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二部创意曲演奏研究—以C大调二部创意曲为例论文

2025-04-27 14:30:33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著名作曲家,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在巴赫众多作品中,创意曲通过简单的动机、多样的写作手法,将一个短小的“主题”扩展成一篇完整的小型作品,为演奏者演奏组曲、平均律等难度较高复调作品打下坚实基础,搭建起复调学习的桥梁。本文将以二部创意曲中第一首C大调创意曲为例,从练习及作品处理等方面具体探讨复调初学者的易错点及难点。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著名作曲家,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在巴赫众多作品中,创意曲通过简单的动机、多样的写作手法,将一个短小的“主题”扩展成一篇完整的小型作品,为演奏者演奏组曲、平均律等难度较高复调作品打下坚实基础,搭建起复调学习的桥梁。本文将以二部创意曲中第一首C大调创意曲为例,从练习及作品处理等方面具体探讨复调初学者的易错点及难点。
一、练习方式
二部创意曲作为复调音乐的入门级教材,每首乐曲包含有两个同时进行的声部,虽然谱面上看起来较为简单,但实则不易,在练习时需要演奏者更加侧重多声部思维的同步锻炼。在与其他演奏者交流中,笔者发现一些共同的问题:无法流畅演奏或无法很好地将触键及音色表现出来。虽然初学时能够将整首作品弹奏下来,但其过程并不流畅、完整,除了错音、停顿等基础性问题,主题、音色也不能很好地保证,在查阅资料后,笔者认为这与练琴方法有很大关系。
笔者观察了自己及其他演奏者的练琴状态,分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大篇幅分手、合手练习,大篇幅的练习方式会导致事倍功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不怎么出成果;第二,直接进行合手练习,这样不仅无法将主题等部分清晰地表达出来,且乐曲所需的音色亦无法保证。针对这样的问题,如何能够在锻炼多声部思维的同时更加有效地进行练习,笔者结合理论及实践给出以下的练习方式。
练习时,笔者通常首先会进行主题、对题、答题等部分的区分,熟悉整首作品的动机及发展,对作品的脉络和框架有深入的了解;其次会以主题或小节为单位进行分手练习。在练习时不仅要解决准确性等基础问题,还要体会巴赫作品所需要的触键和音色,并对每个音进行详细练习,为下一步作准备;之后不要着急进行双手练习,而是边弹边唱,如:唱出左手旋律,弹奏右手乐谱;最后在双手都进行弹、唱练习后,再进行合手练习,此时合手练习难度大大降低,并且也能够更好地将触键及音色要求表现出来。
二、巴赫作品处理
巴赫作品所处时期较为特殊,同时受到了宗教思想及人文思潮的影响,在理性的背景下蕴含感性的色彩,在赋格严格的要求下内含创意的思想。创意曲每首作品都以一个动机为符号,运用模进、倒影等写作手法加以发展变化,最终扩展为短小精致的复调作品。
那么在巴赫作品的学习和演奏过程中,结合自己与其他演奏者的练习,笔者发现在作品处理中存在共通的问题,以下便结合练习实践进行一一说明。
(一)主题把握不明确
复调音乐,是包含两个或多个声部的音乐,每个声部都是独立的旋律线条。在演奏巴赫创意曲时,要将主题、乐句划分清晰,不仅便于演奏者诠释巴赫的思想,也使得听众有清晰的聆听思路。
在练习初期,由于演奏者对复调音乐及巴赫创意曲创作方式不甚熟悉,演奏时通常不能很好地将主题、对题、答题等呈现出来,思路较为混乱,依然保持大部分作品“右手旋律、左手伴奏”的演奏方式。
查阅大量作品分析文献后,笔者通常会在练习前寻找整部作品的主题及变体,并用笔进行标记,例如第一部分(第1~7小节),右手在高声部率先演奏主题,这8个音符便成了乐曲的发展基础,第二次主题低八度在左手出现,而后提高五度,用右手于属音上演奏,之后降低八度再次回到低声部。主题及声部衔接紧凑,需要演奏者快速地进行思维切换。
应诗真所著的《巴赫创意曲集教学与弹奏指导》指出:“一般来说,演奏赋格作品时,只要是某个声部出现主题,那么这个声部就要略给予突出。”笔者以这句话作为初步练习复调的方法,在进行主题划分之后,运用主题突出的练习方法进行声部强调和弱化,以期更好地锻炼多声部演奏能力,提高内心对声部的敏感程度。
(二)速度控制
二部创意曲中的每部作品,其动机、发展、调性、性格等都有所不同,速度亦不统一。如C大调二部创意曲风格较平稳,速度中庸;二部创意曲第二首在c小调调性的发展下,带有悲伤的情感,极富歌唱性;F大调二部创意曲是一首开朗活泼、充满活力的乐曲,全曲跳跃感十足。
练习初期,演奏者大多不会把控速度,仅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进行弹奏,甚至一首乐曲出现多个速度,这与练琴习惯有很大关系,前文针对练琴方法已有描述,此处不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乐曲中的速度标记多为后人在出版时所加,并非巴赫在创作时的记号,因此在练习时,需要辩证地看待速度标记,学会根据乐曲调性、风格等方面采用较为适当的速度进行演奏。
(三)触键及音色
巴洛克时期所使用的键盘大多为羽管键琴或楔槌键琴,其声响、琴键深度等都与现代钢琴有所区别。因而在练习过程中,触键和音色需要更加细致地进行处理。
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对于巴赫作品中音色处理的方式分为两类:一部分学者认为演奏者应当尽可能还原巴洛克时期古钢琴的音色;另一部分则认为应当用现代钢琴极强的表现能力赋予巴赫作品新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在作品处理中,并无对错之分,只是个人理解不同,并且在巴赫生活的年代,虽然文艺复兴的思潮涌动,但在宗教思想的影响下,情感抒发缺少自由度,在演奏作品时依然要保持内在紧张度,控制手指触键的力度。
(四)十六分音符
巴洛克时期的古钢琴琴键较浅,且音量远不如现代钢琴如此洪亮,所以在下键时,手指的力量要把握好,这就要求演奏者灵活运用手指尖的触键位置,用克制的力度将音符集中地演奏出来。
右手第一次进入主题时表达要明确,十六分音符在连奏的要求下要演奏得干净利落。笔者发现,演奏者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了将音符集中地演奏出来,运用了高抬指的演奏方法,使音色过于强硬;第二类为了使力度弱下来,手指贴键演奏,导致音色散且不集中,还伴有粘连问题。完全贴键可能会造成音符粘连,音乐呈现不干净不明确的问题,而手指过于高抬,又无法使句子连贯,缺少歌唱性。所以演奏巴赫作品时,手指可以稍离开琴键。
所以在练习时笔者会以主题句为例,逐个寻找每一个手指下键时的高度,进行反复慢练;之后运用快速下键的方式来保持音色的干净,最终将主题句流畅地演奏出来。
掌关节塌陷亦是演奏时一个共性问题,在演奏巴赫其他作品甚至基本功练习时都会出现类似情况,如果掌关节没有支撑起来,会导致手指下键的音色不集中。所以想要演奏出合适的音色,掌关节首先要支撑好,作为手指灵活触键的支撑点。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更为基础之处入手,例如音阶、琶音等基本功的练习,由慢速开始,缓慢提速,其间时刻注意掌关节的支撑。
(五)八分音符
巴赫作品中的八分音符有时会冠以连线,有时又会冠以跳音的记号。演奏者在演奏八分音符时,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出现,有时会将八分音符全部以连线的方式演奏出来,有时则会以弹性极高的跳音表现出来。但笔者则认为八分音符既不能完全连贯也不能够演奏成跳音,而是以非连奏的形式出现,比跳音的时值更长,音色更钝,且音符之间是间断的,究其原因也与教材标记有关。
笔者发现,大部分演奏者使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的版本,以第三、四小节左手为例,八分音符以四个音为一组冠以连线,那么演奏者大多会根据标记用连奏的方式演奏出来。在翻看了众多巴赫二部创意曲的讲解及文献资料后,笔者认为这里的连线更多的是在强调主题的素材,四个八分音符是主题前四个十六分音符以扩大时值的写作手法写成的,而并非要求演奏者用连奏方式进行演奏。
因此在练习时,笔者会保持掌关节支撑,小臂与手腕成一体,以手臂带动手小幅度上下移动,以下落的力量作为手指下键的力量,并用靠近指尖的位置承接下落的力量,这样演奏出来的音色会轻巧且坚定,更加符合巴洛克时期的古钢琴的音响效果。
三、结语
巴赫《创意曲集》是钢琴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二部创意曲的学习,能够提升演奏者对复调思维的理解能力。同时其作为三部创意曲、十二平均律的先行作品,为演奏者之后练习三、四声部复调作品奠定了良好基础。巴赫音乐中理性严谨的构思与感性的情感表达更需要演奏者不断深入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巴赫音乐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