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极简主义美学在绘画艺术中的探索论文

极简主义美学在绘画艺术中的探索论文

7

2025-04-11 11:51:05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极简主义美学强调对事物的深度艺术提炼,倾向于剔除冗余,仅聚焦于本质的精髓。这一理念持续吸引着雕塑家、画家、装置艺术家以及行为艺术家的青睐。文章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极简主义美学的嬗变及其在绘画艺术中的实践,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对极简主义美学的理解和认识,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另一方面能通过对极简主义绘画的探讨,进一步推动艺术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艺术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摘要:极简主义美学强调对事物的深度艺术提炼,倾向于剔除冗余,仅聚焦于本质的精髓。这一理念持续吸引着雕塑家、画家、装置艺术家以及行为艺术家的青睐。文章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极简主义美学的嬗变及其在绘画艺术中的实践,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对极简主义美学的理解和认识,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另一方面能通过对极简主义绘画的探讨,进一步推动艺术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艺术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极简主义;美学;绘画艺术;抽象;纯粹性

  极简主义美学作为现代设计领域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以其独特的美学理念和表现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一、极简主义美学的含义

  极简主义作为20世纪60年代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个显著倾向与流派,也被称为极少主义(Minimal Art)、ABC艺术和初级结构。[1]追溯极简主义的起源可以发现它与抽象主义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事实上,极简主义被视为抽象表现主义的延续和发展。在这一艺术流派中,艺术家开始探索更为简洁、纯粹的艺术表达方式。他们遵循杜桑“减少、减少、再减少”的理念,深入简化了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的图形、形象及空间元素。去除一切冗余、非本质的元素,只保留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在画面中,元素被削减至最基本的几何形态,色彩则被提纯至最原始的原色,空间也被压缩至最低限度的二维形式。[2]这种“减法”的艺术处理方式,使得作品在形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凝练,每一个元素、每一笔线条都显得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这种极端变化后的艺术作品,为观众带来的是纯粹的视觉冲击与心理震撼。极简主义艺术采用一种客观、冷静且非叙述性的方式来展现,其特性偏向中性或非个性化。极简主义追求一种“纯粹的虚无”,力求达到艺术的极致简约:摒弃空间、质感、情感和氛围,仅通过最精炼的色彩与形态来展现。

image.png

  二、极简主义美学的发展演变

  极简主义这一术语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崭露头角,它伴随着艺术流派极简艺术的兴起而出现。[3]在视觉上极简主义受到了几何学图形和抽象风格的启发,追求极致的简洁和纯粹。建筑巨匠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原则,精准地概括了极简主义的核心思想,推动了这一风格的盛行,并预示了其成为未来趋势的潜力。[4]

  (一)极简主义美学的萌芽阶段:20世纪初

  极简主义美学思想在法国立体主义、俄国至上主义以及荷兰新造型主义的滋养下,逐渐孕育并发展出了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这一演变过程始于1908年前后,法国立体主义艺术家,尤其是以保罗·塞尚为代表的先驱对传统绘画技法与表现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5]这些艺术家采用抽象形式进行创作,他们摒弃了长久以来依赖的光影效果和色彩渲染,不再追求对现实的精确模仿,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画面的纯粹性与形式感的营造上。这一转变标志着艺术家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世界,他们运用理性与秩序化的手法,对客观物象进行拆解、重构,这一过程不仅是对物象的简化与归纳,更是一次深刻的艺术再创造。在立体主义艺术家的笔下,画面不再是连续的、完整的,而是由一系列经过精心设计与布局的碎片化元素组成,这种碎片式的组合形态赋予了画面一种几何形式的美感,为极简主义思想的萌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913年,俄国至上主义艺术家卡西米尔·塞文洛维奇·马列维奇仅采用几何图形作为创作的核心元素,极大地简化了绘画的内容,推动了极简主义的发展。1915年,马列维奇在彼得格勒展出了一幅名为《黑色方块》的作品,该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画面上,仅有一块黑色的方块置于白色的背景之上,构成了一幅极简至极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形式不仅超越了写实绘画的范畴,也脱离了自然与现实的束缚,成为一种纯粹的创造性行为。马列维奇通过简化画面、追求平面化和主体的纯粹性,将艺术从物象中解脱出来,引领了极端主义艺术形式的巅峰。

  荷兰新造型主义同样深受俄国至上主义的影响,为极简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更为稳固的理论根基。作为新造型主义的独立画派的先驱人物,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实践对极简主义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蒙德里安在艺术创作中采用了平面化的处理方式,他摒弃了繁复的色彩层次和线条变化,采用最为简洁的色彩搭配和线条勾勒,以此构建出一种高度凝练且完善的造型艺术。蒙德里安的作品中,画面的规律性、秩序性和简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他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和色彩搭配,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对画面简洁性和纯粹性的极致追求,为极简主义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二)极简主义美学的形成时期:1959~1963年

  弗兰克·斯特拉的《黑色绘画》被广泛认为是极简主义艺术的先驱之作,这部作品深受莱茵哈特艺术理念的影响。斯特拉将整幅画作创作于一块巨大的帆布之上,他首先在画布上精心设计了对称的格式,随后,以6.4厘米宽的黑色条纹均匀覆盖其上,形成了一种既简洁又富有力量的视觉效果。1959年,该作品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的“16个美国人”展览上亮相,标志着极简主义艺术正式启幕。在《黑色绘画》中,斯特拉旨在引导观众将注意力完全聚焦于画面的组织模式上,而非引发其他联想或思考。[6]他坚信艺术的本质在于直观呈现,正如他本人所言:“你所见,即你所得。”这句话深刻地体现了极简主义艺术的核心精神,即追求形式的纯粹与直观感受的直接传达。斯特拉的创作成果深远地影响了后续极简主义艺术家的艺术实践。

  步入20世纪50年代末,另外两位艺术家——拉尔夫·汉弗莱与罗伯特·雷曼,开始在极简艺术领域探索前行,他们专注于单色形态作品的创作,进一步推动了极简主义艺术流派的发展。汉弗莱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将层层堆叠的颜料覆盖于画布之上,他的作品以主导色调为核心,巧妙地融入次级色彩,营造出一种细腻而微妙的色彩层次,却绝不涉足任何可能引发视觉错觉的元素。艺术评论家贾德曾在一篇评论中深刻指出,汉弗莱作品中形式的简约,使得观众的视线不由自主地聚焦于画布本身,以及观察画作这一行为所带来的独特体验。雷曼与汉弗莱有着相似的创作理念,同样采用充满个性与活力的笔触,然而,雷曼并未止步于此,他不断深化这一创作手法,通过将自己的签名融入作品、采用多样且独特的笔触技巧,以及选用诸如边缘粗糙的墙纸、描图纸、亚麻布等非传统艺术媒介,来深入挖掘艺术材料的本质属性。

  斯特拉、汉弗莱与雷曼三人高度赞扬并深入挖掘了材料的表现力与画面组织的精确性,这一创作理念深刻揭示了艺术媒介的本质与独特价值,为极简主义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灵感。

  在极简主义雕塑领域,丹·弗莱文是运用光线来塑造空间与结构的光影艺术先驱。1963年,他开始在探索与解构物质属性的过程中,利用日光灯管创造出独特的、富有张力的作品。例如,弗莱文以荧光灯管为媒介创作的《献给V·塔特林的纪念碑1》,通过光线本身来填充并改变展览空间。他将光作为艺术实践的核心手段,赋予了这一媒材全新的表现力。这一创作再次印证了极简主义艺术的一个核心理念:物体本身并不承载意义,而是通过与不同环境的融合以及观者与物体的互动来产生意义。

  20世纪60年代初,唐纳德·贾德还巧妙地选用铝材、纤维板和木板这些现代材料,精心雕琢出一系列浮雕作品。在这一系列作品中,1962年创作的《无题》堪称其最具标志性的杰作。贾德的雕塑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摒弃了传统艺术中由幻想和文字所构建出的虚幻空间,摆脱了符号和色彩对艺术表达的束缚,呈现出一种冷静、客观的艺术风貌[7]。为了引导观众更加专注于作品本身,避免因作品名称而产生过多的联想和解读,贾德特意将许多作品都命名为《无题》。这种命名方式不仅体现了贾德对作品本身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艺术表达纯粹性的追求。

  (三)极简主义美学的盛行时期:1964~1967年

  20世纪60年代是极简主义艺术的鼎盛时期。知名批评家布鲁斯·格拉泽于1964年2月特意邀请斯特拉、贾德和弗莱文三人共同参与了一场电台访谈。通过这次访谈,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这些艺术家之间的共同倾向—极简主义。为了增进公众对极简主义艺术的理解,三位艺术家在访谈中详细解释了他们作品中所谓“非理性”的绘画形式。斯特拉强调,理性作品往往追求一种平衡之美,艺术家会精心地将元素分布在画面的不同角落,以此来营造出和谐的构图。然而,斯特拉、贾德和弗莱文等人创作采用了一种更为自由、更为“非理性”的组织手法,不再追求画面元素之间的平衡与对称,而是更加注重作品内在的逻辑和结构。以斯特拉的条纹画作为例,其画面中并未体现出局部的平衡感。贾德更进一步地指出,追求平衡构图是“欧洲”艺术及其背后的“理性”哲学观念的遗留产物。在极简主义的“非理性”作品面前,观众更像是简单的物质事实的观察者,而不再是需要深入解读画面意义的理性读者。

  1965年,贾德在《艺术杂志》上发表了《独特物体论》一文,该文详尽地表达了他对当时艺术界的看法。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倡一种新型艺术形态,“它既不是绘画,也不是雕塑”,旨在融合美国绘画中近期流行的鲜明色彩、简约设计以及诸如树脂玻璃、钢、铁和塑料等新型材料的应用。这篇报道被广泛视为贾德的艺术宣言,为公众讨论这一新兴艺术流派提供了正式而系统的语言框架。同年,批评家芭芭拉·罗斯发表的《ABC艺术》一文对极简艺术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该文引发了批评界对极简艺术社会意义与哲学价值的关注与探讨。

  在20世纪60年代,极简主义艺术通过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获得了广泛关注。第一次展览名为“黑、白、灰”,1964年举办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沃兹沃斯美术馆。此次展览是首批深入探索极简主义美学特征的展览之一,展览中的大多数作品呈现出简洁、硬朗的轮廓,且全部采用黑、白、灰三种色调,据说这种色彩选择旨在剥离情感元素,达到纯粹的艺术表达。

image.png

  1966年在纽约的犹太博物馆举办了另一场重要展览—“基本结构”。这场展览进一步推广了极简主义美学,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它汇集了众多极简艺术家的作品,既有典型的代表作,也有不那么典型的尝试,全面审视了当时雕塑领域的动态发展。因此,“基本结构”展览被广泛认为是6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极简艺术展览之一,为公众深入了解和欣赏极简主义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平台。

  (四)极简主义美学的后续发展:20世纪60年代晚期及之后

  20世纪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中期,极简主义艺术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的认可与赞誉。许多极简艺术家成功举办了个人展览,进一步夯实了其在艺术领域的地位。随着美术馆和核心画廊对极简艺术的接纳,这一艺术流派逐渐从前卫走向主流。与此同时,极简主义的影响逐渐扩展到其他艺术领域。许多艺术家从极简主义中汲取灵感,将其应用于观念艺术和流程艺术等创新实践中。这种跨领域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了极简主义的内涵和外延。

  进入21世纪,极简主义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新一代艺术家在继承极简主义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装置艺术,极简主义都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理念,继续影响着当代艺术的发展。[8]

  三、极简主义美学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的实践

  极简主义美学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的实践不仅改变了画家的创作方式,通过精简画面元素、突出核心形式、挖掘材质质感和纹理以及追求作品内在精神层面的表达,极简主义美学为当代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9]

  (一)极简主义美学在当代绘画造型语言中的实践

  极简主义美学强调形式的简洁和纯粹,这在当代绘画的造型语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画家们通过精简画面元素,突出核心形式,营造出一种简洁而有力的视觉效果。以美国艺术家卡尔·安德烈的作品为例,他的《等量物》系列作品采用简单的矩形排列,通过精确的尺寸和比例控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节奏。安德烈的作品摒弃了繁复的装饰和华丽的色彩,仅通过形式和空间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冷静、客观的画面效果。这种简洁而有力的造型语言,不仅使作品更具现代感,也赋予了观众更多的解读空间。

  (二)极简主义美学在当代绘画物质表现中的实践

  在物质表现方面极简主义美学强调材质的质感和纹理的精细处理。画家通过选用单一或有限的材质,通过对其质感和纹理的深入挖掘,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质感和美感。以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作品为例,他的画作常常采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和线条,通过对其表面质感的精细处理,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里希特的作品不仅注重形式的简洁和纯粹,还通过材质的质感和纹理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种对材质质感和纹理的精细处理,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三)极简主义美学在当代绘画创作思维中的实践

  在极简主义的影响下,画家开始更加注重对作品内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探索。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对形式的模仿和再现,而是更加注重对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表达。[10]以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作品为例,她的画作常常采用简单的圆点和线条,通过对其排列和组合的变化,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草间弥生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通过其简洁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引发观众对生命、宇宙和存在的思考。这种对作品内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探索,使极简主义美学在当代绘画艺术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本文通过对极简主义美学的内涵、发展演变及其在绘画艺术中的实践探索,深刻揭示了极简主义重视深层次艺术化表达的核心思想。这种思想不仅为雕塑、绘画、装置及行为艺术等领域带来了新的设计思路,也为受众提供了清新愉悦的视觉体验与深层次的思考。期望极简主义美学能继续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启示。

  [1]李加.“少即是多”极简主义美学内涵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6(5):1.

  [2]路晓莉.极简主义思想在绘画语言中的艺术表现[D].山东建筑大学,2021.

  [3]周鑫.极简主义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探究[J].美与时代:创意(上),2022(10):5.

  [4]石依可.当代绘画中的极简主义风格[J].艺术大观,2024,(07):10-12.

  [5]陈洁.极简主义绘画风格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2022.

  [6]安慧子.论极少主义中的绘画空间观念[D].曲阜师范大学,2022.

  [7]孙文佼.唐纳德·贾德的“具体物体”概念[J].美术教育研究,2022,(05):80-81.

  [8]张可欣.浅析极简主义设计理念[J].明日风尚,2023,(20):80-82.

  [9]甘朝阳.极简主义设计风格的定义、特征、技法与价值[J].上海轻工业,2024,(05):52-54.

  [10]陈岚.极少主义美学思想对当代绘画影响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