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筝乐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2025-05-06 15:01:07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蒙古族,作为世界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根源可追溯至位于我国北疆的额尔古纳河流域。我国的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区。生活在广袤高原的蒙古族人,在漫长的时间里,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孕育出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普及,蒙古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蒙古筝乐是蒙古族古老的乐器演奏艺术,其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和研究学者的深切关注,挖掘、保
蒙古族,作为世界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根源可追溯至位于我国北疆的额尔古纳河流域。我国的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区。生活在广袤高原的蒙古族人,在漫长的时间里,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孕育出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普及,蒙古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蒙古筝乐是蒙古族古老的乐器演奏艺术,其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和研究学者的深切关注,挖掘、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保护我国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
一、蒙古筝“雅托嘎”概述
蒙古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其多样的器乐曲和器乐演奏技艺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筝是蒙古族传统的民族乐器,蒙古语中发音为“雅托嘎”。蒙古筝起源于古筝,主要流传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鄂尔多斯地区。关于蒙古筝的起源目前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说法为汉族的古筝传入北方,经由北方民族的制琴匠人,根据本民族特色改制而来。蒙古筝是古代北方各政权宫廷宴乐中重要的演奏乐器,至元代大一统,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多民族音乐文化交融,蒙古筝乐的音乐素材更加丰富,演奏技巧也有所创新。从形制来看,蒙古筝与古筝相似,但在着色和造型上更具有蒙古族特色,常覆以白色、蓝色条纹装饰琴身。传统的蒙古筝为10弦、12弦、13弦和14弦,弦数能够满足宫廷宴乐、民间乐曲、民歌伴奏的需要。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蒙古族音乐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这些低数弦的蒙古筝不再能完全适应现代创作的蒙古族歌曲和乐曲。20世纪80年代起,身为蒙古筝传承人的娜仁格日乐便以锡林郭勒12弦蒙古筝为参照改制出16弦蒙古筝,在20世纪90年代又增加至19弦,使得蒙古筝的音域拓宽,琴身体积增大,外观装饰也增添蒙古族审美特色,蒙古筝自此能够演奏多种多样的乐曲,蒙古筝的应用性也随之增强。当下,蒙古筝既可以为蒙古族长、短调民歌伴奏,也可以独奏、合奏,代表曲目包括《阿斯尔》《荷英花》《阿其图》《八音》《高林掏海》和《春天里聚来的百鸟》等。其中,《阿斯尔》是蒙古族民间音乐宝库中的珍品。2011年,蒙古筝乐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区级非遗名录,这一古老的器乐艺术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蒙古筝乐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项非遗技艺的传承困境,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在活态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数量和他们掌握技艺的水平是决定非遗技艺传承质量的关键。传承人不仅是文化的接受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肩负着将技艺全面、熟练地掌握并传授给下一代的重任。同时,传承人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的意识观念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蒙古筝乐传承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蒙古筝自身来说,作为蒙古族特有的乐器,其自身的传播力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信息发达的年代,蒙古筝乐虽能借助互联网传播出去,但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其内容就很难被大众所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听众对蒙古筝乐的内涵和风格可能存在理解上的隔阂,这使得蒙古筝乐的深度和广度难以被普遍接纳。蒙古筝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往往只有那些专注于民族音乐研究的学者和经验丰富的老一辈传承人能够深入挖掘和准确诠释。这种专业性的解读与大众化的表演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导致了蒙古筝乐的表演与其深层文化意义的传达难以实现有效的融合。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需求不断提高,蒙古筝这一传统乐器在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面临挑战。最后,蒙古筝并非主流乐器,很少有高校开设专门的学习专业,导致学习者和传承人的数量较少,与汉族古筝学习人数形成鲜明对比,并且,在乐队和音乐市场中,蒙古筝因其音色的特殊性,不具备普适性,这限制了其在更广泛的音乐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三、蒙古筝乐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政府作为主导介入
当今社会环境下,蒙古筝乐的传承必须有政府的介入。政府的介入应分两方面:一是对传承人生活状况的介入。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决定着蒙古筝乐的传承,传承人要凭借掌握蒙古筝演奏技艺在社会中求生,就需要将传承人身份职业化,政府在这方面要给予支持,成立公办艺术单位,给予稳定的工作。在宣传地域文化时要将蒙古筝乐作为一种艺术性的人文符号,发挥传承人的主体作用。二是鼓励有关蒙古筝的学术研究。对蒙古筝的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音乐学的研究,其中还应掺杂社会学、历史学、文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研究,政府在此过程中应提供学术活动的经费,检验学术的成果。
只有当传承人的生存困境得到实质性解决,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身于蒙古筝乐的传承工作。学术研究的深入不仅能够揭示蒙古筝乐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还能够探索其潜在的经济价值,为蒙古筝乐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通过这样的双向努力,才可以确保蒙古筝乐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薪火相传,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在学校中传承
在学校中传承和发展蒙古筝乐,是拓展蒙古筝乐传承人数量和促进蒙古筝乐在社会中传播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宏伟工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智力资源和研发优势,完全可以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彰显和发挥自己的大作为,而借力非遗传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也将在高校立德树人时代使命中得到更好的落实,真正实现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的协同发展。利用高校传承,意味着对于传统传承模式的重构,从传统的口传心授,要转向系统性、理论性的教授,需要院校老师不断地学习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并且总结经验,探寻切实高效地延续蒙古筝乐生命力的方法。
1960年,民间艺人扎木苏以蒙古筝“潮尔弹法”参加自治区文艺汇演荣获银奖而受到关注,随后受内蒙古艺术学院之邀来校任教蒙古筝演奏专业,自此将内蒙古地区蒙古筝独特的“潮尔弹法”从锡林郭勒草原牧区带到了内蒙古艺术学院,培养了娜仁格日乐、额尔敦其木格、徐颖利等蒙古筝专业学生。20世纪后,多位蒙古筝传承人投入开办蒙古筝传承班中,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蒙古筝乐的传承困境。
(三)借助新媒体传播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给我国非遗类音乐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互联网的使用让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到各种各样的内容,但随着短视频、直播App的兴起,新媒体所呈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音乐表演和音乐形式,而是在大数据的分析中推崇符合大众娱乐审美的音乐类型,长此以往,人们的音乐审美被固化,对非遗类音乐不感兴趣。但在另一方面,新媒体有着人流量大、方便快捷的特点,传承人可借助短视频、公众号等平台发布自己表演的内容,这也给非遗类音乐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从大众审美的角度来看,蒙古筝乐想借助新媒体来提高传播深度和广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传统的蒙古筝乐曲调难以完全迎合现代大众的审美,因此蒙古筝想借助新媒体传播,必须创作出不失传统风味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上传的视频、音频也需具备感染力。此外,新媒体推动非遗类音乐的传播也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了解其运营的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流量,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四)数字化赋能保护与传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化是激活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催化剂,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选择和时代路径。数字化现在已经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由于其简单、快捷、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特点,在保护与传承蒙古筝乐上也具有巨大优势。首先,可以建立数字化音乐档案馆,将蒙古筝的传统曲目、演奏方式和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存档,便于全球范围内的研究与学习,同时,开发蒙古筝在线视频、音频、信息资料的浏览,打造蒙古筝论坛、互动研讨等方式,让更多人能够通过网络学习蒙古筝。其次,可以将蒙古筝与现代电子音乐结合,打造出更为现代人所接受的音乐作品,并在作品中展现蒙古族音乐魅力和蒙古筝独特的音乐表现力,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蒙古筝乐,从而促进蒙古筝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的传播与发展。
四、结语
苑利、顾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中写道:“只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找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这些文化遗产不但仍会在娱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自己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艺术生长点。”可见,许多文化遗产的濒危状况是因落后于时代,民间艺人只懂传承不懂创造造成的。时代精神是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蒙古筝乐这类传统艺术要想在新时代延续,必须植根于传统,创作出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有创造的传承才是非遗类音乐艺术的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