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诗意与情感的诉说: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论文

诗意与情感的诉说: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论文

6

2025-03-14 11:11:06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艺术歌曲《春江花月夜》由著名作曲家徐景新根据琵琶文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夕阳箫鼓》全曲共分为11段,描绘了夕阳渐渐从天边落下、江面上渔船归州的优美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与憧憬。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正是选取其中精髓部分进行改编,婉转的旋律,搭配张若虚富有诗意和哲学感悟的词句,给人展现出一副如诗如画、恬静优美的艺术境界。不仅如此,歌曲运用了大量花腔演唱技法,以及如箫声般的长音,使其不但凸显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古典美,还展现西方音乐之所长,是中西音乐相互交融、融会贯通的典范。它是中国艺术歌

  艺术歌曲《春江花月夜》由著名作曲家徐景新根据琵琶文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成。《夕阳箫鼓》全曲共分为11段,描绘了夕阳渐渐从天边落下、江面上渔船归州的优美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与憧憬。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正是选取其中精髓部分进行改编,婉转的旋律,搭配张若虚富有诗意和哲学感悟的词句,给人展现出一副如诗如画、恬静优美的艺术境界。不仅如此,歌曲运用了大量花腔演唱技法,以及如箫声般的长音,使其不但凸显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古典美,还展现西方音乐之所长,是中西音乐相互交融、融会贯通的典范。它是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在民族声乐乐坛中占有一席之地,现成为高校音乐生必唱曲目,也作为音乐会常唱曲目之一。下面笔者将分别以歌曲创作背景、旋律走向、和声特点、伴奏织体结合自身演唱实践,从润腔、声音技法、情感表达及舞台表演进行具体分析。

  创作背景和来源

  据史料记载,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最早为南朝陈后主所作,曲名选自乐府旧题吴声歌曲,原词现已无从考究。根据史书《旧唐书·音乐志二》记载:“《春江花月夜》《堂堂》《玉树后庭花》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隋炀帝也在此曲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度创作。最后张若虚以此曲曲名为题作诗,全诗语言清丽雅致、自然隽永、朗朗上口、韵律婉转,吸取了当时传统宫体诗辞藻华丽、浓妆艳抹的创作手法,抒写了游子思妇心中无限伤怀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悟。因此,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传诵一时。闻一多先生曾称赞此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更有甚者认为所有的后代诗词皆是因它衍生而来。笔者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发现张若虚所创作的诗词寥寥无几,因作者本人并无诗作专辑,因此我们所见的《春江花月夜》只有通过诗词总集、选本及一些普通的杂记才得以流传于世。据文献记载,《春江花月夜》最早收录于《乐府诗集》中,全集共收录了五十七篇同名的《春江花月夜》,而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记载于第四十七篇中。后又在《全唐诗》一百一十七卷中有所记载。该卷中一篇为《春江花月夜》,另一篇则为极其平常的《带答闺梦还》。可见在明代之前张若虚的诗词并未得到大众的注意,直至明嘉靖年间,李攀龙的《古今诗删》将该诗词收录其中,才使这首作品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后万历三十四年的臧懋循《唐诗所》卷三、明末陆时雍《唐诗境》盛唐卷一、康熙元年徐增《而庵说唐诗》卷四、乾隆二十八年的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卷五等等,不同时期的重要唐诗选本都出现了此诗的身影,有些在后文中还写了关于此诗的评论。

  纵观历史,为何《春江花月夜》能由隐而至显,逐渐为世人所知呢,1982年程千帆在《文学评论》第四期中发表文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提出“这是由于历史阶段诗歌风会的变迁所决定的”。徐景新所做的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选取了张若虚原诗中最精华的四句,进行二度创作:“江上升明月,江花点美景,春潮随波千万里,夜色沁人心”。这短短的四句歌词既保留了原诗韵味,又紧扣全诗中心思想,展现了夜晚江畔独行,所见所闻所感的唯美意境,且曲中衬词的运用使其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作者以旋律行进为主的形式,充分地给予了歌唱者能够随着旋律随心而歌,自由发挥的极大创作空间。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公元647年—约公元730年),字、号均不详,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作仅两首存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他沿用了陈隋乐府旧题,结合自身所见、所闻、所感,抒写一段真挚感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全诗意境空明,韵律婉转悠扬,富有情韵,摆脱了宫体诗的浓妆艳抹,在初唐诗风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

  徐景新,1943年出生,上海市奉贤县人。196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师从桑桐、邓尔敬、陈铭志、施咏康等。1967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作曲,1978年起兼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创作各类电影音乐40余部,其代表作有:《飞天》《小街》《春江花月夜》等。

  音乐分析

  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旋律选自广为人知的琵琶文曲《夕阳箫鼓》中的精华部分,作曲家在其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对各个音乐细节之处进行略微改动,创作出了一首适合声乐演唱者发声规律的声乐作品。全曲节奏简洁舒缓,旋律始终以原曲为主导动机进行变化衍生。将原曲《夕阳箫鼓》音乐主题,以移纯4度的形式并简化其节奏改编而成,在古诗《春江花月夜》中,为了表现其绵绵的情感意境,诗歌使用了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的创作手法。因此作曲家为了保留其原本的意境和创作手法,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将月、人、江进行叠用,产生了一种断而再续的音节之美。

  通过分析,全曲的曲式结构为带再现三部曲式,引子部分(1~12小节)“星示段”即A段(13~38小节),前5句为五声D商调式;将民族管弦乐合奏曲《夕阳箫鼓》引子的后半部分旋律进行完美保留。

  “发展段”B段(39~57小节),这一段作曲家将旋律以夸大音节节奏的形式展现出来,由“啊”母音作为唱词,并且通过频繁转换调性的形式给观众塑造出一种规模宏大、层次递进的听觉感受,后接入8小节的“间奏”,旋律较为平稳的倚音手法用模仿传统乐器箫的形式,“啊”母音一直唱至第56小节,钢琴部分以由弱到强的琶音进行伴奏,犹如一艘渔船从远处江面上的迷雾中缓缓行来,打破了原有的宁静,这一部分调性为E角七声清乐调式。

image.png

  “发展段”的C段(57~104小节),音乐在11小节的“间奏”之后,继续由“啊”母音配合钢琴分解柱式和弦,唱出歌曲的花腔部分旋律,将花腔女高音轻巧绚丽的声音展现出来,表现渔船上人们载歌载舞、嬉戏打闹的欢快景象,直至第80小节处,调性为A宫五声调式,而后到第104小节,调性为六声E羽加变宫调式。

  “发展段”的D段(105~140小节)这一段采用大量钢琴演奏进行意境的塑造,配以频繁的转调形式把江水的波浪跌宕起伏之美展现出来。这一段作曲家采用器乐曲的创作形式,将这部声乐随想曲推向高潮,调式上先后经过A羽-D羽-降A宫-A羽-A角-羽,最后停在D羽的属和声上,也就是我们常常在曲式分析中所说的“属准备”,为再现段D羽调的引入,做好和声上的准备。总体看来,这一段音乐的速度、力度变化对比明显,调性旋律变化多样,且伴奏织体通过断奏、连奏形式进行对比,音色辉煌而明亮,生动而富有活力,给听众塑造出了生机勃勃的优美画卷,为后面再现段进行完美铺垫。

  “再现段”A1段(141~166小节),这一段为全曲最终的高潮段落,作曲家将“呈示段”A段的下属调D羽六声加变宫调式进行再现,音乐的力度相比于A段更加强,这一段从侧面更加表现了作者对当时辉煌热闹的情境发出的由衷感慨,与A段景色的描述形成情感上的对比,使其更加具有色彩性。旋律上不仅将原曲的旋律尽悉保留,而且连“鱼咬尾”这一手法也完美再现,符合传统音乐的创作特征。

  艺术处理与演唱技法运用

  整部作品从意境上说就是在描述一个写景的故事,而故事情节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的。这也就提醒了演唱者在演唱时不可以把它当作单纯的视觉上的景色描绘来展现声音,而更多应该从听觉、嗅觉、触觉等多个角度做生动的描述。

  引子钢琴前奏以小字组的“3”由慢到快而后四度上行的旋律,犹如传统音乐古板合奏的形式,引出人声“呜”,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旋律作者用上下倚音交替的形式,犹如中国传统乐器“箫”声,在声音的意境上以由远而近的形式传递给听众。这就需要演唱者保持平稳的气息,且在情感处理上以第三人称形式表现,先是听到一阵箫声并被吸引,之后接入钢琴伴奏循着箫声缓缓前行,且表演上注意眼神是以由远及近的形式表现。

  A段“江上明月升,江花点美景,春潮随波千万里,夜色沁人心”歌词,向人们描绘出明月、江花、春潮等夜色下的美景。这里要注意的是动词“升”“点”“随波”“沁”的表现,要将这些动词的字头、字腹、字尾精确表达,前面的词意是看到的外在景色,而后面的“沁”则表达的是赏景之后的内心感触,因此这里要求演唱者声音的位置放在胸口,从而达到由心所生。但要注意,在前三句外在景物的描述中要给听众营造出远近对比的情境,因该词表达为夜景,因此演唱者需更多从听觉、嗅觉、触觉的方向出发,使意境更加灵活生动、富有张力,从而更能与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B段“啊”声音上可做承上启下转换,表现演唱者对大好景色的感叹。这里的演唱在意境上要分为“起”“承”“转”“合”四方面分别对周围远近山、水、花、月、夜的感叹。演唱者在技法的运用上要注意,首先“啊”母音声音位置保持不变,其次要注意高低音灵活运用及真假声区不断转换,从而达到对远近风光的对比性及层次性。这里注意气息要流动,从而给观众描绘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image.png

  C段作曲家大段的花腔的演唱技巧,营造出游船上莺歌燕舞、嬉戏打闹的场景。首先强两个“啊”以大二都“6-5”以一种器乐演奏的音调,以由弱到强的形式。后接入由高到低的花腔,给人描绘出一种如同一艘华丽的游船由远及近缓缓行驶而来。因此在演唱这一段时要注意将音域从高到低来分配,在声音的使用上是先由假声居多后逐渐转换成真声居多进行匀速跳进,后面大段的花腔以及长音,在意境上就像是这艘大船在自己眼前经过,船上载歌载舞尽情畅饮,给人一种无限欢快之感。因此需要歌者在演唱花腔跳进的过程中保持呼吸平稳,保证每个声音如珍珠一般具有韧性且富有张力,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塑造出热闹欢快的氛围。

  最后A1段又回到第一段的歌词,这里注意要与第一段在情感处理过程中,音乐的情景性需要更加扩大化,并融合刚刚行船的进入,二者形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感觉。注意在气息的运用上要更加流动。声音的通道要充分打开,不可将通道开得过于小。随着旋律的走向给听众描绘一幅庞大的山水画。

  尾声“呜”与歌曲引子的“呜”形成首尾呼应。声音的处理由强到弱,营造出了伴随着箫声游船渐行渐远,形成飘逸朦胧氛围。

  在表演上要注意眼神的表现和舞台位面的把握,手势身体的活动范围最大限度是以自身为中心的45度角范围活动,且对于这首歌曲意境的表现不管是由远及近还是由近到远都要注意手势和眼神的自然表达,且钢琴前奏、间奏、尾奏都不能将音乐的情绪断掉,应始终保持在音乐的情绪中,使其成为一个整体。

  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由引子-A-B-C—A1—尾声构成的三段式结构,由慢板进入,主体发展,同时配以分解式和弦的钢琴伴奏织体,给人塑造出江畔夜行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二部分用欢快的小快板,搭配展示人声炫技的花腔演唱技法,描绘出了江上游船载歌载舞、热闹欢快的场景。第三部分用激情的慢板将呈示段进行再现到结束,作曲家巧妙运用鱼咬尾的创作形式,将全曲各个段落完美融合,器乐与声乐相结合的音乐创作手法,使音乐更加富有色彩与张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情感走向和美学原则。作曲家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更是为传统音乐增加了新的音乐色彩,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更是在技术上考验了气息、位置、咬字吐字以及对歌曲意境的处理,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和钻研。