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高职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论文

2025-04-11 11:35:07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高职心理健康课是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则是其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当前高职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思政融入不足,育人效果有待提升。文章通过对当前高职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融入现状及挑战的分析,提出将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融入高职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实践,并以“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为例,说明课程思政在高职心理健康课的融入路径。
摘要:高职心理健康课是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则是其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当前高职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思政融入不足,育人效果有待提升。文章通过对当前高职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融入现状及挑战的分析,提出将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融入高职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实践,并以“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为例,说明课程思政在高职心理健康课的融入路径。
关键词: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
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高校心理健康课不仅拥有心理学的知识属性还带有思政教育的痕迹[1]。二者的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教学资源也可以共享[2]。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心理健康课,有利于强化价值引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时代新人。
然而,当前课程思政在融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认知偏差与兴趣不足;教师教学方面主要表现为教学理念陈旧、教学观念偏差、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生硬。这些问题导致课程思政在高职心理健康课的融入不足,育人效果较差。
为了提高课程思政在高职心理健康课的融入实效,基于可靠的理论对当前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进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深入剖析学生学习过程,有助于教师灵活调整教学技巧,提升教学效果。加涅通过分析人的认知加工过程,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即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和反馈阶段[3]。教学过程既要依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通过分析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可能面临的困难和心理活动,结合不同的教学策略,高职心理健康课教师能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确保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性需要都能在教学中得以实现,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思政融入难题。
一、课程思政在高职心理健康课的实践现状调查
对江苏某高职院校340名接受过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2.65%的学生知道心理健康课程中融入了课程思政内容;94.71%的学生认为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86.77%的学生表示对心理健康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内容感兴趣,另有13.23%的学生表示兴趣平平或完全不感兴趣;90.5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心理健康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90.00%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的融入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影响;94.41%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内容对理解心理健康知识有帮助;课程思政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最受学生欢迎的5种呈现方式—案例分析(80.29%)、课堂讲授(73.35%)、小组讨论(70.88%)、情境表演(62.65%)、体验与实践活动(60.59%);学生认为最适合融入心理健康课程的4类课程思政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87.9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5.2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2.06%)、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77.94%)。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心理健康课面临的挑战
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是具有一定兴趣,也认为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心理健康课对自己的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实际教学中,仍然出现了以下问题,导致课程思政在高职心理健康课的融入不足。
(一)学生学习方面
1.认知偏差
部分学生本身对心理健康课程持有偏见,错误地认为它仅针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这种观念限制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探索。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中的课程思政部分存在误解,认为心理健康课程主要是学习心理知识,而课程思政则是政治教育,两者无直接关联,认为课程思政内容与心理课的融入过多会降低心理健康课程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因此产生抵触情绪。这种认知偏差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阻碍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思政内容的吸收。
2.兴趣不足
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缺乏足够的兴趣,这进一步阻碍了课程思政在高职心理健康课程的有效融入。心理健康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如果未能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可能感到内容枯燥,难以投入学习。兴趣不足会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参与度低,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同时,缺乏兴趣还可能使学生难以将课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教师教学方面
1.教学理念陈旧
部分教师在心理课课程思政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心理健康课程的特殊性,忽略了心理理论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重理论轻实践、重教材轻创新、重普适化教学轻个性化教育、重教师教学轻学生学习。陈旧的教学理念会限制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发展空间,使课程思政难以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2.教学观念偏差
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理应贯穿于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心理健康课程也不例外。然而,不少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并未将课程思政视为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认为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升心理素质,而课程思政则与这一目标关系不大。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导致课程思政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融入不足,甚至被边缘化。
3.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如单纯的讲授法,即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和注意力的分散;也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会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主动性降低,也难以满足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需求。
4.教学内容生硬
一些心理课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意识,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学内容生硬、理论化过强,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案例支撑。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和深入理解。教条化的教学内容会使课程变得枯燥乏味,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缺乏实际应用的教学内容也难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对高职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与理解度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目标越清晰、学习控制能力越强、学习交互行为越频繁、学习成就感越强,其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感知度越高[4]。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和编码,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提高高校心理健康课的育人实效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关注学生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教育的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1]得以实现,育人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促进高职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教学的系统化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这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流程,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使教学更加有序和高效,促进高职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教学的系统化。
四、基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高职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教学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有内部与外部两种条件,两种条件共同影响了学习的过程。内部条件是学生学习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注意、动机等内部心理状态。外部条件是对学习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包括学习刺激的结构和形式[5]。教学就是要顺应学习者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并提高信息加工过程各个阶段的效能[6]。学习的不同阶段理应结合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技巧,提高课程思政在高职心理健康课的融入实效。以下以“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内容为例,参考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提升路径,将学习的八阶段简化为“理解—认同—外化”三阶段[7],论述学习的不同阶段的高职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教学要点,具体教学内容和思政目标参照图1。
理解阶段包括“动机、领会、习得”,可以结合高职心理课的具体教学内容,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材料切入教学,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对该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应告知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引导学生在课程中主动探索、密切关注,理解“我学的是什么”,建立目标感。
认同阶段包括“保持、回忆、概括”,该阶段要促进学生对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与回忆,并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普遍性,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未来职业发展中出现类似问题应当如何解决,促进学习迁移,树立问题解决的信心,使学生理解“我为什么学”,建立信念感。
外化阶段包括“作业、反馈”,该阶段可以通过抢答、作业、实训等方式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练习。同时可以通过反馈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进而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使学生理解“我该怎么做”,建立实践感。
(一)理解阶段
1.动机阶段
通过生活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现状,引起学生对压力与挫折主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并对比古代仕途不顺但依然乐观面对生活的刘禹锡的故事,鼓励学生学习“笑对生活”。从而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学习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
2.领会阶段
结合“动机阶段”的古今案例,解释压力和挫折的概念。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存在压力或遭遇过的挫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度。
3.习得阶段
通过学生分享的个人经历,分析压力与挫折的一般来源,指出压力与挫折具有普遍性、主观性、双重性、可调节性等特点。回顾就业困难大学生及刘禹锡的经历,引导学生理解——任何人都会遭遇压力与挫折,但每个人如何看待或面对压力与挫折是有所区别的,压力与挫折既有消极成分也有积极成分。
(二)认同阶段
1.保持阶段
给学生预告下一阶段内容后将会进行“加分抢答”,鼓励学生主动对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防止遗忘。
2.回忆阶段
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压力与挫折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不同情境下主人公可能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刺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回忆,并引导学生思考“压力与挫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概括阶段
总结学生的小组分享结果,概括压力与挫折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双重性。并讲解“耶基斯多德森定律”,阐述压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说明在学习和职业发展过程中适度压力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压力与挫折,建立应对压力与挫折的信心。鼓励学生未来在面临人生挑战或职业挑战时保持坚韧、乐观的心态,树立“百折不挠”的信念。
(三)外化阶段
1.作业阶段
要求学生根据小组讨论时对不同压力与挫折情境的分析,给每个情境主人公提供应对他们自身压力与挫折的建议,并要求建议切实可行,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借此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2.反馈阶段
结合情境需要,引导学生对彼此的“建议”进行评价。教师综合各种不同类型的建议,总结生活中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的技巧。最后开启“加分抢答”,为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设置题项,鼓励学生积极作答,并给予反馈。
五、结语
本文为高职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的融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未来,应继续深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多力量。
[1]李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途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3.
[2]梁瑛楠.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创新策略[J].高教学刊,2022,8(06):36-39.
[3]郭斯萍.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模式—兼论对现代教学的启示[J].江西教育,2004,(Z1):48-49.
[4]陈雄鹰,马丽萍,窦星丽,等.基于学生感知视角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效果—针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分析[J].北京联合,2021,35(02):40-46.
[5]徐碧波.信息加工理论与加涅的学习观[J].外国教育动态,1988,(01):19-23.
[6]戴培全.小学第二学段数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9.
[7]赵青松,李孟军,姜江,等.军事院校课程思政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以"管理学原理"课程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3,46(1):8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