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乐作品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路径论文

2025-04-25 16:10:3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随着现在声乐艺术的蓬勃发展,中国声乐作品正在经历一场盛大的狂欢,但是随着国家对于中国声乐作品的不断深入研究,笔者发现这些声乐作品大多数以高音作品为主,低音作品少之又少,大部分的低音作品都是根据在作品原调的基础上进行转调、移调或改编发展而来。
摘要:随着现在声乐艺术的蓬勃发展,中国声乐作品正在经历一场盛大的狂欢,但是随着国家对于中国声乐作品的不断深入研究,笔者发现这些声乐作品大多数以高音作品为主,低音作品少之又少,大部分的低音作品都是根据在作品原调的基础上进行转调、移调或改编发展而来。这里面包含多方面的原因:国人的嗓音构造、歌曲创作上的缺失和国人的审美习惯等。本文对男低音中国声乐作品的发展现状和历史进程进行探析,指出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与不足,并对男低音声部的传承和创新提出见解并进行总结。
关键词:男低音;声乐;中国声乐艺术;低声部
一、中国声乐作品现状
中国声乐作品呈现出多元化、创新化和国际化的特点。这些作品不仅继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所孕育出的音乐元素,还显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中国声乐作品的国际化趋势也日益明显。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地方声乐作品开始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音乐的魅力。2023年在中国福建地区开展的宁波国际声乐比赛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外国著名歌唱家,用美妙的歌声演唱中国声乐作品,例如:韩国低男中音歌唱家吉炳玟声情并茂地演唱了中国艺术歌曲《那就是我》,吉炳玟用他那温柔且宽厚的嗓音向我们缓缓讲述了一篇中国故事;俄罗斯女高音玛丽娅·阿尔霍维克演唱的中国艺术歌曲《枫桥夜泊》荣获听众们的一致好评,并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被大量转发与收藏。宁波国际声乐比赛首次将外国选手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纳入了比赛评选环节,通过本次国际声乐赛事,不仅提升中国声乐作品的国际知名度,也促进了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中国声乐作品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笔者通过对周围声乐演唱专业的同学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并统计数据,我们发现: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统计,67%同学更加愿意通过网络平台和短视频网站去了解当下流行的中国声乐作品;21%的同学更加喜欢通过观看线下音乐会和交流学习了解当下中国声乐作品的流行趋势;而仅仅只有12%的同学会通过传统的图书借阅和翻找文献资料去了解当代中国声乐作品。我们对最受欢迎网络平台也进行了归纳,而“思乐阁”与“音乐全方位”这两大平台目前是全网最受声乐演唱专业学生欢迎的中国知名高端声乐传媒公司,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当代创作的中国艺术歌曲,但是在经过全篇的浏览后,笔者统计:截至目前,思乐阁声乐传媒公司总共发布了106首当代中国艺术歌曲,而属于中声部的歌曲仅仅只有5首,分别是《灯火里的中国》《那一晚》《唱离愁》《赤子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甚至没有一首歌曲与低声部有关。而音乐全方位声乐平台所发布的当代声乐艺术作品中甚至连中声部的原创歌曲都检索不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下中国低声部声乐艺术歌曲的发展还有待提高。
总的来说,中国声乐作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仍然在不断创新发展并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属于低声部的歌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没有像高声部那般的欣赏和重视。所以中国声乐艺术还有待发展与提高,下面我将以男低音中国声乐作品为例,简述当下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二、男低音在中国的发展
在我国20世纪初期,由于那时中国各方面发展都停滞不前,人民对声乐的认识较为缺乏。但在“文化大革命”1966后,随着我们的思想得到极大的解放,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我们希望用艺术去赞美生活。于是,中国文艺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电视剧歌曲的普及与歌剧电影、戏曲电影的产生。也吸引了大批怀着满腔热情的作曲家投身祖国的歌曲创作事业。在这期间,男低音声乐作品也应运而生,如《冰》等作品的相继问世。优秀的作品也吸引了众多男低音歌唱家争相演唱,如:温可诤,杨洪基,彭康亮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断学习,慢慢地改变了国人对于男低音的看法,并对这个稀少的声部逐渐产生了兴趣,中国男低音声乐艺术作品也逐年增加。低声部的发展也迎来了光明前景。
到了21世纪,随着李鳌、沈洋和吕逊等一众男低音站在了国际比赛的领奖台上,各大高校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男低音学习者,他们也不断追逐前辈们的步伐,努力学习,为中国声乐领域创造出新的辉煌。笔者作为一名男低音,也希望在未来通过不断地努力,不断钻研和精进自己的唱法,通过观察别的声部的歌者对于男低音的理解以及现代男低音对自己音域上的突破,不再一直局限于唱低声部,将高音域与低音域相结合,为未来中国声乐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男低音声乐作品的发展
敦煌歌词有云“善别宫商,能调丝竹,歌令尖新”。国人自古以来就喜爱聆听音域较高的乐音,创作的乐曲与戏曲等音乐大部分都以高音、高声部为主,民族乐器大部分都属于高音乐器。并且,我国幅员辽阔,劳动人民众多,少数民族更是能歌善舞,他们所创作的山歌、号子和小调和少数民族民歌等都属于音域偏高的歌曲,这也导致了国人偏爱聆听高亢的声音。长此以往,也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去了解低声部和写作低音为主的音乐艺术作品了。
新中国成立后,美声唱法得以发展和传播,一种全新的音乐体裁从西方传入中国,那便是艺术歌曲。我国音乐家们开始尝试将它重新填词谱曲,逐渐形成了学堂乐歌及各种类型。艺术歌曲的兴起使得西方的美声唱法逐渐繁盛并被中国人民所接受与追捧。其中,一些男低音声乐作品开始出现,这些作品大多借鉴了西方音乐的表现技法,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赵元任、冼星海、青主、江文也、黄自、贺绿汀等一批文人学者和音乐家们为男低音声乐作品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不过当时男低音声部才刚刚有了一个基本的形状,并没有改变国人的审美习惯,基本上还是在男高音声乐的边缘游走,没有属于自己的地位,男低音声部的中国艺术歌曲也相对匮乏。
根据中国声乐艺术作品所拥有的特点与男低音独特的音色作比较,笔者发现,男低音选曲有很大掣肘,曲目量上更无法与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相提并论,大部分中低声部学习者只能选取国外的作品进行演唱。就比如像《甘肃老家》《小白杨》《骏马奔驰保卫边疆》等大量慷慨激昂、富有靓丽风景、在人们的眼中形成一幅幅画卷的优秀中国声乐艺术作品,男低音却无法像男高音、女高音那样正确地演绎,这主要受制于作品表现的整体音乐形象和节奏。而且,男低音所运用到的腔体一般是以胸腔为主,所以男低音可以发出相对于其他声部而言更加浓厚雄壮且充满戏剧性的声音,但高声部演唱者们所运用到的腔体主要以头腔为主,会让声音传得更远更透。而中国的传统歌曲大部分都钟爱用高音去表现朴素的情感,所以作曲家就更愿意创作属于男高音、女高音们的中国声乐艺术歌曲了。这也导致直到21世纪的我们依然很难找出大量与男低音有关的中国声乐艺术作品了。
然而,国外是如何解决的呢?从时间顺序看,从巴洛克时期开始,亨德尔在歌剧《奥兰多》中创作出男低音咏叹调《不幸的灾难》。到了古典时期,莫扎特创作出歌剧《魔笛》中男低音咏叹调《在这些神圣的殿堂里》;罗西尼创作出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男低音咏叹调《造谣诽谤》。直到浪漫时期,舒伯特《冬之旅》套曲的问世;普契尼创作出歌剧《艺术家的生涯》里男低音的咏叹调《旧大衣》;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众多男低音角色的动机的创作等。如今,国外男低音音乐作品都一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上升趋势。因此,重视我国男低音声乐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推广,是当下中国声乐作品发展不可或缺且刻不容缓的。
四、男低音中国声乐作品的现代创新
(一)歌剧创作
1945年创作了《白毛女》这部中国里程碑式的歌剧,这部歌剧推动了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对新歌剧创作的热情,许多创作者都尝试着用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短短几年间就有数十部新歌剧问世。而歌剧《白毛女》中的老父亲“杨白劳”就是中国歌剧中最早的男低音角色。现在,随着李鳌,彭康亮等著名男低音的演绎,角色“杨白劳”现在也被许多年轻的声乐学习者进行不同的二度创作。“杨白劳”这一经典的男低音歌剧角色标志着中国男低音声乐作品向全新的里程碑不断迈进,也标志着男低音声乐作品不断地发展。在以前的歌剧中,男低音能够出现的次数都非常少,在一部中国歌剧中几乎很难找到有关于男低音的唱段。只有《雷雨》这部歌剧所饰演的角色“周朴园”是男低音,但整体来看,男低音声部在中国歌剧中所扮演的角色依旧是屈指可数的,这也与中国歌剧一直习惯将男高音作为“固有”的男一号主角的设定有关。
而现在各大高校也在不断地支持声乐事业,并为中国声乐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许多新鲜的血液。2022年,星海音乐学院推出了原创歌剧《星海星海》,通过现代时空星海音乐学院学生与过去时空冼星海讲述了冼星海这部歌剧从创作到登上舞台表演,都由学校原创团队完成。在这部歌剧中就采用了大量的男中音与男低音饰演配角,使得歌剧更加充满戏剧性,听感也变得更加丰富。这都说明男低音在中国歌剧中变得愈来愈重要,在中国歌剧咏叹调的选曲和学习方面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性。
2022年2月,华南理工大学的首部原创歌剧《刑场上的婚礼》在广州大剧院首演成功。故事描绘了革命先烈周文雍和陈铁军为了革命的胜利,誓死不屈,勇敢地与反动派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该歌剧将“现实”与“浪漫”结合,谱写了一幅壮烈的革命图画。在这部作品中,原创团队大胆启用了男中音和男低音作为歌剧的正派主角与反派主角,这不仅在选角色方面是一次精彩的创新,更是打破了中国歌剧将男高音作为“固有”的男一号主角的设定。
到了2024年,江西省原创民族歌剧《八一起义》在江西艺术中心大剧院完成首轮4场演出。歌剧《八一起义》以“八一南昌起义”为创作背景,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壮举。全剧共有41个唱段,一经演出,歌剧《八一起义》的其中11个唱段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其中剧中的朱德这一男低音角色和低男中音角色贺龙的推出,以及唱段曲谱的发布都极大地推动了男低音所能扮演角色的多样性。这也代表了男低音这个声部为中国声乐作品带来了新鲜的视听效果,也代表了男低音正在被大众所容纳。
(二)艺术歌曲创作
中国艺术歌曲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我国一批爱国的能人志士,如赵元任,黄自,萧友梅等人,他们不满意“学堂乐歌”的创作形式,开始尝试运用西方的旋律,配上中国的歌词,创造出一种新型的艺术歌曲。在其中,他们也创作出了像《大江东去》《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令人耳熟能详的作品。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也迎来了春天。
随着二十世纪大量中低声部艺术歌曲的问世,我国男低音声部的发展也迎来了小高潮。而对比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并没有专门为男低音所创作的艺术歌曲问世,而绝大部分中国当代声乐作品都是为高声部演唱者所创作,如《山之高》《七律·岳麓书院》和《春日宴》等。低声部演唱者只能通过转调、移调等方式才能进行演唱。而这些歌曲在经过一系列调性或二度演绎的改变后,反而失去了歌曲原本的韵味。在未来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中国艺术歌曲需要注重声部之间的平衡,在创作众多高声部作品的同时也要兼顾低声部作品。我国专门为低声部所设计的艺术歌曲少之又少,男低音声乐学习者也更加缺少当代新艺术歌曲的学习与演唱经验的学习。所以未来对于艺术歌曲的创作,希望可以增加更多传唱度高、经典的低声部作品,让我国的艺术歌曲的表现力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
要创作出属于男低音的中国艺术歌曲,可以以下几点出发,再加上文章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创作:一、明确创作目标。选定男低音声部:首先,确定歌曲是专门为男低音声部创作的,这意味着作曲家要从歌曲的音域、旋律和节奏等要素都需要考虑男低音的嗓音特点和演唱能力。其次,融合中国元素。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歌词:歌词可以选用古诗词、现代诗歌或民间故事等,以展现男低音声部的独特魅力。例如选择描绘金戈铁马、历史典故或战场厮杀的诗歌作为歌词。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在旋律和编曲上,可以借鉴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如五声音阶、民族乐器音色等,以体现中国音乐的特色。三、考虑男低音的嗓音特点。定制音域:根据男低音的嗓音特点,定制合适的音域范围,确保歌曲既能充分展现男低音的音色魅力,又不会过于超出其演唱能力。设计旋律和节奏:在旋律和节奏的设计上,需要考虑男低音的嗓音特点和演唱习惯,以确保歌曲易于演唱且能够充分发挥男低音的音色特点。四、创新与发展。引入现代元素:在编曲和伴奏上,可以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如电子音乐、合成器等,以丰富歌曲的表现力和时代感。五、教育与推广。通过老师的教授与启发,再加之专业的音乐教育和培训,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素养和艺术修养的男低音歌者,以演唱和推广这些中国艺术歌曲。六、举办活动:通过举办音乐会、比赛等活动,展示和推广新创作出的一些男低音中国艺术歌曲,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给予新时代的作曲家们创作男低音歌曲的灵感,从而创作出更多专门为男低音所创作的中国声乐作品,并且通过短视频等互联网平台,让中国男低音艺术歌曲流传更广。
总体来说,创作出属于男低音的中国艺术歌曲需要在明确创作目标的基础上,融合中国元素,考虑男低音的嗓音特点,并进行创新与发展。同时,通过教育与推广,提高这些歌曲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男低音声部未来发展
(一)消除声部之间的偏见
中国声乐艺术作品中一直存在声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不论将声乐分为何种形式,还是将男声分为低音,中音,高音。随着我们不断地学习,声乐将会逐渐淡化各声部之间的限制。在多元化的环境中,男低音也可以借鉴其他声部的优点并进行融合,同时促进语言、民族声韵及发声等共同发展,创作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促进我国男低音声部走向繁荣。
男低音声部的学习过程中选曲大多为外国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曲等,较少选用中国艺术歌曲和当代创作的优秀歌曲,歌剧作品更是屈指可数。这无疑给中国男低音教学与学习带来一定局限性,并因此而容易忽视对的深入研究。
在老师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应该时刻注意学生本来的音域与音色,不能随意给学生定性,如果学生音域偏低,作为引路人,老师应找寻适合该学生音色、声音的歌曲,不一定要一直停留在高声部,那么首先作为老师就要对不同的音色一视同仁,给予学生正确的声音审美,并以此为前提,拓宽学生的音域,从而演唱更多的歌曲。
(二)培养多层次审美习惯
男低音更需要掌握气息,一般男低音的歌曲线条都很冗长,节奏也偏缓慢,这就要求男低音要有一定的气息训练才能掌握歌曲,而且,男低音要将气息吸到更深的位置,才能产生深沉、富有厚度的声音。其次,男低音要注意共鸣腔体的位置,注意头腔与胸腔的配合,让声音变得更加丰富与柔和。最后,男低音演唱高声部时,要像男高音一样保持身体的放松状态,不要过度用力。只有在身体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下,男低音才能真正展现出自己原有的深沉,温暖,柔和的音色,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男低音歌唱艺术的形成过程是缓慢的,发展过程是艰辛的。高质量的中国声乐艺术作品创作会影响大众审美的指向。希望在未来男低音声乐作品和歌唱艺术的发展中,可以在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与创新路径的研究,为大家展现出不同形式的音乐。
(三)重视发展低声部作品
声乐的世界是何其不平等,即使是不常听古典音乐的人,大多也能叫得出几位著名的男高音、女高音明星的名字;相对不那么为人熟知的男中音、女中音声部,偶尔也会诞生几位“出圈”的歌唱家;但说起声乐界音域最低,也不可或缺的声部:男低音,则是连十分“内行”的听众都会感到一阵陌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专门为男低音创作的声乐作品、歌剧主要角色比较少;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真正的男低音歌唱家太稀缺了!甚至有人把男低音称作声乐界的“稀有人才”!
中国声乐作品非常充足,从中挑选出适合男低音声部演唱的歌曲,是一项长久而有意思的工作,值得大家共同去实现。笔者希望通过此文,能呼唤起声乐人士对男低音作品和歌唱的重视,也希望未来出现更多优秀的作曲家为男低音声部创作更多优美的中国歌曲。丰富我国男低音中国声乐作品库,给男低音声乐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结语
中国声乐艺术历史悠久,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仍然有许多欠缺之处。以男声的歌曲为例,男高音声部的歌曲非常丰富,传唱度也十分广泛,但是真正属于男低音的歌曲却少之甚少。这使得男低音演唱者无歌可挑,男低音声部学习者更无歌可唱,被社会所忽视。作为一名男低音声乐学习者,缓解和改变当代男低音面临的重重困境是我们的责任。
中国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源远流长,男低音声乐艺术的创新更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去完成。随着现在社会慢慢地重视男低音这个稀缺的声部,以及更多低声部声乐作品的问世,都可以给予男低音声乐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曲目选择,中国声乐艺术也会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变得更加辉煌灿烂。
随着全世界文化、音乐交流的密集和声乐技术的发展,我国音乐学院教育模式更加国际化,声乐在教育领域取得的成绩日益增多,对男低音声部的培训方法和概念逐渐清晰,并培养出一批人才。我国歌唱家要在歌唱技术以及韵、腔、声、字等方面下足功夫,演唱能够体现民族精神的作品。作曲家要创作视野开阔、形式多样的作品,根据男低音的音质、音域、音色特点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我国艺术应该走多元化路线,呈现出不同形式、声部的优秀曲目,提高和普及群众的审美观念,让国内年轻的男低音歌者们有更多的曲目选择,注入新鲜的血液,让男低音歌者们有更多曲目选择。
参考文献
[1]于伟.论男低音咏叹调《造谣,诽谤》的艺术特点和作品风格[D].西北民族大学,2023.
[2]王晓梅.女中音声乐教学中的重难点分析[J].当代音乐,2021,(06):196-198.
[3]崔影.民声女中音声部发展探索[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01):193-196.
[4]杨亚丽.中国歌剧应该呈多元化发展——兼论“美声唱法”中低声部的民族化[J].名家名作,2022,(09):85-87.
[5]魏勇.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男低音巴尔托洛音乐角色特征的异同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