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2025-04-19 16:01:1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从审美意识概述入手,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美育教育面临的挑战,并对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策略展开论述,旨在提升学生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审美意识,使其能够在设计中兼顾技术应用与审美表达,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摘要:在信息化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人工智能在艺术设计领域广泛渗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为此,文章从审美意识概述入手,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美育教育面临的挑战,并对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策略展开论述,旨在提升学生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审美意识,使其能够在设计中兼顾技术应用与审美表达,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审美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学教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时代的变革、技术的进步、艺术的发展,大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的要求也获得了更新。高校美育对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其对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代高校的美学教育要适应时代的改革需求,要在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上发挥优势[1]。当前,高校美育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人格、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实践教学当中,依然存在诸多困境。高校美育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创新审美以及个性化审美等各个方面的重视度不够,这对于充分发挥美学育人的潜力方面尚有很大欠缺。传统高校美育课程多聚焦于哲学、艺术史学、艺术美学和具体艺术门类学科的理论或鉴赏,主要侧重于通识课程或专业知识技法的传授,而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满足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美育实践与艺术表达等方面还略显不足[2]。此外,人工智能融入教育之后,对教育观念、方法、手段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使得在高校美育的实践当中,传统审美文化越来越偏离美育课堂。所以,当下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必须解决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生态之后,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这一问题。本研究将对人工智能融入条件之下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现状问题进行解析,从中探寻所存在的问题、缘由,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策略等,为高校艺术设计人才教育在新时代如何培养更具审美意识的优秀人才提供参考。
一、审美意识概述
审美意识是人的价值观形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是个人对于审美知识积累的结果,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审美方面的具体体现[3]。高校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就是让其在接受各种审美知识的教育之后,在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将其转化为对各种审美对象的能动认识的全部过程。审美意识,对于高校学生对美的欣赏、共鸣,进而产生情感触动是必不可少的,其对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学生具备优秀的审美意识,才能够更好地面对人生和社会,在对待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始终秉承对世界和生命的热情。
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美育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过度依赖技术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的美育实践当中,人工智能的运用和融入,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体验到了其对艺术创作的便利和快捷,从而对其产生了依赖性[4]。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都是十分不利的。虽然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在技术角度无可指摘,但却没有情感厚度,无法产生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应当建立的情感链接。而对于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正在逐渐消灭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信息壁垒不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大数据会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推送更多类似、相近的内容,用户往往会被禁锢在大数据所形成的信息壁垒当中,只关注于能够给自我带来兴奋感和兴趣点的内容,对于传统的优秀文艺作品往往忽略,这对学生的审美素养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三)过度虚拟,丧失了艺术生命力
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创作,使得更多虚幻、绚烂的虚拟作品不断增多,受到这些作品的熏陶,高校学生会沉浸于虚拟世界当中,对于人类与真实自然、世界、社会的互动不断减少,长久的审美习惯导致学生在面对大自然时无法产生应有的情感冲动,而容易丧失艺术生命力。
(四)与新时代艺术形式与审美观念脱节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软件被开发出来,这些软件可以迅速地生成艺术作品,并且风格、创意、特征十分丰富。这种速度和创意是传统美育内容所无法比拟的。而且,从艺术创作形态上而言,人工智能不但可以生成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还可以创作出数字艺术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高校美育内容依然延续了传统的教学理论,学生学习到的审美观念、作品创作理念等没有跳出传统的窠臼,这会导致学生与新时代的艺术形式以及审美观念发生脱节。
面对这些新兴技术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以中华美育精神为灵魂,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对高校美育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和优化。我们要强调美育的育人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情怀,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美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策略
(一)充分融合艺术与科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高校应当在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指导之下,积极回应将科学技术与艺术文化相融合的理念,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的有利条件,对新的媒介、科技、材质等各方面进行整合,将包括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等在内的各种新的艺术形态有效地利用起来,让其成为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新策略。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入高校之后,一方面,高校要对其在艺术理论基础知识、艺术基本技能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教育,让其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在课程当中,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新媒体、新科技等内容融入其中,让其对新时代的艺术创作方式、审美理念等有着充分的了解。高校要充分将艺术和科技融合起来,在教学上呈现立体化、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对美育内容有更全面和现代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培养其形成更正确的审美意识[6]。
(二)重构师生关系,开展智能化教学
高校要及时地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融合使得当代的艺术观念、形式、方法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也要随同这种变化进行转变。教师要转变自我的传授者身份,变身参与者。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其获取信息、技能的途径变得更多宽广,也可以更迅速和便利地学习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所承担着的知识传授者的地位被撼动,但作为教师,在对艺术的理解、知识的运用等方面,依然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因此,教师要将自我融入学生群体当中,和学生一起,依托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艺术创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完成探索和研究[7]。
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进行重构,让教育过程真正实现智能化和民主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按照如下的方法进行。一是有效地利用好云平台,实行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结合。学生除了日常的课程之外,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只要能够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登陆云平台,都可以实现和教师的沟通。如此,学生可以更加自主的选择学习的时间和方法。二是教师充分的利用线上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参观更多艺术作品展览,在线上完成艺术设计实践。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对各个美术馆的线上展览活动多加关注,及时地去进行参观和体验。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人工智能艺术设计平台,借助平台进行相关的艺术设计。三是教师要运用云平台等线上教学资源,逐步建立起艺术设计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这些线上平台以及新媒体、人工智能平台等当中的教学资源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让其都能转换成为自己教学所使用的资源[8]。
(三)利用新媒体优势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给高校的美育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挑战,但同时,也是高校美育改革的契机。当前的新媒体平台具有强大的用户基数,在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的各种优势,运用各种方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第一,利用微博平台。微博在新媒体当中属于较早实现了大众化的一个平台,传播效率极高,而且更加容易在公众当中产生影响力。高校可以依托微博平台,开设相关的官方账号,并且派专人进行维护,将美学理论解答、美术作品鉴赏等内容通过定期发布的形式,展示在账号上。这种展示方式要丰富多彩,包括图片、音频、视频、文字等等。并且在定期的展示时,还要及时地推出相关的话题讨论,吸引学生参与互动,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不但学习到更多的理论、技能知识,还可以和艺术家、教师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第二,利用微信平台。微信平台拥有广大的基础用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网络工具。高校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及时的创建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将课程内容、艺术知识体系、活动策划公告等发布其上,让感兴趣的学生通过订阅,及时地了解到自我所需要的内容和信息。同时,还可以开发一些特定的微信小程序,比如虚拟美术馆,让学生能借助微信获得更为个性化、立体化的学习体验。第三,利用短视频平台。当前,网络信息碎片化已经成为趋势,人们习惯了通过短视频获取信息、知识。高校也要紧跟形式,制作出更多的美学知识短视频,让学生通过刷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些短视频可以包括技能类如绘画技巧、摄影方法等,也可以包括知识类,如浏览古代艺术史等。视频内容要活泼有趣,满足青年学生的需求。
(四)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形成高雅的审美趣味
在智能时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就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逐步形成高雅的审美趣味。人类天然具有审美能力,但审美趣味却是经过长期的培训和引导才能形成的。如果对人的本能审美放任自流,那么久而久之,这种本能得不到滋养和训练,就会越来越淡,甚至最后消失。比如,在大自然当中盛开的鲜花,人们对这些花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认为其美丽、热情,富有生命力,这就是天然的审美能力。但如果不注重对这种能力进行培养,那么有的人会因为生活工作的压力而逐渐失去对美的兴趣。因此,高校美育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良好的审美环境,并通过课程教育,对学生的审美趣味进行积极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形成高雅的审美趣味。高雅的审美趣味一方面与学生自我的成长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和自我的家庭出身情况、自幼的生活习惯、父母的性格影响等等,其往往表现为性格温婉、气质恬淡、气质优雅,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说,高雅的审美趣味就是好逸恶劳、生活安逸。相反,高雅的审美趣味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对生活进行全方位的体验之后才能获得。因此,在另一方面,高雅的审美趣味的培养与学校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高校要将此列入美育目标。在智能时代,如何培养学生形成高雅的审美趣味?一是高校要发挥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通过让学生体验其中的美学元素,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学校可以多组织文化艺术活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各民族歌舞艺术文化展演活动,让学校里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对自我所在民族的歌舞艺术进行编排,在活动上演出,让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民族文化中所蕴藏的美学元素。二是要发挥智能时代各种新媒体、平台的优势,让学生通过这些平台多去接触更多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内容,培养自我在审美上的多元化气质,从而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逐渐形成高雅的审美趣味[9]。
(五)鼓励学生勇敢地彰显审美个性
时代在不断进步,各种科学技术的运用,让学生能在更便捷的获取自我所需要的信息的同时,也拥有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和平台。高校美育,就是要鼓励学生勇敢的彰显自我的个性,在审美意识上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实现审美的多元化发展。所以,高校一方面要多去引导学生,勇于表达自我对于艺术的各种见解,提升其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让其在艺术创作上形成自我的独特方式和理念。另一方面,高校也要鼓励学生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去对现实当中的审美问题进行解答,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美学理论知识、艺术技巧的应用,让其可以在不同的审美环境下获得更多个性化的体验,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对于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一种挑战,同时也为高校美育改革带来了更多的契机。高校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传统观念,在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上更新理念,在更加宽广的领域之下,去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璐茜.环境艺术设计对提高学生审美品格的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6):52-53.
[2]刘伟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审美教育探究[J].艺术品鉴,2017,(11):16-17.
[3]吴传景,周丽华,颜文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审美教育刍议[J].职教通讯,2017,(17):21-23.
[4]熊佳洁.浅谈艺术设计教育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J].数码设计,2017,6(08):89-91.
[5]王波.试论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6,(24):81-83.
[6]沈虹.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明日风尚,2016,(06):82.
[7]郝沛沛.浅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大观,2015,(12):172.
[8]李莹.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审美的几点看法[J].现代装饰(理论),2013,(03):243.
[9]解丽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审美意识及培养之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21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