育,生动演绎并铸成了从“小我”到“大家”的张謇耕读思想,诠释了“耕以修技,读以立德,德技并修”的育人思想、“耕读统一,实业教育,相辅相长”的专业设想、“耕读并进,重视实践,知行合一”与“读为耕用,学期于用,与时俱进”的教育构想。对现代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区域发展开设专业,贯彻工学结合教育理念,改革创新实用教学内容均有深刻启发意义。


  关键词:张謇;耕读;职业教育;启示

  耕为本务,读可荣身。耕读传家,泽及后人。中华民族自古以农立国,耕读传家。“耕”即耕种,又可引申为养家糊口,安身立命;“读”即读书,又可引申为修身养性,树立品德。“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反映了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传统耕读文化的内涵是耕为立命,读为安心,耕学谋生,读学做人[1]。几千年来,耕读文化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融为一体,深深刻入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


  张謇,世代耕读传家,清末状元,甲午战争后,深重的民族危机,放弃仕途,践行“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在家乡南通盐垦开荒,兴办教育实业,饱含家国胸怀,肩负历史使命,传承且突破了传统耕读思想,在近代历史困局中,用传奇一生孕育并铸造了张謇特色的耕读思想,也为现代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滋养与启示。


  一、张謇传奇一生诠释耕读文化


  1.张謇之耕


  “耕”的直接含义指农耕,张謇认为“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农困则工商之本先拨。”[2]27,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张謇提出“民生之业农为本,殖生货者也;工次之,资生以成熟者也;商为之绾毂,而以人之利为利,末也。”[2]27直接反映了张謇农本观的思想基础。

  在农本思潮的影响下,“光绪二十一年夏,见通、海二境交界的沿海有大片荒滩,想用滩地实行农垦事业,到光绪二十六年,着手兴办,定名‘通海垦牧公司’”[3]66。张謇在垦牧公司股东会中提到“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也。”[4]183此言不仅折射出张謇对股东们的感激承诺,更是张謇不辞辛苦,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投身垦牧拓荒、城市建设的心路写照。


  从“耕”的引申含义看,耕代表了办实业、谋民生,对应了张謇的“实业救国”。“謇对于实业上抱持一种主义,谓为棉铁主义。”[4]284张謇办实业由大生纱厂为发轫,随后教育、公益、城市建设持续配套发展,开创了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以为“若专谋个人之私利,虽坐拥巨万,又何益哉!”[4]211张謇办实业全然不为个人之利,而为人民生计,心系苍生百姓。胡适评价张謇“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张謇之耕不仅反映在“垦牧耕荒”,更反映在用尽一生“实业耕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2.张謇之读


  从“读”的直接含义看,张謇4岁入海门邱大章学塾读书,11岁延西亭宋效祁在家授读。16岁应如皋县、州、院试皆中,得秀才。32岁应顺天乡试,中第二。41岁,应恩科会试,中状元[3]30-32。中举之后,被邀请至各地书院做山长,授人以“读”,以掌教江宁文正书院最为著名。


  从“读”的引申含义看,读代表了办教育、启民智,对应了张謇的“教育救国”。甲午之后,张謇多次表明“教育救国”的坚定立场,认为“有礼教有学问之国,即亡亦必能复兴”[4]535。光绪二十七年上书《变法平议》,称“国待人而治,人待学而成”[4]47,后提出“苟欲兴工,必先兴学。”[2]100,“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4]77张謇还主张“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4]70因此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民立师范学堂——通州师范学校。此后从普及教育到专门教育,从儿童教育到女性教育,从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竭尽一生建立了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张謇之读早已从“独读”上升到“众读”,将“读”的内涵边界不断拓展延伸,为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3.耕读合一


  张謇的“耕”与“读”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张謇读书期间,其父不仅命张謇兄弟为先生洒扫侍应,还要随雇工在棉田除草,并告诫“子弟非躬亲田间耕刈之事,不能知稼穑之艰难。汝曹日后无论穷通,必须有自治之田”张謇之父深谙耕读传家之道,立下“进而科举出仕,退可终老庄园”的家训[5]4,对张謇此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民之生存,天于衣食。衣食之原,父教育而母实业。”[6]111是张謇的人生信条。面对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代困局,张謇将“耕之实业”与“读之教育”紧密相连。张謇认为“实业教育,富强之大本也。”[7]139,“吾通因世界之趁势,知文化必先教育,教育必先实业。”[2]723主张通过实业与教育解决民生问题,救国于存亡之间。张謇将“为人民谋生计求生存”作为教育的初衷和归宿。各类教育又为地方发展、实业经营提供了大量人才。而兴办教育的经费,主要源于实业盈利。张謇耗其毕生心血,一步步走出了“耕实业与读教育”紧密交织,独一无二的开创性道路。


  张謇认为“良知之学,重在知行并进。”[7]179张謇推崇知行并进,学做合一。这种教育观念与“耕读教育”中“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核完美吻合。张謇砥德砺行、知行并进,倾其一生创实业、办教育,以天下苍生为己任,铸成了独具个人传奇色彩的耕读思想。


  二、张謇耕读文化思想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1.时代变迁传承注入源头活水


  202 1年教育部发文提出耕读教育要践行“亦耕亦读”,重新强调耕读教育理念,倡导弘扬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8]。习*平总*记指出“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耕读传家思想”历经时代变迁,耕已经不单指农耕,还有“行,实践,谋生技能”等现代解读。读也不再单只读四书五经为考取功名,还有“知,理论,素质涵养”等衍生含义。张謇耕读思想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孕育了新的启发。提取张謇耕读思想的精神内核,融入时代思考,对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2.“耕以修技,读以立德,德技并修”思想对思政育人的启示


  自古耕读传家就有“耕以修技养生,读以立德明道”的思想意蕴,“德技并修”是耕读传家的根本遵循。张謇更是将耕读传家思想中的“德技并修”继承发扬,追求“德艺双馨”。张謇曾在银行专修科演说中提到“首重道德,次则学术。”[4]277张謇对德行与学术皆有要求,追求二者皆美。张謇在与黄*培的函电中提到“艺非德行,体薄而不立;德行非艺,用狭而不行。”[9]1249表明技艺若没有品德操行做支撑,就没有根基,难以立足;品德操行如果没有技艺辅助,就会狭隘,难以施行。函中还提到“大学分科则为社会高等事业人才养成之备,故德行必兼艺而重”[9]1249意为高等教育划分学科,培育专门人才,德行必须与技艺并重,缺一不可。


  对现代职业教育而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是每所高校的根本任务。育人中不但需要发挥思政课程树立道德的主渠道作用,更要在以培养技能为主的专业课中加入课程思政内容,润物无声般开展思政教育,将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合二为一,助推由传授知识技能到立体化育人的转型,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德技综合育人格局。同时要求高校教师将“传道与受业解惑”并重,扭转“只教书不育人”的局面,实现从“教书匠”到“大先生”的蜕变升华。


  在道德的具体释义中,张謇尤为看重诚信品质,主张“毋谎言,毋占便宜,毋徒取虚名”[4]445张謇还为南通纺校提出“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校训。掷地有声的启发后世学子在德行上秉承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在技艺上不断奋力进取、向上突破。


  3.“耕读统一,实业教育,相辅相长”思想对专业设置的启示


  张謇耕读思想倡导“耕与读”相统一相促进,即实业与教育相辅相成相长。张謇指出“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4]615张謇以大生纱厂的经营为主线,围绕棉纺织业为产业核心,不断拓展上下游相互依存的产业链,并打造相匹配的专业链。此外张謇在专业设置上还有超前眼光,在一次毕业演说中提到“吾国人才异常缺乏,本应在工程未发生之先,庶不至临事而叹才难,自毋须借欧美之才供吾使用。”[4]596张謇深知河海工程乃百年大计,绝不能等用人之际才感叹人才匮乏,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提前布局关键产业人才的战略储备。


  这启示当前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聚焦区域支柱产业和潜力产业,积极访企拓岗,开展专业与就业的行企调研。如南通高校应积极响应本地产业布局,对接江苏省“1650”产业集群和南通市“616”产业体系,常态化动态调整专业,以就业需求为指导,淘汰或更新与就业脱节的专业,迎合当前区域发展需求设置专业。

2bf15980d156d4d97afb6f9ca33b510.jpg

  4.“耕读并进,重视实践,知行合一”思想对师资与教学方法的启示


  耕为行,读为知,“知行合一”是耕读传家的本质内核。在张謇的职教思想中,“良知之学,重在知行并进”[7]179。“诸生苟不勉力学习,不能躬操,则于一己人格一家生计,均有莫大影响。”[4]552在张謇看来,亲身实践和勉力学习皆不可失。张謇还对知与行的关系有深刻解读,“知之匪艰,行之维艰。”[10]497,张謇深谙知易行难,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在传授“知”的过程中,张謇特别强调“行”也就是“实践”的价值意义,认为“专门教育,以实践为主要”。张謇在谈及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时,对学生提出“注意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4]334要求学生在实地练习中培养实际应用的知识。对教师提出“于教员则必求其富有工程经验,而热心于教育者。”[4]334要求作为教师,必须有工程实践经验,不能纸上谈兵。对教法提出“于教授则必使学生能活用学理,而不专致力于记诵。此外如参观工程,以资感发,派遣实习,以增阅历,实益所存。”[4]334要求教学上应该以活学活用为目的,并提倡实地参观以获得启发,外出实习以增加阅历。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重构建一种以职业市场需求为指引方向,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育作为核心要点,并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方式来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张謇“重视实践、知行合一”的职教思想,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师资、教法、学法均有启发意义。在师资上,建立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走进课堂,高校教师走入企业的双向流动机制。严格落实“双师”准入与考核制度,从源头上确保教师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又有丰富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教法上,教师应汲取“知行合一”思想精髓,大胆革新教学模式。摒弃传统单一的理论灌输方式,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模式,让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增加专业技能的锻炼。在学法上,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实训设备和企业实习机会,将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紧密结合,将理论所学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在实践中深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最终通过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地生根。


  5.“读为耕用,学期于用,与时俱进”思想对教学内容的启示


  传统耕读传家思想中蕴含了农耕文明时代劳动养体,文化养心的和谐哲理。张謇“读为耕用”思想又为耕读传家思想提供了新的解读。张謇认为“读”获得的知识,是为了“耕”掌握的技能,即“读为耕用”。“知识者技能之先导,犹之兵家之侦探,战时之旗鼓,技能则战术与攻取之具也。”[4]193指出知识是技能的先导,而技能则是达到目的的制胜手段。


  对于职业教育所教授的内容,张謇倡导“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10]376,强调“读之所学”就是为了“耕之所用”,要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张謇认为职业教育之所以被广泛提倡,正是由于职业知识的实用性。


  张謇还赋予“读”与时俱进的前瞻性思想,“倘昧于时势之变迁,墨守定章,一成不变,则其教育与时势不相应,虽有成效,何补于国?何补于民?”[11]主张应当根据时势变化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


  ·文化理论与教育·大众文艺自2018年开始,教育部官宣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对职业教育而言,“水课”可定义为对提升职业知识、能力、素养帮助甚微,所教知识陈旧无用,学生抬头率、点头率低,获得感低的课程。要把“水课”变为“金课”,借鉴张謇“读为耕用,学期于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就需要将课程内容对接最新职业标准和真实岗位任务,引进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案例。只有将“读之所学”对标“耕之所用”,才能真正解决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校企脱节”的痛点。同时必须关注行企的周期调整、转型升级,将教学内容实时匹配行企一线的最新应用和发展趋势,做到与时俱进,彻底根除水课。

      三、结语


  在耕读传家思想的影响下,张謇生动演绎并铸成了从“小我”到“大家”的张謇耕读思想,诠释了“耕以修技,读以立德,德技并修”的育人思想、“耕读统一,实业教育,相辅相长”的专业设想、“耕读并进,重视实践,知行合一”以及“读为耕用,学期于用,与时俱进”的教育构想。这是张謇毕生致力于实业教育的思想精华,更是现代职业教育可以汲取的宝贵经验。不断启发现代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区域发展开设专业,贯彻工学结合教育理念,改革日新实用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曲庆伟.耕读文化新解[J].河南电力,2023,(11):76.


  [2]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1册公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3]张孝若.张謇传[M].长沙:岳麓书社,2021.


  [4]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4册论说演说[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5]章开沅,张謇传[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6]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5册章程规约[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7]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2册函电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8]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9]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3册函电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10]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第6册艺文杂著[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11]陈乃林.张謇人才观简论[C]//严学熙.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507-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