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上海“王开照相馆”人像照片中的视觉表达形式论文

2025-04-19 13:53:3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以王开照相馆中的人像照片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整理法与比较分析法,对拍摄特色和视觉表达形式进行展开分析,探讨王开照相馆人像照片的视觉营构与文化意义,使观者透过百年前的老照片对王开照相馆摄影艺术有所了解,实现民国时期上海绝代风华与百年时尚的再现。
摘要:随着摄影的器材的革新和照相馆拍摄人像照片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像照片的视觉表达形式也出现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虽呈现出多样化、时代化的特征,但也存在对于被摄者个性美的忽视以及中国特有意境美缺失的问题,最终的结果是各大照相馆的人像照片出现同质化、模版化与西洋化等问题。为探究这一现象,文章以王开照相馆中的人像照片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整理法与比较分析法,对拍摄特色和视觉表达形式进行展开分析,探讨王开照相馆人像照片的视觉营构与文化意义,使观者透过百年前的老照片对王开照相馆摄影艺术有所了解,实现民国时期上海绝代风华与百年时尚的再现。
关键词:王开照相馆;视觉表达形式;摄影艺术;人像照片
位于上海市南京东路378号的王开照相馆,是一家创办近百年的老店,创办人王开原名王炽开,于1920年底,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顾客至上,质量第一”经营宗旨,一跃成为上海最著名的影楼,代表了民国时期摄影的最高境界。[1]王开照相馆的主营业务是拍摄明星照、婚纱照、合家欢等各类照片,兼卖照相器材,一跃成为上海最著名的影楼,代表了民国时期摄影的最高境界。
一、王开照相馆人像照片的拍摄特色
(一)拍摄流程严谨
王开照相馆的设备和技术都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本着“其经营宗旨,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在器材的选择上,王开采用由德国大转盘长条转机和当时国际上先进的“卡宾达式”长焦物镜,开国内长焦镜头之先河。民国时期,拍摄正面照是各大照相馆与民众的审美所趋,但由于自然光的限制,无法恰当地拍摄出正面人像的五官轮廓,导致照片的立体感较差。为解决这一问题,王开采用数十只灯泡并列的条子光或四连灯作为人造光源,这种光线散发出的光芒柔和又一致,能在视觉上创造出层次分明、变化多端的光影效果。在照相工作期间,为避免工作人员走动时产生震动而影响拍摄质量,照相馆还在楼梯和摄影室都铺上了橡皮垫,保证摄影器材不被外界因素产生不良影响。拍摄后期处理上,王开对照片质量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亲自检查底片,倘若发现有断眉毛、眼睛大小不一、眼镜反光、色调不正、神形不好等毛病,便会将其抽出盖章标记后,要求经营部门将顾客召回重拍、重印、重修,直到顾客满意为止。
(二)手工着色、美若油画
民国的人像照片大多以黑白为主,然而,随着商业的激烈竞争与市场需求的提高,手工修整理与底片着色的方式成为使黑白底片更具艺术性的唯一途径。为让底片看起来更完美,王开照相馆的技师们凭借铅笔和毛笔在人像的眉眼上进行手工修整;他们往往会将照片中人物的眼睛修整大些,将单眼皮修成双眼皮,甚至一些人像中新娘的睫毛都是技师在底片上一根根画出来的;眼袋过深也可以修除掉;还会将眉毛画浓密些;甚至还可以将褶皱的衣领修平整。王开的着色技术讲究光影的自然衔接、色彩统一、宛如油画。他所着色的人像照片中,鲜见醒目的高饱和颜色,更注重的是唇色与服装的和谐搭配,同时强调背景色能够衬托出人物的气质,简洁而不失雅致。与同时期的“国华照相馆”热衷于在人像摄影中大胆着色相比(图1),王开的处理方式显得更为节制和含蓄,避免用力过猛,从而实现颜色的真实还原效果。王开的着色技术让远观照片的人既觉得照片清晰,又仿佛置身于油画般的美景中,几乎分辨不清现实与艺术的界限,为民国时期的观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三)历久弥新、隔代惊艳
王开照相馆曾对顾客承诺“在王开拍摄的照片永不褪色、红颜常驻”,这便归功于王开多年潜心研究的“照片漂水工序”。照片漂水工序是指将照片在特定的过滤药水中进行处理,去除残留的化学物质和引起化学反应的诱因,同时增加照片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期的西安“达克照相馆”,也见证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但随着时间流逝,达克的结婚照如今却变得模糊不清、颜色暗淡,难以再现新人的幸福瞬间。有人拿出多年前祖父母结婚时候在“王开”拍摄的婚纱照,照片上的新人如今虽白发苍苍,但照片却仍光鲜亮丽,仿若昨日拍摄。王开照相馆本着“不褪色、不泛黄”工艺,使照片中红颜与片外新人交相辉映,惊艳隔代,真正地实现了照片记载时光的功能。岁月流逝无人不老,高明的摄影却能让红颜长驻,这是照相机的魅力,更是王开照相的美谈。[2]
二、各美其美:人物身份与个性美的视觉表达形式
民国时期的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大都市,人民思想观念开放,社会时尚化程度提高,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摄影艺术也随之受广大群众欢迎,照相馆作为新兴行业应运而生。在众多照相馆中,王开照相馆是拍摄明星样式照、婚纱照以及全家福等重要时刻的首选之地。王开所拍摄的每一张人像照片,不仅仅是对人物瞬间的定格,更是每个人独有个性的表达和不同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
(一)明星样式照——柔美动人
民国时期,中国电影业和追星热潮兴起,部分照相馆以此为热点来拍摄当红明星照片用于招揽生意。而明星样式照则是普通百姓对明星照片中所使用的道具、光线、妆容、布景、姿势的模仿。王开照相馆的明星照经过艺术化的摄影手法,捕捉最能体现明星个性和魅力的瞬间。王开拍摄的中国电影明星于立群女士;身着旗袍,披着皮草,伫立于石阶之上,体态松弛,微微一笑,眼神中流露出一种含蓄的情愫;再配上柔和而略带朦胧的逆光效果,巧妙地勾勒出她细腻的面部轮廓和婀娜的身形。对比普通百姓在“王开”拍摄的明星样式照,女子在拍照时注重模仿明星的经典姿势——跷二郎腿、双手搭臂、倚坐椅子等。尽管普通百姓在表现力上没有当红明星那样强烈,但民国时期的上海名媛闺秀无论是发型的选择、妆容的浓淡、服饰的搭配、眼神交流的方式,都力求与明星如出一辙。王开的明星样式照,使女性的优雅、摩登、知性,男性的富足、绅士、高贵,都成为民国明星照拍摄的标杆,在摄影师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张张真、假“明星照”,不仅建构了一批别样的民国国民肖像,从此也成为中国都市大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流行风潮。[3]
(二)结婚照——端庄大气
中国人结婚历来崇尚红色,五四运动前,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王开却在结婚照中大胆地吸收了西式装扮,令同行瞠目[4],将中国婚纱摄影的范式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种西式婚纱摄影的风潮至今未散。民国时期王开照相馆的结婚照,在构图、服饰、表情等方面与现代流行的婚纱照有着诸多相似点——新郎身着剪裁得体的西装,在领口处系上领结;新娘身披洁白婚纱,头戴神圣白色头纱,手持小捧花,温文尔雅、明媚动人。在站位上,一般遵循男左女右的规律;二人处于画面中心的位置,新娘挽着新郎的手臂,这也是传统观念中男女地位平等的一种体现。布景方面,王开结婚照的背景大多是简洁纯色,以避免复杂的背景画布分散观者视线的问题,确保了每一张结婚照的视觉焦点都能全对准新婚夫妇。王开照相馆不会给新人浓妆艳抹,并通过引导和鼓励新人摆出自然又舒适的姿势,帮助新人在镜头前展现出由内而外洋溢出来最真实的幸福感;新娘端庄大气,新郎庄重绅士,谈笑风生间,王开用镜头捕捉新婚夫妇甜蜜互动的恩爱瞬间,使那一刻的幸福成为永恒。
(三)全家福——幸福祥和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理念中,“多子多福”贯穿着每一个中国家族。王开的“全家福”摄影又称“合家欢”,象征着中国家庭的天伦之乐,充满着“家和万事兴”的幸福祥和。
民国时期的王开全家福照片往往呈现出多人的大家族合影,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部分的家庭结构由“多分枝大家庭”变为“三人世界小家庭”,随之全家福也变为“心形”的构图方式。但无论大小家庭,王开全家福仍遵循中国传统家庭族谱来拍摄,在拍摄时,王开按照“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中国传统家庭礼仪站位方法进行排列——老人和孩子站立于画面中央,其他家庭成员则按照顺序依次站立。王开在镜头前细致指导,确保家庭成员坐姿端正,脸上绽放出温暖的笑容,坦然面对摄影镜头,通过这样的细节展现出对家庭的深厚情感以及对长辈的尊敬。有些家庭会每年惯例地来王开照相馆拍上一张全家福用于纪念岁月的更替,每张照片中,他们总是摆着相似的姿势站在相同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照片中有的人长大了,有的消失了,当然有时也新成员加入。人们的服装和发型随着社会潮流趋势不断变化,后面背景的也改了又改。[5]
三、美人之美:大众认同与共性美的视觉表达形式
在中国摄影的发展中,中国传统绘画审美观对摄影艺术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种深厚的审美根基使得中国摄影师们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创作思维、构图技巧、色彩运用和美学追求,使得中国摄影艺术呈现出既有民族特色又不失时代气息的独特风貌。这些独特的美学特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大众对摄影作品的审美认同,也构建了摄影艺术的共性之美。
(一)传神之美
人像摄影的最大挑战并不是表面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造型和装饰,而是要了解被拍摄对象的心理活动与生平,从而实现人像照片传神的效果。王开照相馆拍摄过很多明星肖像,但确能避免同质化的问题,这正是因为王开能在了解他们的人物个性后,通过摄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姿态和神情的瞬间,从而赋予被摄者生命感与故事感。王开曾为无声电影时期“第一影星”阮玲玉拍摄肖像。阮玲玉虽一生悲惨,但她向往冲破桎梏,是敢于反抗的新社会女性。王开拍摄的阮玲玉眼神温柔且坚定,注视着镜头,仿佛应了她的电影台词“救救我,我想活”。这等有戏剧性的肖像给观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她的坚韧、勇敢、独立、不甘平庸的品质被王开的镜头刻画得十分饱满。王开照相馆人像照片锁住了被摄者的优雅而不造作、高贵而不冷峻、温情而不甜腻的神情与气质,将被摄者的美好特质自然流每一幅肖像,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个独特的故事;王开用镜头编织情感的丝线,使每幅作品都拥有了生命。
(二)光影之美
照片虽然是平面的,但王开照相馆的布光技术可以使不同物体在平面上呈现出各自的质感与丰富的层次。丰富,又称丰满,是一种在摄影中强调光线和色彩的技巧,要求摄影的颜色自然,不死白,也不漆黑,通过色阶的变化以体现不同物体的质感。例如,白色婚纱要包含一些细部的网纱孔,这样能表现婚纱的纹理、褶皱;如黑色秀发,要能分辨出发丝和发型。[6]王开在拍摄新娘照时,一般采用侧面布光的方式,使新娘的脸庞、眼睛、嘴唇处的面部肌肤呈现出奶油般细腻的质地——俗称“有肉头”。哑光的头纱赋予新娘轻盈优雅的气质,富有光泽的绸缎婚纱体现着富丽堂皇之美;这种通过打光来区分衣服质感的照相方式使王开的人像照片层次变得更加丰富与耐人寻味。1930年,王开为阮玲玉拍摄的半身照中,也采用了侧面布光与逆光,使阮玲玉的脸部轮廓与五官更加立体,同时展现了肌肤的细腻质感,勾勒出了旗袍的褶皱,使光影与人物自然交织,将女性身姿之美自然流露。在王开的镜头,“光与影”的结合使二维的平面照片展现出三维立体的空间效果,空间感与层次感也层层展现,光影之美呼之欲出。
(三)构图之美
摄影同绘画一样,都是通过对画面构图与布局的合理安排,引导观众的视线,让画面主体人物明确,从而营造舒适的视觉效果。在王开婚纱照惯用“C形”构图公式——新婚二人位于画面中央,新娘的婚纱遮挡住新郎的西装,在打破对称构图的基础上所具有的一定的微妙变化,形成前后的层次遮挡关系的不完全对称式构图形式,使画面具即有均衡、和谐的特点。作为“视觉引导线”的婚纱裙摆与手捧花的延伸方向一致,加之二位新人身上的精致配饰,一并聚集于两人的脸庞,幸福之神态便可被观者快速捕捉。白色的婚纱与黑色的西装颜色明度形成鲜明对比,侧光源散射在背景布上,在新人背后形成以两人为中心的晕影,从而形成以人物为焦点的背景虚化的处理方式。王开的人像照片多以竖向构图为主,既可以很好地突出女性曼妙的身姿与漂亮的服装,又能将人与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记录下来,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张力和最大化的视觉满足。
四、王开照相馆的视觉营构与文化意义
王开的摄影作品通过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展现,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描摹,对民俗风情的记录,以图像的形式诉说着百年前老上海文化风貌与社会景象。王开用镜头以独特的视角、前沿的摄影技术、独树一帜的拍照风格,成为那个时代家喻户晓的照相馆。“红颜永驻、永不褪色”的招牌经过了数百年的洗礼,也被后代子孙认证着。在视觉表达上,更多依靠直接的真实历史镜头或历史图片、档案文献等,根据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事件、人物生平等。[7]
王开的明星照让人们领略到了老上海十里洋场的花样年华,结婚照与全家福见证着一个个上海家庭的幸福团圆以及变迁,每一帧美丽的面孔和一幕幕温情的画卷被王开定格在百年前,王开是当之无愧的历史见证者与时代美好的捕捉者。通过“王开”的摄影作品,我们可以窥见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和审美发展,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一幅一幅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民国影响画卷便在王开的镜头下变得更为具象化了。
参考文献:
[1]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辞典》[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307.
[2]黎永毅.风华长驻——王开照相[J].中国外资,2008.
[3]仝冰雪.中国照相馆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
[4]范昕.上海“王开照相馆”的前世今生[J].传承,2010.
[5]叶甫纳.看与被看:肖像摄影中显现的个人身份[J].流行色,2020(04).
[6]邓致影.王开老照片的四个“看点”[J].上海艺术家,2007.
[7]李东鹏,沈小榆.王开照相馆创始人王开的最早活动影像之发现[J].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