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非遗民间曲艺资源的教育转化与传承—以永新小鼓为例论文

2025-04-11 11:21:16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近些年,移动互联网得到了深度普及,“互联网+”使得互联网与各行各业互相渗透共同发展。非遗民间曲艺面临在传承中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加强非遗民间曲艺的教育转化与传承是一项值得探究的话题。
摘要: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近些年,移动互联网得到了深度普及,“互联网+”使得互联网与各行各业互相渗透共同发展。非遗民间曲艺面临在传承中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加强非遗民间曲艺的教育转化与传承是一项值得探究的话题。
关键词:互联网;非遗民间曲艺;永新小鼓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音乐教育应用
(一)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迎来了一个信息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都发生了巨大的改革和变化,呈现出发展多元化和快速化发展的特点,对社会、经济、文化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5G技术、互联网服务产业等形式都是现代社会互联网对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新的变革。
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我们日常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大家对于知识的获取渠道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或者课堂,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分享知识,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获取世界各地的新闻、知识和经验等信息,拓宽了知识传播共享的渠道。也正是由于互联网行业的特点,也打破了地域交流的限制,跨地域的交流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云计算通过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大数据能够为广大的用户提供深入的商业洞察,通过对用户的需求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推荐;5G技术的更新使得现在数据传送速度越来越快,并且应用场景广泛,在医疗、交通、工业自动化中都有重要的角色,5G的低延迟和大的带宽为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提供了更好的交互体验,人们在生活中就可以切身感受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使得体验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互联网+”音乐教育行业
“互联网+”是指将互联网与通过行业进行结合,是这一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化,具有跨界、创新的特点。现代教育需求不断更新,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并且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如视频微课、大学慕课、希沃白板互动教学平台,为课堂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具有互动性。并且通过互联网平台教学活动也不再受到场地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任意时间进行学习。
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当中不论是器乐教学或者是声乐教学,常见的是一对一的单独教学的模式,即一名老师面对一名学生。在音乐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也以小班课小组课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对音乐教育有着较大的限制,对于老师和学生的时间、空间地点有较高的要求。但是通过近年来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音乐教育的模式有了更多的探索和突破。例如,出现了线上视频课,短视频,以慕课(MOOC)平台,哔哩哔哩博主上传的视频,抖音等短视频APP为主的形式;出现了一对一线上教学软件,如“一起练琴”APP,依托于5G网络的高速传输,是最为接近线下教学的形式。
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我们会发现“互联网+”音乐艺术教育的模式相比于传统音乐教育的模式有了更强的开放性,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传统的教育模式情况下,很多资源分配是不均衡的,偏远地区的孩子很难接触到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但是通过互联网的发展,通过线上视频等方式和手段,拓展了艺术教育的受众群体,降低了音乐学习的门槛和学习成本,增强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性;通过线上教学软件能够及时地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加强学习的反馈,增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性。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教学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发展到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时空、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追捧。那么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以及“互联网+”音乐教育的优势与非遗民间音乐的结合,更好地推动我们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非遗民间曲艺的教育资源现状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相关的实物和场所。①非遗民间曲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创作发展而来,体现了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精神风貌、文化情况。我国的非遗民间曲艺类型种类繁多,不同地区有不同类型的曲艺类型,如东北地区的二人转、秧歌,流传于甘肃秦安地区的秦安小曲;豫西南地区的说唱音乐大调曲子;苏州地区的苏州评弹;江西吉安地区的永新小鼓等等。
在教育资源方面,国内专业院校有以北京戏曲职业艺术学院为代表的进行戏曲专业教学的专科院校,1960年创建了地方剧科,2011年正式成立地方戏曲系,运用全新的办学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了许多具有理论知识储备丰富、专业技能优秀的实用性人才。上海戏曲学校成立于1955年,设置了苏州评弹班,1962年苏州将苏州市戏曲学校更名为苏州评弹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评弹教学体系,推动了苏州评弹的发展。但是这仅仅是部分非遗民间曲艺的情况,大部分的非遗曲艺并没有得到完整体系的传承和发展。大部分非遗民间曲艺主要通过专业的音乐院校和社会曲艺团体进行传承教育,所以也面临一些发展的困境。
非遗民间教育资源现状有以下几个情况。首先,教材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日常的音乐教材中,民间曲艺的教材和书籍较为欠缺,并且在音乐教材中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只是对各地的传统音乐形式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欣赏,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获得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在部分音乐学院的教育教学中,也只有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会对中国传统的曲艺进行深入地学习和了解,在整体的教学上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其次,在教学方式和手段方面,非遗民间曲艺更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并没有形成具体的教学体系,导致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和落后,教学环境比较匮乏,在普通中小学中,对于民间非遗曲艺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投入比较欠缺,缺乏专业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音乐课堂更多的只局限于课本内容和歌曲教唱,在社会环境下,对于非遗民间曲艺的传承和保护也比较薄弱,相应的音乐舞蹈内容的维护和传承的机构机制不够健全。
现在,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重视,非遗民间曲艺相比较于过去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保护,虽然非遗民间曲艺依旧面临传承的困难,但是伴随教育部门、文化部门、音乐学院等多方面的合作,已经有了相应的完善,共同制定和编写了相关教材和教学内容。提高了许多戏曲职业院校的办学层次,设置了本科专业,在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新修订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戏曲与曲艺第一次被纳入艺术学下属的专业学位类别,艺术学一级学科也涵盖了戏曲与曲艺的历史、理论与评论研究。②设置了专业学位的基础上,教学资源和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改善,通过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的投入,加强了非遗曲艺的教材、书籍的编写,提高了相关音乐教师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一系列的讲座、演出等活动,增加了社会对于非遗民间曲艺的关注和支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更加的多元化、专业化,通过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深入地体会非遗民间曲艺的深刻内涵,从中汲取经验和灵感,在传承非遗民间曲艺的同时与现代社会思想相结合,创作出符合现代社会情况的剧目。
三、永新小鼓的现状
(一)永新小鼓及其历史发展
永新小鼓,原名“唱号音”,原任中共永新县委宣传部部长张涛同志在观摩讲话中指示,说道:“永新号音很有地方特色,要很好地挖掘整理,除其糟粕,取其精华,成为党宣传有力工具。在全国都是大鼓,唯独永新是面小鼓,就叫永新小鼓吧。”③永新小鼓因此得名,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赏。
永新小鼓创世于清朝,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将永新小鼓发展历史分为三个时间段,清朝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清朝时期的曲目主要以短小的小鼓段子为主,唱词具有口语化的特点,部分经典剧目流传至今,如《懒婆娘》等,富有娱乐性,内容以劳动人民的生活为主;民国时期,永新小鼓发展较为坎坷,民国前期,地方戏剧发展较为迅速,为了适应群众需求,出现了根据不同类型戏曲改编的剧目,如《卖花记》则是根据安徽黄梅戏改编而来,根据弋阳腔改编而来的《卖水记》。这些剧目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生产,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艺人们在演唱这些剧目时,加入了大量的道白,演唱时将腔调拉长,使得表演神色丰富,与小鼓的唱腔相辅相成,具有独特的表演风味。在这一时段的中期,随着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革命根据地,永新等地也相应创建了苏维埃政权,永新小鼓的内容也发生了改变,由人民的日常生活转变为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革命斗争,这一时期的主要剧目有《红军打胜仗》《打倒列强》等。而在民国时期的后期,由于受到日本人的压制,导致永新小鼓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为空白,没有任何形式的记载,直至新中国的成立,演出永新小鼓的艺人才得以回到家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于文化发展,党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永新小鼓重新得到了重视,通过培训,创作了新的剧目,如《生产致富》《一定要解放台湾》等现代永新小鼓曲目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而成。新中国成立以后,永新小鼓由永新县文化馆组织排练演出,将永新小鼓搬上了舞台,在小鼓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二胡、琵琶、大提琴等乐器,增加了舞台的灯光、背景布置,使得永新小鼓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改革开放后,随着越来越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量的工作人员对永新小鼓的音乐进行收集、整理。2006年永新小鼓申报成为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永新小鼓申报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永新小鼓现状
曲艺源自百姓的生活,是百姓的日常娱乐生活主要形式之一,但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西方音乐文化、戏剧、影视文化的冲击,使得戏曲逐渐被边缘化,使得中国许多地方戏曲在传承和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永新县文化馆大力推动永新小鼓的传承和发展,组织了大量工作人员对永新小鼓进行普查、收集、整理、录音,为现存的永新小鼓的资料做了充分的工作。并且在政府的支持下,永新小鼓走进了中小学校园,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比赛。非遗专家吴谷先生创作的《宝朵接婆》《宝朵招工》《宝朵冲浪》三部作品分别获得了华中六省曲艺大赛的一等奖以及全国第五届曲艺大赛的精品奖,为永新小鼓的发展和传承起到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传承中,永新小鼓依旧面临一些问题。永新小鼓的演出人员曾经以盲人为主,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盲人逐渐减少,传承的载体受到限制,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打破了“永新小鼓单传盲人”的规矩,小鼓在盲人中已经失传④,以及由于历史发展中对永新小鼓演出产生的冲击。其次,对于永新小鼓来说,各种类型的演出导致剧团的演出市场份额逐渐缩小,面向的观众越来越少,导致院团的经济效益下滑,必然使得从事永新小鼓演出的演职人员逐步减少,不能很好地推动永新小鼓的发展。使得永新小鼓在传承方面也面临一系列的困难。
四、互联网背景下非遗民间曲艺的教育与传承—以永新小鼓为例
(一)互联网背景下永新小鼓的教育与传承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非遗民间曲艺的传承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化的趋势。非遗民间曲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地方人民生活的历史、文化生活和各类民俗风情,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手段,结合“互联网+民间非遗曲艺”形式对非遗民间曲艺进行传承也是非常必要的。
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先进,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各种类型的非遗民间曲艺的资源库能够为非遗民间曲艺的教育及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将收集到的优秀的作品按照时间、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到资源库当中。如永新小鼓按照时间段分类可以分为清朝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及现代时期的作品。永新小鼓的曲本题材丰富,按照曲本题材内容可以划分三类:宣传传统道德;叙述历史故事;反映时政政策。将永新小鼓的内容进行数字化管理,为学习中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学习者可以通过在线观看、下载和分享学习永新小鼓,并且扩大永新小鼓的宣传面,增加永新小鼓的受众群体,打破永新小鼓表演的时间空间限制,增加宣传力度。
加强非遗民间曲艺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强在线教育平台的搭建。口传心授是永新小鼓的主要传承方式,但是这样的传承模式覆盖面较小;现场跟着师傅学习的效率更是不高,不能大量拓宽传承的覆盖面,对于传播的效果也并没有具体的体现。这样的传承方式和教育教学方式计划性、组织性和目的性都较差,会严重影响到永新小鼓的传承和传播。现在的在线教育平台种类丰富,如中国大学慕课(MOOC)平台,哔哩哔哩等。慕课的教学形式包括直播课程,录像回放和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进行反馈。依托于现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对永新小鼓的内容进行梳理与设计,形成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反馈的系统化课程内容,使学习者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深入了解永新小鼓的历史渊源与变迁,能够欣赏到永新小鼓的优秀作品,并且通过作业反馈,对永新小鼓的进行简单的学唱,加强实践方面的学习和体验,从而深入了解学习永新小鼓。也可以在哔哩哔哩这一类的视频网站创建视频账号,录制课程讲解视频,上传优秀的小鼓剧目,增加资源共享,扩大永新小鼓在网络上影响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依靠永新县文化馆进行的公益性质演出、交流活动。
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社交媒体短视频APP的发展速度也日新月异。常见的如微信视频号、小红书、抖音,几乎是人人手机当中的必备软件,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这些社交媒体软件有着用户量庞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和特点,可以为非遗民间曲艺提供推广平台。在这些社交媒体平台上,我们可以发布短小精悍的小鼓演出视频、讲解视频,让大家能够快速了解到永新小鼓,也更加符合当代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更容易让年轻人接触到永新小鼓,接受永新小鼓。并且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账号发布活动信息,互动话题等,为曲艺爱好者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永新小鼓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5G技术在城市已经基本普及,依托于高速带宽出现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的先进技术。这些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人置身其中。这种依托于高科技的教育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拓宽永新小鼓的受众群体,让学习者在娱乐的同时感受到非遗曲艺带来的乐趣,对学习者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传播方式也打破了传统现实中的非遗曲艺教育的边界。
(二)互联网背景下永新小鼓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但是,在享受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数字化资料的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如何加强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的专业性;在线教育平台的稳定性,课程的建设与课后回馈的维护如何进行,如何加强学习者通过线上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感,增加互动性;社交媒体短视频APP平台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可以上传视频,发布信息的平台,平台的长期维护以及信息的真实性都是需要面临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委托专业的部门或者院校组建专业的团队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并且进行质量监管和审核机制。如可以委托永新县文化馆,组建一个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团队,将整理的永新小鼓的视频资料、录音资料、乐谱进行整理,上传至数据库,确保资源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二、提高在线教育平台的技术水准,增加课程直播连线、视频、音频上传等多种反馈形式,以提高课程的交互性。普通科目的慕课主要以视频直播,课程回放,作业反馈为主,但是在进行音乐类课程建设时,需要加强课程的实时反馈,增加课后反馈方式,以保障学习者在线上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三、加强社交媒体的审核和管理机制。在注册社交媒体账号时及时申请官方认证,安排专人对媒体账号进行管理,对发布的信息和视频进行回复,并且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不良信息及时进行处理,以保障媒体账号的权威性,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结语
永新小鼓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永新县各个世代的文化精神建设中都有着重要意义,教化功能是永新小鼓重要的曲态形式。所以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发挥永新小鼓的教育作用,加强永新小鼓的传承与传播。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情况下,充满了对非遗民间曲艺的挑战和创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网络技术,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对永新小鼓这些非遗曲艺文化进行创新性的转化,使得非遗曲艺文化能够在新时代中与时俱进,赋予新的生命力。
[1]陈春燕.互联网+时代钢琴交互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22.
[2]刘旭.乐器教育MOOC设计探索[J].数字教育,2018,(04):17-22.
[3]王鸣华,秦勇,周跃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应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混合式学习模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15):9-11.
[4]龚奎林,阮晓春.论永新小鼓的传承与创新[J].影剧新作,2016,(03):154-162.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Z].2011-06-01.
②唐悦,曹佳龙.人类学视野下非遗民间曲艺资源的教育转化与应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3,(06):73-76.
③④王毅弘.江西曲种永新小鼓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