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红色文化融入哲学与人生教学的内在逻辑论文

红色文化融入哲学与人生教学的内在逻辑论文

3

2025-06-03 11:45:00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社会主义艰苦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饱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衍射出中国革命的艰苦探索全貌,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重点在于“红色”,有其独特内涵和价值引领作用,与中职思政课内容天然形成高度契合性。为此,本文弄清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进一步厘清红色文化融入哲学是人生课程的逻辑架构,旨在提升中职思政课的教学育人成效。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社会主义艰苦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饱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衍射出中国革命的艰苦探索全貌,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重点在于“红色”,有其独特内涵和价值引领作用,与中职思政课内容天然形成高度契合性。为此,本文弄清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进一步厘清红色文化融入哲学是人生课程的逻辑架构,旨在提升中职思政课的教学育人成效。

  关键词:红色文化;哲学与人生;价值意蕴;内在逻辑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在实践中不懈奋斗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集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为此,结合中职思政课特点,本文主要阐释红色文化的内涵,弄清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进一步厘清红色文化融入《哲学与人生》课程的逻辑架构,在教学中用好红色文化,不断增强教学成效。

  一、红色文化的涵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一词以‘红色’为重点,以‘文化’为根基”[2]。红色标志着热血和正能量,如:我国的国旗和党旗。故与中华民族的基因紧密相连,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基因和命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并传承,在实践中不断守正创新。我国,红色与革命一词紧密相连,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运而生的,深刻表明了党的性质宗旨,承载了党的初心和使命,蕴藏着强大的民族精神,涵养着中华儿女崇高的理想和坚定信念,使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有着深远的价值内涵。

  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的艰苦实践过程中,经历形成、发展、创新一系列演进过程,其过程涵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反映出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壮大发展。本文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社会主义艰苦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饱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衍射出中国革命的艰苦探索全貌,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红色文化的特征

  回溯历史,结合中国实际,可以将红色文化的特征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适当进行扩充,因此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民族性、科学性、和人民性。红色文化具有政治性,其形成的背景在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反对剥削,获得解放的历史实践中,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社会主义艰辛探索中,共产党人摸着石头过河,诠释了党的政治信仰。红色文化具有民族性,其深刻表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民族大义面前主张维护民族独立,守住民族尊严,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积极吸收优秀民族文化当中的养分。红色文化具有科学性,其核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契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引下,红色文化在历史潮流中彰显自身鲜活性。红色文化具有人民性,“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话语体系最鲜明的价值底色就是人民性”。[3]从历史视角俯瞰,无一不深刻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就确立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并为这一目标不懈奋斗。红色文化以人民的实践活动为基底,同时衍射了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追求,一直以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内驱力,时刻满足于人民的精神文明需求。

image.png

  (三)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

  红色文化的现实载体有很多,主要分为制度形式、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首先,红色文化的物质形式是指通过一定的现实载体,展现出某种特定具象,其涵盖了对红色文化的美好夙愿,一方面体现在红色革命纪念场所、历史遗迹等能够凝结红色文化的内涵或某段历史,例如革命纪念馆、英雄人物故居等。另一方面体现为对革命历史、人物、思想和观念的记载或文艺创作,例如红色歌曲、红色影视作品、红色著作等。旨在将红色文化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到人们心中,通过物质载体感受到这一红色文化给予人民精神力量和前进的动力。其次,红色文化的制度形式,具体在不同时期涵盖的内容也不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作出的具体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制度决策。最后,红色文化的精神形式是镌刻在人们心中最深层次的表现形式,也是红色文化最为关键的部分。反映了党在革命艰辛历程中孕育的精神谱系,同时涵盖了人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等。因此这一表现形式最能深刻表达红色文化的内容,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又如伟大建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具有时代性的精神。

  二、红色文化融入哲学与人生的价值意蕴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拔苗育穗的关键时期,顺利地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至关重要,同样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他们对历史人物故事较感兴趣,但谈到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大多数孩子较为迷茫,对自我认知不太明确,较难制定目标及实施细则,因此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内容、故事、精神等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涵盖的故事、精神能够沁润青少年内心并起到树立其正确的理想信念的作用。红色文化蕴含的历史情节能够打动青少年心灵,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并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因此,红色文化融入哲学与人生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一)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提高政治认同

  伴随着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大量国外文化涌入我国,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在各种文化冲击下,若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可能会被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念蒙蔽,进而萌生出个人英雄主义、金钱至上等错误思想,严重可能会被某种历史虚无主义所影响。通过以上现实分析,需要教师对学生思想层面进行正确引导,使得学生对世界、国家、社会及个人层面有深层次的认识,结合教材中涉及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与实践的观点等哲学原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提高认识并分析事物,懂得通过外在挖掘本质内容的能力。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当中是强有力的途径,坚定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增强国家认同感,学生能够通过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故事、情感、情境,并融合自身实际情况,树立理想信念,继承艰苦奋斗精神。

  红色文化中涵盖了中共百年党史的深刻内容和宝贵精神,如: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在艰难时刻建立了新中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再到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路摸着石头过河,在曲折历程中不断发展并壮大自身,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进展,背后蕴含着艰苦奋斗、革命牺牲、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等红色精神信念,这些精神信念对中职生来说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师能够以当地烈士英雄纪念馆、博物馆、VR虚拟现实设备等中介,将红色文化中的故事、人物内涵融入思政课堂,推动学生自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其通过百年党史深刻认识到党的重要决策,使其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将红色文化引入思政课,同时也是师生双向领悟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其中也需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熏陶和领悟,才能达到师生互助的效果。

  (二)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缺失就如船舶失去航线、道路失去灯塔。作为中职生,如果缺乏理想信念,精神就会缺钙,以至于得软骨病。依据学情分析,现阶段学生对于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甚至理想信念的确立大多数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谈及短期目标他们知道要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考取相应证书,在自己擅长领域尽可能获得技能大赛奖项,考取大专学历等;但长期目标,两年至五年目标甚至更远阶段的目标,大多数同学较为迷茫,甚至有的同学对现阶段的专业不感兴趣,但也不确定对其他哪个方向感兴趣;谈及人生理想信念,部分同学抱有金钱至上原则,较为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对社会和国家的思考和奉献。再加上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和平年代,物质和精神条件相对富足,很难对革命战争产生共鸣,无法对改革的艰难之路感同身受,有的甚至漠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艰辛历史。基于此,首先教师应该参加相应培训、参加一线教师线上集体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资料研发本课程相应红色文化资源教学案例集等方式,这样形成合力,将此内容融合至课程当中,使学生在每节课知识点中浸润红色文化涉及的精神、英雄事迹、红色故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其尽量能感同身受革命烈士保卫祖国的决心和精神信念,旨在学生能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为社会做出相应贡献。

image.png

  (三)拓展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方面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较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喜欢动手实践活动,忽视思政课程的学习,认为跟就业用处不大,出现厌学心理。他们更倾向于附有实践活动性质的课程,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思政课教师较为缺乏将故事讲生动的能力,讲授习惯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更多阐述了课本中的原文原话和党的方针政策,忽视了学生学情以及情感需求,因此学生会认为思政课较为枯燥无味,对自身能力提高毫无帮助,离自身生活学习工作过于遥远和理想化,使得学生失去课堂参与的兴趣,进而影响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在中职思政课堂中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教师课程案例库,同时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特色,积极开发适合本地的红色文化,讲这些案例资源内化并融入课堂当中,本土红色文化会让学生认为更具亲和力和认同力,进而避免了教师将理论知识单一灌输至学生,而是案例故事通过教师生动讲述、VR体验、分组探究等活动,在师生共同探究下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其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以及增强对革命先辈的认同感,进而由衷生成对社会和国家努力奉献的情怀,达到思政课堂教学真正目的,提高教学实效性。例如:《哲学与人生》第三课追求人生理想第一框第二目“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内容,这里可以借助伟大长征精神的案例来讲授,体现在毛泽东领袖在登上六盘山后看到祖国大好河山,回顾这一路长征的艰辛路途,既表达出红军抗日的坚强斗志,也抒发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必胜的精神状态,体现在意志、决心、干劲等,孕育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由此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引导学生理解到长征路途的艰辛,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强者不抱怨环境而是思考怎样将逆境转化为顺境,帮助学生理解红军烈士的先锋楷模作用的重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红色文化融入哲学与人生的内在逻辑

  红色文化与中职思政课程哲学与人生内容之间具备紧密的内在逻辑,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有利于形成合力共助育人成效。

  (一)教学内容具备契合性

  红色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资源,更重要的能给予人精神动力,其中富含了大量思政课程教学资源,有利于丰富教学案例。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中在每一课的第一框阐述了马克思哲学原理,有些原理在中职生年龄阶段理解起来比较晦涩难理解,这时候需要教师举一些生活中跟学生息息相关的案例,但这些案例虽然能帮助学生理解哲学原理,但很难达到育人的效果,这就需要挖掘红色文化中凝练的语句、故事等资源讲授给学生,学生不仅知识点弄明白,更重要的是让思政课堂不再只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具有生活性、生动性、接地气,使学生在红色资源的沁润中树立正确价值观,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增强课堂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在创设红色情境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虚拟技术手段,使其情境活起来,使得学生亲身体验到,有效增强冲击性的体验感,进而提升认同感。因此,中职思政课应该紧密与红色文化相融合,不仅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将课程讲授得更加有温度和深度。

  (二)育人目标具备一致性

  中职思政课和红色文化教育都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红色文化核心在于“红色”,其涵盖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精神层面,得天独厚地具备政治引导、思想导向和道德修养示范的教育功能。

  哲学与人生作为中职思政课程的一门,依据中职思政课五大核心素养、学生学情特点为依据,阐述了马克思基本原理基本内涵,基于此解决学生生活、学习、家庭、社会和工作等问题,编写形成的教材。传递学生理解唯物主义,懂得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实现人生理想;用唯物辩证法,积极乐观看待并解决人生问题;懂得守正创新,在反复实践中得出真理,提高辨别认识的能力;理解唯物史观,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等内容。知识理论的讲授只是一方面,中职思政课想要深入人心,还得将知、情、意、信、行结合,形成合力,共同助力学生发展。尤其本门课程理论部分较为难懂,需要从红色文化当汲取新鲜养分,融入课程中,使内容更具丰实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能够将马克思哲学原理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感悟榜样的力量,理解红色文化资源中赋予的深刻内涵。通过红色文化开发的资源、案例、情境,包含了英雄烈士纪念馆、博物馆等,教师能拓宽出新颖的授课方式,开展思政第二实践课堂,让课堂生动起来。

  因此,红色文化教育与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目的相一致,都是基于对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公共参与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达到协同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育人价值具备互通性

  红色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不断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精髓,就会发现红色文化对中职学生有持续发力育人的价值。一方面,红色文化本身就是被历史印证而遗存下来的,这份艰苦卓绝的历史经验蕴含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完全能够运用在中职课堂中的生动、鲜活的案例。另一方面,学生能够通过案例故事接受历史的洗礼,既能使中职思政课焕发新动能,也能使学生从内心真正感悟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经历那么多磨难依旧巍然屹立的原因。同时,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养分,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发挥自身专业技能,为社会奉献出自己一份力量。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课程,也是有必要将红色基因渗入中职生血液的主要渠道,承担着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重要使命。由此,红色文化从价值意蕴来看,红色文化与中职思政课的价值相通,两者都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有血性、有骨气、有理想信念的接班人。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

  [2]张志强,郝琦.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0).

  [3]朱新荣,赵田田.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生成逻辑、核心特征和建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