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活”起来视角探讨中国古典舞发展方向论文

2025-04-30 11:35:29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继《只此青绿》走红之后,基于文物题材的中国古典舞逐渐成为热门,关于文物舞蹈的研究悄然兴起。文物镌刻着历史文脉、民族记忆和精神基因,要想实现古典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文物故事、读懂文物语言将成为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将从三个部分论述文物与古典舞融合的现实路径,以期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强化其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关注。
继《只此青绿》走红之后,基于文物题材的中国古典舞逐渐成为热门,关于文物舞蹈的研究悄然兴起。文物镌刻着历史文脉、民族记忆和精神基因,要想实现古典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文物故事、读懂文物语言将成为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将从三个部分论述文物与古典舞融合的现实路径,以期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强化其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关注。
一、从走进到走出:取古典舞创作素材
文物见证时代发展、诉说历史故事,是中华文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成为新时代艺术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只有“走进”文物,才能感知其背后的意蕴,掌握其潜在的形态结构。文物以平面和静态的方式呈现出古代一幕幕繁华与落寞,为编创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元素。文物蕴含着厚重、深邃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思想,不易被大众理解与接受,而舞蹈具有较强的表现性,能充分展现文物的生命力和时代性,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无问》《求索》《南泥湾》这几支舞蹈用动态的方式对传承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呈现。《人在草木间》则展示了传统茶文化。将文物作为舞蹈创作的题材,在创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在舞蹈界已有很多比较成功的案例。因此,在文物“活”起来视角下,古典舞创作的素材更丰富,素材来源更广阔,不仅高度契合当代文艺创作的要求,还有利于增强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走出文物则要求编创者取优秀的文化素材和地域文化符号,并将其转化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舞蹈样式,让静态文物在舞蹈中复现。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从传统绘画中取创作素材。由沈阳音乐学院原创的古典舞《散乐图》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这一作品以我国传统壁画素材为基础,编创者经过查阅现存文字记载和辽墓文献资料设计出肩部的抖动、腕袖的绕收等舞蹈动作,并对辽代乐舞进行了尝试性的复原、再创作,使墓中“沉睡”的《散乐图》得以“复活”。二是从图腾文化中取创作素材。由呼和浩特市文旅集团创演的《红山玉龙谣》在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中荣获“古典舞获奖提名”。该作品围绕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出土的碧玉龙展开创作。因其是红山文化的象征,故编创者将红山玉龙作为切入点,舞蹈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舞出了五千年的玉龙神韵。三是从历史文物中取创作素材。由北京舞蹈学院欧思维编创的古典舞《唐印》入围第十二届全国“桃李杯”。该作品基于唐代仕女俑而创作,通过提炼出仕女端庄持重的特点,展现出了唐朝民众由内而外的自信。舞蹈中的动作多来源于文物,从侧面再现了当时辉煌鼎盛的唐朝盛景。古典舞《秦王点兵》是基于西安兵马俑创作的,其通过舞蹈展现出当时士兵出征的雄伟壮阔,让观众能通过舞者的姿态感受到蓬勃向上的力量。古典舞《巴女拓影》以重庆綦东汉崖墓石棺上的羽人舞图像为灵感,用剪影的方式将舞者连臂而舞的形象还原在舞台之上,不仅兼具丰富的“活态”依据,还实现了历史真实的活化。
立足古典舞作品不难发现,文物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会让人产生距离感,用古典舞讲述文物故事,能推动观众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物“活”起来视角下,编创者面对古典舞创作素材要敢于创新,基干多元多维、多向多源的策略提炼新鲜的创作元素。
二、从舞者到舞蹈:实现古典舞创意表达
守正创新不是简单的位移、变异及重复,而是要对文物素材进行创意表达。文物是过去的历史,需要后人通过研究分析,探寻古人的思想脉络,从而把握文物的内涵,而后将身体作为载体进行演绎,充分体现文物的动态性。让文物”活”起来旨在把“养在深闺”的文物活化,通过将其转化为一招一式、一一笑,使其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从古典舞叙事框架来看,《散乐图》运用三重奏的方式实现了画、乐与舞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现了辽代的乐舞风貌。不仅如此,该作品考虑到当代审美意识,对其中多元化的素材进行了融合,如吹、拉、弹、奏等,通过丰富的元素塑造了不同形态的生动乐舞形象,使观众能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场景。《红山玉龙谣》则选择较为直观的叙事方式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快速接受相对集中的信息,以有限形象展现无限意境。《汉乐对影》作为文物“复活”的重要范例,融人了汉代文化审美,以双人舞方式呈现了一对玉雕舞人的形象。舞者的气势和韵律,赋予了珍贵文物以鲜活的舞台生命。
从古典舞动作设计来看,《散乐图》应用了动静对比的方式,既有密集的动作进程,又有突然的静止,在创作中实现了文物与古典舞的深度联系,展现了文物舞蹈的特色。其造型多呈现出弯曲、曲线的审美意识,舞蹈风格更贴近古朴的契丹舞蹈,动作幅度较大。舞者在上扬、下垂手臂及弯曲腿部时有较明显的棱角。表演通过动与静相宜展现出虚实结合的韵味,让流动的造型更有动态性,让人产生“无中生有”的感受。《红山玉龙瑶》的最大特点在于对文物自身动作和形态的把握,红山玉龙造型为C型,颜色为墨绿色,雕琢的原料是岩。其虽然造型简洁,但是令人感到非常灵动。编创者尝试以本体方式展现红山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唐印》选择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讲述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舞者在表演中逐渐舒展动作,让原本僵硬的仕女形象更加灵动,使唐代女子的懒和自信一览无余。文物的“静”转向舞蹈的“动”,用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法还原每个细节与动作,不仅能让文物的穿透力变得真实可感,还能让文物故事“走进”寻常百姓家,实现普遍认同。
从古典舞情感意象来看,文物作为历史故事的重要载体,本身就代表不同时代的故事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舞蹈只是文物价值呈现的载体,能让观众感受到较为直观的“穿越”景象。传统文物舞蹈大多聚焦对二维图像的还原,旨在将其转化为三维空间,但《散乐图》一反常态,对周围舞蹈动作进行了平面化处理,让观众产生二维意象。舞蹈中横向队形应用较多,增添了二维画面感。乐师、舞者不断变换阵型和方位,有时气势非常澎湃,有时又舞姿曼妙。乐舞的多样变化展示了不同民族共同生活并相互融合的情景,场面生动活泼,让观众看到古人世代繁衍过程中的千变万化,既有万丈豪情,又有恬静温柔。《汉乐对影》中的动作以抖甩为核心,呈现了汉唐时期古典舞的特征。舞者的服饰并没有选择传统的绞罗锦缎,而是选取了较为简洁的白色简袖和红色配饰,给人“天然去雕饰”的感觉。舞者逐渐放大动作力度,呈现历史的厚重感,通过这种方式暗喻了历史的循环往复。《红山玉龙瑶》最具感染力的造型是红山玉龙托举。相较于以往传统的龙的形象,红山玉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选择了女性形象,观众对此会有比较新颖的感受。同时,红山玉龙的线条呈C型,给人更为柔和的感受,因此舞蹈中性别的选择与文物本身的气质非常相符,其活灵活现的动态与动感容易引发观众对历史情境的深思。《唐印》的创新之处在于注重舞者眼神的变化。在很多人看来,古典之美往往朦胧而含蓄,古典舞通过细致而小的步伐展现女子的含蓄,这一点非常符合儒释道三家的审美追求。因此,观众在观看文物题材的古典舞作品时更易产生情感共鸣,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以文物为题材的古典舞,不仅展现出我国曾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色,还在很大程度上闸释了中华民族的气质,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孕育的精神。
根据以上分析,虽然文物是对历史的一种时空定格,但是透过文物可以感受到古代乐舞共融的景象。对文物素材进行重构表达,再提炼出文化符号和元素在古典舞中进行应用,可以传达文物的精神和思想,由此形成与当代审美范式相符的文化作品,展现出古典舞的文化意义与形式美感。古典舞创作呈现出创意表达、创意重构、创意融合的发展趋势,叙事思路更加清晰、动作设计更加灵活多变、情感意向更加明显突出,融文化性、艺术性、哲理性于一体,促进了古典舞的创造性发展。
三、从文物到人物:突出古典舞的创造转化
舞蹈文物是指与舞蹈有关的文物。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物中,舞蹈文物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风俗,是后世对我国舞蹈历史进行研究和追溯的重要线索和依据。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作品的选材聚焦中国传统文化遗存中的具体素材,以题材拉动编创,标志着中国古典舞创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动向。
从物而舞是文物到舞蹈的“平面激活”。创编者在融人文物的文化内涵时应注意保证应用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同时,还要从现代生活中汲取灵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由形入神的形象。作品《门神》推陈出新,结合门上贴画中的众位门神进行了转化创作,并以守正创新的方式加以编排,再现了民俗文化的趣味。作品《瑶光赋》将历史文物激活,在舞蹈复原的基础上新创了独特的“陀螺袖”,实现了对文化素材的生动转化。文物舞蹈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复兴的重要实践,如何在此过程中追根溯源,结合当代语境进行表达,是其长期发展的关键。在创作以文物为题材的舞蹈时,编导要围绕文物所在的时代背景与当代的审美特征进行设计,通过创新的方式表达传统审美,彰显文化艺术性。在文物“活”起来视角下,古典舞的发展方向具有时代化、大众化、典型化的趋势,通过解读晦涩难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能够发挥活化文物、传承文化的作用。
从舞而物是指通过舞蹈语言让文物“活”起来。文物的发展是历史与当下审美的结合,文物在不同时代中衍生的“艺术生命”是一直延续的。“文物+舞蹈”创作的核心是动静之间的转换,即将古人的动转变为文物的静,将文物的静转变为今人的动。
因此创作文物舞蹈的关键是怎样对动静转换进行处理。文物舞蹈并不是完全复现原汁原味的文物场景,而要从现代视角对古代进行反思。创编者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原有背景,对当时的故事进行考究和挖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形态重建: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当前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实现对文物舞蹈价值和艺术方面的追求。当前,文物寻迹类古典舞作品层出不穷,其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众多创编者面临的挑战。对此,《散乐图》从某种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与解答。创编者从多个角度对辽代乐舞风貌进行了复原。在文物“活”起来视角下,古典舞发展趋势是立足当代、复原古代,在开放思维、古为今用的创作原则下释放传统文化的潜能。
另外,不断进步的技术破除了文化与地理层面的隔阅,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但文化交流应当促进彼此更好的重塑而非同化。文物舞踏旨在弘扬传统文化,通过舞蹈形式对文物价值进行闸释和表达,从而提升文物的传播力和表现力。在这一过程中,舞蹈韵律必须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质。同时,创编者必须把握事物本质,不拘泥于传统的审美感知,在处理古今关系时要拓展思路,尤其是要将生活与艺术结合,关注群众的思想和审美,让观众通过文物感受文化和温度,从而实现文物的当代价值。
文物具有历史性和艺术性。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抓住大众眼球,保留历史文物的魅力和儿分古香,是古典舞创编者的责任使命。实际上,创编者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但他们不能局限于眼下的成就,盲目进行复刻和跟风,更不能脱离时代语境。让文物“活”起来、“舞”起来、“动”起来,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呈现给大众的关键还是要以舞蹈展现中华文明的内核、诠释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