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贝多芬C大调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第三乐章结构特征及音乐风格分析论文

贝多芬C大调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第三乐章结构特征及音乐风格分析论文

6

2025-04-27 14:37:11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其被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承前启后,他的作品既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也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一、贝多芬生平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其被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承前启后,他的作品既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也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他的音乐创作跨越了三个重要的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古典主义色彩,表现出对海顿和莫扎特的尊崇。中期则是贝多芬最具创造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出贝多芬对个人自由、英雄主义和人类精神力量的深刻思考。晚期,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变得更加深沉、内省和复杂,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和第九交响曲“合唱”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体现了他对人类与命运关系的思考。

  二、作品介绍

  C大调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创作于1804年,是贝多芬献给他在波恩时代的朋友华尔斯坦伯爵的一部作品,因此又被称为华尔斯坦奏鸣曲。在创作这部作品时,贝多芬已患耳疾8年,但他逐渐从个人困境中走出来,开始寻求新的音乐表达方式。他希望创作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展现他的创作才华和音乐理念。这部奏鸣曲的创作过程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验,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技术挑战的作品。该作品的名称“黎明”并非出自贝多芬之手,而是由出版商所起,意在展示该曲将开启新的音乐时代。作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该奏鸣曲被广泛认为是钢琴奏鸣曲中的经典之作。

  三、奏鸣曲第三乐章音乐结构分析

  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为回旋曲式结构,整体调性为C大调,2/4拍,速度为Allegretto Moderato(有节制的柔板)主体结构为A+B+A+C+A+Coda,乐曲中间穿插多处连接和展开,规模庞大。

  [A]主部Ⅰ:(1~69节)三部五部曲式结构,整体调性为C大调。

image.png

  A乐段(1~8节):4+4方整结构,单一调性的平行乐段,调性为C大调,伴奏织体为分解和弦,乐段主要以主和弦为基础,于C大调完全终止。B乐段(9~22节):4+10非方整结构,单一调性平行乐段,调性为C大调,b乐句用模进的方式在属和弦上发展了A段主题,同时保持伴奏织体的一致,b’乐句在重复前乐句材料之后,通过分裂的手法进行发展,开放于C大调属和弦,后8小节形成扩充。扩充(23~30节):材料来源于b’乐句的分裂,具有连接性质的扩充乐句,引出A乐段的再现。

  再现A乐段(31~38节):完全再现,调性为C大调,旋律声部八度演奏,主题旋律与伴奏织体左右手互换,推动音乐的发展。B乐段(39~54节):变化再现。调性为C大调,B乐段再现时压缩了乐句,旋律声部八度音演奏,结束在属音,并引入颤音。A乐段(55~62节):完全再现,调性为C大调,颤音保持于中声部的属音,旋律位于颤音之上。补充(62~69节):是主部的补充终止,又起到连接作用。在连接调性、变化主题的同时,引出插部Ⅰ的主题音型,低音主部持续。

  <B>插部Ⅰ(70~98节):并列单三部曲式结构,调性为C大调关系小调a小调。

  C乐段(70~77节):本乐段旋律的主要结构为:由属音开始上行级进后下行回到属音,后一句是前面的重复发展,开放终止于属和弦。D乐段(78~85节):与上一乐段相比,上方声部特征发生变化,为三连音+主持续音,下方声部柱式和弦,最后完全终止收拢于a小调主和弦。E乐段(86~98节):是插部Ⅰ的第三部分,4+9非方整结构,平行乐段,全部采用主音持续的手法构思,建立在a小调主部持续上,第二乐句通过模进形成结构扩充。

  连接(99~113节):位于插部Ⅰ与主部Ⅱ之间,延续了插部Ⅰ的调性,运用主部材料通过模进的方式发展,前半部分稳定前调,后半部分对材料进行压缩与发展。

  [A]主部Ⅱ(114~175节):三部五部曲式结构,整体调性为C大调,是主部Ⅰ的完全再现。

  [C]插部Ⅱ(175~221节):单二部曲式,在主调同主音调c小调上展开。

  F乐段(175~190节):8+8方整结构,平行乐段。c小调—f小调—A大调,该乐段调性不断游离,推动了整首乐曲的发展,并带来与前面不一样的色彩,分解动机的手法为该乐段的发展,重复的变奏是这段乐段特征,并重新处理了伴奏的音型,终止于A大调。G乐段(191~206节):8+8方整型结构。与F乐句主题材料和结构特征相似,和声与F乐段构成逆行对称性的镜像关系,保持F乐段的调性,旋律是F乐段旋律三度模进的发展。补充(207~221节):由前乐段不断地分裂、模进扩展,经过一系列的补充,终止稳定前乐段的调性。

  展开+连接(221~312节):这一部分作者主要对主部材料进行了大规模的展开,调性主要强调了下属方向调,A大调—f小调—D大调—e小调—f小调—F大调—B大调—e小调—D大调—c小调,整体调性游离不定,分为以下几部分。

  Ⅰ部分(221~250节):第一部分从221小节开始,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性变化。开始以每四小节为单位模进:221小节为主题在A大调上进行模进,下方主音持续,226小节为第一次模进,f小调;229小节为第二次模进,D大调,模进后分裂发展;242小节转入e小调,246小节转入f小调。Ⅱ部分(251~267节):从F大调开始低音属音持续,整体和声连续二度上行模进,连续模进五次,和声进行为Ⅴ—Ⅵ—Ⅴ—Ⅰ。257小节进入下属关系调:B大调,低音保持。Ⅲ部分(268~300节):Ⅲ部分从269小节开始,到272小节bD大调,逐渐转入c小调。属准备(301~312节):c小调的属准备,为主部的再现做准备。

  [A]主部Ⅲ(313~344节):缩减再现,本次再现是主部Ⅰ的缩减,取消了后面的B、A部分,是经典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连接+属准备(344~402节):补充变连接,为Coda作铺垫,该部分引用了第一次连接部分的主题材料,以三连音为主,与前面相呼应,最后在378小节进入属准备,同时音乐的力度减弱,节奏和速度开始放缓,这些设计为进入Coda做了必要的准备。

  Coda(403~543节):规模巨大的尾声,有着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特性,速度为Prestissimo(最急板),以f力度进入,节拍由4/4变为2/2。使得整个Coda变得饱满,且充满了戏剧性。

  Ⅰ部分(403~441节):主部主题在主调与下属调之间交替陈述,重现最初的主题,构成Coda的第一阶段。Ⅱ部分(441~484节):对插部Ⅱ及其连接的复述和展开;465小节再次出现属准备。Ⅲ(465~484节):逐渐回归主部主题,通过穿插下属功能的手法逐渐收束,中间夹杂许多华彩乐段,最后在热情、激昂的情感中结束全曲。

image.png

  四、奏鸣曲的创作风格及音乐语汇

  奏鸣曲的第三乐章速度平稳,以温和的速度表达了作曲家的情感。该乐章主要采用C大调,给人以稳定温暖的感觉。奏鸣曲第三乐章选用了民间音乐《祖父之歌》作为此曲的动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旋律改编,得到属于贝多芬特有的旋律风格,展现了作品广阔的歌唱性。

  调性布局多采用近关系调转调,主题C大调从开始转向关系小调a小调,插部调性多次游离,最后调性回归。和声运用简单有效,以主和弦与属七和弦作为支持,但依然展现出丰满有力的音响。

  开头以很弱的力度开始,轻柔地奏出一段优美的旋律。旋律中透露出温暖的情感,给人寂静和思考的氛围。尾声长达141小节之多,通过主题材料移调、模进、扩充等手法更加积极地展开,将最初在主部主题中展示的音乐动机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情感表现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一次突破和创新,展示了他作为作曲家的深度和独特的情感表达能力。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能通过这个乐章感受到贝多芬内心世界的震撼和情感的力量。

  五、结语

  贝多芬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第三乐章以其宏大的结构、丰富的情感表达和创新的音乐语汇,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作曲家的非凡才华和深邃的思想。这部作品不仅体现了贝多芬在音乐形式上的探索和突破,更展示了他对生活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尽管贝多芬饱受听力障碍的困扰,但他依然凭借坚韧的精神和对音乐的不懈追求,创作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通过这部作品,贝多芬为钢琴奏鸣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广度,进一步推动了古典音乐向浪漫主义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