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农业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以《一方水土》为例论文

农业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以《一方水土》为例论文

13

2025-05-06 15:09:31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基于农业的重要性,农业题材的纪录片也应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这就需要创作新颖的农业题材纪录片记录我国的农业发展,展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成果,增强民族自信心。因为有了政策支持,农业题材的纪录片近年来数量有所增加,质量得到提高,纪录片《一方水土》就是其中的一部作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基于农业的重要性,农业题材的纪录片也应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这就需要创作新颖的农业题材纪录片记录我国的农业发展,展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成果,增强民族自信心。因为有了政策支持,农业题材的纪录片近年来数量有所增加,质量得到提高,纪录片《一方水土》就是其中的一部作品。

  一、《一方水土》的内容表达

  (一)《一方水土》的主题表达

  《一方水土》通过对水稻生长过程的记录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展现,呈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及普及水平。《一方水土》主要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完整呈现了建三江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发展现状,旨在提升人们的自信感和幸福感。农业代际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从传统农业向机械化农业的发展也是通过几代人艰苦奋斗努力而来的。(图1)

image.png

  二)《一方水土》的主要内容

  《一方水土》的内容是从知青后代回忆先辈辛苦劳作开始的,但只以此为切入点,并没有过多描述,主要展现的还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以及农业发展的迅速。在四季的变化中,不同的农业机械化运行的方式不同,但耕种效率都较高。结合农业工作者的介绍,更全方位展现了建三江地区的农业面貌。春季主要对稻苗的精心培育进行展示,稻子不仅可以供人食用,也有观赏功能。夏季是稻苗旺盛生长的时期,稻田画作为稻田地里的艺术品,在夏季是最佳观赏期,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画作的独特魅力。秋季则展示丰收的热闹景象,表现当地农民的收割热情。冬季展示大米的制作过程,其最终成为餐桌上的美味。通过对四季水稻成长过程的介绍,不仅展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也普及了大米的成长和制作过程,增强了人们珍惜粮食的意识。

  二、《一方水土》的视听语言呈现

  (一)《一方水土》叙事镜头的运用与处理

  1.全景镜头

  纪录片《一方水土》中的全景镜头多用来表现自然的广袤、秋季丰收过程的浩大,以及黑土地的生机与活力。全景镜头还展现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作业过程,呈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也运用全景镜头回顾了传统农业生产的艰辛,与现代智慧农业形成鲜明对比,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带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2.特写镜头

  纪录片《一方水土》中的特写镜头出现在水稻的生长过程及个别农业机械的运作过程中,拍摄了水稻在嫩芽培育时期的形态。对幼苗新生命的特写拍摄,给予人希望。片中也对水稻成熟后进行了特写镜头的拍摄,可让观众更细致地观察和了解日常食用的大米从何而来,见证生命的顽强。

image.png

  3.空镜头

  纪录片《一方水土》中的空镜头主要用来展现广袤无垠的黑土地和顽强生长的农作物,也表现叙事背景的转换,空镜头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一方水土》的画面色彩与节奏

  纪录片《一方水土》中主要色彩是绿色和黄色,分别是水稻在嫩芽时期和生长前期的绿色,以及生长后期水稻成熟的黄色。绿色象征蓬勃的新生,正是水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长,才能丰盈人们的粮仓,也为纪录片增加了生命气息,奠定了情感基调。黄色则象征希望,也象征丰收的喜悦,通过画面光影色彩的变换,呈现别样的视觉效果,营造生命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环境氛围,使纪录片在体现农作物焕发蓬勃生机的同时引人深思,传达《一方水土》的文化意蕴和主题。

  (三)《一方水土》中声音的表现力

  1.同期声

  纪录片《一方水土》中春、夏、秋、冬四季有不同的农业机械作业,拍摄过程中收录同期声可以最大程度营造真实感,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也会讲述自己种植水稻的故事,这种同期收录声音的方法使得纪录片故事的讲述不再是单调的解说,而是让纪录片变得生动起来。同期声的运用,也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更加丰富。《一方水土》中的自然音响与自然风光画面相吻合,自然音响是营造优美的环境氛围和画面不可或缺的因素,如在展示水稻生长的过程中有风声和鸟鸣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解说词

  解说词和字幕往往更能体现创作者的主观判断。在智慧农业控制中心,通过解说词,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操作台和大屏幕对于水稻生长的整体把控功能,不需要费力解读,只需要短短几句解说词,就能简要概括画面中的内容,提高了对纪录片的观感体验,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三、农业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一)农业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一种框架结构,在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可以达到展现作品的叙事风格和叙事顺序的效果。农业题材纪录片由于农作物生长周期较长等因素,时空跨度较大。当前农业题材纪录片多用多线性平行叙事和常规线性叙事的叙事结构,比如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挑起我们的金扁担》按照四季更替的顺序,在不同地区进行农业机械化工作的记录就属于常规线性叙事。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中,节气与自然景观的变换是影片的主要时间叙事线,推动了影片中人物故事的发展,属于多线性平行叙事。片中采用三线平行交叉叙事讲述故事,三条主线分别是杓峪村的三户人家,三线平行交叉叙事强化了影片的主题。

  (二)农业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主体观察和讲述故事内容的角度,在具体的作品中表现为叙事人称的不同选择,简而言之就是指故事的切入点。纪录片讲述故事不能离开叙事视角的精心选择,而理论界关于叙事视角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根据视角的不同,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全知视角;用人称来表达可以分为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纯客观视角。叙事视角的选择不仅体现作品的叙事风格,它也直接影响纪录片的整体效果。纪录片《大国根基》第三集“农业重器”,就是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叙事的。面对新型的农业重器,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客观讲解可以加深人们对农业机械化的了解,向观众完整客观呈现纪录片的主要叙事内容。英国纪录片《克拉克森的农场》部分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叙事,比如农场主克拉克森追赶羊群,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了受众在观看纪录片时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提升了艺术传播效果。

  《一方水土》主要以第三人称视角和全知视角为叙事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即从旁观者的角度叙事,是当前纪录片最常用的叙事方式之一,其特点是作品以第三人称即他人的观点和语调来讲述故事。在全知视角下,叙事者把握人物、故事的全部原因和结果,叙事不受任何视角的限制,可以跨越时空讲解观众想知道的答案。全知视角最大的优点是视野开阔,它适合时空跨度大的纪录片。《一方水土》讲述水稻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生长过程及四个季节的农业生产工作方式,在全知视角下,既可以展现生机盎然的稻田从一片片嫩绿的稻苗长成金黄色的稻谷,也完整呈现了农业机械化作业的状态,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时空跨度较大。叙事视角运用客观的第三人称可以增强纪录片的客观性和可信度,运用全知视角则可以将大米的成长及生产过程完整呈现出来。两种视角展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四、结语

  农业题材纪录片中农民形象与传统的农民形象差异较大,他们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是鲜活而又生动的新形象。这些普通的农民形象,由里而外散发着泥土和青草的芳香。农业题材纪录片的传播改变了人们对农业的传统认知,纪录片《一方水土》就是以这样的思想进行创作的,通过在不同生产阶段对农民的生产生活进行记录,让人们了解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并与传统的农业状况进行对比,《一方水土》的传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它也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