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肖邦《第一叙事曲》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探究论文

肖邦《第一叙事曲》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探究论文

6

2025-04-14 16:14:19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肖邦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作曲家,以钢琴作品闻名于世。肖邦也是钢琴叙事曲的首创者,一生共创作了四首钢琴叙事曲。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波兰民族风格,充满了民间音乐的即兴与变奏,同时也深刻反映了19世纪中叶波兰人民的生活、斗争和愿望。本文以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为例,分析作为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演奏技巧以及如何更好地演绎这首作品,从而使作品的情感与音乐风格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体现。

  摘要:肖邦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作曲家,以钢琴作品闻名于世。肖邦也是钢琴叙事曲的首创者,一生共创作了四首钢琴叙事曲。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波兰民族风格,充满了民间音乐的即兴与变奏,同时也深刻反映了19世纪中叶波兰人民的生活、斗争和愿望。本文以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为例,分析作为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演奏技巧以及如何更好地演绎这首作品,从而使作品的情感与音乐风格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体现。

  关键词:肖邦;《第一叙事曲》;演奏技巧;音乐风格

  一、肖邦及叙事曲概述

  (一)肖邦生平简介及风格与贡献

  1.肖邦生平简介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伟大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1810年出生于华沙近郊的热亚佐瓦沃拉。幼年便开始了钢琴演奏的学*和公开演奏,中学毕业后跟随约瑟夫学*演奏和作曲,并发布了许多优秀作品。同时对波兰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日后创作相关体裁奠定了基础。1830年波兰爆发反抗沙俄统治的民族起义,起义失败后惨遭镇压,肖邦在父亲,老师,同学的相劝下,捧着一杯祖国的泥土,只身前往法国巴黎。在巴黎生活的十九年里,肖邦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演出并获得巨大成功,但也被病魔缠身。1849年,肖邦在巴黎与世长辞,葬于巴黎,结束了短暂又光辉的一生。

  2.肖邦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肖邦的一生都致力于钢琴作品的创作,作为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肖邦十分重视音乐的流动性与歌唱性,并且能在其中感受到他的内心写照;在作品素材的选择上,肖邦致力于发展波兰本民族音乐的特点,并融入自己的作品当中;在作品的主旨表现上,肖邦的作品多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借音乐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与爱国恨。可以说肖邦的作品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一些作曲家开始自觉地,逐渐地从本民族音乐中寻找素材,力图将具有本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登上历史舞台。

image.png

  (二)叙事曲与钢琴叙事曲

  叙事曲源于希腊语,意为跳舞。在14世纪之前,由于古代的歌曲舞蹈没有明确的划分,所以早期叙事曲的表演形式是“载歌载舞”的;后来随着歌曲与舞蹈的分开,在14世纪与早期浪漫主义的时间范围内,叙事曲不再代指跳舞,歌词逐渐变为民谣和民间传说,故曲调也逐渐含有叙事性的风格,成为音乐性与文学性的结合;到浪漫主义中后期,叙事曲基本上为器乐作品。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原有的歌词被淘汰,歌曲中歌词与曲调逐渐分开,成为音乐的本身。

  在种类上,可划分为独唱曲,合唱曲,器乐曲;独唱叙事曲在浪漫主义前期所流行,因为在那时叙事曲专指歌曲。如19世纪德国作曲家C·勒韦所作的叙事曲,是富有戏剧性的歌曲,这一形式对浪漫主义奠基者舒伯特产生了深刻启示;合唱叙事曲是为合唱和乐队而创作的叙事曲,奥地利作曲家H·沃尔夫曾把其作品《猛火骑士》改编的合唱和乐队作品;器乐叙事曲一般出现于19世纪中期,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格里格等作曲家,将叙事曲融入钢琴作品体裁当中,流传至今。

  肖邦是钢琴叙事曲的首创者,共创作了四首钢琴叙事曲,这些作品完成于1831年到1842年,这段时期正是他本人最富有青春朝气,活力生机的年代,同时也是肖邦音乐创作的一个高峰时期。肖邦笔下的这四首钢琴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且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和交响性。这一特性为之后李斯特所开创的交响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肖邦本人非常喜爱舒伯特的音乐作品,这四首钢琴叙事曲在某些方面比较接近舒伯特的音乐表现风格,例如:富有幻想的浪漫主义气质;戏剧性;叙事性。尽管肖邦非常喜爱舒伯特的音乐作品,但肖邦还是在这一基础上爆发出了属于自己的音乐活力。例如他的叙事曲将戏剧性与交响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赋予这一音乐体裁崭新的动力,使它具有了史诗般的广阔。

  此外,在肖邦和舒曼的谈话中,提到了诗人密茨凯维奇——这位深受肖邦喜爱的波兰诗人,他的诗篇作品为肖邦的音乐创作提供了许多灵感。在四首钢琴叙事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肖邦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致敬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肖邦《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背景

  1830年11月,由于沙俄政府对波兰的残暴统治,英勇的波兰人民发动了民族起义战争,暂时击败了俄国人,建立了独立的民族政府。沙皇尼古拉一世闻知后立刻发兵镇压,最终起义失败,民族政权在华沙覆灭。此时的肖邦流亡于法国,听闻祖国沦亡之后,悲愤交加,带着对家乡和亲人的爱与思念创作了这部作品——《第一叙事曲》,又称作《g小调第一叙事曲》。于1831年到1835年之间完成创作。

  肖邦在《第一叙事曲》中借音乐表达了自己愤怒悲痛的心情以及为国家、为民族与自由而战的伟大思想。大多数的研究者们认为这首钢琴作品与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的浪漫主义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这篇爱国主义长诗中,讲述了十四世纪的立陶宛人和日耳曼军队进行战斗的故事,诗人在这首长诗中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肖邦在创作《第一叙事曲》时,将《康拉德·华伦洛德》中主人公大无畏的悲剧性气氛融入了乐曲当中,仿佛将对战争的描述与民族情感通过音乐的画面呈现出来,使乐曲更具有革命史诗般的气魄。

  三、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征

  (一)曲式结构与旋律分析

  全曲是比较自由的奏鸣曲式,g小调。全曲包括引子,呈式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五个部分,每个部分所表现的音乐风格也是不同的,仿佛是在向听者们叙述着一个古老且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

  1.引子(1-7)

  乐曲的开头以7个小节作为舒缓的引子,加以庄严而又深沉的广板情绪,配合双手的弹奏如同感叹一般,好像一位长者沉重的叹息,开始讲述一个古老而深沉的故事。小调忧郁低沉的调性感与丰富的和声效果下,仿佛让人在听觉中置身于悲愤的氛围之下。这7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句是缓慢且沉重的上行分解和弦,第二句是温柔而抒情的小幅度下行流动,就是这样简单的两小句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方面引起人们的回忆与思考,另一方面又预示着全曲的史诗性音乐性质,整体上更具有一种厚重,深沉的韵味。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使用慢速进行弹奏,弹得稳重一些,达到这种“深沉厚重”的效果。

  2.呈式部(8-93)

  8-93小节是整首乐曲的呈式部,音乐情绪由广板进入中板,6/4拍的节拍设计表明了全曲有两个大三拍的流畅基调。有三拍子的基础特征,但比三拍子的律动感更强,这样就使得抒情的旋律更加富有流动性。

  第8小节开始乐曲正式进入主部,随着速度的加快乐曲的动力性也越来越强。在第21小节的位置上,调性由g小调转为a小调,将旋律的走向更加鲜明,到第33小节上调性还原至g小调。34小节到48小节似乎是一个小过渡,这里也是一个由慢至快的速度递进,速度与和声的变化带给了听者一种由暗到明的场景转变,似乎在为第48小节开始的华彩部分做铺垫。当乐曲进行到57-67小节时,大量的琶音出现,速度逐渐变慢。

  到68小节,乐曲的副部主题开始展开,如果说前面的主部是肖邦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在讲述故事的话,那么在副部肖邦又变回了那个浪漫的钢琴诗人,吟诵出了那段扣人心弦的诗句。也正是从副部开始,音乐的旋律越来越具有抒情性。此处的调性变为了降E大调,大调的加入让音乐变得明亮了起来。主部的昏暗与副部的明亮在这一刻形成了鲜明对比:宁静柔和且富有诗意,婉转自由的气息在左右手的交替中显得十分合理,歌唱性的功能亦在这一部分表现得淋漓尽致,82-93作为一个补充,旋律在此处酝酿出了由明到暗的急剧变化,似乎在为乐曲的展开部做准备。

  3.展开部(94-165)

  从第94小节开始,乐曲进入展开部。展开部是这首乐曲的核心,由两个主题和插部组成。在这一部分中,主题的发展,旋律,和声与调性较主部而言更加丰富。

  94-105小节调性为a小调,色彩灰暗,有一种彷徨与不知所措的感觉。按照肖邦的风格,这种灰暗色彩必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于是在第105小节,肖邦将音乐织体和情感的变化再一次推上高潮,似乎在告诉每一个聆听故事的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在第106-125小节,在采用呈式部副部主题的基础之上,旋律的调性变为更加雄壮有力的A大调,因此产生了愉悦且高昂向上的歌唱性旋律。这一部分八度和柱式和弦的运用,仿佛使听者眼前出现一个勇敢无畏,且具有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八度的加持使主题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让旋律爆发出巨大的力量:那是一种激动的情绪,奔放的热情。此处的旋律便是肖邦对诗人密茨凯维奇的伟大致敬。

  从126-165小节是插部的两个阶段。126-137是第一个阶段,这一部分的音乐有即兴性,充满幻想色彩。138-165是第二阶段,有一种谐谑曲的风格。这两个部分旋律创作都包含有大量音阶和琶音,音乐流动感和跑动性很强,仿佛随着乐曲进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4.再现部(166-207)

  在这首作品中,再现部是一个独特存在—它是倒置的,即副部主题在前,主部主题在后。因此在性格与色彩上保持了展开部的那种大无畏英雄气概,却又充满了主部主题的抒情色彩。

  166小节开始了副部主题的再现。左手的琶音相较呈式部更加密集了,右手的旋律变为双八度进行,但多了一些自由即兴因素,使情感更加丰富了。随后的第180小节,一组长琶音把这种英雄且浪漫的情感带走了,那种无奈和凄凉深沉的感觉再次出现。

  第194小节,主部主题再现,调性回归了我们熟悉的g小调。似乎肖邦在这一刻找到了最初旋律开始的基调:那种惆怅不安的感觉再次油然而生。到了第206小节,一连串的由上至下的旋律展现了出来,最后的尾声即将开始。

  5.尾声(208-264)

  尾声是全曲旋律走向和情感最丰富的地方。六连音配合快速的弹奏仿佛将作者的全部情感都在这里宣泄出来,如同火一样的热烈奔放与之前的部分形成了鲜明的比较。将快乐、悲愤和对祖国浓烈的爱,对侵略者刻骨的恨交杂在乐曲旋律中,把情节推向了最高潮。在乐曲的结尾,音乐在非常有序的八度之中结束,八度旋律在主部的悲剧音乐织体的渲染之下,一气呵成,发出了最后的叹息。如同人们从古老的故事中走出,再次回归现实的情节。

  (二)音乐风格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是肖邦的钢琴叙事曲体裁创作中的第一首作品。这部作品与肖邦以往过去的钢琴作品相比,具有更为鲜明的标题性,更加强烈的戏剧性,也同时具有更深刻的情感。从创作来看,作曲家运用了丰富多变的和声变化,从调性的转换与和声织体的变化都可以找到作曲家对这一时期音乐风格上的自我表达。从曲式结构上说,从主题的运用到展开部与再现部的完美结合,既有传统创作技法也有创新,是对这一体裁更好演绎庞大史诗画面的极大挑战,既展现了作曲家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展现了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风格。可以认为肖邦在这部作品中将浪漫主义元素发挥到极致,也可以说是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里程碑。在这部作品中肖邦塑造了新的音乐形象,使得叙事曲这一作品体裁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这部作品拥有了独特的见解和音乐风格。

  四、肖邦《第一叙事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由于肖邦《第一叙事曲》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奏鸣曲式,为了使全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同时还能更好地表达出叙事曲所应有的戏剧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它的演奏手法是值得分析的,对于乐曲中一些相应的重难点,和一些具有特色的地方,它的演奏手法也是不同的,需要演奏者在练*和演奏的过程中反复推敲。

  (一)乐句的连贯性演奏

  在钢琴演奏中,如果想实现音与音、乐句与乐句间的连贯,作曲家通常会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音高的音符上增加连音线。当演奏者看到连音线的出现时,意味着要把这一串音符弹得连贯圆滑,不能断开。在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当中,全曲运用了大量的连音线,从而展示了音乐的连贯流畅。

  引子(1-7)小节,在演奏过程中,出现了三处连音线,让这七个小节的乐句更加饱满连贯。因此,当第一个音在触键时双手要深沉充满力量,将臂膀的力量带到手指上,大臂要放松,使音色更加圆润有力。在演奏后面的上行下行音阶时,身体重心随着旋律方向走动,整个手掌要完全打开,手指触键采用指肚触键,将力量集中在手指指肚上,如同粘在琴键上,让音阶更加连贯,如同线条一般。三条连音线间的呼吸口也要注意,在每一句的尾音结束时不要急于抬手,而是缓缓地将手指从琴键上抬起,做到“声断意连”。(如谱例1所示)

image.png

  (二)旋律的歌唱性如何表现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中,旋律普遍具有歌唱性。副部的第68小节开始,全曲进入了最为抒情和歌唱的一个环节。这里采用了分解和弦与琶音一拍音的表现手法。在演奏这一片段时,触键要轻,手指更要做到放松,做到贴键,速度相对慢一些;左手的分解和弦要弹得沉稳从容,并能衬托出右手的主旋律,内心要随着弹奏的主旋律一起歌唱。最后注意每一句的呼吸与气口,头音和尾音要在弹奏中做到强弱分明,头强尾弱,使每一段乐句都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

  (三)力度与速度的变化

  从乐曲的94至105小节,是此作品高潮前的一个沉淀。演奏此片段时,一定要沉住气,将旋律拉住。由于该段落速度较慢且力度偏弱,但仍要突出高音声部的旋律功能,因此要以轻且实的触键方式,使高音声部保持清晰。高音声部下方的内声部的旋律不能太跳太重,应该做到轻且连,不要让内声部的旋律盖住上方的主声部。因此这段旋律在音响效果上应该是在慢速的渲染下,旋律弱而清晰。

  从106小节到125小节,此片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力度与速度上与94到105小节的速度力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谱面上的力度记号『,所以在演奏时要注意力度的释放,触键时一定不能使用蛮力,全身要做到放松,多用大臂,肩部的力量配合手掌与手指进行力量分配,让力量自然地通过手的控制迸发出来。演奏的速度可以适当加快,力求一种明朗大气的音乐风格。

  (四)踏板的运用

  1.节奏踏板

  节奏踏板在钢琴演奏中是最常使用的,它的演奏技巧是根据节奏的强弱规律来找出切入踏板的时机。在《第一钢琴叙事曲》当中,展开部采用了大量的节奏踏板。138小节至142小节采用的是典型的节奏踏板,根据强弱拍的交替进行踏板的分配,即强拍踩,弱拍放。这种踏板效果在突出重音和节奏的同时,还保持了整段旋律的完整性。

  2.音后踏板

  音后踏板又称作切分踏板,在演奏时第一个音或者和弦弹奏下去后,再迅速地将踏板踩下去。乐曲中的194至198小节,适合用音后踏板去表现音乐旋律。这里音后踏板的使用可以使前后音保持连续性,使和音更加连接,旋律与音质更加丰富。

  结语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诞生于波兰革命的动荡年代,创作于肖邦创作的成熟时期。肖邦把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热血融入了音乐当中。对本作品的研究使得对肖邦和叙事曲这一题材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力有了更多的依据,这首作品不失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及演奏的最佳选择。

  在整个乐曲当中,无论对情感、艺术特征、音乐特点还是钢琴演奏的技巧,都是肖邦在创作中炉火纯青的灵感与技术结合的最好体现。肖邦笔下的叙事曲不再是单纯的音乐题材,他被肖邦赋予了爱国的高尚灵魂和崇高的哲学思想,时刻鼓舞着受到压迫的人民勇敢地反抗暴政和剥削,争取独立和自由的伟大赞歌。

  [1]谢凌岩.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奏分析[J].艺术大观,2023.

  [2]蔡建东,赵博.浅析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征及演绎特点[J].黄河之声,2023.

  [3]潘江.肖邦钢琴作品的音色特点及演奏技巧探析—以肖邦《第一钢琴叙事曲》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3.

  [4]阙烁.肖邦第一叙事曲中的音乐与情感[J].艺术大观,2023.

  [5]于欣然.浅谈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No.1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技法[J].戏剧之家,2023.

  [6]李丹平.肖邦《第一钢琴叙事曲》作品分析[J].明日风尚,2022.

  [7]侯亚青.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演奏诠释[J].名家名作,2022.

  [8]余嘉文.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的情感发展线索及其演奏技术处理[J].黄河之声,2022.

  [9]杨馨怡.浅析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境中盛,情中密”音乐美[J].黄河之声,2022.

  [10]许天娇.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之音乐特性探究与演绎[D].湖南理工学院,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