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结构与美感剖析论文

2025-05-19 14:41:02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结构美感体现在情与理、眼与心等方面,是画家内心思想与对山水赞美之情的直接体现,主要依托形制与图式、笔墨空间来表现。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结构与美感,希望对山水画的现代化发展起到启发作用。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结构美感体现在情与理、眼与心等方面,是画家内心思想与对山水赞美之情的直接体现,主要依托形制与图式、笔墨空间来表现。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结构与美感,希望对山水画的现代化发展起到启发作用。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结构的形式美感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中,结构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作品质量。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结构有着对立统一的规律,要求在形式上展现出开合、远近、虚实、宾主等关系。
(一)开合
开合作为相对的矛盾,在画面结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对立存在,能够让画面更生动立体。然而,要实现这一效果,开合要素必须保持对立统一,以减少整体画面的突兀感和散乱感。开合之间的力量相互制约,能够让画面更稳定,让观者产生心理的舒适与稳妥之感。画面结构中有开就有合,有放就有收,有聚就有散,如此才能够让画面更加深远与宏伟。此外,画面内容要外分内合,内紧外松,达到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效果,
(二)远近
自然量物的远近、明暗、清浊等变化,要在画面结构中通过藏露和虚实、明晦、显隐等手法来体现。山水画给人的第一观感为内容丰富且篇幅较大,画面中会呈现诸多景物要素,营造出恢宏的气势。在创作过程中,画家要遵循以少胜多、以无胜有的美学原则,达到让观者回味无穷的效果。
(三)虚实
画面结构的虚实效果是通过运用不同浓淡的笔墨技巧来实现的,旨在展现画面中虚中见实、实中见虚的意境效果。画家可通过积墨的反复叠加,营造厚重的效果,但凝重中需要有空灵,景实而不塞,有“活眼”与透气感和灵气。淡墨处应虚而不空。
(四)动静
画面结构的动静结合体现为动得变化有生气,静得统一并安定。动静结合是画面结构变化而统一特点的最直观体现,也是画面结构的重要法则。
(五)眼与心
“心”在中国山水画结构美感中的地位较高,如梁启超提及的“境者,心造也”。此外,郭熙对山水之美也提出了“大象”“大意”的概念,并表示“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山水画的创作不仅需要画家用眼睛去观察所描绘的事物,还需要用心去感悟和体验,以发现“象”的本质。正所谓“意在笔先”,画家需要保持心静,将对景的体会借助巧妙的技法融入画面。传统山水画的创作理论认为眼与心共存,但实际上,心早已高于眼而存在。尤其是元代以后的画家对山水画创作的要求更高,强调心源重于造化,形式重于内容,对于任何景物的描绘,都应以静雅为上。由此可见,画家对自然景观的内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山水画的结构美感体现。
(六)情与理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更注重气韵与情感在结构等艺术构成要素上的表达。“情”与“理”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皆有所表现,如黄公望提出的“水出高源,自上而下,切不可断脉,要取活流之源”的山水理论,就体现了其对宋院体画“重理”的有效传承。“情”与“理”结合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作品中均有所表现。画面中蜿蜒的河流与朴实平淡的山峦等,都是他对“理”的理解,以及对对象的规律,特点等方面把握的直接体现。此外,黄公望认为作画“理”字最为重要,并通过题跋实现了对“情”的恰到好处的表现。
在把握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结构要素时,画家需要具备在不断变化的事物中找到头绪与脉络的能力,突出画面的主题与内容。此外,画家还需要面向生活与自然,从中提炼并选择绘画所需的景物元素,借助多种艺术表现语言和形式,创作出理想的画面结构,形成独特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风格。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结构分析
(一)形制表现
(二)空间表现
北宋郭熙的“三远”山水画面结构理论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该理论对画面的空间结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强调要用平远、深远及高远等角度去观察和欣赏画面效果。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以高远观察的方式表现画面的。巍峨的高山矗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则是以深远观察的方式来表现画面的。王蒙利用丰富的技法描绘了卞山高峻巍峨的气势,渲染了山深林密的幽寂气氛。在呈现画面的空间深度时,其先以淡墨勾皴,再施以浓墨,湿笔与焦墨合理搭配,层次分明,使山石树木中国传统山水画结构中的美感通过形制结构得都有润湿之感。山头打点的变化多,包括破墨点,以具体展现,而形制结构的载体包括屏画或纸、绢胡椒点,破竹点、浑点等,描绘出山上树木的郁郁等:按照欣赏方式区分,又包括条屏与扇面、立轴、葱葱,深远之处有条不紊的渲染,充分呈现出空间册页等。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形制结构衍生出了大的深度。不同的笔法与墨法不仅展现出广阔的空间,量的样式,不同形制结构在实用性、情感寄托作用、还做到了密而不塞,将自然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观赏性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从古代竹制的千岩万壑与峰峦曲折的描绘,以及繁复的构图,让书卷样式中获得灵感的山水画卷轴,以左右卷起的整体画面的意境更深邃。借助深远的构图法,画家形制方式变为自右向左展开,成为山水画的主要形用流动的线条与跳跃的墨点等要素构成了层峦叠嶂制结构。如画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图》就是与茂密树林及险要山势,使气脉相互贯通,犹如一典型的卷轴绢本形制,全卷分五段描绘了太行山恢条盘旋而上的游龙。同时利用“马夏”斧劈皴整为宏的气势与雄美壮丽的山川景象,山水、平原、村碎,变披麻皴直笔为曲笔、精笔为细笔等技法,打落等画面要素主次分明且形象生动。《千里江山图》造出了沉郁深秀且浑厚华滋的艺术风格,传递出一为长卷形式,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种令人不安的情绪,这也正是画家想要传达的思想。青绿设色,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董源的《潇湘图》则是以平远的观察方式来表品利用了远距离俯视与多点透视的技法,全景式描现画面。作品以平远取势构图,描摹了秀润空灵的绘了冈峦的连绵与湖水的浩渺,在坡岸与山岭中点江南山水景色,表达了作者淡远清深的思想。在人缀布置亭台楼阁与茅居村舍等要素,动静结合且意物活动方面,画面的右半部分描绘了游船的活动,态生动。画面中的景物类型多样,借助疏密构图之左半部分描绘了网捕的景象。画卷上端坡岸有茂林美呈现出来。同时画家利用披麻与斧劈皴等笔墨语与屋舍,画卷下端的沙洲苇渚清晰可见;画卷后有言,营造出了山石的肌理纹路与光影明暗关系。整层峦叠嶂与连绵山势,并用由大渐小、由疏渐密的个作品气势恢宏,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表现形式刻画,迷漾淡远之感呼之欲出。
立在画面正中,占有三分之一的画面。整个画面动静结合,有压迫感的大山仿佛迎面扑来,中前景山脚处有着纵横的巨石与若隐若现的庙宇以及湍急的溪流,近景有突兀的大石及赶路的旅人。作品中“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远望不离座外”的突兀构图,“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式,都体现了范宽雄武的山水画风格。
“三远”的空间表现形式与中国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契合。“三远”图式结构中的“远”,是指道家哲学精神层面的远,主要是为了营造空间远近的结构关系。
(三)笔墨语言
笔墨语言注重山水画的气韵与画面精神的体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墨表现形式丰富,包括没骨与青绿等。唐代前的山水画以工笔重彩为主,如展子虔的《游春图》,用青绿着色法描绘了贵族春游的情景,摆脱了以山水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反映了早期独立山水画的面貌。其以山水为主体,以人物为点景,强调客观物象之间的大小、远近、高低等关系,注重比例、深度、层次等透视关系的变化,使画面反映现实生活状态,这也是隋朝山水画特有的表现形式。
宋元时期的笔墨结构更趋向于写意山水,以皴法、擦法、点法、染法等为主。在皴法方面,受画家不同气质与个人修为的影响,南宋山水画的披麻皴技法成熟,也开创了小斧劈皴等技法,并区分了南北方山水画派系。小斧劈皴是以较小的笔迹,表现出山石的细致结构,体现出俊瘦、削利,古朴的山势气息,小斧劈皴的势如刀,也被称作是刮铁皴。披麻皴法则是以侧偏的笔势,顺着山石的弧势皴下,如散麻下披。披麻皴法缺乏斧劈皴那种大块而又整体的效果,但与大墨块的积墨法结合,能够形成整碎结合的节奏感。五代时期江南山水画开创者董源擅长用短披麻皴来表现江南山水山石,同一时期的巨然则喜欢用长披麻皴来表现。不同皴法的结构美感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披麻皴劲爽又富有柔韧性,落茄皴极具朦胧美与温润性,大斧劈则让画面结构更加气势磅礴,更符合画家表达赞美大好河山之情的主观需要。皴法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情感的表现以及艺术领域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
(四)图式要素
山水画中的图式结构是指置陈或章法、布局等。南朝谢赫曾在《六法论》提及“经营位置是也”的观点,强调了经营位置的重要性。图式结构整合中国画的开合与疏密及布势等形式表现,能够让作品具有更加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其画面构图饱满充盈,整体布局置陈平衡。近景低垂且描绘得细致入微,通过描绘雪地中的寒林,突出了画面的层次感与纵深感。中景挺拔苍秀,将高峰巨壁式的峰峦作为画面的重心,给人以震撼的感觉。范宽用浓重的笔墨,在画面醒目的位置突出了主峰的雄伟气势,确立了画面的视觉中心,用留白的方式突出了雪的质感,使画面主次分明的同时营造出了贯通的气韵。远景的雪景寒林相对幽深。画面的立体感很强,画家用水墨画出了树石与雪景的质感,展现了雄伟的气势与幽深的意境。
“马一角、夏半边”代表的“边角山水”简化构图形式极具特色,其中“角”和“半边”的取景并非意味着构图不完整,而是对简单明净景致的一种追求。如马远的《松溪观鹿图》便有“残山剩水”的画风评价,其不以雄伟见长,而以清新取胜。画中,或峭峰直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脚,营造出一种灵动轻盈的画面感。烟雾中隐匿的远山,与近景的残柳之姿相呼应,营造出萧瑟的暮秋景象。
又如夏圭的《山庄暮雪图》,其“夏半边”式的留白手法看似简单却饱含意境,尤其是在陈设方式上,兼有山水韵味与文人画意味,体现了中国画独特的“计白当黑”的美学标准,同时也是画面置陈布势的重要构成。布势中“势”的存在不依附构图,而是画面中气韵与气势的体现。夏圭山水画中的大片留白让画面的黑白对比关系突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另外,夏圭山水画的空白与饱满、虚实结合,使画面的气韵更加突出。画家利用对比均衡来营造画面美,实现了对山水画气韵表达的继承与创意性应用。夏圭的《松溪泛月图》运用了边角构图的方式,画面的空白面积较大,通过一轮圆月区分天空与湖面,使得画面中的要素搭配更加和谐。“夏半边”式留白在画面布局中的应用,不仅凸显了整幅作品的骨架气势,还使留白成为画面的点睛之笔,既有助于表现湖面的广阔感,又可以拓展观者的想象空间。
中国传统山水画以虚实相衬、动静结合的美学原则,通过对形制与图式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自然山水的神韵与画家的情感体验。画家以笔墨为媒介,不仅描绘出了真山真水的外在形态,还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生命哲理的深刻思考。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还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哲学思想的生动体现,能够引领观者感受自然之美,体悟人生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