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运河文学视域下津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运河文学视域下津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1

2025-05-19 14:38:38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天津,这座依傍运河发展起来的城市,有着独特的津派文化。而运河文学则是以运河及与之相关的生活、历史、人文等为素材创作的文学作品,承载着运河沿线地区的文化记忆,也为津派文化的展现与传承提供了独特的载体。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助运河文学来拓展津派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成为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天津,这座依傍运河发展起来的城市,有着独特的津派文化。而运河文学则是以运河及与之相关的生活、历史、人文等为素材创作的文学作品,承载着运河沿线地区的文化记忆,也为津派文化的展现与传承提供了独特的载体。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助运河文学来拓展津派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成为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运河文学视域下的津派文化实践

  (一)运河文学与律派文化的发展渊源

  京杭大运河作为我国第一项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是由自然要素与文化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文化景观,是由静态元素与动态元素共同构成的“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是由古代遗址、近代史迹和当代社会共同构成的文化廊道:也是由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结合而形成的文化空间。在这个文化空间里,产生了很多宝贵的精神产品。“运河文学”的概念源自伦海在1982年提出的“刘绍棠的运河文学”(《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刘绍棠擅长以京东北运河畔的乡土题材进行小说创作,讲述运河岸边农村的故事。他的文学成就使他被誉为“运河之子”。随着大运河越来越受关注,运河文学创作也逐步兴起,其中,刘凤起的《永远的大运河》可以说是当代运河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是对刘绍棠开创的运河文学的继承、发展和突破。

image.png

  运河文学与津派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天津独特的文化景观。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天津成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前沿阵地,为运河文学的素材积累和传播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津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运河文学通过文字津派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华文化的描绘了天津在运河滋养下的城市风貌,从热闹的码宝库中熠熠生辉。津派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最头景象,如船只往来穿梭、装卸货物时的繁忙嘈杂,具代表性的当属相声和曲艺。相声以幽默诙谐的语到沿岸的市井生活,如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茶馆里传出的谈笑声等,都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同时,大运河的贯通给天津带来了频繁的商业活动,这里汇聚了各地的商贾、货物和文化。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人物形象,为运河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此同时,一些移民文化在天津相互碰撞与融合,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形成了津派文化海纳百川的特质,也为运河文学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

  (二)传承大运河孕育下的津派文化的重要意义

  1.传承津派文化的历史渊源

  津派文化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大运河的开通。随着大运河的贯通,天津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各地的商贾、文人、工匠纷纷汇聚于此。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津派文化。从商业文化角度来看,大运河带来了繁荣的贸易,使天津成了重要的商业中心。天津的老字号店铺,如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等,不仅是美食的代表,更是对津派商业文化的传承。在民俗文化方面,各地的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民俗风情,与天津本地的民俗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津派民俗文化。例如,天津的皇会融合了北方的高跷、秧歌和南方的舞龙、舞狮,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盛会。传承津派文化的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天津的发展历程,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资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2.展示津派文化的艺术魅力

  津派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津派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相声和曲艺。相声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夸张的表演和巧妙的包袱,给观众带来了无尽追求,致力于创造既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又具有时代的欢乐。天津作为相声的发源地之一,培养了众多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喜闻乐见,要求文化创作著名的相声演员。曲艺方面,天津的快板、大鼓等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百姓的喜怒哀乐。天津的相声、艺术表演也深受人们喜爱。建筑艺术方面,天津“五快板等传统艺术形式,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的大道”汇聚了英式、法式、德式、意式等不同风格表演,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这些艺术作品往往取材的小洋楼,这些建筑既体现了西方建筑的精美与典于日常生活,通过夸张的手法和巧妙的语言表达,雅,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中西合壁让人们在欢笑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守正创新,强调的独特风格。民间艺术方面,泥人张的彩塑作品栩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天津栩如生,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杨柳青年画色彩鲜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天津的古城题材丰富,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民间艺术作风貌、传统民俗、老字号品牌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品是天津历史文化的生动写照,在展示津派文化艺文化财富。在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的同时,天术魅力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天津的文化软实力,津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之路。例如,杨柳青年画以现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天津、了解天津。代城市建设、环保、科技等为主题进行创作,更能反映当下的时代风貌,更贴合现代人的审美和情感

  3.塑造津派文化的文学形象

  津派文学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需求。涵,展现了天津的风土人情、社会百态和人民的精(三)以“中西合璧、古今交融”为文化特质神风貌。例如,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生动天津的文化特质独具魅力。“中西合璧、古今描绘了天津卫的奇人异事,展现了天津人的豪爽、交融”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中西合璧是天津近幽默和智慧。塑造津派文化的文学形象,可以丰富代历史的独特印记。天津作为通商口岸,受到了西津派文化的内涵,提升津派文化的影响力。通过文方文化的深远影响。西方的建筑风格、生活方式、学传播,津派文化可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激发人艺术形式等在天津落地生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融合。五大道的洋楼建筑群不仅融合了欧洲各国的建筑风格,还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如四合院的布局、中式的屋顶等。古今交融,展现了天津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天津有着600多年的历史,古老的城墙、庙宇、胡同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变迁。同时,天津又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时尚的购物中心等展现了城市的活力与魅力。在天津,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例如,在古文化街,传统的手工艺品店、老字号店铺与现代的咖啡馆、酒吧相邻而居,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今交融的独特氛围。

  二、运河文学视域下津派文化的精神品格

  (一)以“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为文化态度

  天津是一座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城市,其文化态度以“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为鲜明特征。兼收并蓄,意味着天津广泛吸纳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精华。天津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汇聚了八方来客。各地的风俗、艺术、技艺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例如,天津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庄重与西方建筑的典雅,意式风情区的小洋楼与古文化街的传统中式建筑交相辉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开放包容,体现了天津对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接纳与尊重。天津人以宽广的胸怀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为天津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image.png

  (四)以“善作善成、津派文化”为思想根脉

  (二)以“喜闻乐见、守正创新”为价值追求天津始终将“喜闻乐见、守正创新”作为价值

  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提出了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为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天津以“善作善成、津派文化”为思想根脉,传承着这座城市的独特精神和文化传统。“善作善成”,体现了天津人务实进取、追求卓越的品质。天津人以勤劳、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各个领域努力奋斗,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在经济建设中,天津人勇于开拓创新,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津派文化是天津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涵盖了天津的语言、风俗、艺术、美食等各个方面:天津话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天津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天津的艺术形式独具特色,天津的美食令人回味无穷。津派文化不仅是天津人的精神家园,还是天津城市魅力的重要体现。

  三、运河文学视域下津派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

  (一)赓续传承,开阔津派文化研究视野

  对津派文化的历史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有助于为津派文化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例如,成立津派文化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对津派文化的古籍、档案、报刊等文献进行整理和数字化保存:开展津派文化文献的专题研究,如开展津派文学、津派曲艺、津派泥塑等方面的文献研究:建立津派文化文献数据库,为学者们提供便捷的文献查询和研究平台:与当地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津派文化学术合作研究项目。

  (二)守正创新,彰显津派文化魅力

  建立数字资源库,收集整理运河文学作品、与津派文化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并进行分类和数字化加工,通过网站、手机App等形式向公众开放,以便人们查阅和欣赏。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技术,开发与运河文学、津派文化相关的数字创意产品。

  (三)匠心独运,打造津派文化品牌

  开展文化进课堂活动,即将运河文学和津派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地方中小学的校本课程,通过课堂讲解、课外实践等方式,让青少年从小了解家乡文化,培养对津派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如组织研学游,参观各地运河博物馆,让书本上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开发文旅体验项目,在天津运河沿线打造以运河文学为主题的文旅体验线路,游客可在参观景点的同时参与津派文化体验活动,如学习制作杨柳青年画、品尝天津传统美食等,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领略津派文化的魅力。

  (四)坚持原创,书写津派文艺作品

  组织作家、文学爱好者围绕津派文化与运河的新故事、新发展进行创作,例如,以现代运河两岸的生态修复、文化产业发展等为题材,创作既有时代感又体现津派文化特色的小说、散文等作品,展现津派文化在新时代的新面貌。此外,除了传统的纸质文学,还可大力发展网络文学、有声文学等,例如,将优秀的运河文学作品改编成有声读物,邀请专业的播音人员用天津方言进行朗读,凸显津派文化韵味。

  (五)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津派文化故事

  建立新媒体矩阵,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打造津派文化和运河文学的传播矩阵。定期推送运河文学作品赏析、津派文化知识科普等内容,通过精美的图片、生动的视频等吸引用户关注,或者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如话题讨论、征文比赛等,提高用户参与度。此外,还可借助运河文化带的纽带作用,加强与其他地域文化的交流互鉴,扩大津派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在运河文学视域下探索津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通过挖掘运河文学与津派文化的紧密联系,总结津派文化的精神品格,从学术研究、数字化创新、教育文旅融合、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能够让津派文化在新时代更好地实现传承与发展,从而成为天津这座城市永远闪耀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