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咏叹调《星光灿烂》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探究论文

咏叹调《星光灿烂》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探究论文

2

2025-04-25 15:17:1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普契尼是享誉世界的浪漫主义歌剧巨匠,同时也是“真实主义”歌剧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歌剧创作取材大多源于现实生活。《托斯卡》是普契尼歌剧创作中极具影响力的一部杰作,该剧运用了创新的手法和精湛的旋律技巧,将音乐表现力推至极致,对后世作曲家及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要:普契尼是享誉世界的浪漫主义歌剧巨匠,同时也是“真实主义”歌剧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歌剧创作取材大多源于现实生活。《托斯卡》是普契尼歌剧创作中极具影响力的一部杰作,该剧运用了创新的手法和精湛的旋律技巧,将音乐表现力推至极致,对后世作曲家及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歌剧《托斯卡》中,咏叹调《星光灿烂》极具代表性,成为众多男高音演唱曲目中的经典。本文将从音乐本体、人物性格塑造等角度,对《星光灿烂》进行深入分析。此外,还将进一步探讨演唱处理技巧与情感表达,以帮助演唱者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这一作品。


  关键词:《星光灿烂》;创作特征;演唱技巧

  引言


  普契尼(意)活跃于浪漫主义时期,从其众多传世作品中可以看出其音乐才华,也可以看出他毕生的艺术追求。普契尼的歌剧作品备受瞩目,均具有鲜明的真实主义色彩,无论是从音乐语言,还是从创作风格来看,都体现了这一流派的特点。普契尼乐于也善于将传统意大利歌剧精华与诸多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为此经常在同一作品中看到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创新的尝试,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戏剧张力十足,甚至可以跨国界地打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普契尼的歌剧创作以世界各国各阶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为灵感,将抑扬顿挫的旋律与口语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角色,设置了戏剧性极强的矛盾冲突,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紧紧抓住了观众。


  一、概述


  (一)作曲家简介


  普契尼的音乐创作生涯甚至使其一生都如同其跌宕起伏的歌剧作品一般,机遇与挑战并重。普契尼为意大利著名音乐家,生于、长于音乐世家之中,而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是因为这种影响,或是因为普契尼本人的天赋,自小便展现出了极强的音乐感知力。父亲的逝世以及家族的败落都对幼年的普契尼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他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10岁起,普契尼跟在安杰洛尼身边并拜师,开始接触音乐并系统学习音乐,潜能得到挖掘,14岁时,成功进入专业音乐院校并进行深造,期间结识了许多好友,16岁时创作了管风琴幻想曲,这也是他最早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创作的激情,还可以看出他对于音乐的见解之独特,每当他在当地教堂中演奏这首曲子时,总能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这也使普契尼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走的音乐道路。


  作为杰出的作曲家,普契尼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如1893年的《曼侬•莱斯科》,面世后于各大歌剧院排演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普契尼也一举成名。普契尼的创作风格深受意大利传统曲调的影响,在创作时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法相结合,赋予了作品以更强的生命力,且此后几年,接连创作出《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燕子》等多部优秀作品,展现了普契尼的创作技巧之高超、构思之精巧。普契尼很少有随意创作的情形,大多是仔细审阅剧本且自觉非常满意后才会开始谱曲,也正因他对于歌剧创作的严谨态度以及他对于作品质量的高要求,才使得其作品能够成为经典并展现出民族特色及生命力。

  (二)咏叹调《星光灿烂》简介及人物形象分析


  1.咏叹调《星光灿烂》简介


  咏叹调《星光灿烂》出自歌剧《托斯卡》的第三幕,是众多男高音歌唱家的心头好,演绎版本众多。咏叹调《星光灿烂》是歌剧角色“卡伐拉多西”临刑时的绝唱,是一段戏剧性十足的唱段。“卡伐拉多西”于黎明时走上刑场,感慨万千,在看到漫天的星光后,引发了他对于美好往昔的回忆,进而在极度沉痛的状态下唱出了这一首咏叹调。作为作曲家,普契尼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厚重的交响乐的伴奏,将情感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将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人生唱了出来,演唱者应当深入分析并能够感悟“卡伐拉多西”这一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声音去塑造形象,以表演来传递情感,这对演唱者的声乐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


  2.人物形象分析


  “卡伐拉多西”在剧中是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他的社会身份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画家,但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向往自由、追求美好未来的铁血男儿,在面对强权时,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底线,不畏生死,毅然选择保护好友,甚至能够为了追求民主共和的理想并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无论是他的高尚情操,还是坚定信念抑或他的无畏精神,都使人为之震撼。“卡伐拉多西”的性格特点是复杂的,这也是导致戏剧冲突发生最主要的一个因素,且咏叹调《星光灿烂》作为歌剧的高潮部分,音乐的张力和情感的渲染都已经达到了极致,赋予了这一人物角色以悲剧的色彩,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深刻内涵以及艺术高度的人物形象,鲜活且令人印象深刻,这也是这一作品能够成为经典的关键。


  二、咏叹调《星光灿烂》的创作特征


  (一)曲式结构


  普契尼以优美的旋律设计来展现“卡伐拉多西”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状态,这也是他对于爱情和生命真谛的咏叹,通过与宣叙调的巧妙结合,丰富了音乐特性、塑造了更立体的人物形象。就前奏而言,第1-4小节设计了音阶过渡并使用了单簧管,用于奠定唱段的悲情基调,点明了主题,而单薄的音乐织体对情感节奏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也正是因为这种设计,才能在咏叹调的一开头便为听众创设一个生动的场景,仿佛与“卡伐拉多西”一同置身于灿烂的星海下,感悟他感悟到的一切,这对于后续演唱部分的展开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入做好了铺垫。


  从第5小节开始了宣叙调部分,直至第15小节结束,主要用于表达“卡伐拉多西”的美好回忆及其眷恋,尝试以对白,让人物在旋律中述说着内心的情感,为后续的戏剧冲突埋下了伏笔,同时以琶音应用以及和声配置来衬托人声,在保证音乐的流动性的同时与听众形成了情感层面的共鸣。从第16小节开始了咏叹调部分,普契尼巧妙地以小调的属音作为起点,延续了此前的情感基调,显得分外压抑,在旋律推进的同时情感也实现了升华,无论是直线上升还是直线下降的旋律线条,都是为了增强音乐的张力,也是为了贴合人物情感的变化,尤其是音阶式的进行以及连音线的使用,使得整个唱段听起来更加和谐,偶尔出现的四度或五度的跳进与级进,这使得这一部分听起来更加亲切。在伴奏织体方面,亦能看出普契尼的精巧构思,织体的节奏与旋律声部大致相同,丰富的织体类型、平稳的低音保持则成为旋律声部的强有力支撑,确保这一部分的音乐完整性。


  由此可见,普契尼在曲式结构上采用了咏叙结合,设计了跌宕起伏的旋律线条并辅以单一的调式调性,更好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和戏剧冲突,也正因这种曲式结构,才使得这一作品在保持音乐性的同时展现出了极强的戏剧性。


  (二)旋律特点


  就前奏(第1-4小节)而言,普契尼充分利用了单簧管的音色特点,奠定了凄美而深情的色彩基调,随后以上行音阶旋律来引出主题,即第三部分咏叹调的主旋律。“卡伐拉多西”身处阴暗的牢房之中,仅有微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在此情形下,他不禁回想起与“托斯卡”共度的美好时光,但残酷的现实在提醒着他自己即将走向死亡,与甜蜜而温馨的回忆形成了鲜明对比,更显得他内心痛苦。


  就宣叙调部分(第5-15小节)而言,讲述了“卡伐拉多西”的复杂内心,由于普契尼大量使用了平度音,才能确保旋律更加平稳、更显深沉,伴奏织体方面采用分解式和弦,用以丰富音乐层次,基于和声变化,增添了悲剧色彩。语气感十足的男高音演唱满含深情,诉说着对曾经美好生活的怀念,伴奏及人声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一个宁静而柔美的音乐氛围。就旋律而言,多维持在b小调上,连贯的行进凸显了“卡伐拉多西”深沉的情感,调性的选择与这种情感状态非常贴合。从第13小节起,节拍突然由3/4拍变成4/4拍,而调性则由b小调突然转为d小调,随后又立刻回归b小调,又以表达此前的宁静氛围突然被打破,音乐张力由此增加,确保主人公情感得到更深层次的表达。谱例中的“pp”和“rit”标记意味着节奏变慢、更为柔和,这是为宣叙调转入咏叹调而做的铺垫。


  就咏叹调部分(16小节至结尾)而言,上行音阶主旋律更显抒情,将“卡伐拉多西”临死前的悲痛及无奈都表现了出来,同时还表达了对于自由的渴望,且在伴奏织体方面,采取了八度跟随歌唱旋律的方式,确保音乐更加立体、更为饱满,且在节拍转换方面,音乐先被4/4拍拉宽随后又转回3/4拍,用以表现“卡伐拉多西”逐渐激动的情绪。第21小节对应的两个“rit”渐慢记号,有预示高潮部分到来的作用,紧接着的第22小节便来到了高潮,普契尼在歌唱主旋律的前三个音上都标注了重音记号,用于强调,强调的是“卡伐拉多西”情绪的转变,即从甜蜜的回忆转变为临刑前的悲痛。最后一个上行音阶巧妙地由b小调转到d小调,伴随着节拍由3/4拍到4/4拍以及“forte”的记号,引出了高潮,将那种绝望以及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震撼人心。在尾声部分,普契尼以三个“piano”标记结束在主音上,留给观众无尽的遐想和感慨,使人意犹未尽。


  三、咏叹调《星光灿烂》的演唱技巧


  (一)演唱技巧分析


  引子部分是虚幻的,也是充满悲伤色彩的,普契尼之所以在此处使用了单簧管,也是寄希望以音色的展现来塑造音乐氛围,并从一开始就打动听众。咏叹调《星光灿烂》对于演唱者演唱技巧以及艺术修养的要求都非常高,尽管全曲的最高音只到高音A的位置,但对于男高音而言其演唱效果也受到个人条件差异的影响,除了音色控制,演唱者还要注意气息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表达,尤其是在前奏部分,一开始要使用类似于叙述时的语气,为此演唱者切不可过大地打开腔体,只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感受“卡伐拉多西”的内心的纠结状态,进而以轻松且自然的状态完成演唱,连贯的歌词以及松弛的演唱可表达出平静的情感状态。


  在宣叙调部分,第一句“E lucevan le stele”的旋律位于较低的位置且宣叙调色彩鲜明,演唱时应当逐渐增强语气,通过对气息的掌控并保持平稳下沉,得到自然的音色并实现情感的自然衔接,在音高升高的过程中,演唱者应当以贴合说话时的语气来唱出歌词,促使听众能够静下心来聆听“卡伐拉多西”与“托斯卡”之间的美好爱情故事,总而言之,演唱者应当选择平缓且柔美的处理方式。


  在咏叹调部分,“oh!dolcibaci,o languidecarezze”一句以凸显“卡伐拉多西”的矛盾心理为主,可考虑使用哭腔,尤其是“baci o”对应的音量需要渐弱、速度应当渐慢,以气息保住声音并通过对气息的灵活运用来凸显强弱之间的对比。接下来的“le belleforme disciogliea dai veli”一句演唱难度更大,这是因为整句都无换气点,但却要将每一个音程都唱得清楚,特别是“di scio”的演唱一定要有爆发力,需要将声音集中于靠前的位置并辅以咽壁的力量,赋予声音以金属质感,将情感推向第一个小高潮。“Svani per sempre il sogno mio damore”一句的演唱需要逐渐地放开声音,自如地应对全曲高潮的到来,以气息去支撑哭腔并实现情感的深刻表达。“Iorae fuggita emuoio disperato”一句的演唱有撕心裂肺之感,但要求演唱者将原音咬住并配合嘴唇发力,进而得到圆润的声音和更通透的音色,以“gita”中的“i”和“a”这两个母音最具代表性。就最后一句而言,“E non ho amato mai tanto la vita”出现了全曲最高音a2,对应的歌词为“to”,为了轻松地演唱这一高音,演唱者一定要将第一个“e”母音挂在正确的位置上,顺应着气息去演唱接下来的母音“o”,找寻一种声嘶力竭的感觉以表达“卡伐拉多西”的疼痛和内心的绝望,以此与观众形成情感的共鸣,且在演唱“tanto la vita!”时可稍微加快演唱速度,在“to”对应的哭腔演唱中加上一个向上的滑音技巧。

  (二)情感的表达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歌剧的魅力源于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而对于咏叹调《星光灿烂》而言,其魅力还源于生动地、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演唱者有义务将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及情感清晰而准确地传递给听众,且为了塑造“卡伐拉多西”这个生动的形象,演唱者应当深入体会剧本并感悟戏剧与乐曲的关系,在适时的时候变化音色、进行力度对比并塑造语气。在宣叙调部分,情感的变化源于残酷现实与美好回忆之间的对比,整体的音乐氛围是温柔且平静的,演唱者应当快速进行角色及情感定位,注意演唱部分及伴奏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发出自然且不做作的声音,准确把控人物情感的层次性,温柔悲伤但又不失坚定。


  在演唱到咏叹调部分时,演唱者应着力体现戏剧性的特点,兼顾内部的情感变化以及外部的对比关系,层层递进,若说前半部分是用于展现“卡伐拉多西”对于爱情的坚定以及对自由的追求,那么后半部分则是用于表达“卡伐拉多西”对不公强权的控诉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对此,演唱者在演唱到最后一句“我从来没有如此热爱我的生命”时,一定要将以前一切的复杂情绪融入其中,而为了准确地表达这些情感,演唱者可以变化自己的音色及预期,或是加大力度的对比,这对于演唱者的声乐基本功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考验着演唱者对于人物特点及内心情感的把握程度,而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演绎使观众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三)演唱难点的处理


  虽然咏叹调《星光灿烂》的篇幅较短且最高音位于小字二组a,但演唱难度不可小觑,这是因为演唱者需要处理许多长乐句,如何在音阶式大跨度演唱时保证声音统一,值得深思,还需要配合精巧的设计。同时,高音音程主要集中在男高音换声区,这对于气息支撑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咏叹调部分,如何兼顾戏剧张力和声音质量也是一个技术难点。就宣叙调部分而言,演唱者应当保持节制,又因这一部分无需体现很强的戏剧性,为此音高位置不高、旋律线条简单,只需要调整语气及语调,给人以一种带有节奏感的述说感,用以与此后的咏叹调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详细分析咏叹调部分的演唱难点,主要集中在高音的处理方面,许多音程都位于男高音的换声区,若演唱者的换声技术基础较差且不能实现良好的闭合,那么就可能出现音准的明显偏差。对此,在演唱到小字二组的e时,演唱者便应当提前做好准备,吸足气后应当尽可能地将气息下沉,打好根基,保持喉头稳定并以此状态完成演唱,进而将声音进行柔化处理,避免声音过于虚散,且从共鸣的角度来说,应当将声音尽可能集中以得到更有穿透力的声音以及更为明亮的色彩。此外,关于真假声的混合技术也应当得到重视,演唱者不可故意成大管道去追求高音,而是应当在了解自己声音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真声与假声的配比,避免演唱出来的声音过实或是过虚,唯有如此,演唱者地塑造“卡伐拉多西”这一有血有肉的形象,才能顺畅的、轻松的、自如地完成这首咏叹调的演唱。在演唱过程中,一定要兼顾人物的塑造以及情感的表达,此时的高音演唱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难题,更是对演唱者音乐感知力和情感表达力的一次考验。


  结语


  歌剧《托斯卡》是普契尼的代表作,普契尼深入研读剧作并多次修改细节,直至自觉逻辑合理、冲突鲜明后再进行谱曲,不仅展现了普契尼的创作才华,还展现了他对于音乐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歌剧《托斯卡》一经面世便得到了极大的反响,其中《星光灿烂》这首咏叹调更是成为众多男高音演唱者在重大声乐比赛、音乐会等重要场景中的首选作品,极强的戏剧性也是与观众之间实现情感交流的重要前提,如何将“卡伐拉多西”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更为饱满,以及如何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准确地传递出来等问题,都值得深思。普契尼在咏叹调《星光灿烂》中巧妙地将旋律和独白融为一体,促使上下两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通过调和主旋律及伴奏之间的配合去营造一种更能令人沉浸的氛围,从而留给观众以更深刻的印象。在充分考虑原作者的表达意愿的基础上,要求演唱者深入理解剧作本身、人物性格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通过自己的个性化处理,将“卡伐拉多西”的恐惧、绝望、挣扎和迷茫等状态都真实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演唱者完全投入其中并将自己真正当作“卡伐拉多西”,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再以自己具备歌唱技巧、配合适配的肢体语言来丰富这个戏剧角色,来强化戏剧中存在的冲突与矛盾,通过加强咏叹调部分以及宣叙调部分的对比,突出普契尼想要表达的主题及情感内核。总的来说,要想演绎好《星光灿烂》这一咏叹调,演唱者在深入分析剧作本身以及音乐特征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演唱及表演能力,才能给予广大观众以更好、更深刻的歌剧艺术体验。

 参考文献


  [1][德]克莱门斯·霍斯林格尔.普契尼[M].杨宏芹,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程少鹏.探析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卡瓦拉多西的音乐形象和演唱技巧[D].四川师范大学,2021.


  [3]孙旭超.论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卡瓦拉多西的人物特征与演唱技巧[D].中国音乐学院,2021.


  [4]李金阳.《星光灿烂》中男高音的形象塑造及演唱技巧[D].吉林艺术学院,2019.


  [5]张帅.浅析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卡伐拉多西的形象塑造[D].山西大学,2018.


  [6]戚仲恺.普契尼歌剧中男高音演唱风格比较[D].山东艺术学院,2017.


  [7]庞之浩.中国星光灿烂[J].国防科技工业,2016,(10):65-67.


  [8]贾平博.咏叹调《星光灿烂》的艺术特性及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23,(10):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