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浅谈学前儿童如何进行歌唱教学论文

浅谈学前儿童如何进行歌唱教学论文

31

2023-04-24 09:35:30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儿童歌曲对于学前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是儿童在成长过程接触最多的一种“语言”,他们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知识能力几乎都离不开儿童歌曲的教化。由于儿童无论从身体发育情况还是声音特点情况与成人都有着极大的差别,所以儿童歌唱教学方式、方法的进行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效果的辐射点也与我们平时的声乐教学的目标大相径庭。对于学前儿童进行歌唱教学绝不是单单教授歌唱的发声技巧与简单的情感表达,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各个领域相结合,紧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进行教学,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对儿童的知识能力、行为习

  摘要:儿童歌曲对于学前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是儿童在成长过程接触最多的一种“语言”,他们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知识能力几乎都离不开儿童歌曲的教化。由于儿童无论从身体发育情况还是声音特点情况与成人都有着极大的差别,所以儿童歌唱教学方式、方法的进行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效果的辐射点也与我们平时的声乐教学的目标大相径庭。对于学前儿童进行歌唱教学绝不是单单教授歌唱的发声技巧与简单的情感表达,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各个领域相结合,紧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进行教学,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对儿童的知识能力、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审美能力等一切有关身体与心智的培养,从而使他们的情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也能够获得相应的提升,这样才能让儿童歌曲在儿童成长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且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音乐;儿童歌曲;教学;学前教育

  歌唱作为一门情感和技术同等重要的艺术形式,是一种人类最能直接表达内心情感的最直接的方式,它并不以一个人的歌声好听与否为转移。因为任何一个人在抒发情绪的时候都会哼唱一些旋律来表达他们此时此刻的情绪。对于儿童也是一样,歌唱也是众多艺术中最容易被儿童所喜爱、接受以及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实他们在牙牙学语的阶段就表现出了哼唱的欲望,尤其是在他们高兴的时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歌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无论是从修身养性上还是专业技能的提高上,都有大批的学习者。其实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歌唱学习不仅可以学习音乐知识还可以通过歌唱学习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这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情商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e7831fe458960e33c54bd6d142a97f76.jpeg

  我们深知,医院里有儿科门诊甚至是专门的儿童医院,这是因为儿童与成人有非常大的区别。歌唱教学也是一样,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成人截然不同,文化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与成人更是有着极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成人的那一套理论与方法教授儿童,在儿童歌曲演唱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就是:不要一次在学生肩上投放太多东西,要从学生现阶段的能力范围内入手,顺应学生的生理状态和功能来进行训练。这就好比学生的原始自然的声音是一块布,教师好比是裁缝,那么教师就应该按照这块布的尺寸做衣服,多了不够,少了多余。

  一、儿童歌曲的分类及特点

  儿童从躺着到直立行走,一点一滴的成长都是在逐渐扩大其探索范围,在这个成长期间儿童接触最多的就是儿歌,儿歌的韵律及语言特点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他们所学到的技能与知识几乎都离不开儿歌的教化。在儿歌演唱教学中笔者认为儿童歌曲大致分可分为情感品质类(如:歌颂祖国的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娃哈哈》,感恩父母的歌曲《我的好妈妈》《爸爸的草鞋》,尊老爱幼的歌曲《李小多分果果》等);知识能力类(如:《我有一双小小手》《我和奶奶去买菜》《数蛤蟆》等);可爱的动物类(如:《两只小象》《两只老虎》《小青蛙找家》等);热爱大自然类(如:《太阳出来了》《彩虹》《小雨沙沙》等);传统经典民歌(如:《小拜年》《老鼠偷油》《金孔雀轻轻跳》等);外国歌曲类(如:《雪绒花》《玛丽拍拍小膝盖》《你的名字叫什么》等)。

  在这几种类型的歌曲中又贴合着儿童的不同年龄段分为小班歌曲、中班歌曲和大班歌曲进行演唱与教学,通过这几种类型的儿歌学习,儿童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审美水平、情感体验、共情心理等一系列有关成长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儿童歌曲的创作也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而进行的,与其他歌曲相比,儿童歌曲的重复往往较多,节奏明快,歌词大都简单明了,曲调优美、直观形象,非常容易被儿童理解且能够激起儿童丰富的联想画面,对儿童想象力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儿童歌曲也更加贴近生活,很容易将儿童代入歌曲的情境当中,这就使儿童能够更好地感受歌曲所展现的氛围感,更有利于儿童接受和传唱。

  二、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歌唱教学

  (一)教学要紧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

  我们将学前教育分为了小班、中班和大班,主要原因也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规律而进行的分段教学。在儿童歌曲演唱教学中也是如此,必须遵循这个规律进行歌唱训练。3—6岁的儿童各项身体机能均未发育成熟,喉头和声带无法跟成人相提并论,他们的胸腔也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呼吸较浅,有些小朋友在歌唱的过程中总觉得音准不是很准就是歌唱器官发育不完全的结果。

  对于3—4岁的儿童来说,他们的认知活动是通过边做边想而获得的,比较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与感染,情绪波动比较大,他们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习得经验。在这一时期教师最好是在歌唱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选择歌词简短且通俗易懂的歌曲进行教学,并且能够边示范边教学。如《身体音阶歌》,学生在认识身体部位的同时学习音阶知识。学生在熟悉歌曲之后,可以轻松地指认出身体部位和音阶名称,教师也可以通过肢体示范性提示让儿童说出身体部位和音阶名称,从而逐渐唱准音阶。

  对于4—5岁的幼儿来说,他们相较于小班的同学灵活度大大提高,语言表达也已经非常丰富了,活动量变大,能够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所以游戏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自我控制力不强,思维活跃;思维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所以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是形象的、具体的。对于这一时期的幼儿在歌唱教学中可以融入更多的元素,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在歌唱声音的控制上可以根据图谱的形象描绘让儿童得到巩固和提高,也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使歌唱效果得以巩固从而提高歌唱水平。

  对于5—6岁幼儿来说,他们已经处于幼小衔接的阶段,求知欲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的头脑里充满了各种他们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思维活动可以实现事先计划的状态。教师在歌唱教学活动中可以选择歌词有隐喻性的歌曲进行教授,让学生在其自身的认知领域理解歌曲的内涵,在情感表达上表达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如:《妈妈的金项链》,要让儿童明白妈妈的金项链是一种比喻,它是把长城比喻成一条金项链,通过歌曲的学习激发儿童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而达到良好歌唱的目的。随着他们合作能力的提升,在这个阶段还可以尝试进行合唱教学,进一步提高儿童的歌唱能力。

  吴雁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演唱其实没有方法之说,没有方法其实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强调方法、技巧的学习,在表演时也要求注重方法、技巧的运用,这样反而会被一些方法、技巧束缚手脚,非常谨慎,效果反而不会好;实际上,当心中“没有方法”的时候,表演便达到了一种自如的状态。儿童的生性纯洁,他们更容易获得这种“没有方法”的自由的感受,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身体发育决定了他们更多的时候歌唱的声音集中在头腔,因此声音明亮、音色甜美、纯净无瑕,能够做到一切由心而歌,由眼前的景象而歌,更容易做到随心所欲地歌唱。所以在教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时不必过多强调头腔共鸣,而是应让学生掌握音准、节奏、速度、艺术表现和情感处理。

  (二)将奥尔夫音乐教育融入歌曲演唱教学之中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在奥尔夫教学法中,节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一段旋律如果节奏变了,整首旋律的风格、特点也就随之改变了,比如歌曲《小星星》,如果用小附点的节奏唱就是另一番韵味了,所以把握住节奏才能更好地体现歌曲的风格韵味。在音乐教育中,节奏感需要从小就进行培养,这是我们学习音乐的基础。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哪里都适用的原因是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对儿童进行歌唱教学之前,我们应该为所教歌曲做好图谱,因为图谱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这也相当于将美术融入教学之中,教师可以让儿童观看图谱的同时,根据图谱内容边做声势律动边念唱词,从语言和声势上精准地把握节奏。而且在这种观看图谱的情境下学习还可以提升儿童的审美水平。如歌曲《小白船》:“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船上有棵桂花树,白兔在游玩……”我们根据歌词语言描绘出的景象做出有节奏的图谱,儿童通过视觉的直观感受更能促进他们对美的理解以及想象力的提升以及对歌词的理解,从而在美的映衬下学会该歌曲的节奏,从而掌握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由于学龄前儿童最大的特点是不识字,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采用这种图谱和节奏声势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儿童快速地记住歌词还有利于培养儿童对节奏的反应能力与敏感度。在念唱词的同时要求儿童口腔打开、面带微笑、调整呼吸,从审美的角度让学生把口腔打开而不是随意喊叫。在节奏上感受强弱对比也对儿童念唱词以及良好的歌唱有非常大的帮助。另外,在儿童熟悉的声势律动后加入打击乐演奏,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儿童的节奏感也可以让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提升儿童的注意力、合作能力和儿童的创造能力。

  (三)将舞蹈融入歌曲演唱教学之中

  舞蹈,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从古至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它是集音乐、舞美以及肢体动作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肢体语言向人们传达艺术情感和审美体验。明代的朱载堉说:“有乐而无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这说明音乐与舞蹈有着息息相通的关联。如果我们在儿童歌唱教学中能够融入舞蹈形式的表演,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们理解和学习音乐。将舞蹈融入歌唱教学当中,能够让学生在愉悦、快乐的环境中通过肢体语言,将音乐当中所蕴含的节奏美、旋律美、情感美表现出来。舞蹈的融入,能够非常明显地提升儿童肢体的协调性、艺术表达能力以及对歌唱学习效率,尤其是对不识字的学龄前儿童,舞蹈动作对于歌词的记忆与理解有非常强的提示作用,儿童在舞蹈中对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强弱、节拍的特点都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感受并表现出来,这比枯燥的死背硬记更容易让儿童接受与理解。对于儿童的歌唱教学需要顺应学生们的天性,让孩子们能够在舞蹈当中领悟音乐所具有的美感,进而实现对歌唱兴趣的培养。

  (四)将游戏融入歌曲演唱教学之中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儿童很多经验与技能的习得其实都是在做中学的。我们都知道,游戏具有趣味性、规则性和创造性,游戏对于儿童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音乐与游戏相结合就是让儿童从做中学的过程。这不仅可以令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从实践中体验到音乐游戏的乐趣,从而习得更多的经验技能。比如:歌曲《小青蛙找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跳房子游戏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节拍,在游戏中体会小青蛙回到家的乐趣,在边唱边游戏的过程中感受歌曲的情绪,自然而然地掌握气息的运用,能够进行自然的歌唱,尤其是歌词:“跳跳”“呱呱”,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选择轻声唱还是用力唱,在教学中一定要保护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释放天性,感受快乐。同时,儿童也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节奏、节拍自己设置不同类型的游戏,如:红绿灯游戏,红绿灯随机出现在歌词“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中,小朋友们可以在《小青蛙找家》的歌词和旋律中认识红绿灯的知识与行走规则,小朋友们可以边唱边做游戏,也可分成两组,一组演唱一组游戏。再如:数字游戏,可以将小青蛙找家的歌词改成“一只小青蛙,要呀要回家……两只小青蛙,要呀要回家……三只小青蛙要呀要回家……”以此类推来锻炼儿童的数数能力,数到几只小青蛙就需要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做接下来的歌词动作。这对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和提升。

  (五)将表演融入歌曲演唱教学之中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表演都是歌曲演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歌曲都有不同的情境,加入表演能够更好地诠释歌曲内容,歌词语气的轻重缓急、音乐的快慢徐迟、情绪的喜怒哀乐都能在表演中得以升华,使歌曲更加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能够让儿童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进一步提升儿童对歌曲的理解能力和艺术修养。比如:《小白船》这首歌,儿童在理解了这首歌曲的歌词后能够加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就一定不会喊着嗓子大声唱,一定会以一种轻柔的声音微笑着去诠释这首歌曲,而微笑着歌唱是教师通过歌曲内容的讲解加上学生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所得出来的结论,作为教育者我们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所以在对儿童进行歌唱教学的时候没必要刻意强调唱法,因为学龄前儿童由于嗓音发育不完全,即便音准非常准的学生也免不了有些音听上去是不准的,这是他们在发育阶段无法通过学习而达到的,但他们的声音不必强调头声就可以做到集中在头腔歌唱,这也是这个年龄阶段所赋予他们的能力,所以在学龄前教授儿童歌唱时更应该通过表演来加强情感的流露让其声音自发地展现出来就是很美好的歌唱了。

  (六)将思政课程融入歌曲演唱教学之中

  我们在开展歌唱教学的同时,除了教授歌唱技能以外也应该将其与思政理论相结合,这也是歌唱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歌曲演唱比如歌曲《我的好妈妈》,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妈妈的辛苦从而激发儿童对妈妈的感激之情,那么儿童自然就会深刻地理解歌词从而以真情实感唱出这首歌曲并且通过歌曲的教化功效让儿童成长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完全的人。又如歌曲《李小多分果果》,这首歌曲是为了让儿童明白谦让的道理,如果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了这个道理其实比儿童会唱这首歌曲重要得多。还有培养儿童知识能力的歌曲如《我有一双小小手》,通过歌曲的学习就能让儿童明白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过歌曲的学习主动去做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是歌曲学习的目的所在。尤其是还有一些有关小动物的歌曲,在这类歌曲的学习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类歌曲几乎都把小动物拟人化用以贴近儿童的认知与心灵感受,能够引起儿童的共情心理,我们在这类歌曲的教学中就要灌输儿童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除此之外,还有传统民歌及外国歌曲,都有许多思政内容需要我们教学者去融入,让儿童无论从审美还是情感认知上都得到一个质的提升,歌曲演唱教学同时兼备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就可以真正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七)在教学中要注重儿童自信心的培养与建立

  在儿童歌唱教学中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培养演唱者的自信心,自信是排除一切障碍的积极心理因素,是克服困难,磨练意志的最佳途径。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使歌唱者更好地发挥他的演唱水平。掌握好歌唱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规律和儿童自身心理活动特征,能够帮助儿童提高自身艺术水平,从而在演唱活动中达到最佳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许多儿童由于受外界因素影响,常常感到很压抑,有胆怯的心理。造成这种心理的因素也很多,但并不可怕,因为这是大多数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随着儿童年龄及认知的不断增长,他们会越来越在意外界的声音与看法。有一些学生可能连站在同学面前说话时候也会声音僵硬,腿脚发抖。这就需要教师的适当鼓励,多给儿童表现的机会,表现得好与不好都要给予赞美和肯定,使儿童在无数次的尝试后慢慢适应外界因素,甚至征服这样的因素,在锻炼的过程中,增强信心,建立自尊心,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从而使儿童在大场合有了很好的心理准备,打破心理防线,就会觉得自己其实已经融入大家伙当中,这样言谈自如、歌唱嘹亮也就不成问题了!

  三、结语

  儿童歌曲演唱教学是学前儿童学习歌唱的开端,他们在艺术的长河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学龄前这一时期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明白,我们不是要培养歌唱家,而是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将正确的歌唱方法植入到学习中,让儿童得到长足且可持续的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不同形式的教学环境,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都能进行互动,相较于成人,教师更应该注意授课时的表述方式、情绪态度、语气和表情,这对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营造一个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儿童在没有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的情况下自由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儿歌内容上,活动内容更值得我们去认真分析和研究,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将五大领域知识与儿歌演唱进行有机联系,那么儿歌内容对幼儿发展的多方面价值就会被充分拓展和挖掘。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在进行多种感官参与以及充分体验的同时使儿童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儿童歌唱能力、情感认知能力的长足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宋丽娟.论声乐演唱的自如状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67-168.

  [2]刘荣.浅谈舞蹈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09):324-325.

  [3]董俊梅.浅谈儿童声乐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6).

  [4]鲁云斐.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6(08).

  [5]杨昭晖.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教学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4(06):109-110.

  [6]郭瑜.探究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声乐演唱中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5(05):47.

  [7]武晋.音乐教学法在儿童声乐教育中的运用与创新[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8]邵雨.试论轻声歌唱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上的运用[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