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粤港澳大湾区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地域元素运用研究论文

粤港澳大湾区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地域元素运用研究论文

3

2025-07-12 15:39:2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还从音乐社会学的视角,审视了粤港澳流行音乐的跨界传播与文化认同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命题。研究表明,地域特色是粤港澳流行音乐的文化根基和创新源泉,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其在传统与现代、地域与全球化间寻求平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地域元素融合,为音乐作品注入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本文从地域音乐美学和文化认同两个维度,深入剖析了粤港澳流行音乐的地域特色。研究发现,传统曲艺元素、城市地标意象等地域元素在旋律编配、歌词创作等方面的融合运用,塑造了粤港澳流行音乐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文章还从音乐社会学的视角,审视了粤港澳流行音乐的跨界传播与文化认同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命题。研究表明,地域特色是粤港澳流行音乐的文化根基和创新源泉,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其在传统与现代、地域与全球化间寻求平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流行音乐创作;地域元素;文化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流行音乐版图中的重镇,在创作中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引人关注。岭南文化在此地流行音乐中的深厚浸润,孕育了粤语流行音乐独特的审美风格。粤语方言的独特音韵、岭南民间音乐元素的融入,成为粤港澳流行音乐的鲜明标签。音乐社会学研究表明,地域特色是流行音乐传播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文化因素,对地域认同的建构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探究粤港澳大湾区流行音乐创作中地域元素的运用及其影响,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该地区流行音乐发展脉络的认知,更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粤港澳大湾区流行音乐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蕴


  (一)粤港澳大湾区流行音乐的地理人文基础


  1.岭南文化熔铸下的粤港澳音乐渊源


  粤港澳大湾区流行音乐植根于深厚的岭南文化土壤。岭南地域文化的悠久传承与跨域交融,孕育了粤港澳流行音乐独特的地域韵味。粤港澳大湾区与岭南地区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流行音乐提供了发展的广阔舞台。20世纪80年代左右,一批脍炙人口的粤语流行歌曲应运而生,如罗文的《狮子山下》,生动再现了岭南地区的人文风貌,彰显出粤港澳流行音乐与岭南文化的深厚渊源。进入21世纪,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内地与港澳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音乐人开始尝试将岭南地区的传统音乐元素融入流行音乐创作,如粤剧唱腔、南音音阶、岭南民间故事、风俗习惯等,创作出一系列富有岭南特色的流行音乐作品。


  2.粤港澳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区域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为流行音乐的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港澳地区发达的文化产业,内地地区庞大的音乐市场,构成了粤港澳流行音乐产业链的完整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发达的交通网络,频繁的人员往来,也为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大湾区城市群错落有致的地理分布,独特的景观风貌,也成为流行音乐创作的源泉。许多粤语歌曲以大湾区城市地标、风景名胜入词,如《友情岁月》对香港街头文化的描绘,《东方之珠》对香港这颗“东方明珠”的赞颂,生动再现了粤港澳城市群的地域特色。在《东方之珠》中,歌词“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字里行间流露出歌者对香港这座国际大都市的自豪之情。歌曲通过展现香港的繁华与独特魅力,表达了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眷恋。


  3.粤语方言韵味在流行音乐中的魅力绽放


  粤语方言以其独特的语音韵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粤港澳流行音乐注入了别样魅力。粤语歌曲通过粤语独特的语音声韵,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意境,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歌手们运用粤语方言特有的声调变化、语气词,口语化表达,赋予歌曲鲜明的地域特色。词人也善于运用粤语方言入词,通过生动形象的粤语词汇塑造人物形象,描摹地域风情。如《沧海一声笑》中“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的粤语吟唱,生动再现了江湖侠客的洒脱形象。这也表明了粤语方言作为粤港澳流行音乐的灵魂,可以孕育出独特的地域韵味。


  4.岭南民间音乐元素在流行曲中的巧妙嵌织


  岭南地区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如粤曲、木鱼书等,这些传统音乐形式为流行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许多粤港澳流行歌曲巧妙地将岭南民间音乐元素融入现代创作。如林子祥的《在水中央》,巧妙地将广东音乐元素融入歌曲旋律中,营造出浓郁的岭南韵味。


  为了更具体地展示岭南民间地域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以下将以《一壶好茶一壶月》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这首歌曲如何巧妙地融入岭南文化符号,从而生动再现岭南地区的生活风貌和人文情怀。


  案例分析:《一壶好茶一壶月》中的岭南文化符号《一壶好茶一壶月》以岭南地区特有的饮茶文化为创作主题,歌词中融入了大量岭南方言词汇和文化意象,曲风也带有明显的岭南民间音乐特点,生动再现了岭南地区的生活风貌和人文情怀。


  在歌词方面,《一壶好茶一壶月》注重通过“茶”的符号和“月”的意象,抒发浓烈的乡愁之情。“一壶好茶一壶月,满天乡愁相思夜”的歌词,将思乡之情与岭南饮茶文化巧妙结合,充满诗意。“韩江水”“潮州柑”等岭南地域符号的运用,也让歌曲充盈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曲风上,《一壶好茶一壶月》融合了潮汕民歌的曲调。歌曲中“月”字的处理,与潮汕方言的发音特点吻合。“月”字为阴平,音调平缓悠长,歌曲在“月”字处的旋律也随之上扬,行进舒缓,体现了潮汕语言的韵律美。

0ce774add6c97b571bbf8ffbe6126c8.png

  从谱例中可以看到,“月”字在歌曲中推迟了一拍出现,旋律线条平缓上扬,与歌词字意相得益彰。整首歌曲将潮汕民歌、潮汕方言与现代流行音乐创作巧妙结合,既彰显了岭南地区的人文特色,又契合了流行音乐的审美趣味,堪称岭南地域音乐符号运用的典范。这种将地域文化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创作相融合的尝试,在粤港澳流行音乐中屡见不鲜。无论是粤语歌曲中对粤剧唱腔的借鉴,还是对粤语方言的运用,亦或是对岭南民间音乐元素的吸收,都体现出粤港澳流行音乐在继承传统、弘扬特色的同时,积极吸纳现代元素,实现创新发展的努力。


  (二)粤港澳流行音乐的幽默风趣特质


  1.地域生活场景在歌词中的生动刻画


  粤港澳地区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幽默文化基因。粤港澳流行音乐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创作素材,通过生动形象的歌词描摹,再现地域生活的点点滴滴。许多粤语歌曲以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述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展现岭南地区独特的生活情趣。如《爱情陷阱》以诙谐的语言,描绘都市男女的爱情游戏,歌词通过夸张幽默的表述,生动刻画了都市男女之间纠缠不清的恋爱关系。


  2.粤语语汇的诙谐幽默运用


  粤语方言丰富的词汇表达和与古代汉语的承袭关系,也是粤港澳流行音乐的独特魅力所在。许多粤语歌手在歌曲演绎中,运用粤语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将古汉语词汇融入歌词演唱之中,增添歌曲的文化底蕴,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如郑欣宜的《最难行的路》,歌词中使用“行”来表示“走路”,而不是现代汉语通用的“走”字,体现了粤语对古代汉语的传承。


  除此之外,粤语方言还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用词,如“食”代替吃,“饮”代替“喝”等。这些古汉语词汇在粤语流行音乐中频繁出现,彰显了粤语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歌手们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富有古韵的词汇,将古代汉语的优雅与现代音乐创作完美结合,赋予粤语流行音乐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吸引力。


  这些优秀的粤语流行音乐作品,成功地将粤语方言特色与古代汉语的文化底蕴融入现代流行音乐创作,生动展现了粤港澳流行音乐独特的语言魅力,彰显了岭南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


  二、粤港澳大湾区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地域元素融合


  (一)传统曲艺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创新运用


  如林子祥的《在水中央》,歌曲在旋律创作中巧妙地融入了粤剧唱腔的特点,通过对传统唱腔的现代化改编,实现了粤剧艺术在流行音乐中的创新表达。歌曲中的某些部分借鉴了粤剧的旋律和唱腔,将粤剧的婉转柔美的韵味与流行旋律巧妙结合,彰显了岭南音乐的独特魅力。


  除粤剧唱腔外,岭南地区丰富的民间音乐元素也为流行音乐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素材空间。例如,叶振棠的《戏梦人生》,歌曲在编配中大量使用岭南民间弦乐及吹管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烘托歌曲的意境,令人联想起岭南秀美的山水风光,抒发了对家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二)城市地标在流行歌曲中的形象勾勒


  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城市地标,成为流行音乐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作为大湾区的母亲河,珠江及其水系在流行歌曲中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表现。从珠江的壮阔河段到潺潺流水的支流,从日出时分披着薄雾的江面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江畔,流行音乐创作者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在歌词中勾勒出珠江水系多姿多彩的意象。


  如王强进的《明月照珠江》,歌词“月光光照珠江,画像两岸清风送爽”,将一轮明月、珠江水面与两岸风景交织成一幅诗意盎然的画卷。歌曲旋律悠扬,歌词意境深远,展现了珠江夜景的迷人魅力,也寄托了人们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又如李海鹰为粤产大剧《珠江人家》创作的主题曲《为你》,以珠江为背景,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城市记忆之中。歌词虽未直接提及珠江,但歌者深情的告白与温柔的吟唱,仿佛在珠江畔徐徐道来,让听者不禁遐想珠江夜色下的浪漫与温馨。歌曲巧妙地将珠江意象与情感表达交织,彰显了珠江作为大湾区情感纽带的重要作用。


  (三)曲谱分析:《大湾区的春天》中的地域元素运用


  2019年,由黄健作词,王厚明作曲的歌曲《大湾区的春天》发布,歌曲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时代背景,抒发了粤港澳三地携手共建的信心和决心。歌词中广泛运用比兴手法,将大湾区比作“春天”,喻指大湾区建设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美好前景。“珠江有情水,腾空出巨龙”“南粤焕生机,三地春意浓”等诗意盎然的歌词,生动再现了大湾区的勃勃生机。同时,歌词还充分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携手进乐融融,守望相助创繁荣”“一带*路涌春潮,湾区之花别样红”,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彰显了浓郁的岭南文学韵味。


  曲调方面,《大湾区的春天》并未采用交响乐式的宏大格局,而是以叙事性的行进节奏贯穿全曲,同时辅以抒情的音乐色彩,令歌曲更具亲和力。如歌曲副歌部分“南粤焕生机三地春意浓”,上行的旋律线条,稳健的节奏推进,配合歌词抒发了大湾区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而“一带*路涌春潮,湾区之花别样红”行进间又夹杂抒情的转折,将大湾区的蓬勃发展与绚丽多姿巧妙结合,同时彰显出岭南地区柔中带刚的文化个性。这种叙事性与抒情性的结合,既符合主旋律歌曲的创作要求,又充分体现了岭南音乐柔美、多情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大湾区的春天》以其典型的岭南地域元素运用,诠释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愿景,生动再现了岭南地区的人文风貌,是大湾区流行音乐创作中融合地域特色的典范之作。


  三、粤港澳大湾区流行音乐的地域特色传播与认同


  (一)粤语流行音乐的跨界传播与影响


  1.粤语歌曲在华语乐坛的独特地位


  粤语流行音乐凭借其独特的地域韵味和文化内涵,在华语乐坛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粤语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情感表达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跨越地域界限,获得广泛传唱。并且,粤语流行曲在华语流行音乐版图中,构成了最具岭南特色、香港味道的重要板块。许多粤语歌曲如《喜欢你》《友情岁月》《光辉岁月》等,凭借其动人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成为华语乐坛的经典金曲,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广为传唱。粤语流行音乐的影响力,显示了粤港澳大湾区流行音乐的文化软实力,彰显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2.岭南音乐元素在全国流行音乐中的传播


  岭南音乐元素在全国流行音乐中的传播确实对华语乐坛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内地音乐人开始尝试将岭南音乐元素融入到流行音乐创作之中,带动了岭南音乐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例如,由顺德本土音乐人创作的《回家》,这首歌曲获得了第十届“广佛肇清云韶”原创音乐作品展演金奖。它采用了广东粤曲元素和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展现了岭南特色的乡村风貌和现代乡愁。岭南音乐元素的广泛传播,展现出粤港澳流行音乐的包容性和创造力,为华语乐坛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二)粤港澳流行音乐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1.本土听众对地域音乐特色的认同与归属


  粤港澳流行音乐植根于岭南文化沃土,浸润着岭南人民的情感记忆,唤起本土听众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地区文化认同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粤语流行歌曲以其质朴的语言、亲切的旋律,反映了岭南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心声,唤起本土听众的共鸣。许多粤语歌曲如《千千阙歌》《偏偏喜欢你》等,以其动人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抒发了岭南人民的喜怒哀乐,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粤港澳流行音乐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增强了岭南人民的文化自信,凝聚起岭南人民的向心力。


  2.外地听众对粤港澳流行音乐的欣赏与接受


  粤港澳流行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大量外地听众的欣赏和接受。粤语歌曲优美的旋律、新颖的编配,令外地听众耳目一新。许多外地听众虽不懂粤语,却也能从歌曲的旋律和情感表达中感受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这也昭示着地域文化符号通过流行音乐的传播,能够实现文化价值的跨区域传播,引发不同地域听众的情感共鸣。许多粤语歌曲如《喜欢你》《富士山下》等,凭借其质朴浪漫的歌词意境和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打动了外地听众的心灵,引发广泛共鸣。粤港澳流行音乐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岭南文化的包容性和吸引力,增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


  (三)粤港澳流行音乐地域特色的未来发展


  1.传统元素与现代创新的平衡之道


  粤港澳流行音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继承传统、坚守本土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音乐元素,实现创新发展。一方面,粤港澳流行音乐要立足本土,继承和弘扬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将粤剧唱腔、木鱼书说唱等传统元素创造性地运用到流行音乐创作中,彰显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另一方面,粤港澳流行音乐也要放眼世界,借鉴吸收现代流行音乐的先进技法和理念,在编配、录音、制作等方面积极创新,提升音乐作品的艺术品质。正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曾指出的,要促进大湾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粤港澳流行音乐只有在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间找到平衡,才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2.地域特色与全球视野的和谐共生


  面向未来,粤港澳流行音乐在弘扬地域特色的同时,也要放眼全球,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优势,实现地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和谐共生,提升文化竞争力。一方面,粤港澳流行音乐要立足本土,深耕地域特色,以高品质的音乐作品展现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另一方面,粤港澳流行音乐要积极借助大湾区经济、科技、文化、地理、政策等优势,在流行音乐的创作、制作、传播等各环节进行创新升级。


  具体而言,粤港澳流行音乐可以利用大湾区内城市间的协同合作,完善流行音乐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依托大湾区的国际化优势和开放格局,推动粤语流行音乐的海外传播,扩大岭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此外,还要发挥大湾区在科技领域的领先优势,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拓展流行音乐的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增强粤语流行音乐的竞争力。


  通过综合运用大湾区的各项优势,粤港澳流行音乐可以在传承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而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在国际流行音乐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不仅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也为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贡献力量,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


  结语


  岭南地域文化是粤港澳流行音乐发展的沃土。地域特色既是粤港澳流行音乐的文化底蕴,也是其音乐创新的源泉。在传承传统、弘扬特色的同时,粤港澳流行音乐需要积极吸纳现代音乐语汇,在继承与创新的平衡中,实现地域性与国际视野的和谐共生。未来,粤港澳流行音乐应立足于岭南文化的深厚根基,放眼全球音乐市场,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在地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碰撞中,以优秀作品彰显岭南文化魅力,为中华音乐文化的世界传播贡献力量。只有如此,粤港澳流行音乐才能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闪耀名片,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赵楠.共建人文湾区背景下音乐文化相互认同实践[J].核农学报,2021,35(4):1020-1021.


  [2]唐乐,刘瑾.从流行音乐对粤乐发展的影响看粤乐审美偏好的变迁[J].大众文艺,2017,(1):155-156.


  [3]陈倩.从李亮节的曲艺歌曲看天津流行音乐的地域特色[J].音乐创作,2020,(4):154-161.


  [4]盛梅.潮语流行歌曲的地域属性特征探究[J].艺术教育,2016,(7):229-231.


  [5]付苏.湾区之花别样红——歌曲《大湾区的春天》简评[J].岭南音乐,202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