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演奏技巧研究论文

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演奏技巧研究论文

121

2023-04-15 10:25:21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  《夕阳箫鼓》是由黎英海先生改编而来的一部钢琴作品,这部作品堪称是中国古典音乐改编作品的典范,在这部作品中,既有西方钢琴音乐创作的特征,又增加了国人对中国古典音乐独特的审美,实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巧妙的交融。本文从这部作品的演奏技巧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摘要:《夕阳箫鼓》是由黎英海先生改编而来的一部钢琴作品,这部作品堪称是中国古典音乐改编作品的典范,在这部作品中,既有西方钢琴音乐创作的特征,又增加了国人对中国古典音乐独特的审美,实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巧妙的交融。本文从这部作品的演奏技巧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夕阳箫鼓》;演奏;技巧

  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是以中国传统琵琶曲《夕阳箫鼓》为原型,通过民族器乐合奏曲的形式,并且参考了多个改编版本的作品而创作出来的钢琴改编曲。在这部作品创作时,黎英海先生保留了原曲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特殊的创作。作品中不仅添加了西方钢琴音乐的元素,同时也利用钢琴的音色对作品中的琵琶、古筝、鼓、箫等乐器进行了模仿,给这部作品赋予了鲜活的魅力,同时也将原曲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作品概述

  (一)作者生平介绍

  黎英海出生于四川,是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早期由于受父亲的影响,其在少年时期就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先是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进行了声乐与二胡演奏的学习,第二年又转为钢琴演奏与作曲双专业的学习,毕业后他又去了南京文工团,在那里进行作曲理论创作与教学等工作。他利用西方乐器与中国音乐创作相结合的理念,探索出了与中国作品相吻合的民族和声。器乐改编曲有《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等,他改编的钢琴曲经常在音乐会中演奏,或在教学中得以使用。他在创作与研究领域同样有着极高的建树,主要著作有《汉族调式及其和声》等。

5604e3e498afc9f69690609a00274a56.jpeg

  (二)作品《夕阳箫鼓》创作背景

  著名的钢琴改编作品《夕阳箫鼓》是黎英海先生创作的。这部作品在中国的钢琴音乐领域里有着非常高的地位。该曲完成于1975年,在1979年又进行了修订。钢琴伴唱作品《红灯记》等形式被允许在舞台上演出后,钢琴改编曲这种形式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于是,当时的作曲家们便把积压在心里的创作激情都表现了出来,《夕阳箫鼓》就是在这样情形下被创作出来的。《夕阳箫鼓》具有非常显著的民间艺术文化特色,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表达出了对于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自然风光的衷心赞美之情,实现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

  二、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音乐特征分析

  钢琴作品《夕阳箫鼓》在结构上保留了原琵琶曲《浔阳夜月》的10段结构,相比较原琵琶曲《浔阳夜月》结构来说会更加精炼。整体来看这首作品,曲式为自由变奏,除主题呈示外有8次变奏,并有引子、尾声等附属结构。共11个部分,这8次变奏根据不同的速度、力度、音区的变化、旋律变化等,并结合丰富的和声织体和中国器乐曲典型的结构,完成了这部作品。作品的第一段为乐曲的引子部分,采用散拍子节奏,有的小节中间会以虚线来划分。在演奏时,演奏者通过对民族乐器演奏时的技巧和音色的模仿,能够自由地掌握好声音时值的长短以及乐段速度的快慢,其中也包括乐曲中时而出现的自由延长记号。作品的第一小节以同音重复的形式来模仿琵琶中的“轮指”,当节奏不断发生变化、力度由弱到强再减弱反复变化时,更能塑造出一种暮色江边水声、鼓声和钟声的动态美。

  作品的第二段是主题段,这段来源于原琵琶曲的第一段“江楼钟鼓”。本段一共有三个乐句,分别是(a、b、a1)。每个乐句的旋律在发展时运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这段是整首作品的主题中心段,以至于后面的变奏都是根据这段进而衍变而来的。曲子的旋律线在高音区、中音区、次中音区都有交叉出现,特别具有江南水乡风味。

  作品的第一个变奏是“月上东山”。这段和主题旋律较为相似,但有所改变。这段是三段体结构,分别是(c、c1、a2)。这段以主旋律为基础,在伴奏织体和旋律和声这两方面上进行了变化,伴奏部分改为左手快速地琶音跑动和右手倚音加花练习这两部分,与主题旋律遥相呼应,从而营造出江南水乡月夜下湖面上波光粼粼的美妙景色。本段的三个乐句同样采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从单音到音程以及八度的旋律发展,使作品更加地吸引人,犹如一幅江南水乡月夜图。

  作品的第二个变奏是“风回曲水”。这段有三个乐句,是一个完整的三段体结构,分别是a、b、c。其中a乐句有着连接的作用,承上启下。在37小节旋律部分由弱渐强再减弱的力度推动以及十六分音符、六连音和三十二分音符由慢到快的速度变化,都在为引出下一个乐句做铺垫。b乐句同样采用了鱼咬尾的手法,通过左手快速地琶音练习和右手主旋律丰富的和八度和声来推动变奏二的主题音乐旋律发展。c乐句中左手先用低音八度来模仿低音鼓创作出的效果,后右手用快速的波音弹奏来模仿古筝的刮奏技巧,旋律的最后又用鱼咬尾的手法回到了主旋律上。

  作品的第三个变奏是“花影重叠”。在这段有四个乐句,是一个四段体结构,分别是a、a1、b、c。开头部分a和a1乐句采用了模进,使这两段的乐段主题部分相同。b乐句主旋律部分使用长颤音,让情感得到了延伸。左手部分用了五声音阶的刮奏模仿,使得长音变得更加的虚无缥缈,产生一种空灵的感觉。c乐句中和声双音的织体和快速颤音的进行使得b段更加现实化。最后长颤音的出现把旋律推向了高潮,营造出一种余音缭绕的感觉。

  作品的第四个变奏是“水深云际”。这段有六个乐句,为四段不规则乐段结构,分别是a、b、b1、c、c1、d。这段变奏和其他几段变奏并不相同,其与其他的乐段形成了对比。这段变奏给人一种既稳重又空灵的感觉。a乐句在这段开头有过渡的作用,更好地引出了变奏三和变奏四,这个乐句完美地表达出了自然千变万化和空灵的感觉。b、b1是两个相同主题所进行的旋律,b1二度模仿b,情感表现更加具有色彩性,c、c1乐句加快了速度和织体变化,逐渐推出了音乐的高潮和情绪的多样性。

  作品的第五个变奏是“渔歌唱晚”。这段一共有3个乐句,三段体结构,a、b1、b2。其中a进行了变奏四延续,同时也是一个过渡乐句,先用右手快速下行琶音跑动来引出左手分解琶音的进行,后面b、b1是相同主题乐段进行发展,整个变奏五就是这首作品高潮的第一部分,由第一个乐句颤音的发展到后面乐句经过音的发展,由左手琶音的跑动到柱式和弦的变化,逐渐将情绪进行了推进。乐句最后一小节的减弱是为了给演奏者提供一个放松的机会,同时也可以为下一个乐句做好铺垫。

  作品的第六个变奏是“回澜拍岸”。这个乐句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左右手琶音快速跑动,模仿出江水在流淌中不断拍打水面的景色,力度为pp,需要演奏者在弹奏时控制好音量,踩收音踏板。

  在作品中第七个变奏是“桡鸣远濑”。这个部分是全曲最高潮的部分,速度上变化比较丰富,由慢板到中板再到快板。在创作的时候同样采用了鱼咬尾的手法,慢板时在旋律的尾音增加了八度,使得节奏点更加明显,就好像船夫号子,旋律坚定有力量。第二个快板时左手由空八度变成三和弦,使得和声织体更加丰富。第三个急板旋律是在前两个层次的铺垫下进而推进为高潮的部分。由八度变成单音,速度变快,把情绪更好地宣扬出来,营造出来了一个热闹喜悦的氛围。

  在作品中第八个变奏是“欸乃归舟”。这段为独立的一段曲式结构,乐句开始用快速琶音跑动、快速的琶音刮奏来体现和声织体的丰富,在力度上由强减弱,情感表现更加突出。在这段中出现十连音、六连音、十二连音、十四连音等多种变化的音型,同时把情绪延伸到了极致。右手单音旋律和左手轻快的六连音跑动则让人感受到了江水的流动与激情,最后减慢回到主和弦上圆满终止。

  作品的尾声部分是“临江晚眺”。在这一部分左手又回到了主旋律,左手的重复音加上倚音模仿了箫声渐渐远去的场景,一切回到了寂静中。右手琶音分解和弦和左手单音的互相配合仿佛描写了漂泊在水面上的船只随着夕阳慢慢远去的美好景色。

  三、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演奏技巧

  (一)触键的技巧

  1.不同音色变化下的触键技巧

  钢琴是一门能够表达较多较强情感的乐器,它可以产生非常多变的音色,一部优秀的钢琴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众广泛的喜爱和接受,有很大的原因来自钢琴家高超的演奏艺术和技巧,使得这部作品的音色富有多样性和色彩性,高度契合作品的精神内涵和音乐的情感表达,从而在视觉上以及听觉上给观众带来更加美妙的享受。以下从几个方面具体来描写在作品中钢琴是如何对于钟鼓声、琵琶、箫、古筝的音色进行模仿的。

  (1)对钟鼓声的模仿

  在作品的引子部分中,低音和弦用自然臂力的重量在琴键上慢慢沉下去,仿佛撞击钟鼓低沉的声音,同时踩上一个延音踏板使得低音的延续性更强,右手弹奏重复音慢慢松开,等到泛音持续一段时间在完全松开,就好像钟声慢慢在消散一样。

  (2)对琵琶的模仿

  这首作品主要是根据琵琶曲改编而来的,因此在其中还保留了许多琶音的元素,这也是对于古意的一种传承。在作品中使用了重复音以及快速交替的和弦等音型来模仿琶音弹奏中的“弹、跳、轮指、滚”等技巧,富有颗粒性,速度上由慢到快、营造出由远及近的音响效果。在钢琴弹奏时需要较强的右手指尖支撑力,指尖灵敏、快速的同时,要模仿琵琶从“弹跳”称变成“滚”的过程。把握住指尖的发力点,注意每一个音的颗粒感。

  (3)对古筝的模仿

  古筝的音响效果是柔中带刚,清亮且婉转的。在作品的第六小节用一连串的琶音下行和快速的五声音阶来模仿古筝,要连贯并且一气呵成。注意手指贴键发力,每一个音下键时力量要均匀,速度也要保持一致,音色要统一,这样听众在聆听时便能感觉到如行云流水一般的美感。第七个小节在弹奏时要注意右手的颤音应该有空灵、虚无缥缈的感觉。用手腕带动手指的指腹进行触键,就好比古筝中的揉弦一样,有一种古琴的韵在其中,直至最后,音乐减弱到消失。

  (4)对箫的模仿

  箫声本身是一种比较孤寂并带有空灵感的音色,低音较为低沉,中音比较圆润。在整首作品中,箫的音色贯穿在整个主题的旋律部分,在演奏时要注意其歌唱性,以及旋律性的流畅。从触键的角度来讲,在作品的第八小节,首先用指腹接触到琴键,然后带动手腕向上的动作慢慢往里推,此时的音色一定要深沉,有一定的浑厚且深远的感觉。

  2.不同力度下的触键技巧

  钢琴演奏时有不同的力度规定,其所表现出来的音色也会有所不同。手指触键时用力的大小被称为力量,在演奏者参与演奏的时候,身体的各个部分所参与发生的力量被称为重量。简单说就是肩部、手部、手腕以及手掌关节处的重量。在钢琴弹奏时,重量是基础部分。只有把这两个部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触键时力度的精准把握。在钢琴演奏时,重量部分则需要放松身心,在肩部发力、手臂发力以及指尖发力时,都需要灵活、自然。力量部分则需要在重量的基础上,配合手指的快速跑动、指尖触键部分的调整等控制触键的力度,进而更加充分地表达音乐的流畅性。钢琴作品《夕阳箫鼓》开头采用了散板节奏,并且有较多倚音的出现,极其富有朦胧美,加上远处的夕阳,会给人带来温馨的感觉,营造出一种意味深长的意境。同音反复后旋律部分由弱到强的推进,将远处的景色逐渐拉近,推进旋律的进行和音乐的发展,远处朦胧的夕阳景色也变得更加清晰可观,在演奏该部分时,要注意根据力度的变化调整触键时的技巧;另一方面则需要依靠触键时灵活的技巧营造出朦胧的意境。尤其在演奏“PP”力度时,应以指尖发力、指腹触键为主,触键要轻柔,并伴随着柔音踏板来烘托氛围;在演奏“mf”力度时,应以手臂发力、指腹触键为主,用手臂的力量带动指尖快速地在键盘上跑动,同时右手出现复倚音,就好像钢琴音色宛如山间泉水在叮咚作响;在演奏“f”力度时,则要借助手臂的力量,以指尖和指腹交叉触键,在突出主旋律时要体现出散板节奏的柔美和活泼。此外,由于触键力度不同,所产生的音色也不尽相同。在手腕保持不动的情况下,指尖抚摸触键会产生歌唱性的音色,在作品中的主题段就需要这样的演奏方式,用指尖抚摸琴键触键的方式来凸显出主旋律。在触键的同时使用手腕的动作,巧妙地将手腕的力量传输到指尖上,便会给轻柔的音色中增加浑厚、饱满的音色。因此,指尖触键时的触键面积越小,音色就会越清脆、明亮一些;当指腹触键时面积越大,音色将更低沉柔和一些。

  3.短倚音、分解和弦、颤音的弹奏

  (1)对于短倚音的弹奏

  在这首作品中出现了很多装饰音,尤其是短倚音的运用,记谱表现为符干上带着一条小斜线,出现在主音的左前侧,音符比主音小。作品中的短倚音也是在对箫的短颤音进行模仿,在箫的演奏中要求短颤音要干净利落,同样,在钢琴演奏时也需要非常紧凑,不能占用主音的时值,要求指尖快速地带过。

  (2)对于分解和弦的弹奏

  首先在变奏二中出现了分解和弦,这一部分要求速度由慢渐快,左手是琶音快速跑动时模仿古筝的刮奏练习,左手连续琶音下行和右手双音的配合,烘托出一种湖面掀起波澜的景象,仿佛层层水波被揭开一样。在弹奏时对于手指力度的控制要求很高,慢练时要注意连奏练习,每组琶音练习之间用力要均匀,感觉要像一阵阵波浪在起伏。

  (3)对于颤音的弹奏

  在这部分里颤音中大多都带有短小的前倚音,这也是模仿箫的声音,音色较为圆润,委婉一些。倚音后面接着颤音,这对手指的控制力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在演奏颤音时要注意每个音之间的均匀度以及颗粒感,烘托出来由远及近的感觉。

  (二)节奏的把握

  1.散拍子的演奏

  首先,对于钢琴作品来说,音乐节奏是十分重要

  的。结合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来看,在作品中一共出现了三次,都采用了散拍子节奏。首先是引子部分,这部分是模仿琵琶弹奏中的轮指练习,在弹奏这个部分时,可左右手交替弹奏;也可右手单手轮指弹奏,力度均匀,速度上由慢即快,在本小节最后一个音上进行自由延长,营造出一种余音缭绕的感觉。

  其次,出现在变奏三中,在作品34到38小节中,从右手的颤音开始,高音声部上旋律从慢到快,音符之间由疏到密,右手弹奏时的颤音要灵活,保持清晰度和颗粒性。左手波浪式的琶音好像层层水花一样,旋律清澈优美。

  最后,出现在尾声,乐曲整部分采用了“散—慢—中—快—散”的节奏,全曲开始是从散拍子开始,最后结束于散拍子。前者与后者遥相呼应,在乐曲中间进行速度的变化丰富,使得动静结合。在演奏时演奏者可二度创作,根据自己对整部作品音乐以及段落之间音乐联系的理解和体会,进行自由的变化处理。控制好演奏速度,最终描绘出层层的意境美。

  2.特殊节奏的把握

  这个节奏主要出现在作品中间的华彩乐段以及尾声部分。在弹奏十二连音、十四连音等特殊节奏型时,首先要保证整体节拍完整,其次左右手琶音交替弹奏要均匀,这对于手指力量的控制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同时在弹奏特殊节奏时,左右手的对位也要仔细地对准,不能出现时值的偏差。例如:在弹奏183小节时,要注意左右手音阶上行的连续性,要一口气地连接,不能断。

  (三)踏板的使用

  演奏钢琴作品时,踏板的使用必不可少。因此使用得恰当就会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从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这首作品来看,充分发挥好踏板的作用,必须要根据曲子自身的呼吸、旋律的走向、音色的塑造以及演奏家在演奏时的情感表现。例如:在曲子中模仿古筝刮奏练习的段落时,就应适当加入延音踏板,从而营造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或在模仿钟声的段落时,加入延音踏板后,给人留下来一种空旷、悠远的意境美。在弹奏第一个变奏时,需要注意及时地踩起踏板,不能出现音符黏连在一起的感觉,这个段落中的左手快速琶音跑动练习,就需要音色的颗粒感。每个音符在过渡时要自然一些,踏板的切换同样也要干脆准确。在整首作品中,大多可以采用延音踏板,这样演奏出来的音色才能更加圆润通透,但在进行踏板的使用时要注意不能出现音响浑浊的效果。

  四、结语

  黎英海先生在创作《夕阳箫鼓》这首作品时运用了民间传统作曲“鱼咬尾”的手法以及民族性的五声调式,并结合钢琴的演奏,模仿出了箫、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通过对不同音色的模仿,从而描绘出了古香古韵的景色。把西方乐器与中国民族元素相结合,实现了美妙的碰撞。黎英海先生的这一钢琴改编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钢琴音乐领域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作为一个演奏者来说,在演奏这首作品时要注意主题呈示部、各个变奏以及尾声的速度变化、音色变化等,正确的触键,协调好手腕与手臂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踏板。这十一个段落在演奏时每一个段落之间的衔接都十分紧密,每一段音乐都有自己的灵魂,演奏者要感受到作品中的意境美,感受中国民族乐器的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综上所述,《夕阳箫鼓》这首钢琴改编曲不仅为西洋乐器和中国民族音乐的融合做出了大胆且成功的探索,同时也为之后钢琴音乐的改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佳.钢琴曲《夕阳箫鼓》的创作及演奏技法分析[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08年.

  [2]陈鸿宇.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民族风格及演奏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年.

  [3]于波.钢琴曲《夕阳箫鼓》的审美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李虻,闫璇璇.钢琴曲《夕阳箫鼓》结构分析[J].音乐生活,2015(05):41-43.

  [5]张大恒.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J].黄河之声,2022(01):135-137.

  [6]燕娲.钢琴作品《夕阳箫鼓》作品分析及触键技巧研究[J].戏剧之家,2019(01).

  [7]罗刚.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曲式结构和民族特点[J].参花(上),2021(07).[8]王婕斯.浅析中国钢琴曲《夕阳箫鼓》的音乐意境和演奏处理[J].音乐创作2017(10):95-98.

  [9]王相鸥.钢琴改编作品《夕阳箫鼓》演奏技巧[J].艺术品鉴,2022(09):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