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基于社会创新的过渡型社区积极养老设计策略研究论文

基于社会创新的过渡型社区积极养老设计策略研究论文

3

2025-04-11 11:28:34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通过梳理我国过渡型社区养老问题的背景、特点与内涵,探讨社会创新介入相关课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以设计赋能理论作为切入点,结合过渡型社区的特殊性场景导出适用于这一特殊社区类型的积极养老服务设计策略,以更好地指导相关社会创新课题的推进,促进社区治理。

  摘要:通过梳理我国过渡型社区养老问题的背景、特点与内涵,探讨社会创新介入相关课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以设计赋能理论作为切入点,结合过渡型社区的特殊性场景导出适用于这一特殊社区类型的积极养老服务设计策略,以更好地指导相关社会创新课题的推进,促进社区治理。

  关键词:服务设计;过渡型社区;设计赋能;积极养老

  受城乡二元制影响,当下我国社会创新与积极老龄化的研究与实践多围绕典型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进行,对城镇化进程中处于动态转型阶段的过渡型社区这一特殊场景缺少应有的关注。在过渡型社区中,一方面农村社区在长时间中形成的固有社会关系网络被人为割裂,另一方面新的住房结构向城市社区无限靠拢,让农民放弃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被迫适应城市化社区管理标准,从而产生转型矛盾,成为基层管理的额外负担。因此,从社会创新视角分析过渡型社区的构成特点,定位相关老龄化问题,并利用服务设计方法推动过渡型社区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实现积极老龄化,有利于帮助其更好地完成社区转型,促进过渡型社区老年居民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一、过渡型社区养老问题背景和内涵

  过渡型社区是我国自90年代以来规模空前的城市化与征地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社区形态,即同时兼具城市社区与乡村社区特征、具有动态过渡性质特点的农转非社区。地方政府在乡镇改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合村并居、集中安置的建设经验[1],这也让该类社区在转型机制、过程和形态上逐步呈现出强烈的建构主义特征,同样也是区别于宽泛的城中村(没有村庄实体存在)、城乡结合部(没有行政力量主导)等概念的关键特征。有学者将过渡型社区的结构属性归纳为生成行政化、人口复杂化、文化异质化、居民非农化、景观城市化、发展动态化和治安复杂化这七个特点[2],同样也是过渡型社区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七个治理问题。而由于工业化促进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空心化、老龄化成为我国农村的普遍状态,因此过渡型社区的养老问题与治理问题本质上是一体两面的。相较于传统社区,笔者总结过渡型社区的老龄化问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殊性。

image.png

  1.空间异质性下的身份迷失

  过渡型社区通过推进集中居住实现土地再集中的同时也快速实现了村转居的历史进程,这种在强行政力主导下的异质性改变就难免会造成身份与秩序的张力。老年群体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失去了土地,更失去了过去长历史周期里沉淀下来的处事方式、社会关系与身份认同。但过去的行为习惯与生活理念并不会马上发生改变,而是会伴随多次的矛盾和调和,最终达成身份与秩序的妥协,完成社区化。在过渡型社区语境下,这种转变与冲突更加剧烈与显性化,原生农民虽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形式上的农民上楼,但例如种植农作物、流动摊位、侵占公共用地等不符合当前城市社区规范定义的行为都会长时间存在并与现有空间秩序产生冲突。

  2.具有农村熟人社会特点的社区互动

  由于上述相同原因,过渡型社区居民与其他城市社区相比在交往与互动方式上具有更强的基于地域、宗亲的熟人社会特点。集体与邻里的关系纽带并不会随社区化直接消失,过去的农民在成为社区居民后仍会保留原始的亲近与信任感,并在血缘、地缘的组织下维持社会关系网络和空间身份认同,并具有更大的社会动员可能性,这与城市社区居民来源复杂和彼此互不来往的情况具有较大差别。这种情况下,这种具有农村特点的社会关系网络也会形成更强的排他性,在人户分离、人口根据市场自然流动的过渡型社区中形成一个稳定、独立的原住民群体,并与新的社会关系变化形成张力。

  3.多元行政力量主导的社区生活

  过渡型社区的多元治理主体复杂程度远高于传统社区,既包括代表传统治理主体的村党支部与村民自治委员会,及其背后的农业农村部门,也包括代表新建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的社区党委、居委会,以及城市规划部门。两种原本具有排他性的组织结构并存,同时伴有集体经济组织、社区组织、物业管理公司、社会公益组织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进社区的管理生活中。村居并行的不稳定状态使过渡型社区的基层治理相对更加容易受到不同行政主体的干预甚至冲突,不利于民间社会参与行为自然地出现和发展。

  由于以上过渡型社区的异质化矛盾,农民上楼所造成的一系列原生身份与新秩序的错位是当前过渡型社区老龄化问题的核心,在建构主义视角下,这种错位带来集体违规下的秩序妥协并直接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浪费与传统在地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失效。目前对于过渡型社区养老模式的研究多集中在基于家庭内部视角的隔代抚养和基于社区外部视角的互助养老上,但长久以来基于行政视角的养老模式研究在过渡型社区的推进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阻力,矛盾的原点便是自上而下的建构主义思路难以处理复杂社会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讲,自下而上的社会创新介入过渡型社区是对建构主义造成异质化后果的必要修正。目前,对于过渡型社区的积极老龄化设计创新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亟须更多的社区案例和设计提案进行探索和补充。

  二、社会创新介入过渡型社区老龄化问题

  英国杨氏基金会主席周若刚指出,社会创新是“在满足社会目标方面产生效果的新想法,或者是指受满足社会需求目标所驱使并主要由以社会目的为主的组织所从事和扩散的创造性行动和服务”,其中设计的研究对象由传统的人造物变成了人与人关系的重构[3]。而赋能是社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可以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能力和资源,推动社会变革。赋能理论的核心是“用户将自己视作解决问题的能动者”,在老龄化语境下是对经典包容性设计方法的补充与视角拓展。传统产品设计构建起来的老年人形象是身体机能衰退、认知受限的消极视角,为他们提供关怀与保障性空间的同时,也限制了他们平等自由地表达自我诉求和个人意志。而设计赋将包容性设计与老龄化置于社会关系之中,从权力向度的视角去重塑人-物关系,提升老年群体的内在权力[4]。从这一视角来说,赋能理论的优势视角与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的积极老龄化概念底层观点是一致的,即通过参与不同公共事务来达到生活质量、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的提升,实现身心健康、积极参与和良好认知三方面的协调统一。社会创新学者Ezio Manini将“每个主体能力发挥以来的有支撑力的设计支持环境”称为赋能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下人们参与协作的意愿与方式由其个人的背景能力自由决定,赋能生态系统的营造需要不同维度的探索和维护,从宏观层面的框架性计划到微观层面的工具方法都能够促进协作式组织,使处于该环境下的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方案中有能力做出选择,并在相互合作中取得成果[5]。而设计师促进系统发展的方式不仅仅是改变事务的状态,还通过更直观友好的视觉呈现,来帮助引导个体去更好地关注和理解问题的现状。学者董玉妹将设计师面向老年人的赋能方法进一步梳理为动机赋能、关系赋能、信息赋能和人工物赋能四种[6],为相关设计策略的形成提供了具体路径参考。

  在这种“优势视角”思路引导下,如何梳理相关利益方,定位关键议题,激活相关赋能资源是设计赋能过渡型社区积极老龄化的核心问题。由于相对封闭稳定的空间特点,过渡型社区往往在过去都拥有较为完整独立的本土文化和共同生活语境,并在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下构成基于场景的稳定的互动关系,而这些关系又被新的社区组织形态所埋没,因此需要基于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查、用户访谈和等手段挖掘相关在地生活情景,并在服务设计视角下定位社区利益相关方与交换系统。这一过程中,社区居民的不同身份角色会伴随场景的明确而得到定义,并在参与式设计的帮助下逐步推动各方认知、认同和实践自己的社区角色,其中包含着各方利益主体清晰的诉求、愿景、任务目标和预期回报。另一方面,参与式设计以赋能为出发点,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相关愿景的挖掘和定义过程中,并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系统构建的动力,在与设计师合作完成最终产品并其中受益,因此可以说参与式设计既是设计赋能的外在形式,也是社区角色构建的重要途径。用户自主意识与技术专长的培养是赋能在参与式设计中的主要任务,设计师通过新兴技术或故事创作等不同手段来降低用户参与设计决策的门槛,与设计师共同完成设计表达。

  而作为面向老年群体的参与式设计,社区角色的构建并不是对原有社会关系的照搬,其不仅需要关注本土文化资源和群体共识,还要关注系统中弱势群体的立场诉求,围绕他们的社会参与痛点塑造新的社会角色,从服务和生产两端进行关系、动机赋能以帮助其修复社会关系和自我认同,才能在价值与需求的平衡下形成新的多主体赋能积极老龄化的合作网络结构,重新塑造社区文化。

  三、构建面向过渡型社区的积极养老社会创新设计策略

  根据前文总结与笔者在无锡几个过渡型社区中的调研可知,过渡型社区的老年人当前具有身份迷失,生活方式与认知脱节于城市等现实问题,社区仍旧保留有典型农村熟人社会的社交特点,外部角色难以融入,社区治理构成复杂,行政干预力量强大。基于上述特点,围绕社区老年群体的积极老龄化问题的设计赋能策略可考虑从以下四个维度构建:

image.png

  1.深入挖掘和激发血缘、地缘、业缘、趣缘四个赋能资源

  过渡型社区的本质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特征的结合体,其中农村社区以基于血缘宗族、地理位置的关系网络为核心,而城市社区则以产业、兴趣关系为主导。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沉淀下来的社区血缘、地缘、业缘、趣缘关系能够成为激发社区活力、赋能积极老龄化的宝贵优势资源,设计师需要深入洞察并挖掘相关赋能资源,并基于参与式设计和共创思路针对过渡型社区的具体特点开发可复用的赋能工具与赋能策略,从动机、关系两个维度实现赋能。

  2.通过多主体价值共创满足精细化需求

  以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为代表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我国基层民主制度的表现形式,传统的居民代表大会等形式主要用来讨论整个区域的重要议题,对于小区域缺乏更具针对性的关注。通过共创的方法,利用游戏化设计、图形化表达等方式降低相关利益方的沟通与设计成本,让社区委员会、居民、商户、志愿者、创业者、老年人等代表共同探讨、直接对话,表达自身诉求,以实现多方目标和具体议题的统一认识,降低自上而下社会创新的推动阻力,构建多元主体的赋能生态系统。

  3.公共价值、商业价值与居民诉求相统一

  积极养老不仅是老年群体的个人问题,更是过渡型社区的治理问题和发展问题。从场景优势视角出发,将老年群体的积极养老与社区的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将老年人作为开发社区管理价值、社区商业价值的潜在资源,并探索能够将多方诉求整合统一的赋能介入点,不仅可以提高相关利益方持续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执行侧的行政压力,从而在提供更多人工物设计赋能空间的同时保障服务系统的长期持续进行。

  4.情感联结增加精神动力

  设计赋能积极老龄化不仅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服务模式,更是需要营造新的社区氛围。通过自下而上的设计共创为社区提供充分的情感沟通空间,输出平等互助的正确价值观,特别是关注处于社区生活与积极养老议题边缘位置的新村民他们的社区参与感受,将冰冷的“供给者-接受者”关系转变为亲密和谐的邻里关系,保证社区内部各类居民能够得到正向反馈,加深彼此的连接,从而促进其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意愿与动力。

  四、结语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对于过渡型社区及其养老问题的理论研究总体基于社会学、管理学视角,学术视野较窄,且多是基于现象的批判反思,有价值的系统性解决路径相对较少,设计思维的介入能够为集中居住模式下的过渡型社区积极老龄化提供良好的跨学科视角,并在社会创新视角下,以赋能理论为切入点,结合用户研究和参与式设计工具创新,构建适用于过渡型社区的积极老龄化赋能生态系统与价值共创策略。

  [1]申端锋.集中居住:普通农业型村庄的振兴路径创新[J].求索,2019,(04):157-164.

  [2]张晨.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型社区”:空间生成、结构属性与演进前景[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6):74-79+196.

  [3]Mulgan G,et al.Social Innovation:What It Is,Why It Matters,How It Can Be Accelerated[EB/OL].

  [4]董玉妹.为新老龄而设计:设计赋能积极老龄化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2.

  [5]Ezio Manzin i.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J].创意与设计,2017,No.49(02):95-99.

  [6]董玉妹,刘胧,董华.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设计赋能方式探究:基于“手段—目的链”的案例研究[J].装饰,2021,(02):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